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延緩老化、降血壓血脂…天天喝茶好處多 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罕見疾病

專題|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落後國際水平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公布最新研究,盤點7個國家的罕病診斷與醫療照護現況。圖/截自Economist Impact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公布最新研究,盤點7個國家的罕病診斷與醫療照護現況。圖/截自Economist Impact
【編者按】:在台灣,全民健保自1998年開始給付罕見疾病治療用藥,不少罕病病患因此看見治療希望。然而,在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下,財務永續成為醫藥界討論重點。高價藥的給付審核流程,轉為「療效至上」,須考慮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CER)等數值,對罕藥納保造成衝擊,反映在「經濟學人」的低評價。

於此現況下,亟須找出一條兼顧健保永續經營的路,同時讓其發揮社會保險設立意義——分擔個人難以承擔的巨大風險,保障罕病患者生命。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公布最新研究,盤點7個國家的罕病診斷與醫療照護現況,分析8種罕病藥物在7個國家中,從取得許可證到成功給付的時間差。結果顯示,南韓與台灣敬陪末座,被核准給付的罕藥分別只有3、2種,且給付耗時,平均等待30個月,對於罕病政策,病人的意見也非常有限,沒有明顯影響力。

(點此看經濟學人調查報告全文:Connecting the Dots: Embedding Progress on Rare Disease into Healthcare

健保總額協商 醫界版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

台灣是全世界第5個訂立罕病專法的國家,並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邀請分享罕病照護。如今在國內困境不僅於此,日前進行一年一度的健保總額協商宣告破局,醫界代表提出的預算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提案為「0」,用以角力健保署提的預算方案。因總額協商尚未達共識,最終以二案併陳交由衛福部長決定。

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與會者包括醫界、衛生福利、社工等領域專家以及衛福部官員,針對本次經濟學人調查報告結果,探討台灣罕病照護政策發展方向。

經濟學人7國報告 台、韓罕藥給付種類及時程敬陪末座

經濟學人公布的「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評比法國、德國、英國、澳洲、日本、南韓與台灣的罕病照護制度。該報告中指出,身為前段班的德國、日本、英國因有罕藥快速核價制度,大部分藥物都已獲得批准,且多在一年內給付;其中又以德國為最佳,不但8種罕藥都已獲得給付,所花費時間僅有數月。

中段班的法國、澳洲同樣大多數罕見疾病用藥都能被批准給付,平均需要2至4年;南韓、台灣僅核准給付2到3種罕藥,其餘罕藥無法獲得藥物許可證,就算是獲得藥證,要納入給付也非常耗時,平均等待期長達30個月。此外,報告中亦提及,台灣罕病用藥要費支出,雖然歷年來有所成長,然而僅佔所有藥費支出的2.3%,低於國際標準。

經濟學人專家解讀「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

罕病患者「等不到」用藥 陳莉茵深表困惑

代表台灣接受經濟學人採訪的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截至2022年9月,我國公告的罕病種類為240種,已明顯低於國際的逾7000種罕病認定。此外,通過罕藥認定的藥物為98種,其中有61種罕藥獲得健保給付,可治療37種罕病。陳莉茵表示,計算下來,240種罕病中,只有約一成五的罕病有健保給付用藥,代表其他罕病病患無藥可用,即使有藥,也只能望藥興嘆。

(看罕病病友故事:「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

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主講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記者季相儒/攝影<br />季相儒
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主講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記者季相儒/攝影
季相儒

對於「等不到、等很久」的救命罕藥,陳莉茵表示,台灣嚴重吊車尾,罕藥平均給付時間上,甚至比韓國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困惑、無奈」。

