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預防自保

讀書、聽歌、看電影 專家:專注正向事物產生療癒力

因疫情蔓延,許多民眾避免外出、減少與親友相聚,或是因為居家檢疫(隔離)而感到孤單寂寞,甚至產生社會疏離感。
因疫情蔓延,許多民眾避免外出、減少與親友相聚,或是因為居家檢疫(隔離)而感到孤單寂寞,甚至產生社會疏離感。
圖/123RF

因疫情蔓延,許多民眾避免外出、減少與親友相聚,或是因為居家檢疫(隔離)而感到孤單寂寞,甚至產生社會疏離感。

社群降低孤立感 但別被謠言蠱惑

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在比當年SARS時期好很多,因為有手機、LINE等社群網絡,因此可以和人溝通、聯絡,隔離感不再那麼強烈。但社群軟體如同兩面刃,可以和人溝通,但也可能因此傳遞錯誤訊息。對此,張玨認為可趁這個機會,學習從轉傳的訊息中分辨真偽。

面對疫情帶來的疏離感,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台大圖書資訊學系兼任教授陳書梅則表示,可運用「書目療法」(bibliotherapy)來提升隔離期間的心理防疫力。

閱讀除了可以讓人專注在美好的事物、轉移注意力,紓壓解悶、降低焦慮之外,也可進一步挑選療癒性素材,透過閱讀產生療癒力。而廣義地閱讀不僅包括書本,也包括音樂、電影、紀錄片等影音素材。

療癒三階段 從認同到領悟

若是在心理沮喪時,便給予理性的防疫素材,教導民眾應該「如何做」,這些資訊往往無法進入眼簾。陳書梅說,療癒性素材要有三個階段,首先是可連結個人生命經驗,照見當下的處境產生「認同作用」;接著能夠釋放與宣洩負面情緒,並引進正面情緒產生「淨化作用」;最後則是可從作品中找到「元氣」與「能量」,在面對困頓時找出解決方法,產生「領悟作用」。

陳書梅以歌曲「回到過去」和「分手快樂」舉例,情傷時聽到這兩首歌都因為唱出失戀心情,因此讓人都有認同作用,覺得自己被理解,並且被「秀秀」。但是被認同後,必須有正向的力量導入,因此「分手快樂」中的歌詞「離開舊愛/像坐慢車/看透徹了心就會是晴朗的」,讓這首歌不只停留在認同和安慰的階段,還多了「走出泥淖」的下一步。

磨難古今皆有 閱讀淨化心靈

在這波疫情中,陳書梅推薦包括卡繆的《鼠疫》、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和薩拉馬戈的《盲目》,韓國作家金琸桓《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作為「書目療法」的書單。

卡繆1947年出版的《鼠疫》,以遍地鼠屍、屍臭沖天的疾病現場,直視恐懼與生命意義;馬奎斯1985年寫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則描述霍亂、戰爭與愛情;薩拉馬戈1995年出版的《盲目》,描寫一種失去視覺的傳染病某天忽然降臨,當失明者愈來愈多,只剩下少數沒有失明的人見證社會秩序崩壞;韓國作家金琸桓今年初出版的《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則以真實MERS病患為藍本,描述醫院的輕忽。

陳書梅說,這些作品讓人們看到不論現代/古代人、亞洲/西洋人都有類似的磨難,「我們不是唯一的受難者」,進而達到認同的作用而被安慰。隨著故事發展,和故事主人翁一起獲得「淨化作用」和「領悟作用」,找到面對疫情的解方。

聽聽正向歌曲 轉換心情

除了小說故事,陳書梅也推薦歌曲、詩歌可作為防疫期間的心靈處方箋,包括蘇軾的《水調歌頭》、費玉清的《人生按個讚》、張韶涵《隱形的翅膀》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楊俐容表示,雖然人面對未知恐慌是正常機制,但若是過度,仍需要適時求助,現在政府提供許多資源,例如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

如何判斷自己需要求助?楊俐容說可透過「生理」和「認知」判斷,親友也可協助提醒。生理上的線索包括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速、手心容易冒汗或是身體出現不適應的反應,例如胃痛;認知上則是發現自己每天都在看相關的訊息且控制不了。

袁瑋則表示,若是原本有焦慮症狀的病人因為疫情惡化、無法控制,便需要就醫尋求藥物治療和放鬆治療,並將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