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開學了,部分孩子也會有「開學症候群」,約需二周適應學校生活。醫師提醒,倘若過了一個月,孩子仍不肯乖乖上學,其中可能有「內幕」,包括校園霸凌、性騷擾或對自己表現信心不足,學校輔導機制應適時介入,或找專家協助,以免孩子遭憂鬱纏身。
一名女高中生開學卻不肯上課,每晚失眠,還向父母發脾氣。家長軟硬兼施都沒用,只好帶女兒看診,經醫師循循善誘,女學生才開口表示,因同學常找她麻煩,糾眾打她、罵她、譏笑她,讓她在班上很沒面子,才不想上學。
收治該個案的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女學生因被排擠,出現憂鬱症傾向,當父母愈強迫她上學,症狀就更加惡化,須用抗憂鬱藥物才能緩解。但女學生明顯拒學,拖了一年至今仍未返校。
高雄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蔡景宏澄清,「開學症候群」不是一個病名,而是孩子在長假後,因無法適應規律生活而出現的「戒斷症狀」,小學生容易出現哭鬧、肚子痛、睡過頭等情形,國高中生可能跟家長起衝突,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慮或憂鬱症狀等。
蔡景宏強調,「開學症候群」並非全然負面,因緊張心情能讓人更快應付新環境。一般來說,有九成五的「開學症候群」者可在一、二周適應新環境,若超過二周到一個月仍拒學的孩子,必須詳加調查狀況,可能是遭校園霸凌、性騷擾等,也可能是家庭環境出現劇變,此時需要專家介入協助。
台北市松德身心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說,在門診經驗中,因恐懼成績表現及人際關係而拒學的孩子占最大宗,尤其是女學生,可能從國小高年級就在意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一旦被排擠又不敢跟父母說,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痛、胃痛、身體無力等症狀,常進出醫院、不去學校。
黃惠琪指出,20名學生中,就有1人可能離開校園,但學校不只是讀書的地方,也是學習人際關係培養的場所,醫師都會盡力輔導孩子回校。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建議,家長應在開學前多陪伴孩子,談談開學計畫,幫助他們回到規律生活作息,限制使用3C產品時間,找出孩子情緒失調原因,鼓勵多運動、建立彈性思考能力,如A方案無法達成,可嘗試B方案等。
孩子可能被霸凌的7個徵兆
1.不明原因害怕或拒絕上學
2.躲避談論學校事物
3.成績忽然一落千丈
4.常流露不安、難過、煩躁等神情
5.睡不好、吃不下
6.身體不舒服或疼痛,甚至有交代不清的傷痕
7.行為舉止與平時不同,如預支零用錢、東西常不翼而飛等
註:孩子出現上述徵兆,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心理師協助。
資料來源╱黃惠琪醫師;製表╱鄧桂芬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