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預防自保

防疫生活逐步解禁 有人卻焦慮得想要「逆時中」

國人大多歡欣鼓舞迎接解封,但有一群人卻是害怕迎接恢復社交的日子,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近期有一群社交障礙的民眾,頻頻回診,主訴皆是想要逆時中,「不想恢復正常生活」。圖/摘自 pexels
國人大多歡欣鼓舞迎接解封,但有一群人卻是害怕迎接恢復社交的日子,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近期有一群社交障礙的民眾,頻頻回診,主訴皆是想要逆時中,「不想恢復正常生活」。圖/摘自 pexels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52天本土零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6月7日起,鬆綁生活防疫措施。國人大多歡欣鼓舞迎接解封,但有一群人卻是害怕迎接恢復社交的日子,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近期有一群社交障礙的民眾,頻頻回診,主訴皆是想要逆時中,「不想恢復正常生活」。

50多歲的陳姓主婦,長期因社交障礙求診,自從新冠肺炎肆虐,政府要求國人減少外出、戴口罩、避免交談、維持社交距離,她的症狀卻瞬間好了。她不必再被強迫與鄰居們聚會、也不必參加母姊會,人生豁然開朗,原本每個月都得回診一次,如今都免了。

但隨著疫情趨緩,許正典說,患者焦慮感隨之而來,一想到又會被鄰居批評「啞巴」、「不懂人情世故」後,連覺也睡不好,上周趕緊回診求助。

許正典說,疫情對原本有社交障礙的患者,儼然是暫時避風港,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不必面對外面世界,自若地活在安靜的舒適圈中,但隨著疫情解禁,這群社交障礙的患者都紛紛回籠,最近患者愈來愈多。

許正典說,社交障礙患者最典型的症狀,當需要社交時,會產生嚴重焦慮,身體冒汗、發抖、打冷顫等,只要不需要社交時功能都正常,因此又別名社交焦慮症,社交障礙患者好發12歲到15歲之間,少部分成年後出現,第二波好發期在35歲左右,男女發生的比率均等。

許正典說,以上述媽媽為例,小時候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當她生了孩子後,得陸續參加家長會、與鄰居互動、帶孩子參加才藝班,症狀漸漸出現,她總擔心自己與他人對話時,說話不得體,也擔心提出的話題會被他人討厭等,逐步出現症狀。

面對社交障礙的民眾,許正典表示,除非已影響正常生活,例如嚴重到不敢上課,就必須接受治療,否則僅需調整步調即可,他們心裡會有自己的「解封時間」,別逼著他們一定要跟上眾人步調,周遭的人應給予尊重,強逼他們僅會引起反彈,讓身心狀況更失調。

他建議,有社交障礙的民眾,隨著疫情解封,可以採取「三階段」幫助自己,逐步拉長外出時間,再漸漸邀請熟悉的友人聚會,最後選擇必要性的外出活動,逐漸重回先前的生活模式,若無力調整,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社交障礙解禁三階段

第一步:逐步拉長外出時間

原本僅能踏出家門10分鐘,逐步拉長到30分鐘,後續漸進式增加

第二步:邀請熟悉的友人聚會

與熟悉的友人用熟悉的模式社交

第三步:挑選必要性的外出

生活逐步解禁,不必逼自己所有活動都一定要參加,挑選重點即可

備註:每一階段都因人而異,不必勉強自己,但需要幫助自己盡可能恢復過往日常的作息。

新冠肺炎 防疫新生活 社交障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