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宣布要針對台北市萬華區展開五千人血清學抗體調查。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台灣早就應該針對熱區居民及高風險職業族群執行血清抗體常態監測,「不能等到車壞了,才開始維修,而是平時就應做好定期保養」。
美國去年七月起系統執行全國血清抗體調查,全國六十六區每月交兩千份樣本,累積蒐集一四四萬多份捐血樣本;英國今年初也展開疫苗監測計畫,其中就包括全國血清抗體調查,全國各區每周繳交二五○份樣本,英國政府會定期公開最新的監測報告。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由學術單位針對萬華區展開血清學抗體調查。北醫家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表示,五月中旬爆發社區疫情的萬華區,大約有十八萬人口,其中兩千人確診者;但是因經費有限,計畫抽樣五千人,有五百名確診者和四千五百名的接觸者或居民。
王森德說,此計畫研究目的為了解萬華實際盛行率、傳播途徑、及早阻斷可能的感染源,了解傳播途徑,調整未來防疫作為。參與計畫的確診者或居民,也可藉此獲得自身免疫反應、疫苗的保護力等重要健康資訊。
但是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血清抗體調查慢半拍。
李建璋說,歐美各國願意投入經費,常態監測社區居民血清抗體,目的在於主動偵測、及早撲滅疫情,以免疫情爆發耗費更鉅額社會成本。
李建璋說,以社區為中心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屬於積極的「主動監測」,如果發現自然感染陽性率上升,就知道該區已出現病毒傳播,也可了解疫苗接種對群體帶來的保護力。
李建璋表示,歐美國家知道這個錢值得花,可節省更多社會成本。台灣並未出現全國大流行,但建議針對雙北和桃園等熱區,以及高風險職業族群(如機組員、醫護人員),建立常態性的血清抗體監測計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