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退休年齡」曝光!專家籲:理財晚鳥投資有「三不」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醫聲要聞

醫學工程師/強強聯手!醫師斜槓工程師 林奇宏的「黑白盒子」交會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認為,在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認為,在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記者林伯東/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穿著白袍奔走醫院內的醫師,斜槓了在電腦螢幕前敲打程式的工程師,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職業集於一身,正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所設立的醫師工程師組,校長林奇宏口中「白盒子」與「黑盒子」的大腦思路,在現代走到了交會點。

勇於挑戰、擁抱創新,同樣是林奇宏給學生們的期許,就像ChatGPT問世,他沒有禁止,鼓勵多加利用,「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

ChatGPT、Covid-19疫苗問世,理工生醫兩大腦靠攏

「傳統生物醫學像是在黑盒子裡作業,作業上採用歸納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理工程則是白盒子,希望能知道每項推導過程,像牛頓、愛因斯坦利用方程式解決當代問題。」林奇宏形容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上是迥異的,不過,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

他說,電腦工程的AI本身是黑盒子,像ChatGPT使用類神經網絡推導問題,因此出來的答案都會不同;這次生醫界能快速產生Covid-19疫苗,就是揮別以往傳統生物醫學採用的神農嚐百草,知道了病毒細胞的受體運作模式,並利用分子模擬進行測試,「使兩者重疊的是醫學工程。」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在2020年設立醫師組、醫師工程師組、醫師科學家組,120位學生中,跨域兩項組別人數就占了三分之一。林奇宏說,這樣跨域結合,要談到全球第一所運行這項制度的「美國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Carle Illinois College of Medicine)」,該學院成立七年下來,學生們已步入業界,若以成果論,確實獲得不錯排名。

林奇宏說明,對於醫學院的排名,標準是看學生申請住院醫師訓練能否上第一志願,而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的學生都順利考上,因此該學院預計今年著手將系所全面改為醫師工程師,也能從眾多醫學院做出特色及區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鼓勵學生多用ChatGPT,認為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本報資料照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鼓勵學生多用ChatGPT,認為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本報資料照片

融合驅動改變,日本頂大併校來取經

談到陽明交大合併面臨的挑戰,林奇宏說,「跨領域教學該給醫學院、工學院?只給單獨一方執行,可能5到10年還是維持慣性,無法融合。」因此,要從傳統院系所的組織架構抽離出來,成立專案辦公室,才能集中各系所的專業和資源,有利於跨領域整合。

生物、工程這兩大學科漸有共同語言,但還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林奇宏笑說,光是從校務規範就能看出不同,生命自然會找尋出路,所以生物醫學在法條上保留彈性空間;理工科看重邏輯思維,訂定標準化流程,逐條寫下規定。他舉例,以教師升等辦法來說,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就相當迥異,折衷方式是先訂出類似母法的法條,其餘細則由兩校區各自條列。

能找出平衡,其實是從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前期的風風雨雨而來,走了近兩年,林奇宏認為漸漸朝向「穩定中求融合,融合驅動改變。」陽交大也成了日本同樣朝併校邁進的東京工業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參訪之地,日前特地前來拜訪取經。

「在規模化、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林奇宏分享,合校要有目標,不管是否會繞路,勇往直前都要對準目標,今年關鍵字是蛻變,就連明年也挑出了「超越」二字,「但『超越』什麼,我們一起來思考。」

竹銘醫院採數位原生,提高病人可預測性

斜槓跨域當道的年代,醫療院所也得轉型,未來醫學成了關鍵字。林奇宏在卸下新北市衛生局長一職後,赴任當時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當時他就不斷思考智慧醫療的宗旨,最後結論便是提高疾病可預測性,利用AI、數位導入現在如火如荼施工的陽明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竹銘醫院。

他問,看病流程一定要是掛號、診間檢查,開藥後拿藥再結帳嗎?這並非以病人為核心,「這座醫院要翻轉,直接採數位原生。」有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去中心化,醫院便可能能跳脫追求龐大量體規模的傳統思維。

同時,醫院要直接與社區連結,瞄準高齡社會而陸續推出高齡健康宅,從預防醫學出發,並擴展海外高階醫療服務。醫院的擘畫已在林奇宏腦內發想,但他也知道現實面可能受健保制度侷限,但保留數位化的骨幹、彈性空間是一定會有的堅持。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形容,生物醫學和數理工程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的思維不同但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形容,生物醫學和數理工程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的思維不同但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記者林伯東/攝影

顯微鏡下的導演夢,熱愛嘗試新事物

從醫師到衛生局長,現今是大學校長,學醫是林奇宏最初的夢想嗎?聽到這個問題,林奇宏開懷大笑,「哈哈哈,我曾經想要當導演,可惜沒有才氣,卻也因為對影像感興趣,後來改為觀察顯微鏡底下的生命演化。」這位細胞免疫學者,透露年輕時非常喜愛攝影,導演當不成,他就將興趣與職業結合。

「我對事情都保持好奇,想透過鏡頭找答案的想法一直沒變,這也讓自己走向微生物免疫學之路,我可以在顯微鏡底下找到答案。」一個小時的採訪,林奇宏神情嚴肅,唯有談到自己興趣,嘴角才微彎,角度上揚。

學醫是條辛苦的路,林奇宏看電影紓壓,他透露年輕時很愛經典老片,最喜歡70年代的「發條橘子」,但又打趣說,「年紀大了,經典片太悶,現在只愛聲光效果十足的電影,而且眼力不好,看書習慣從實體書變成放大字體的電子書,最近又變成聽的。」

接納新事物、保持赤子的好奇心是林奇宏給年輕學子的建議,如同當前教育界對ChatGPT憂心抄襲課業等問題,他卻鼓勵師生多加嘗試,舉辦座談由不同角度暢談意見。「想做就去做,勇敢跳出舒適圈。」他以這樣的特質期勉學生,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給學生一個願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