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
A: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是大腸癌高危險群,患者的大腸、小腸、胃部發炎,但是,並非所有克隆氏症患者都會出現大腸癌。
克隆氏症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自體免疫有關,一般發病年齡在20至30歲間,患者腸道會反覆發炎,出現腹瀉、血便、腸穿孔或腸阻塞造成營養不良,需透過大腸鏡確診。
克隆氏症病因不明,可能與免疫失調、遺傳基因有關。國內克隆氏症案例不多,算是罕見疾病,歐美地區病例較多,白種人患病比率較非洲黑人、拉丁人、和亞洲人來得高,以性別來看,女性也較男性稍多。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大腸炎症狀相似,即使進行大腸鏡檢查也很難分辨,與潰瘍性大腸炎不同的是,克隆氏症患者出現的腸道潰瘍是跳躍式,並非從直腸開始,依序向上發生潰瘍。
另外,潰瘍性大腸炎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且比克隆氏症患者有更高的機率罹患大腸癌,潰瘍性大腸炎的症狀也是腸道反覆發炎,患者會出現腹瀉、血便等,好發於20到40歲間,西方人盛行率也較亞洲人高。
潰瘍性大腸炎會造成腸壁纖維化,若腸道黏膜長期持續發炎,也可能會因此發生惡性病變,進而出現大腸癌。
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多以消炎藥物控制,若出現以下情形,如藥物治療失敗、發生毒性巨大結腸症、發生穿孔、腸阻塞或腸?管有癌化現象、大量出血、肛門?管,就須進行手術。
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應依照醫囑,每一到兩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可能的癌病變。
(諮詢/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饒樹文)
【2014/05/19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