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痠痛小物 只能舒緩不能逆轉疼痛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麻醉疼痛科暨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說,身體痠痛有非常多原因,市售的舒緩痠痛產品五花八門,像是低周波治療器、紅外線照護燈、磁力貼、痠痛貼布等,都是民眾面對痠痛時,可能會選擇的產品,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若是使用超過一周,痠痛感沒有改善,建議盡速就醫。
▓低周波治療器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低周波治療器也被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器,運用頻率在250到300赫茲以下的電擊,以正負極原理刺激表皮神經,傳導到大腦前通過門閥區,讓痛覺傳導受到阻隔,降低疼痛感,針對慢性疼痛患者能達到舒緩效果,但若想要逆轉疼痛,低周波治療器恐怕做不到。
使用注意:低周波治療器並非人人都可以使用,裝有心律調節器、去顫器或其他電子醫療器材者不宜。簡文仁說,低周波治療器運用的是電波,只要身體有著會受電波干擾的產品,都不要使用低周波治療器。另外,皮膚有傷口、身體潮濕者都不建議使用,最好先詢問醫師。
▓紅外線照護燈
紅外線照護燈則運用紅外線的短波長,讓能量傳達到皮下3公分處,相較於遠紅外線只能達到皮下1公分處,更具效果。簡文仁說,紅外線照射會產生熱能,增加血液循環,舒緩疼痛。
使用注意:若急性扭傷、筋骨發炎等,已經紅腫熱痛,不建議使用熱能舒緩疼痛,建議改用冰敷。簡文仁說,使用紅外線照護燈也建議不要使用太久,需要距離照射部位30公分左右,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不可以直射眼睛,避免眼角膜受傷,若一定要照射眼部,最好蓋上一塊布隔絕,時間也建議縮短到10分鐘以下,避免眼睛受傷。
▓磁力貼
近年流行的磁力貼是從日本引進的產品,林嘉祥說,目前尚未有明確實證可舒緩痠痛。簡文仁也說,磁力貼原理不明,應該也是透過刺激表皮神經達到舒緩,但實際效益因人而異,畢竟痠痛認知每個人都不同。
▓痠痛貼布
多數民眾面對痠痛,會到藥局自行購買痠痛貼布或藥膏、噴劑,痠痛貼布有的貼了之後很熱,有的卻很涼,是否與成分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門診調劑組組長胡雪吟指出,坊間痠痛貼布主成分多為非類固醇止痛藥,熱感或清涼感,都是額外添加的配方,與貼布止痛、舒緩痠痛效果無關。
使用注意:使用含非類固醇止痛藥的痠痛貼布或藥膏,一定要遵照藥品說明書,如一天最多使用1片,每片只能貼6小時左右等。胡雪吟說,若過量使用,藥劑透過皮下吸收,同樣會有過量的風險,增加肝腎負擔。
胡雪吟說,使用痠痛貼布後,若1周後痠痛沒有改善,最好立即就醫,曾有患者因坐骨神經引發疼痛,卻迷信痠痛貼布,延誤就醫時機。
▓使用痠痛貼布注意事項
常見成分: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雙氯芬酸(Diclofenac)、氟比洛芬(Flurbiprofen)、口引口朵美辛(Indomethacin)、酮洛芬(Ketoprofen)
使用方式:依照說明書指示,通常建議1天不要貼超過2片,每片最多貼6小時等,也千萬別再額外服用消炎止痛藥,會增加肝腎負擔。
使用禁忌:部分貼布使用前或後不適合泡熱水澡,擔心吸收過好易引起皮膚過敏,須依說明書指示使用。
注意事項:自行購買前須先詢問藥師使用方法,使用後1到2星期,疼痛症狀仍無緩解甚至加重,應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門診調劑組組長胡雪吟、食藥署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規律進食、按時吃藥、量血糖血壓 慢性病患平安健康過好年
健保大數據/109年全身麻醉執行件數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麻醉執行特色院所
全身麻醉其實比較安全?醫:半麻有更多不確定性
選擇半身麻醉還是全身麻醉?專科醫教你判斷依據
哪些選項CP值最高?一張表看懂麻醉自費項目費用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有喝酒習慣會不會讓麻醉無效?醫師詳解你最想問的麻醉問題
手腳冰冷睡不著靠喝酒、電熱毯暖身?醫揪NG保暖行為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
你的頭痛是哪種?頭痛位置、症狀、原因一圖看懂
救護車緊急送醫該如何挑選適當醫院?以就近適當為原則
高雄長庚以熱消融治腮腺瘤 免除病患顏面麻痺危險
萬別大意! 一男子連日唉聲嘆氣,竟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淋雨濕身加這動作恐「又癢又腫」 醫:千萬別做
健保大數據/109年急診案件前10大症狀檢傷分類排名
健保大數據/109年急診人次10大醫院、109年第一級檢傷分類件數10大醫院
健保大數據/急診醫療特色醫院
急診案件前10大症狀排名 腹痛、頭暈、發燒最大宗
解決急診大塞車 健保署長李伯璋:研擬使用者付費
各種檢查不必等 急診好划算?醫提醒:感染風險高
急診沒有比較快!數據顯示醫院愈大等待時間愈久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常被靜電電到?當心是你太累!醫師教你緩解方法
休假當沙發馬鈴薯?醫師警告2種人最好要稍微活動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影/氣溫突然驟降 23歲女子手腳冰麻查出是寒性體質
想要感冒快快好 試試7方法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有「泡泡尿」就是腎臟出問題嗎?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