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演員朱芯儀(右起)、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分享專業、獨特觀點。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演員朱芯儀(右起)、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分享專業、獨特觀點。記者余承翰/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

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

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

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

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以「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新趨勢 完勝照護計畫」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以「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新趨勢 完勝照護計畫」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

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以「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以「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以「乳癌癌友可不可以活得長、活得好?」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以「乳癌癌友可不可以活得長、活得好?」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

「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以「乳癌手術新進展:兼顧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的個體化治療策略」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以「乳癌手術新進展:兼顧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的個體化治療策略」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

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

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演員朱芯儀(右)以自身的罹癌經驗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演員朱芯儀(右)以自身的罹癌經驗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以「感染-癌友隱形殺手:從預防感染到終極勝利」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以「感染-癌友隱形殺手:從預防感染到終極勝利」為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

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

責任編輯:吳依凡

癌症治療 乳癌篩檢 微創手術 乳房外科 健保給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