精神科治療躁鬱症常用老藥「鋰鹽」,卻有六成多患者使用無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參與一項跨國研究,找到關鍵基因,當此基因突變,對鋰鹽治療的反應較佳,復發率也較低。
這項跨國合作係由台灣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其他19國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團隊發現,人類第21對染色體上的數個位在長鏈非編碼轉錄體(long non-coding RNA)基因上的位點,與鋰鹽的治療反應有著密切關連性。
該研究從2009年起,透過全基因體掃描方式,分析2563名使用鋰鹽治療超過半年以上的躁鬱症病人的染色體,超過六百萬個位點,追蹤兩年後發現,某特定基因帶如果出現突變,服用鋰鹽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一般患者,研究成果刊登於今年3月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郭柏秀指出,長鏈非編碼轉錄體基因是人體特殊的基因,與控調其他基因,以及中樞神經運作有著極大的相關性。
臨床顯示,三分之二躁鬱症病人服用鋰鹽後,症狀並未獲得改善,這項研究發現,帶有此基因突變的躁鬱症患者,對鋰鹽的治療反應較佳,經過長期追蹤,病人復發率也較低,不過,醫學界尚未了解其中作用機轉,仍須進一步研究。
郭柏秀表示,研究團隊將繼續找出影響藥效的基因位點,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研發出篩檢技術,作為醫師開藥的重要參考,透過報告精準預測躁鬱症患者應該服用那些藥物,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