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
癲癇是大腦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所致,台灣盛行率約0.6%,估計有13萬名病患,大部分患者使用一或兩種藥物即可有效治療。
痙攣癲癇典型症狀之一,其他發作型態包括喪失意識或記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大聲喊叫,但癲癇發作大多屬於暫時性,一般在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即可恢復如常人。
癲癇治療以藥物為主,七成以上癲癇患者可透過治療控制病情,患者生活與常人無異,也可以懷孕生子,臨床有五、六成癲癇患者因懷孕病況變好。不過,患者若有懷孕計畫,應事先與主治醫師溝通,調整治療藥物,避免藥物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所謂頑固型癲癇,就是雖然積極接受治療,使用兩種以上藥物,卻還是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作,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約有三成病患為頑固型癲癇患者,部分可考慮手術治療。
常見治療癲癇手術分為切除手術以及神經調控手術,切除手術以切除病灶為主,偵測癲癇發作部位,予以切除。適用於是可找出癲癇發作部位的患者,但手術可能併發腦出血、腦水腫、半身麻痺,也可能會有短暫輕度的語言或記憶障礙。
神經調控手術使用高科技,多植入晶片,監控腦電波,若偵測異常則會發出電波,抑制癲癇發作,如癲癇源刺激術、深層腦部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等。其中較常見的為深層腦部刺激術,適用於18至65歲頑固型癲癇病患,若鑑別出一至兩處癲癇病灶點,就可施行該手術。若無法鑑別出病灶點或多發性病灶點者,較不適用於手術。
高科技癲癇治療無需在腦部動手術,通常會將晶片植入胸口附近的部位,與傳統切除腦組織的手術相較,較無副作用,但手術費用昂貴,無健保給付,有經濟考量的患者多選擇傳統手術。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癲癇科主任吳禹利
整理記者楊欣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