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對於新冠肺炎進入「後疫情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防疫需求,因此我國也著手研發相關疫苗和藥物,並以「緊急使用授權」(EUA)方式加速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的專案製造和輸入申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梁賡義坦言,我國疫苗製造最大挑戰在於人體試驗的樣本數。
梁賡義表示,產學研界啟動投入疫苗研發,例如國衛院利用四種技術平台同步開發,最快在今年秋季即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研院開發的奈米疫苗,目前也正進行疫苗劑型與劑量的優化,且其成果均已與國內廠商洽談並啟動合作。另外,國內廠商所開發的疫苗也預計於今年底前可進入臨床人體試驗。
但進入人體試驗後須多少樣本數,且須經過幾期臨床試驗才可上是受到關注。梁賡義表示,目前有可能比照美國「緊急使用授權」方式將毒理試驗跟人體試驗第一期同時進行,但還是要看試驗情形,尤其過程中動物實驗數據的好壞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而第一期臨床試驗約需幾百人,第二、三期則需要上千人進行受試,梁賡義也坦言,由於我國確診個案少,後期臨床試驗所需人數大,是一大挑戰,因此可能要跟國際合作。
他表示,之前已有外國駐台辦事處,參訪國衛院、中研院等,希望引進廠商跟台灣合作,是最可能的方式,希望我國可以獲得國際合作的機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