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耀懋;諮詢/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劉士永、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陳明和】
環署去年就針對醫院及營業商場空氣檢測,發現部分醫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真菌數超出建議值…,若室內場所未能有效通風、換氣,可能會造成汙染物易堆積在室內,危害人體健康。 (見2009-07-01/聯合報/A11版/話題】
小男孩搭爸媽駕的新車全省走透透,男孩沿路用玻璃罐裝滿各地的風,貼上標籤,有墾丁的、陽明山的風…,開學了老師給他這創意暑假作業,滿分!
這是暑假強打的汽車廣告。追風,不是小男孩的創意專利,145年前,細菌學家巴斯德用同樣的方法改寫歷史。
18乃至19世紀,歐洲人大多認為疾病是瘴氣引起的,部分生物生命起源則是「自然發生」的;兩者其實都是同一理路:人會生病,是因散布在空氣中的毒引起的;同樣的,簡單構造生物也是從空氣中「自然發生」的,如蛆從腐肉中生,花、葉生蜜蜂等;雖然這類推論,隨著科學家愈來愈多的觀察節節敗退;但是,當放大鏡、顯微鏡被開發出來後,看得愈細,也產生更多盲點:蛆可能來自蠅,但更小的細菌、真菌與黴菌,還是被自然發生論者解讀是由「自然力」產生的。
空氣愈濁 細菌愈多?
我拿這問題問我5年級的女兒,「學校教過了啊!不是空氣!」她說,長了細菌,肉才腐敗的。「那妳要如何證明?」嗯嗯啊啊半天,「沒空氣也有蟲或有空氣但是沒蟲…」她自言自語,望著窗邊還掛著生日宴會未清除的氣球,靈機一動:「把煮熟的肉放進吹好的氣球,趕快綁起來,沒長蟲就可以證明了!」雖然看她表情就知她不太懂,而是努力思索上周講的「蛇頸瓶實驗」,硬連在一起的;但是,從空氣連想到氣球,這點子不錯。
「巴斯德也是這樣做的!」在顯微鏡下看到千百種病菌的面貌,巴斯德一直都認為,很多壞事的元凶都是微生物。「而且空氣愈混濁處,細菌含量愈多!」巴斯德推論。那要怎麼證明呢?
他將煮沸的肉汁灌到燒瓶中,再煮沸,一來殺菌、二來讓多餘的空氣排出,然後迅速地將瓶口密封,讓瓶內儘可能保持真空。為了證明自己的推論,1864年,巴斯德就像那個追風少年般,帶著盛著肉汁的真空瓶到高山、工廠旁、甚至冰河等地後,打破瓶頸,讓當地的空氣流入瓶內後,再迅速燒熔瓶頸密封、貼上標籤。
追風大戰 爭論不休
巴斯德將這幾支瓶子帶回實驗室中,果不其然,工廠附近的風罐裡長滿細菌,高山、冰河的瓶子,幾乎都很乾淨。「你們不是說,有空氣就會生細菌嗎?」巴斯德強力駁斥自然生成論。但是,自然論者也來個追風,甚至到更高的山、更遠的海邊,不同的是,自然論學者的瓶中卻長滿細菌。一場追風大戰因涉及操作技術與瓶口汙染,還是讓兩派爭論不休。於是巴斯德以「蛇頸瓶」(或稱鵝頸瓶實驗),證明即使空氣可以自由流通,「自然力」可以接觸肉湯,但是,受重力影響,細菌沉積在彎曲的瓶頸處,肉湯就長不出細菌來,給了自然論者最後一擊。
除巴斯德外,細菌論還有另一大台柱,就在時稱普魯士的德國生理學家科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兩人身處在普法戰爭的敏感時代,雖惺惺相惜,也有瑜亮情結。由於巴斯德的各種實驗都如魔術般地在大眾讚歎的眼光亮出最後底牌,戲劇張力十足,也使得巴斯德的名氣遠在科霍之上。不過,從一個生理學家出發,科霍的各種實驗更貼近醫療臨床實驗設計。當巴斯德展開追風之旅時,科霍還在學醫,他相繼發現許多細菌聞名,在190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被視為細菌學之父。
【2009/10/07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