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疫情趨緩,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疫情發展至今約五個月,台灣面對疫情衝擊,產業出現了五大面向,經濟部針對產業的變化,提出後疫情時代可以努力的五大面向,幫助台灣接下來後疫情時代時,對於產業的扶植可以更加積極。
生技中心舉辦「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台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林全能表示,疫情期間看見我國生技產業的需求以及潛在發展的面向,分別為「法規的鬆綁,競速開發」、「新興技術展露頭角」、「跨界異業整合,防疫科技落地」、「China Plus 1,降低供應斷鏈」、「醫療情境重組」。
法規的鬆綁,在經濟部的角色上,將會重新審視「生技新藥的發展條例」,林全能表示,該條例現行聚焦在藥品以及醫材,給予相對的租稅優惠、技術入股,但從這一次疫情看見,未來的生技不該只扶植新藥,生技產業已經擴大發展至AI醫療,運用ICT科技,整合資通訊等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因此未來生技新藥發展條例的適用範疇不再僅侷限在藥品及醫材,將會為更廣泛。
另外也希望透過法規的鬆綁,幫助檢驗試劑、藥物、疫苗、醫用品等,能夠急遽縮短開發上市的速度,檢驗開發的速度從原本1到1.5年上市,可以縮短至幾周,盼能在藉此在國際市場上,達到快速研發,與各國競賽。
這次疫情也看見新興技術展露頭角,林全能說過去RNA或DNA疫苗的發展都掌握到大廠的手裡,不過這一次疫情也看到小型公司也能發展新型態的疫苗,像是美國的Moderna生技公司,專注於RNA的藥物的開發,這一次就迅速幫助疫苗的研發,而我國這類專注研發單一技術的中小企業也非常多,盼透過扶植可以讓這些中小企業可以展現其價值。
林全能說,這次疫情也看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工研院、微軟等,齊力開發零接觸的防疫平台,過去沒想過的跨界的異業整合,也能達到防疫的效果,而這類的防疫科技如何落實,也是政府能夠給予協助的部分。
林全能說,這次也看到很多公司位於中國的工廠受疫情影響而供應斷鏈,陸續有各國的公司開始尋求第二供應來源以及生產基地,出現「China Plus 1」的現象,台灣也有機會在此脫穎而出,創造第二供應來源地的角色,增加生技發展的機會。
最後是疫情之後,遠距診斷、零接觸等議題不斷討論,台灣的ICT科技發達,林全能說,醫療電子的情境將會與過往不同,台灣也能透過我國優勢的ICT科技連帶拉抬生技產業。
因此,林全能說「產業應該抓緊這波趨勢,趁勢推動生技產業」,他也歸納出政府接下來可積極進行的五項工作,政府帶隊角色強化、新興技術跨界結合、大廠斜槓合作創新、從零入整關鍵串連、創新醫療整合服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