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Podcast

🎧|孕產婦3成剖腹、7成剪會陰 媽媽生子難「助產」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千惠。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千惠。記者蘇健忠/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這個周末就是母親節了,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昨(11)日公布「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發現高達7成的媽媽在生產過程中,會陰被「剪」一刀,懷孕生子本應是喜悅的事,卻讓不少人留下陰影。近年越來越多台灣孕產婦採取「溫柔生產」,選擇由助產人員協助接生,連藝人孟耿如、S.H.E中的Ella、知名主持人Janet謝怡芬可能也不例外;許多科學證據亦證明,助產人員主導的產程,能減少施打減痛針、剖腹產剪會陰的機率,經由助產師及醫師共照,未來更有機會彌補婦產科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以孕產婦為中心 助產接生比率逐年攀升

根據國健署出生通報年報統計表,近年出生通報活產接生者為助產師(士)的比例整體呈上升趨勢,從民國93年僅0.05%,到最新110年成長至歷史新高的0.14%,從98人增加到229人,顯示越來越多產婦選擇由助產師(士)接生的「溫柔生產」。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高千惠表示,溫柔生產強調生產是正常、自然、健康的歷程,應以孕產婦為中心,除了有產前教育、產後照護,與一般生產在生產姿勢、醫療介入程度也有所不同。

以人體解剖動力學而言,生產最重要的是上半身直立所產生的重力,引導嬰兒下降,但傳統醫院生產要求孕產婦臥床、腳抬高,「你假想一隻大象躺著、四腳朝天,這要怎麼生?」故助產人員多鼓勵孕產婦採取自己舒服的姿勢生產。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高千惠解釋,身體接觸能幫助孕產婦分泌催產素,除了促進子宮收縮,也可讓孕產婦感到放鬆,所以又被稱作「愛的賀爾蒙」。圖/高千惠提供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高千惠解釋,身體接觸能幫助孕產婦分泌催產素,除了促進子宮收縮,也可讓孕產婦感到放鬆,所以又被稱作「愛的賀爾蒙」。圖/高千惠提供

施打催生素及減痛針 反不利生產恐危及母嬰

「除非是醫療上的原因,否則我們不認為醫療的介入是合適的。」高千惠透露,為加快產程,部分醫師會施打催產素,不同於天然催產素間歇刺激子宮收縮,讓孕產婦慢慢適應,化學合成的催產素會使宮縮漸強,孕產婦常難以承受,臨床上更出現過子宮破裂的情形。

生產時不少媽媽會選擇減痛分娩,但孕產婦會因下身麻醉而無法出力,需要旁人幫忙推肚子,甚至剪會陰或者真空吸引嬰兒協助生產,不過,其實這種行為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先剪會陰,會陰很容易下裂,術後復原時間較久,若產婦痛到受不了,就可能選擇剖腹產,這都不是最好的方式。」高千惠補充說明,高齡並非剖腹產的指標,只是孕產婦自認年紀大,無法出力而提議剖腹產。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會陰切開率及剖腹產率應控制在10至15%,但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日前調查台灣婦女生產經驗,發現醫院會陰切開施行率高達73.4%,國健署出生通報年報統計表也指出,我國剖腹產率長年高於30%,110年更高達37.9%,平均每3名約有1名活產嬰兒是透過剖腹產出生,可能提高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死亡率。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昨(9)日公布「台灣女性生產經驗大調查」,發現台灣較少產婦和伴侶接受產前教育、規劃生產計畫書,產後又幾乎無後援,會陰切開率也遠超先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比例。圖/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提供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昨(9)日公布「台灣女性生產經驗大調查」,發現台灣較少產婦和伴侶接受產前教育、規劃生產計畫書,產後又幾乎無後援,會陰切開率也遠超先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比例。圖/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提供

9年助產教育空白期 助產師接生短期難回歸

即使有研究顯示助產師的加入能有效降低會陰切開率、剖腹產率,卻因過去將近10年的教育空白期,導致現在助產師難以回歸醫院體系。

高千惠提及,台灣助產師起源自日治時期,戰後政府設置五專護理助產合訓科,建立基本課程護理、進階課程助產的教育架構。待西醫進駐,61年婦產科醫師接生率首度超越助產人員,且差距逐漸擴大,80年起陸續全面停辦助產教育、公立醫院取消助產師編制,助產師退居制度外,直到89年才恢復助產教育。

「不要小看這9年。」高千惠解釋,當時因為沒有助產教育,醫院的助產編制遇缺不補,或以護理師人員補缺額,縱使恢復教育,在修法的過程中,原本要求醫院「應設」助產師,但婦產科醫師以助產師人力不足為由,改為「得設」;法律又規定助產師如果要自行開業,需有2年的助產經驗,這對剛復甦的助產教育非常不公平,助產師不被納入醫院編制員額,缺乏執業經驗,開業也被卡關。

英助產比例達7成 紐國助產復甦靠婦女團體

實際上,在台灣領有助產師執照的5萬多人中,真正執行接生業務者不到百位。對比108年OECD國家的資料,台灣每千名活產嬰兒,平均只分到1名助產師,遠少於第一名比利時的70名,也少於鄰近國家日本35名、韓國2名。

為讓婦產科醫師、助產師實施「兩師共照」,103年衛福部開辦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民眾滿意度高達9成。高千惠認為,理想的共照模式應像助產接生比例高達7成的英國,主要由助產師提供照護服務,高風險或想接受減痛分娩的孕產婦,就轉給婦產科醫師處理。

高醫療化的美國雖不採取英國的公醫制度,她分享,美國助產師依舊可與醫師合作,按照孕產婦狀況安排適合的人力,再另外拆算費用。原先助產師式微的紐西蘭,經過婦女團體向政府倡議後,得以蓬勃發展。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千惠(右)與理事長講堂podcast主持人周佩怡(左)。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千惠(右)與理事長講堂podcast主持人周佩怡(左)。記者蘇健忠/攝影

籲重啟試辦計畫2.0 讓助產師回歸醫療體系

高千惠建議,助產師重返醫療體系不單滿足漸多的溫柔生產需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也彌補「五大皆空」之一的婦產科醫師,故應再實施試辦計畫,以成果說服醫界與民眾。

「生產影響著家庭與社會,最重要的是讓婦女在產程裡,覺得自己是主角,可以掌控事情。」高千惠表示,助產知識逐漸普及、疫情減少入院、其他小孩可陪產,提升助產接生比例,但助產師如何充分發揮專業,還須制度支持。

高千惠小檔案

學歷:

英國歐斯特大學護理哲學博士

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班產科組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

現職: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

台灣護理學會婦幼護理委員會委員

經歷:

台灣護理教育TNAC評鑑委員

台灣助產學會秘書長

台北市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周佩怡

音訊剪輯:周佩怡

腳本撰寫:周佩怡

音訊錄製:林琮恩

特別感謝:台灣助產學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

產婦 剪會陰 教育 接生 剖腹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