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對慢性病防治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醫不一定要到大醫院,近年許多醫師投入基層醫療,帶動傳統診所全面轉型,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與堅實的醫療團隊,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全方位守護基層民眾健康,扮演社區健康守門員。
醫者初心 走進基層 守護社區健康
南投埔里的陳宏麟醫師與屏東的曾競鋒醫師,正是典型的代表。陳宏麟曾任中山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不久後決心回家鄉服務,擔任埔里衛生所主任十年,因為高度關心基層的健康促進、醫療診治與延緩失能等議題,2011年開設診所。曾競鋒曾任高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二十多年前走進屏東投入基層醫療,對接觸病人、關心病人充滿熱情與使命感,2013年開立診所。
兩位醫師都多次榮獲各類糖尿病和腎臟病醫療照護品質獎項。曾獲得2021年台灣醫療典範獎的曾競鋒表示,得獎來自診所對病人提供最優質的照護,第一個關鍵是盡早使用最正確、最少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並運用同理心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病人配合醫囑用藥;另一個關鍵則是投入很多心力推動衛教,他願意付出成本建立堅強的照護團隊,聘用衛教師、營養師,教導病人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如此一來,基層的慢性病照護才能發揮最大價值與效益。
慢性病照護 基層診所轉型新使命
曾競鋒強調,慢性病照護是基層診所可以做的事,而且近年慢性共同照護平台是趨勢,需要更多的基層診所轉型投入,多年來他在屏東醫師公會常舉辦講座,就是要協助大家提升服務量能。他同時在大仁科技大學授課,透過互動的方式與學生討論慢性病照護,他深信醫學的種子要向下扎根與擴散,未來學生成為護理師、藥師,都會記得曾經在課堂上學到的慢性病知識與觀念。
陳宏麟的診所不久前獲頒醫策會2022年基層醫療品質改善特優獎。他說,「診所的定義,我們自己來寫」,在分級醫療共同照護的理念下,基層診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透過賦能,打破傳統診所只是看感冒、打疫苗的刻板印象,而是從社區守護的概念去發揮。
以他的診所來說,就有醫師、營養師與護理衛教師,更運用醫療專業,設立健康食堂、適合長者的健身房與巷弄長照站,為基層民眾進行連續性照護,從亞健康、失能再到失能,兼顧不同的照護面向。
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多年的婆婆,不但血糖高,腎臟功能也欠佳,以前總是大老遠到醫學中心看診,後來就近改到陳宏麟的診所看診,透過醫病雙向溝通,穩定用藥,幾年下來的血壓、血糖和血脂肪都很穩定,而且她每天白天到診所附設的長照站參加為長者設計的活動,並享受健康的膳食與健身運動,日子愈過愈開心。
醫病平等 用同理心面對患者
而不論是照護或診療,兩位醫師都強調,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重要關鍵。曾競鋒表示,他常提醒自己,醫師與病人是平等的,醫師要成為病人的朋友,運用同理心,站在病人的立場,講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才能取得信任,讓病人穩定用藥且做好日常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管理。
他很難忘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有一次在他的門診室外靜靜等了兩小時,當天並非她的回診時段,而她苦候多時只為當面問他一句:「朋友介紹我一種清血管的藥物,請醫師看一下我可以吃嗎?」看著老太太手上的藥物,曾競鋒非常感動,他看見病人的信任和託付,那也是他做為醫師最珍貴的回饋。
陳宏麟也強調,守護社區健康要「以人為本」,醫生的角色不只是問診、開藥,而是與病人雙向交流,設身處地的了解病人,推動其行為改變,讓他們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精準用藥搭配照護 病人更健康
而在病人的自主管理中,兩位醫師都認為,讓病人配合醫囑用藥是要之務。曾競鋒指出,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是腎臟病,但許多病人不知道長期下來會影響腎功能,而且不肯好好吃藥,誤以為「藥吃多了會傷腎」,但其實近年新藥發展突飛猛進,部分新藥大大減少了副作用,在血糖控制之外還能保護腎臟,只要在符合健保規範之下,早一點開給病人,就是最好的治療。
陳宏麟也說,以前的血糖控制藥物雖有降糖效果,但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也較無法保護胰臟,但近來的新藥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因此只要能從醫療端精準用藥,再配合社區化的基層醫療照護服務,對患者非常有幫助。
【慢病好日子】
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
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
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