藥物治療對於罕見疾病患者而言,有助改善其生活品質,減少照護負擔、社會成本,罕藥卻因市場小、開發成本高等因素,被稱為「孤兒藥」,每年動輒數百萬的藥費,若無保險機制協助,無疑是將患者經濟、生活陷於窘境。立法委員蔡壁如說,對於家屬而言,等待是相當煎熬的過程,不管是從給付或是申請給藥,如何「隨到隨審」是後續要盡快且必須做的事。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此外,經濟學人報告中也指出,醫療科技評估(HTA)面臨重大挑戰,罕病患少,難以取得臨床證據,加上新藥成本高昂,藥品經濟效益評估(ICER/QALY)成為艱困的任務。經濟學人的研究認為,台灣健保會、藥物共擬會會議中的利害關係人,過度重視成本效益評估(CEA),對於病患生命價值,患者用藥在道德與社會層面的意義,反而較少著墨。

罕藥納保因成本效益過低被拒 藥物經濟學者:應考量生命價值

國內罕藥往往因為「療效不明」而被拒絕納入健保,身為ICER領域的國際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指出,新藥評估不僅僅在於療效與成本效益,罕藥評估還須考量生命品質、社會公平等不同價值。她指出,罕病用藥決策是全球衛生醫藥體系的重大挑戰,是否該參考、或怎樣考量ICER,經濟學人完整報告列出幾個國家的例子。

然而,蒲若芳表示,報告中列出目前之罕病照顧現況,在評估時證據不確定性高、成本高是很難改善的先天條件;面對病人用藥可近性問題,大家應該正視的,恐怕是更高層次資源合理分配議題:對待少數族群,也許該先利用「無知之幕」的概念,建構當下台灣該如何照顧罕病族群的社會,適宜地平衡「照顧少數的健康需求」、與「財務平衡」兩大目標。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她也表示,罕病孤兒藥在面臨HTA時,由於相較於一般性疾病,罕病診斷不易、能納入的試驗人數少,難以搜集真實世界證據(RWE);此外,由於患者人數少,不只市場小,每人須負擔的成本亦相對較高。由於上述因素,藥廠研發動機較低,歐美國家針對有潛力、且能夠滿足醫療需求缺口(Unmet Medical Needs)的罕見疾病用藥,多會給予快速通關。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表示,由於患者人數少、型態多元,且多數疾病治療選項有限,臨床療效又難以呈現生活品質、生產力、照護者面向等影響,加上市場小、藥價昂貴,在罕藥專款總額限制下,成本效益須審慎評估。

知識補帖/什麼是 HTA、QALY、ICER?

HTA是「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簡稱。

我國現行制度中,新藥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藥證後,若要獲得健保給付,須經由「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審核通過。在該會議召開前,會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提交報告,供與會委員作為評估依據。

由於近年新藥新科技研發進展迅速,藥價亦逐漸上升,加上隨著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連帶用藥時間拉長等因素,健保財務永續與資源如何適切分配,面臨挑戰。於是2008年起,CDE成立醫療科技評估組,以科學實證為基礎,針對高價藥物進行價值評估,考量項目包括:1. 人體健康 2. 醫療倫理 3. 醫療成本效益 4. 健保財務。

「健康品質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是綜合考量患者使用新藥後,存活期延長與患者生活品質計算出的數值。

在HTA評估流程中,若預見QALY有意義的增加時,將再繼續計算「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ICER的計算方法是將成本增減除以效益增減,得出的數值,其意義是「比起原來的藥物,以新藥治療,每多得一個QALY,須增加多少成本」。

在多數國家中,設有「ICER閾值」,意即「可接受的最高ICER值(Maximum Acceptable ICER)」,超過閾值者,政府保險便不予給付,或須以另設的救濟基金等配套措施幫助患者用藥。

以罕藥給付來說,經濟學人報告中指出,英國針對罕藥採取「放寬ICER閾值」的方式,罕藥的ICER閾值至少是一般新藥的3倍以上。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對於國內罕藥給付速度慢,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源浪費」,減少檢驗檢查、藥費的支出,將成為首要任務。罕藥的給付在HTA的執行下變得有效率,反而是卡關在具有決定藥物給付生殺大權的共擬會專家,往往不同背景的醫師會有不同的立場,要形成共識相對困難。

