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天氣漸熱食欲差,2種涼拌菜吃了不發胖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台北市府公布1例確診者足跡,9月4日、5日連續兩天都搭乘台北捷運,照片為示意圖,人物與本文無關。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北市府公布1例確診者足跡,9月4日、5日連續兩天都搭乘台北捷運,照片為示意圖,人物與本文無關。聯合報系資料照

聽健康

00:00/00:00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

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

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

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

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

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

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

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

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

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

———出門前———

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

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

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

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

(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

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

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

———回到家———

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

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

3.每日換口罩。

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

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防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