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成績單令全球稱羨,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說,這次全世界防疫有三種模式,台灣是精準防疫、決戰境外的典範;南韓是防疫破口後,快速動員的典範;德國則是醫療體系防護的典範。
生技中心舉辦「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臺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張鴻仁觀察全球防疫方式析,台灣精準防疫、決戰境外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學,台灣的成功取決於超前部署,其他國家都已經錯過超前部署的時機,想學也沒辦法做,台灣也因應有超前部署,個案數相當得少。
第二種則是南韓,南韓是在防疫出現破口時,快速動員包含產業、政府、研究團隊等,南韓也不是這一次才把產業做起來,南韓人非常愛國,因此醫療院所都會使用南韓生產的產品,產學研的平台早就都在,因此在新冠肺炎剛開始延燒時,產業起來的速度就非常快。
第三種典範是德國,德國是全歐洲新冠肺炎死亡率最低的國家,觀察發現德國是少數負壓隔離病房、加護病房充裕的國家,張鴻仁說「別以為台灣醫療健全,台灣只是比較幸運」,這一次要不是台灣在邊境守得非常嚴謹,台灣的醫療體系是不足的,難以面對大量的確診患者。
面對後疫情世代,長期的因應措施是一定要思考的,技術快速的發展,平時就得要練兵,有人說「要接火球手中無物是接不到的」,平時有練兵才做得到,產業、醫療、學界的結合,前提必須要讓醫院有餘韻,醫師才有辦法花額外的時間與產業界合作,當我國產業研發出的產品,是經過醫師認證的,醫師使用也會更有信心。
張鴻仁認為,要促成產業、醫療、學界的結合,一定要有政策協助推動,醫師才願意與產業界合作發明更多的產品,讓這些產品成為真正的實力。
他也提到,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去年12月27日,那時疫情尚未出現、選舉也還沒結束時,舉行精準醫療高峰會。當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坐在台下,他聽完該會議後給了一句評語「衛福部已經從管制部變成發展部」,表示對此感到欣慰。張鴻仁說,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下,產學研合作,讓的防疫戰績也能成為產業實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