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有關係就會有親密關係問題發生。」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親密關係不只是人權議題,還是公衛議題、法律議題,除了影響個人身心狀況,也會帶來社會、醫療成本增加。保護司今天公布調查數據,在台灣,婦女一生中遭受親密伴侶暴力的盛行率為19%,意即每5位女性就有1人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又以精神暴力盛行率為最高;同時亦發現男性被害人、同性伴侶求助人數均逐年增加。
張秀鴛表示,國內家庭暴力採取通報制,在通報的案件中,親密關係暴力約占5成,被害人雖以女性為主,占比為8成,但男性被害人比例逐年上升,已從17%增加至22%;被害人年齡則因適婚年齡關係,求助者仍以30歲以上佔多數,但30歲以下的求助人數逐年上升,已從108年的17%增加至111年的20%,且多數被害人在家暴發生數月至2年內就會通報,「與過去隱忍7至8年才通報的情況不同,這代表求助機制受到認可。」
她也說,同婚釋憲案通過後,同性伴侶也納入親密關係暴力的關注對象,並觀察到同性伴侶受暴後求助人數逐年增加,案件樣態則與其他親密關係暴力雷同,以肢體及精神暴力為主,占比分別為58%及48%;值得注意的是,同性伴侶的精神暴力常以「威脅出櫃」或「分手就自殘」的形態出現。
「過去社會氛圍男強女弱,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以女性居多,但近年通報案件中看到變化,兩性互為加害人、被害人的比例增加。」張秀鴛表示,以往的親密關係暴力型態為男女權力不平等造成的「權控型暴力」,近年因為情境因素,如:子女教養、第三者介入等問題引發的「情境式暴力」因素漸增;兩性互為加害人的通報案數比例,也從108年的17%增加至111年的24%。
張秀鴛表示,以往民眾對家暴事件的印象是一張張「驗傷單」,但是親密關係精神暴力是「看不見的傷」,且暴力樣態會互相夾雜,從精神暴力衍生到肢體暴力,許多被害人最後則因肢體暴力出來求助,若在精神暴力發生時就介入阻止,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根據保護司調查,台灣婦女遭受親密伴侶暴力的樣態以精神暴力為主,終生盛行率約17%;精神暴力又可分為六大類型:「監控行動」、「言語貶抑」、「威脅出櫃」、「情緒勒索」、「經濟控制」、「冷漠忽視」。
台灣防暴聯盟副理事長林美薰說,精神暴力會在被害人身上「留下很深的刮痕」,且不論是否與被害人同在一地,精神暴力都會持續影響被害人,讓其心生恐懼;民眾應培養「創傷意識」,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已經造成另一半精神受創,就像近期不斷爆出的Me Too事件,每個人都是局內人,且性別暴力不會獨自存在,性騷、性侵、家暴都應透過每一個人自我覺察來防治。
保護司今天舉辦「『這是愛?還是傷害?』親密關係精神暴力主題影展記者會」。保護司表示,影展將在7/15開始,於台北、台中及高雄播出,民眾可免費觀影,希望透過影響呼籲大眾認識、了解,並重視精神暴力及其帶來的傷害。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看更多:親密關係「精神暴力」盛行率居冠 衛福部:一方式可蒐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