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的問題,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不同在於胰島素的分泌情況。第一型糖尿病是因胰島素製造細胞遭破壞,造成先天性缺乏或分泌不足,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因代謝問題,身體對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治療主要使用口服藥物,如雙胍類、磺醯尿素類等。治療方針因成因不同而異,且治療過程需注意藥物使用、保存和副作用等注意事項。------by ChatGPT
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在於胰島素,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的不同,在於胰島素的分泌與否。
第一型糖尿病是患者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或是分泌的胰島素不足以提供身體所需,導致身體細胞無法利用葡萄糖,並且協助肝臟將葡萄糖轉換成肝糖。
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因為代謝問題,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於是胰臟的β細胞(主要生產胰島素的細胞)需要生產更多的胰島素,才能讓身體細胞利用葡萄糖,或是讓肝臟將葡萄糖轉換成肝糖。這種需要更多胰島素才能作用的情況,就被稱為是「胰島素阻抗」。
BOX:胰島素對人體的功能●胰島素幫助血糖進入人體細胞,從而將其用作能量。
●胰島素還向肝臟發出信號,儲存血糖以供以後使用。
●將過量的葡萄糖轉換成脂肪酸或三酸甘油脂。
●胰島素有助於骨頭形成,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蛋白分解:與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一起協同作用可以幫助生長
●降低脂肪分解。
●降低葡萄糖的合成。
●讓胺基酸更容易進入人體細胞。
●讓鉀元素更容易進入人體細胞。
●動脈肌肉張力調控:胰島素可以促進動脈血管壁肌肉放鬆,增加血液流速,特別是在小動脈中。
兩種類型的糖尿病成因不同,所以治療方向也不同。
第一型糖尿病治療方法
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病因是胰島素缺乏,主要治療方式就是給予胰島素。因為胃部會破壞胰島素結構,所以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透過注射胰島素方式進行治療。依照胰島素效果,可以區分長效性、中效性、短效性及速效型配方。
長效性:
長效型胰島素有效作用時間為18~40小時,相關藥品:中效性:
也稱為NPH胰島素,約1~3小時後開始作用,作用最高峰為6~8小時,有效作用時間為12~24小時。短效性:
短效型胰島素被稱為普通型胰島素,他的作用時間跟一般胰島素類似,約30分鐘後開始作用,注射約60~90分鐘後到達作用最高峰,最長可維持4~6小時。常見的藥品有:Humulin R、Novolin R與Actrapid 等藥品。
速效型:
比一般短效胰島素作用快,所以號稱可馬上打馬上吃。約15分鐘後開始作用,作用最高峰為1小時,有效作用時間為4小時。這類型的藥品,最好是餐前15~20分鐘施打,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混合型:
混合型胰島素是為了減少患者施打胰島素,避免漏打而開發的產品。主要分為傳統混合型胰島素跟混合雙成分型胰島素。傳統型混合胰島素又稱為預混型胰島素,是利用魚精蛋白(Protamine)和胰島素結合後,能延緩胰島素有效作用時間,所以使用前需要讓兩者混合均勻;而混合雙成分型胰島素則是讓速效型跟長效型胰島素結合,運用兩種胰島素特性,達到減少施打目的,因為是兩種不同胰島素,所以使用前並不需要混合。由於第一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隨著醫療技術發展,逐漸有新的治療方法問世,包括胰臟移植、胰島細胞移植等。目前已有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幹細胞再生原理,進行胰島細胞移植胰植,並在2023年獲FDA批准,啟動臨床試驗。
胰島素注射藥品相關注意事項
Q:胰島素注射藥品該如何保存?●未開封過的胰島素應儲存於 2-8℃冷藏室,需於有效期限內使用。
●已開封使用中的胰島素,在常溫下可儲存 1 個月。
●若已開封的胰島素保存超過一個月以上未用完,則建議不再繼續使用。
●外出旅遊時,胰島素要隨身攜帶,千萬不要放在車内或透過航空行李託運,因為胰島素在日曬或高溫下(超過攝氏30)會逐漸失去活性。
Q:胰島素藥品使用時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按時進餐。如果是短效型胰島素,需要在20~30分鐘內進餐,速效胰島素則是15分鐘內,避免低血糖發生。
●注射前要確認胰島素是否正確。
●如果是冷藏胰島素要等回溫後再注射。
●注射部位需先使用酒精棉片消毒,確認酒精揮發後再進行注射。
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與相關副作用
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敏感度降低,體內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滿足原本的需求,所以在治療上就不需透過施打胰島素進行治療。一般來說,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口服藥品治療有下列幾類:
1.雙胍類藥品(Biguanides):這類型的藥品主要功能為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抑制小腸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本類藥物經常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常見的副作用有:腸胃不適、食慾降低、疲勞、金屬味覺、體重減輕、乳酸中毒等。
2.磺醯尿素類藥品(Sulfonylurea):這類型的藥品主要是用來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常見的副作用為:低血糖(出現頭暈、心悸、冒冷汗、暈倒)、體重增加等狀況。