李伯璋特別強調,健保署向來極為關心罕見疾病病友的醫療權益,他期盼罕病病友團體能了解健保署在處理健保資源時必須考量病人、醫界與藥界等多面向需求的難處。李伯璋期待透過新制部分負擔,讓健保財源更有餘裕,將能投入資源協助罕病等弱勢病患。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衛福部長薛瑞元:檢視罕藥納保期程、加速患者用藥機會

針對經濟學人報告關注的從藥物取得許可到納入給付,患者需等待時長,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台灣雖於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讓罕病患者照護有了法律依循;在實務上,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研究者對於罕病的了解漸增,罕病藥物開發雖有所進展,卻因健保財務分配等原因而面臨挑戰。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長薛瑞元相當重視罕病患者用藥可近性,要求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針對醫療科技評估(HTA)、食藥署(TFDA)針對藥證審核程序、健保署針對罕藥納保期程進行研討,希望提高、加速罕病患者用藥機會。他說,照顧罕病是對生命的承諾。

透過醫療資訊登錄制度,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對於罕藥開發而言至關重要。石崇良指出,登錄制度的建置需要借重各級醫院,下一步是優化醫療資訊系統(HIS),在遵守醫療倫理與患者意願的前提下,讓患者臨床照護資料的搜集更便利。他表示,透過登錄追蹤制度,反饋罕病患者用藥、追蹤結果,將能讓罕病患者照護更完善、更有依據。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投影幕畫面中)透過視訊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圖中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記者季相儒/攝影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投影幕畫面中)透過視訊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圖中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不曾達百 專家籲餘款回流

健保罕病專款雖有成長,歷年執行率卻未曾達到百分之百。健保會委員黃振國認為,每年罕病專款若有餘款,應「留用」至下一年度罕病專款額度。若回流至健保大水庫,就失去了專款專用的用意,無法讓罕病專款真正用於罕病患者身上。

健保罕藥專款歷年執行情況表。
健保罕藥專款歷年執行情況表。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黃振國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黃振國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根據健保署公布之「罕病專款預算實際支用概況」顯示,民國一〇六年起罕病專款預算雖有增加,每年卻有百分之二至十五不等的比例未完全使用;健保會主委周麗芳推估,今年執行率為百分之九十三點四,近百分之七未被使用。意即健保有預算,卻因為罕藥納保牛步、採限縮給付等原因而無法完全使用,看似個位數的百分比,實則為數億的金額。

全民健康保險會主委周麗芳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全民健康保險會主委周麗芳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說明,醫界在健保申報時有延遲申報的情形,未執行的專款部分是用於給付延遲申報的項目;此外,也有部分藥物通過共擬會,但尚與廠商議價中,也有部分未執行專款用於此處,導致執行率被低估。然而,黃振國指出,未執行的專款實際上是回流至健保安全準備金。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立委吳玉琴:健保罕病專款成長率應透明化

根據健保署提供的資料,罕病專款自2017年以來,幾乎年年成長。2017年的金額是57.9億,今年專款預算則為87.7億元,李伯璋甚至指出,明年預算將會超過百億。因此,日前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的方案,令各界錯愕、擔憂。

針對罕病專款成長率的估算方法,立法委員吳玉琴說,應該透明化,並綜合考量等待治療中的患者名單長度、已獲藥證但尚未給付的藥物多寡等因素,決定專款的成長幅度。蔡壁如也表示罕藥經費編列,應該依照使用人數評估增長。她強調,罕藥的使用後續能減少其餘的支出,一定要從總額中額外撈出來,否則混入總額中討論,在資源分配上將會是一大問題。

