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
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
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
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
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
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
許寶寶醫師
簡歷:
仰光第一醫學院
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
經歷:
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
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
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
5.疼痛治療
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
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不再硬鏘鏘!找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幸福超能力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痛一下、痛很久差很大 僵直性脊椎炎誤與痛風混淆
別再當運動傷害 僵直性脊椎炎平均延遲六年才確診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蔡世滋:養成衛生習慣,防疫不困難!
林永章:自體免疫疾病感染風險高?
林孝義:抗病聽醫囑,向小道消息說不!
羅淑芬:你我都是防疫成功關鍵
謝佳偉:落實衛生保健基本功
梁培英:讓運動成為生活必需品
殷光達: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歐燦騰:控制好疾病才能減少用藥
周昌德:放鬆心情才有抗病力
黃光永:運動長保關節靈活
吳詹永嬌:免疫力,平衡最重要!
葉宏明:疫情終將過去
陳堃宏:別忽略病情也有失控危機
洪偉哲:疫情教會我們的事
蘇昱日:運動要持之以恆
胡瑞潔:防感染,從個人衛生做起!
猜你喜歡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