3.美格替耐類藥品(Meglitinides):這類型的藥品主要功能是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其特點是吸收快、作用短。副作用則是體重增加,也可能會引起低血糖,出現頭暈、心悸、冒冷汗、暈倒等症狀。
4.Thiazolidinediones(TZD)藥品:這類藥品主要功能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有可能會產生體重增加、水腫、頭痛、疲倦、肌肉痛等副作用。
5.葡萄糖苷酶抑製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藥品:這類的藥品是抑制小腸的葡萄糖苷酶作用,用來減緩澱粉類食物消化,延緩糖類吸收的時間。主要副作用有脹氣、腹瀉、腹痛。
6. DPP-4 抑制劑藥品(DPP-4 inhibitor):DPP-4是一種蛋白質,在葡萄糖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負責腸降血糖素(如GLP-1)的分解,所以這類型的藥品透過抑制DPP-4,使得體內腸泌素濃度增加,腸泌素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升糖素分泌減少,進而達到治療目的。不過,有部分病患會出現腹痛、噁心、腹瀉、鼻咽炎、頭痛、關節痛等副作用。
7.抑制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GLT2 Inhibitor)之藥品:本類的藥品透過抑制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使得腎臟無法回收葡萄糖,讓葡萄糖從尿液中排出,藉以達到降血糖的目的,因此有些醫師會使用這類藥物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些人會出現泌尿道感染、利尿、脫水、低血壓、血脂異常、低血糖等副作用。
8.複方製劑:透過混合兩類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功能。
進行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時,主要是增加身體胰島素分泌或讓胰島素作用改善,進而控制血糖,但這只有在身體還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時才會有效。如果您的病情變嚴重了,合併嚴重肝、腎功能不良、感染,或是懷孕,不適合使用大多數的口服糖尿病藥物時,醫師將可能會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進行血糖控制(同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個別糖尿病口服藥物的注意事項
1. 雙胍類(Biguanides):
●要使用含碘的顯影劑作檢查前,應先停止使用這類型的藥品。
●如果發生不明換氣過度、肌肉疼痛、嗜眠等症狀時,要注意可能為乳酸血症,請立即停藥並就醫。
2. 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
●對磺胺類過敏者禁用。
3. 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s):
●通常在每次正餐前 15~30 分鐘內服藥,未用餐則不用服藥。
4. Thiazolidinediones(TZD):
●如果發生胸痛、呼吸困難、手腳腫脹或短時間內體重快速增加;曾有心臟衰竭的病史,請務必告知您的醫師。
●服用此類藥物的病患,建議定期監測肝功能。
●Pioglitazone (TZD類藥品)可能會促進排卵,降低口服避孕藥的作用,因此想避孕的女性需要加強避孕措施。
5. 葡萄糖苷酶抑製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
●單獨使用此藥不會造成低血糖,若與其他會造成低血糖藥物併用,則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若有腸道疾病如腸炎、腸阻塞時,請暫時停藥,並告知醫師。
●少數副作用發生時(例如皮膚或眼睛變黃),請盡速就醫。
6. DPP-4 抑制劑(DPP-4 inhibitor)
●相關藥物常見副作用:腹痛、噁心、腹瀉。
●若出現嚴重且持續性的關節疼痛,請暫時停藥,並盡速就醫。
7. 抑制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GLT2 Inhibitor)
●常見副作用為泌尿道感染、利尿及脫水;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應多補充水分可避免副作用發生。
糖尿病口服藥物的注意事項
●控制好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一定要依照醫師的醫囑進行控制飲食、避免飲酒過量、規律運動。
●服用藥物時,一定要定期測量血糖、糖化血紅素、尿糖、肝腎功能等,以利醫師進行療效評估。
●懷孕、計畫懷孕或正在哺乳的婦女,服藥前請先告知醫師。
●有任何病史應該要詳細告知醫師(例如:肝、腎、心臟、甲狀腺、嚴重感染、內分泌等疾病)。
●如果碰到發高燒、嚴重外傷、感染、手術等重大壓力情況,有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易時,應告知醫師糖尿病史,請醫師協助調整用藥。
●為了避免發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血糖控制的效果,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一定要跟醫師說明,並且討論最好的方法。
●隨身攜帶糖尿病護照,註明服用藥物名稱與劑量,並隨身攜帶糖果。
●忘記吃藥時可以這樣處理:
1.如果在短時間內想起,則立即服用。
2.如果想起時已經接近下次服藥時間(超過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點),則跳過不用。舉例來說,假設病患是上午7 點跟下午1點服藥,那麼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點就是10點,如果超過10點想起來,就不用服藥,如果是10點之前,就立即服藥。
3.恢復正常時間服藥時,不可一次使用雙倍的量。
●藥品該如何存放? 儲存於 30℃以下,避免陽光直射或潮濕環境中。
參考資料:
Role of Insulin in Health and Disease: An Update
The cell biology of systemic insulin function
責任編輯:吳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