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中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疫情持續擴散,全台灣進入了三級警戒。人心惶惶之際,民眾在防疫的同時還是有許多忽略之處。
台灣疫情緊繃,建議個人防疫提升至最高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雖然現在多數民眾都了解情勢緊張,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做好消毒,並盡量避免外出,在家做好防疫,但還是有許多常見容易忽略之處需各位一同留心、互相提醒。
黃軒醫師建議,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可以在保有禮節、沒有惡意的前提下,自己設定一個情境,假設現在身旁的人、物品、場所都是有病毒存在可能的,自己會如何躲病毒?以此將個人防疫提升到最高,更有利保住健康。
疫情升溫之際,6大NG行為不要做!
搶購物資
隨疫情升溫,不少民眾深怕進入封城階段,沒有物資將無法生活。黃軒醫師表示,這樣的恐懼是能夠理解的,但其實即便進入封城,各處販售民生用品之處多數也還是會繼續營業、陸續補貨,也會在有限制的情況下讓民眾出門採買物資,並不用害怕斷糧,更不用搶購衛生紙。
反倒是搶購物資時,已是一個讓自己暴露於風險環境中的舉動,除了非常難掌握社交安全距離外,不論是商品、推車、冰箱門把、置物架等,也都是能夠藏匿病毒之處。若現場真有不知自己染疫的患者,恐怕得不償失。提醒民眾勿搶購物資,如需採購應盡量避免人潮,並攜帶酒精噴霧,採買期間避免碰觸眼口鼻,採買之後確實做好身體及物品的消毒,以避免自身出現防疫破口。
戴口罩露出鼻子
此舉在路上是非常常見的不良行為,黃軒醫師表示,口罩不是戴給別人檢查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武漢肺炎病毒可透過飛沫傳染傳播,鼻子就是其中一個傳染路徑,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有至少50%的防護力,而是等於完全沒戴。提醒民眾,不論是否到醫院,防疫期間都應記得一個觀念,將臉部完全緊密遮好。
未消毒碰臉、口罩
碰觸臉部是人類的慣性動作,黃軒醫師指出,澳洲就曾有研究,人在1小時內就會碰觸臉部達23次之多,這樣的行為若手上已有病毒,等於已將病毒送上臉部23次,拉口罩、調整口罩等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如有需要也應先進行消毒,以自己手上已有病毒做情境假設。
初一十五買供品
初一十五對不少台灣民眾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要民眾待在家躲疫情沒問題,但拜拜是非做不可,一定得出門購買供品。這樣的行為也容易讓自己暴露在風險環境當中,各種供品、水果也都可能藏有病毒。特別是若每個初一十五都要拜拜的民眾都出門,那是否也可能出現群聚?
提醒民眾,人有宗教、信仰是很好的事情,鼓勵可多思考當下神明會希望自己怎麼做,相信在此時此刻神明絕對不會希望信徒外出增加風險,各種教會、廟會活動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型聚會
雖然依政府規定,全國各大集會都有因應的規範,不少宗教活動也紛紛取消。不過相信還是會有不少民眾自己舉辦小型聚會、小型宗教集會等,特別是學校開始停課之時。黃軒醫師表示,即便政府尚未硬性規定,但此時此刻最怕的也包括了小型群聚感染,若參與者有其中一人染疫,並且自己並不知情,在場的人也可能都有危險。提醒民眾為了保護和家人健康,還是應自行迴避為佳。
聽信謠言
黃軒醫師指出,謠言在危急時刻一定會持續的擴大,這除了會被重罰以外,對防疫而言也相當不利。例如假設有人亂喊要封城了,就會有人搶購物資,人潮湧現就容易形成破口。防疫視同作戰,謠言止於智者,任何一舉一動都得思考仔細,提醒民眾任何資訊應以CDC為準,網路上的知識也看出處是否為擁有專業背景的醫師等專家,如有疑慮可撥打1922免費服務專線諮詢。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沒出國卻發燒怎麼辦?公車、捷運安全嗎?中國網購有風險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今健康
《今健康》(https://gooddoctorweb.com/),全家都健康,專訪全台專科醫師與營養師,提供最正確實用的健康資訊與圖文報導,每周線上直播邀請醫師專家解答健康迷思,實用、即時、專業,照顧全家人的數位媒體。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指揮中心4圖卡秀政績 兒童打疫苗跟投藥率都世界第一
公布「重複感染」定義 染疫1-3個月症狀惡化者即算、1個月內則不列入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確診數、重症數均呈現下降 7月1日啟動第三輪快篩實名制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指揮中心估7月死亡將穩定低於百例 口罩政策維持!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37歲女狂咳5周、侄發燒1周!竟是新冠+黴漿菌惹禍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0至6歲幼童可免費再領5劑快篩試劑 7月1日上路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第3輪家用快篩實名制啟動 7月1日起可持健保卡購買
北部地區新冠疫情趨緩 指揮中心降載專責病床開設比例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確診條件新增 莊人祥:核酸試劑快篩陽即確診
長新冠如何照護 清淡飲食少吃冰冷食物修補元氣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血管受損!確診童指甲全變白 醫:數月後可自癒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房避家戶感染? 醫師實際模擬這樣做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男童染疫後手腳指甲全變白家長嚇壞 醫師:長新冠症狀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30歲女長新冠咳不停 搭車被側目、被要求沒毒再上班
防疫記者會停開=疫情降溫?陳其邁:過防疫新生活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本土+3萬4748 境外+79 死亡+96 各縣市均5千例以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今新增3萬2567例本土、88例死亡個案 新北重回確診最高縣市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指揮中心公布台灣防疫成績單 專家:民眾其實不關心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獨/遲公布、不公布、不能查? 官方回應新冠死亡3疑點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記者會宣布重大消息?陳時中:7月很多疫苗政策開打
一家4口3人確診...台南爸一肩挑起照護14天 靠超強防疫術全身而退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