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睡夢中被搖醒,趕快躲到桌下?防災專家建議做一動作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退休力/ 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走過這「疫」年…理解生死 超前部署老年

聽健康

00:00/00:00

大疫之年,病毒帶來了隔離,也無預警帶來死亡與離別,今年是許多人開始思考生命中的告別與獨立的一年。與人告別、單獨面對自己與生活,這過去幾乎是老年或退休階段才會遭遇的課題,如此疫情下提前反思,也是一種超前部署。

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三級警戒期間,六成的人體驗人生無常,大約百分之五寫下了遺願清單。坦然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發現,七十五歲以上近七成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年紀愈長,愈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他是六十六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

想自在 先理解自我需求

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

「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賴鼎銘早早超前部屬,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

面對自己,的確必須經過學習。長期研究人際關係的社會學家李明璁表示,台灣人長期以來只有工作和家庭,缺少足以形成「自我感」的「第三空間」,更沒有獨處習慣,一旦退休後,工作沒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還能夠是誰」,對退休生活產生巨大焦慮。

尋同好 建立非功利社群

李明璁分析,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出生的「新退休族」,雖成長於集體主義盛行的年代,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多建立在工作上。多年來專注工作,從他人眼中定義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缺乏以自我認同為核心的社群,因此在退休後形成焦慮,「我能做什麼,要跟誰往來,以及活著的趣味是什麼?」

他建議,退休族應尋找興趣,例如書籍、音樂或出遊,也可投身志工服務,找到自己的同好,建立起「非功利的社群」,這時往往會發現,退休生活其實仍大有可為,人生才正要精彩開始。

旅居日本,在當地長照機構服務多年的何蕙君觀察,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老人需要照顧」,日本則以「協助老人實現其理想人生」為軸心。何蕙君表示,日本身為高齡化與福利大國,不斷進步的原因來自「團塊世代」,這群現年七十歲上下的退休族,對傳統觀念帶來衝擊。

團塊世代在急速西化、經濟起飛的環境下成長,教育和儲蓄資本更高,因此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老後生活」的想像,早台灣一個世代開始重視獨立自主。

長照是 互相幫忙與尊重

當代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前卅年努力學習,直到卸下工作,許多退休族才驚覺,社會變動竟如此快速。何蕙君說,長者容易「害怕跟不上潮流,不想被丟下」,這是人之常情,若「互助、學到老、重視自我」等新觀念漸成社會共識,當年輕人老去,換下一代需要被照護時,就不會看輕自己。在何蕙君心中,長照就是互相幫忙、互相尊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