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失智/ 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可延緩失智者病情和照顧品質 提高失智者幸福感5方式

「音樂彷彿是照顧者與失智者關係間的潤滑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音樂治療師董懿萱(前排左二)說,課程介入後約6成家屬在正向照顧經驗及自覺與失智者關係品質,均有所改善。記者沈能元/攝影
「音樂彷彿是照顧者與失智者關係間的潤滑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音樂治療師董懿萱(前排左二)說,課程介入後約6成家屬在正向照顧經驗及自覺與失智者關係品質,均有所改善。記者沈能元/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參加音樂培訓課程的失智者家屬彭文瑤(右站立者)說,經音樂培訓課程後,爸爸可以透過耳機聽到喜歡的音樂,並會隨著哼歌,心情愉快。記者沈能元/攝影
參加音樂培訓課程的失智者家屬彭文瑤(右站立者)說,經音樂培訓課程後,爸爸可以透過耳機聽到喜歡的音樂,並會隨著哼歌,心情愉快。記者沈能元/攝影

國內失智症患者高達30多萬人,隨著大腦功能逐步退化,常出現肢體力量衰退、意識混亂等,讓家屬照顧力不從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為照顧失智者,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廣音樂照顧模式,幫助失智者促進自我表達與認知功能,同時緩解憂鬱、焦慮,改善精神行為症狀及日常生活照顧的配合度,增加失智者整體照顧品質。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藝術作為促進健康與幸福的全面性報告」指出,不論是失智者或照顧家屬,藉由參與音樂活動能對身心產生正面效益,有效減少醫療成本,達到疾病預防目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舉辦「樂來樂靠近—音樂照顧培訓方案家屬交流會活動」,參加音樂培訓課程的失智者家屬彭文瑤說,幾年前開始,爸爸罹患失智症後,隨著病情進展,出現嚴重幻聽、幻覺,參與課程是希望爸爸有多一點活動,但因爸爸重聽嚴重,家人一直習慣用紙筆溝通,不覺得爸爸可以享受音樂,「感覺那是奢侈、遙不可及的」。

然而,參加音樂培訓課程後,彭文瑤發現,爸爸可以透過耳機聽到喜歡的音樂,並會隨著哼歌,有一段和爸爸一起分享音樂的時光,音樂活動也讓爸爸心情愉快。

★增加失智者幸福感

輔仁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音樂治療師林歆敏說,研究團隊讓失智症照顧者接受12周的音樂照顧培訓,再由照顧者在家中帶領失智者進行音樂活動,相較沒有進行音樂治療的對照組,發現接受音樂治療的實驗組在正向照顧經驗獲得顯著改善,幸福量表也呈正向變化,顯示增加幸褔感有明確成效。

失智者認知、肢體活動不斷退化,照顧者常感到無計可施,進而懷疑及貶低自己,引發心理壓力。林歆敏指出,音樂治療可以透過敲打樂器、聽音樂、陪唱,或是隨著音樂節拍活動身體,增加照顧者與失智者互動,體驗彼此開心的事情,以促進正向照顧品質,增加照顧者的自我認同、成就感,並延緩失智者的退化速度。

★年輕時的歌易共鳴

研究發現,失智者對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特別有感,應該是這時的音樂伴隨著人生求學、出社會等階段,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

「音樂彷彿是照顧者與失智者關係間的潤滑劑。」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音樂治療師董懿萱說,失智症音樂照顧培訓工作坊包括4次課程,教導家屬採用音樂聆聽、音樂律動、歌唱、樂器彈奏、即性創作等,並針對每個家庭進行2次個別訪視,提供個別化建議,介入後約6成家屬在正向照顧經驗及自覺與失智者關係品質,均有所改善。

林歆敏說,照顧者在家與失智者進行音樂治療、互動時,可以利用5種不同的方式。

★音樂治療5方式

1.讓失智者用耳機聽音樂,選擇失智者年輕時20至35歲所接觸的音樂、歌曲,失智者會特別有感,可以喚起失智者共鳴。

2.讓失智者聽不同節奏感的音樂,並隨著打節拍、活動肢體、跳舞,如快節奏的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快,而慢節奏的輕音樂,身體擺動就會比較慢,促進失智者與照顧者間的互動。

3.照顧者也可以隨著音樂節拍不同,以快或慢的方式幫失智者按摩、搥背。

4.失智者聽音樂、聽歌時,照顧者可以和失智者一起哼歌、陪唱、接歌,或一起敲打樂器。

5.如果住家環境不適合敲打樂器,可以帶失智者到住家的中庭或附近公園敲打,讓失智者可以接受不同的刺激。

責任編輯:吳依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