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雙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張又升表示,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均強調,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性,尤其主動運動優於被動運動,例如游泳、地板運動等都是很適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運動,但是過去較缺乏本土實證,證實運動究竟能為病患帶來多少益處。
根據雙和醫院運動班的經驗,有超過40名學員,在醫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推動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量身訂做的周末運動班,進行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
張又升指出,運動班經驗發現,運動可以改善疾病活性,例如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功能。呼吸訓練及心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脊椎的運動、平衡和功能。還可以改善肌力、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
從雙和醫院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的初步成果發現,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分數都有顯著進步。其中又以疲倦感改善最多,其次是關節活動度。
張又升說,很多學員起初覺得自己做不到要求的動作,物理治療師可以從旁協助調整學員的運動強度與正確性,尤其知道學員哪些部位有沾黏,做動作的調整。
在運動班中,有一名75歲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脊椎已經彎曲,行走緩慢,需要依賴兩支拐杖才能走路,藥物治療讓疼痛與發炎狀況控制得宜,但是病患覺得效果有其極限,也不再抱著逆轉的希望,在配合運動治療後,如今已經能自行走路,有時甚至不需使用枴杖。
張又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軸,尤其是急性發炎期,更需要規律使用生物製劑等藥物,不可偏廢。
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發作機會,且要熱身充足、緩和地運動、知道身體的警訊,如果已經發炎,運動是緩不濟急的,且過度運動也會刺激發炎,病患若能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還是有機會「逆轉勝」。
主治專長:
• 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血管炎)
• 風濕症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肌筋膜疼痛)
• 過敏症(過敏、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過敏原檢查)
學歷
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師
獎項
2019 臺北醫學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晚上腰背痛,早起有點「僵」? 一定要警惕這個病!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不再硬鏘鏘!找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幸福超能力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痛一下、痛很久差很大 僵直性脊椎炎誤與痛風混淆
別再當運動傷害 僵直性脊椎炎平均延遲六年才確診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蔡世滋:養成衛生習慣,防疫不困難!
林永章:自體免疫疾病感染風險高?
林孝義:抗病聽醫囑,向小道消息說不!
羅淑芬:你我都是防疫成功關鍵
謝佳偉:落實衛生保健基本功
梁培英:讓運動成為生活必需品
殷光達: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歐燦騰:控制好疾病才能減少用藥
周昌德:放鬆心情才有抗病力
黃光永:運動長保關節靈活
吳詹永嬌:免疫力,平衡最重要!
葉宏明:疫情終將過去
陳堃宏:別忽略病情也有失控危機
洪偉哲:疫情教會我們的事
蘇昱日:運動要持之以恆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運動療法改善膝關節炎 專家教抬腳操強化大腿肌力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除便秘?便秘分4類型,其中一種蔬果吃多反而加重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