立法委員吳玉琴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立法委員吳玉琴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則表示,雖然罕病的經費一直以來都是採取「專款」使用,但仍在健保總額的框架中,每年罕病患者都會增加人數,或是因為用藥後,提高存活率,陸續使用罕藥,過去無論是付費者代表、醫界代表或是健保署都會提一定的成長率。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吳鴻來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吳鴻來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預算恐不足 健保會委員籲設罕藥基金

黃振國也指出,健保罕藥總額必須要有合理的成長率,預算若有不足,政府的社福單位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建議政府成立罕病社福基金,然後每年撥預算到罕病社福基金,並派專人管理,這筆錢便可用來支付罕藥費用,而管理人員也應針對罕藥進行評估,需選擇療效較佳、副作用較低的藥物,以保障罕病患者權益。

經濟學人:患者意見應納入罕病用藥給付決策流程

經濟學人的調查指出,在藥品效益評估階段,應重視患者意見。然而,台灣現行制度中,大多數的醫療科技評估(HTA)流程都圍繞在付款人、醫界和相關官員身上。因此,將患者的聲音納入藥品效益的決策至關重要。石崇良也表示,集合民間團體力量,讓罕病患者聲音更多被採納,是台灣未來努力方向。

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指出,二代健保上路後,健保預算編列、藥物給付都需要由各方利害關係人,透過健保會與共擬會合議討論。然而病友團體在健保會並無常設席次,需要抽籤遴選使得參與,在第五屆開始,只有一席代表,相對於二十位付費者代表、十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代表,顯得勢單力薄。

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 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 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會無病團固定席次 共擬會僅為列席

因為健保議題協商具有連續性,蔡麗娟希望病團在健保會中保有常設席次,資深的病團委員,主導議題的能力較高,較能與其他利害關係人代表抗衡。至於共擬會,病團在二〇一九年起,取得二席固定席次,可以全程參與會議,然而受限於非正式代表的身份,無法主動表達意見,需要視會議進行情況與主席同意才得以發言。

二〇一五年設立的「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讓病友、照顧者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對於新藥的想法,在共擬會審議之前,分享治療經驗與對新藥的期待,再由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彙整。蕭斐元認為,該平台是否能全面觸及目標病友是一大考驗;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HTA)組長黃莉茵則表示,健保署近幾年來陸續新增溝通管道,在共擬會舉行前,也會召開病友意見會前會,將結果收錄在HTA報告中。

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HTA)組長黃莉茵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HTA)組長黃莉茵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強化病友參與 盼政府介入提升病友政策、財務知能

蔡麗娟表示,病人是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且病團在醫療體系中參與政策係國際趨勢,除了政府應保障病團在決策會議如健保會、共擬會中的參與權益,病團、病友也要充實在醫療政策、財務與法制等層面的專業知能,甚至比照歐美國家由政府介入,協助病友賦能,以強化病友代表的論述能力,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對話,達到實質參與的目標。

共擬會主席陳昭姿強調,2019年開始,病團在共擬會有了固定列席的身份。會議中,他也一向給予病團代表發言權。陳昭姿說,在他擔任共擬會主席以來,不曾執行表決,且病友代表只要舉手就讓其發言,故儘管病友代表的身份是列席,故沒有「無法參與表決」的問題,病友權利、意見一直受到重視。

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給付罕病用藥具防治意義 助患者家族終結遺傳惡夢

「罕病讓人一窺生命奧妙,明瞭基因突變的後果,對人體研究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是經濟學人報告中訪問的學者,她心疼每位她所照顧的罕病病患。她感嘆,治療給付決策者只看到「價錢」而非「價值」。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根據經濟學人報告,目前已有7000多種罕病,病患佔全球百分之3.5%至5.9%。投身罕病照護三十餘年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說,他看過許多病患在等待新藥研發、核准藥證、通過給付的過程中,從期待變成焦慮,最後化為擔憂,自己是否仍因不符標準無法使用。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哽咽的表示,沒有人願意得到罕見疾病,若設身處地,自己成為罕病兒的家長,仍認為罕病兒不值得救嗎?罕病患是在先天不平等中,尋找公平的機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此外,罕病治療是終止家族惡夢的方法,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指出,若有治療策略,即使新生兒篩檢時發現胎兒罹患罕病,罕病患也可放心生子;有罕病家族史的民眾,也願篩檢基因,杜絕罕病變異基因不斷複製。陳莉茵也強調,健保給付遺傳罕病用藥,在防治上具有重大意義,可以終結罕病患者家族因為隨機遺傳機率,而需面臨的「永夜惡夢」。

