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網紅用抹茶取代咖啡一周曝5大感受:焦慮消失、精神更持久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專家觀點

室內通風不到位 專家憂「氣溶膠感染」醫護首當其衝

專家提醒,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要防範氣溶膠傳播,需要注重通風、戴N95口罩兩大重點。本報資料照片
專家提醒,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要防範氣溶膠傳播,需要注重通風、戴N95口罩兩大重點。本報資料照片

境外移入病例暴增,醫院專責病房照顧負擔沉重,已有至少三名北市專責護理師確診。過去照顧Alpha變異株或Delta變異株,重症患者更多,醫療人員都沒有這麼快受到波及,確診人數暴增或許不是造成院內感染唯一的原因。國內專家憂心,國外已有共識Omicron很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染,但國內討論甚少觸及,仍僅著重飛沫及接觸傳染,若沒做好通風,室內感染風險將大增。

疾病管制署《感染控制雜誌》去年10月的文獻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新冠肺炎可透過氣溶膠傳染,眾多無症狀確診者可能就是透過呼氣時所產生的氣溶膠感染他人。飛沫感染可透過醫用口罩阻絕,但氣溶膠可穿透並圍繞於口罩周圍,即使佩戴醫用口罩或相隔六公尺,也無法保證免於受懸浮在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染。

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的氣溶膠傳播「在國外是有共識的」,台灣卻很少討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要防範氣溶膠傳播,有兩大重點,首先是抽風設備,例如開窗、外氣循環的空調,或是以抽風機創造微負壓,再者是醫護人員必須配戴N95口罩。如果通風不合標準,或是防護沒有戴好,照顧過程被感染的風險就會比較高,兩人一室的風險會更高。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翻譯WHO新冠肺炎室內通風指引,其中明訂「如果自然換氣或內循環都無法達成,就要使用機械通風。」機械通風的程度則是按輕重症、成人或兒童區分,明確訂出「病室內每床病人的通氣量」的標準。

以成人為例,新冠肺炎輕症每床病人需要每分鐘3.6立方公尺的通氣量,重症需要每分鐘9.6立方公尺的通氣量。由於通氣量是以人為單位,意即如果按照衛福部昨天公布之應變計畫,之後一間專責病房收治不只一人,通氣量也要跟著加倍。

此外,病房的氣流方向應從護理站(乾淨區)出發,經過走廊(中介區)、最後才進入病室(汙染區);病室內的空氣則要要用HPEA過濾處理再從窗戶或出氣口排出去,如果沒用HEPA處理,就要確保出氣口與人類或動物、上下通風系統的進氣口保持2公尺或4公尺以上的距離。

對照上述WHO指引,台灣去年6月訂定至今的「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通風相關內容卻相當簡略,僅提及「病室房門應維持關閉。若無負壓隔離病室,可安置於單人隔離病室,不須關閉空調」、「非負壓之單人隔離病室可考慮適度開啟窗戶」。

北市專責病房近來連日傳出專責病房護理師確診,有基層醫護人員向本報表達憂心,擔心這可能近期倉促重啟專責病房並未做好通風有關,他們也擔心通風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衛福部開放兩人一室後,醫護感疫風險更大。不過,包括醫院主管及主管機關都認為,專責病房經過醫策會查核,通風都有做好,不會有這些隱憂。

發生兩名專責護理師確診的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該院上周才給醫策會專家考核過,不論空間、動線、空調、通風,都通過審核。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新冠肺炎「畢竟不是空氣傳播的疾病」,醫策會專家也都會根據醫院原本病房的條件,去建議病室開窗、裝抽風機,或使用外氣循環空調。

石崇良表示,現在Omicron確診都是輕症,不像之前還有重症需要插管、吸氧氣等,醫護人員接觸飛沫機會較低,在病室停留時間也變短,防護裝備齊全下,感染風險應該是比之前更低;以兩人一室收治,也可減少醫護人員穿脫防護裝備的次數。

新冠肺炎 醫護人員 Omicron變異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