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今年多次報導國內缺藥問題,衛福部成立跨部會「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迄今滿一個月,但包括藥師公會與基層藥師認為政府以「公務員心態」處理缺藥,「只做做樣子」,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讓愈來愈多的藥師不願通報缺藥,「把時間用來找藥,還比較實在」。
「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上路後,每兩周公布一次缺藥通報處理進度,食藥署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大部分通報並非真的缺藥,即使有缺,短缺期也僅一、兩周,待藥廠生產下批藥品,生產後就解決了。
統計顯示,累積六十一件通報案例,其中廿二件「經調查後無缺」、廿七件「建議使用替代品項」,九件「因無替代藥品,啟動公開徵求」,另三件「恢復供應」。缺藥通報看似成效良好,泰半以「經調查無短缺」結案,但藥師界的看法並不是這樣。
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政府避重就輕,仍以「公務員心態」處理缺藥困境,基層藥師沈采穎話說得更直接,「該中心成員閉門造車,無法解決問題」。愈來愈多藥師不願往上通報,將時間用在找藥,還比較實在。
「所謂成立通報處理中心,根本以會養會,無助於解決缺藥」。沈采穎表示,一開始以為政府是玩真的,不少基層藥師認真通報、反映,不料一個月下來,才知打假球,只做做樣子,食藥署只給藥廠訂購專線,無濟於事。很多藥師放棄通報,自己努力找藥,還比較有效率,「缺藥情況應遠高於平台上數字」。
沈采穎以GSK藥廠「艾敏釋」(過敏性鼻炎用藥)為例,從三月初就叫不到貨,有些藥師向上反映,當時也沒看到通報缺藥。
記者詢問GSK,得知該藥廠於四月廿七日向缺藥中心通報,「艾敏釋」受到全球供應鏈、產能影響,全球供應皆不穩;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則解釋,一開始缺的是同為治療過敏性鼻炎噴劑「內舒拿」,但公布缺藥後,患者改用「艾敏釋」,需求量大增,才導致缺藥,但不管是「內舒拿」、「艾敏釋」,均有學名藥可替代,民眾可多選用。
沈采穎表示,「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三大目標為解決、緩解、預防缺藥,但現在看起來,仍停在原地打轉,基層藥局就是叫不到貨;荒謬的是,明明氧化鎂(軟便劑)缺藥已久,卻不在平台名單上,而官方說法竟是「必須重新申請才算數」。
黃金舜點出問題另一個癥結,台灣藥品多採大包裝,藉此壓低成本,如果向代理商、原廠叫貨,一次動輒上千顆,單一藥局根本吃不下來,基層藥局接到處方箋一次至多使用幾十顆藥,許多藥物只能放到過期,「政府仍以公務員心態思考缺藥問題」。
黃金舜建議建立完整中盤商制度,要求藥廠跟中盤商簽訂供應合約,而不是將藥物都留給醫院,讓診所與藥局大缺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