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罕病是生命傳承中,不可避免的風險。」陳莉茵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她強調,健保是社會強制保險,用意為分攤風險,保障弱勢病患的權益,其中罕病患少、程度嚴重,使用健保更具正當性、優先性、適法性。

台灣是世界第五個將罕病入法的國家,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感嘆的說,二代健保卻延長藥物給付時間,各方應一同討論對策。罕病的價值關乎人的尊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羅浚晅認為,治療看似提高花費,實際上是投資,國家不要反而受限於健保,該花的錢還是要花,「因為這是先進國家,人民才有救。」

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羅浚晅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羅浚晅出席「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番外篇/論壇中的病友身影:盼政策討論「對等、對焦」

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舉辦前,曾邀請來自22個病友團體、共39位罕見疾病病友,與學者專家進行焦點團體座談會。記者曾原信/攝影
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舉辦前,曾邀請來自22個病友團體、共39位罕見疾病病友,與學者專家進行焦點團體座談會。記者曾原信/攝影

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在「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挑戰與前瞻論壇」舉辦前,已於9月24日舉辦論壇前的焦點座談,並從座談會中歸納二大重點「對等」、「對焦」;論壇當天亦有病友團體在場聆聽。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醫療政策的推動,病人的參與已是國際趨勢,台灣罕病照顧與治療,現在正值重要的交叉路口上。

洪淑惠表示,從病人的角度期待的第一件事為「對等」,包含第一病人能否正式參與健保署的共同擬定會議、第二健保在罕病專款的執行率高,但仍有餘裕,未來是否有機會可以再提升執行效率、第三是今年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的總額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被寫上「零」,恐衝擊到未來的專款使用、第四是罕病用藥在健保署現在評估藥物給付的方式「醫療科技評估」(HTA)是否合宜,是不是還需要其他的評估角色、第五則是健保核價的方式是否能更加透明。

「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焦點團體座談會,席間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左)與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陳俊翰(右)交換意見。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焦點團體座談會,席間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左)與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陳俊翰(右)交換意見。記者曾原信/攝影

第二件事是「對焦」,此次經濟學人研究,台灣排名竟是敬陪末座,台灣是全球第五個設立罕病法的國家,時至今日,台灣卻不在排名中,此次的論壇是一大討論的機會,希望能從經濟學人的研究當作一個起頭,從各方檢視台灣罕病照顧或是治療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對焦」並找尋解方。

「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合照集錦

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羅俊晅(前排左起)、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健保會主委周麗芳、共擬會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組長黃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後排左起)、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共同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羅俊晅(前排左起)、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健保會主委周麗芳、共擬會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組長黃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後排左起)、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共同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前排左起)、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立法委員吳玉琴、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健保會委員黃振國、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後排左一)、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研究員陳奎安、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前排左起)、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立法委員吳玉琴、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健保會委員黃振國、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後排左一)、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研究員陳奎安、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羅俊晅(前排左起)、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立法委員蔡壁如、健保會主委周麗芳、共擬會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組長黃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後排左起)、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共同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羅俊晅(前排左起)、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立法委員蔡壁如、健保會主委周麗芳、共擬會列席代表蔡麗娟、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組長黃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後排左起)、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共同參與「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記者季相儒/攝影

健保給付 疾病用藥 醫療照護 治療 罕見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