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衛生署昨天公布一名廣東住血線蟲確定病例,患者為48歲男性,元旦前因頭痛及頸部僵直就醫,研判患者可能食用未煮熟蝸牛湯,因此食入寄生蟲幼蟲遭感染。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嗜吃野味,特別是吃口感軟嫩,卻尚未熟透的山豬肉,發病前數天,曾與5名友人共吃蝸牛湯,可能因為蝸牛肉未煮熟,吃下寄生蟲幼蟲,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個案已接受抗寄生蟲藥物治療,狀況好轉,正在一般病房觀察中,另5名友人無不適症狀。
疾管局指出,去年國內另有9人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包含6名泰籍勞工及3名國人,其中8人都有食用蝸牛或福壽螺。根據台灣早年流行病學調查,廣東住血線蟲主要感染源是食用未煮熟的非洲大蝸牛,大部分感染者為孩童,近10年多為散發案例,常見外籍勞工食用未煮熟螺類,例如福壽螺等,遭到感染。
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多經由未煮熟受汙染或寄生的福壽螺、蝸牛、蛞蝓,以及受到幼蟲汙染的水或生菜。廣東住血線蟲發病潛伏期約2至3天,最長可達47天。患者常見症狀為急性劇烈頭痛,若寄生蟲侵犯眼球,造成視力受損,侵入腦部、脊髓等,則出現劇烈頭痛、發燒、惡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視力模糊等症狀。若感染寄生蟲數量較多,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疾管局提醒,預防廣東住血線蟲,應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類與蝸牛,處理這類食材,應戴手套、洗淨雙手以及砧板。另外,生食蔬菜水果前,務必清洗乾淨,降低風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