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大變數!從Delta變異株看疫情發展的必然
2.基因科技進展,讓人類有史以來,首度能在面臨全球大疫情時刻,立即快速地掌握敵軍布局,即COVID-19病毒的奸巧基因變異。
3.不若SARS般「勢不兩立」、「你死我活」,搞狠角色而提早退埸。兩年來,新冠病毒完全照著達爾文演化論的劇本演出「你進我退」「適者生存」從α、β、γ到δ,δ始終是最受關注中的國際巨星,更成為全球疫情的最大變數。
以下說明Delta變異株的幾個必然:
4.Fastest:傳播力(R0)更強,先前估計δ的傳染力比α高出6成,最新醫學期刊估計是高出4成(針對疫苗覆蓋率高的地區),台灣疫苗覆蓋率超級低,δ侵入台灣的傳染率絕對比α高出6成以上。
5.Fittest:適應力更強,新冠原始株侵犯肺泡,深入全身內在ACE2器官,病人無聲無息無初期症狀的SARS化,病毒也因而無從喘息,但δ出現後,病毒作戰方式從下呼吸道退至上呼吸道,患者症狀從肺炎到重感冒,症狀更明顯,但更不嚴重,住院率更高,住院天數更少,負壓隔離病房需求更少,死亡率也降低。
6.Forever:流感化,和平共處,沒完沒了,主流化(全球疫苗覆蓋率最高的以色列這一波主力就是δ,英美澳中的新波段主角也是δ);年輕化,到處趴趴走的年輕人感染力高,也幫著δ增強其傳播力道。
7.現有疫苗仍有對抗δ的保護力:兩劑疫苗>曾經染疫+一劑疫苗>一劑疫苗。
對Delta變異株的幾個不以為然:
8.台灣守得了這一波就檔得了δ 波?我不以為然!以目前的疫苗覆蓋率而言,短期內台灣就會爆發以δ為主的另一波疫情,以年輕人為主,但死亡率不會比先前嚴重。
9.高雄,台南檔住北漂回流人群,就可堅壁清野的在疫情中明哲保身?我不以為然!δ會以身作則,教育這些地方首長什麼叫全島一命,全民抗疫!
10.面對δ,你我怎麼做:敦促疫苗取得、接種疫苗,積極自我防衛,Double mask(外層布口罩+內層醫用口罩),全家定期篩檢以防止家庭內感染。大家學學δ的智慧,面對變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自然能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 國外卻是稀鬆平常的保健品?
疫情高峰?專家:未來一到兩周是觀察期
快篩陽即確診?專家提醒3大問題須到位
當篩陽即確診擴及全民 蘇益仁:大型篩檢站需求會減少
日增8萬例本土確診疫情控制得宜?專家:還很難講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國民黨:Omicron新變異株有突破性感染 曾染疫恐再感染
「無敵星星」保護力引討論 羅一鈞曝細節:效果見仁見智
確診康復者=拿無敵星星?醫曝:效果短暫「不如先做這事」
美研究發現:50歲以上確診者 恐增加罹患帶狀皰疹風險
可獲「綜合免疫力」? 專家:自然感染可能付生命代價
變異株恐再掀起疫情 陳時中:重複感染成常態可能性高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本土疫情嚴峻 何美鄉3招教學保護5歲以下孩童
影/解隔日還是2條線 醫師指7+7政策讓很多人感到3條線
腎臟病能吃清冠一號嗎?使用新冠口服藥有無禁忌?醫詳解腎臟病患染Omicron該怎麼辦
疫情「丘陵」6月會轉折 李秉穎估9月後可望正常生活
李秉穎:體溫飆破這數字就慘了 超過24小時才是真退燒
李秉穎以國外數據駁「超額死亡」 專家:這是自己跟自己比
新冠後遺症致運動能力衰退 專家教如何復健助改善
醫療量能達極限、投藥太慢 專家:2大因素致重症死亡升高
醫療量能不足 台灣陷長者超額死亡
何美鄉:打疫苗加受感染的綜合免疫 是最好免疫
羅一鈞:疫情仍在上升、未來一周達高峰
每萬人多死28人!學者:調整量能以減少長者超額死亡
第三種口服神藥能防重症?抗憂鬱症藥氟伏沙明可治新冠嗎?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小兒科醫師:兒童染疫COVID-19少數可能痙攣 沒發燒也應採檢
新冠肺炎可能造成神經後遺症 最新研究:認知功能衰退20年
提早與病毒共存恐加重醫療負擔 專家:若放鬆居隔就應調降傳染病等級
猜你喜歡
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
就算輕症也會有後遺症?Omicron確診者真實體驗,同時告訴你如何處理後遺症!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
QA圖表/家人朋友同事確診,我該怎麼辦? 10大常見疑惑
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QA/0+7居隔新制,防疫補償金及防疫保單還有得領嗎?一件事是關鍵
居隔怎麼伴?/電子居隔單、健保快易通檢測 可作請假證明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QA/快篩陽性怎麼辦?家人同事確診了怎麼辦?5張圖表快速了解
居家隔離怎麼伴?/確診者必須收到「解除隔離通知書」才能外出,還是滿七天就自行解隔?
羅一鈞自曝糖尿病史勸世 別為吃「無敵星星」故意染疫
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誰及何時該吃抗病毒藥物?輕中重症適用藥品及申請流程詳細看
吃清冠一號拉肚子怎麼辦?中醫權威陳潮宗提示3階段保健法,可緩解長新冠不適症狀
QA/確診了居隔了,保險怎麼理賠?五千位過來人實戰教學,告訴你防疫險怎麼申請最快又最多
確診者獲「無敵星星」 康復三個月內不會再被匡列
居隔再鬆綁!明起接種三劑疫苗免居隔 每兩天需快篩
愈來愈多人確診,感覺周遭空氣都有「毒」?專家籲做7件事 大減住家、辦公室病毒量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快篩陽=PCR陽」對象再放寬? 陳時中:逐步擴大適用範圍
QA整理包/確診輕重症分流「誰才可以住家裡」?秒懂居家資格、解隔條件
清冠一號是什麼?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嗎?營養師帶你從清冠一號認識食品及藥品的差異
新冠肺炎可能造成神經後遺症 最新研究:認知功能衰退20年
整理包/「勞保傷病給付、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與居隔者該申請哪個?
居隔怎麼伴?/確診日究竟以哪一天為準?是發病當天還是採檢日?
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
健康益友都預約不到?視訊診療4管道,虛擬健保卡也可看!全台支援虛擬卡院所名單公開
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