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專家觀點

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 醫師揭當年防疫關鍵

台灣於1998年曾經無預警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全台400多人併發重症,最後78名兒童不幸死亡。圖/衛生局提供
台灣於1998年曾經無預警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全台400多人併發重症,最後78名兒童不幸死亡。圖/衛生局提供

台灣在1998年曾爆發腸病毒大流行,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回憶當年防疫過程表示,雖推廣勤洗手,但個案數並未明顯降低,後來發現急性期隔離飛沫更重要,並強調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才好。

科技部今天舉行「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記者會,其中一本推薦專書為「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共同作者有25人。內容涵蓋台灣過去20幾年在腸病毒71型感染症的監測與防治經驗,並探討流行病學與傳染、致病機轉的分析、藥物治療與預防的研發策略等。

台灣於1998年曾經無預警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全台400多人併發重症,最後78名兒童不幸死亡。身為該書作者之一的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出席記者會時表示,當時的社會恐慌氛圍跟今年疫情很像,她每天回家也都要先更衣、盥洗才敢抱小孩。

張鑾英提到,1998年時曾倡導勤洗手,卻發現案例數沒有減緩,經過研究才發現,腸病毒急性期的關鍵傳染途徑其實是飛沫傳染,因此,防疫措施就有調整,尤其是腸病毒71型流行時,必須要隔離病患、宣導戴口罩。後來就有隔離措施,像是1班在一週內有2名以上學生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全班就停課7日。

張鑾英表示,從當年病例數量也可以看到隔離的效果,病例數在5、6月達到高峰,後來7月學生開始放暑假、群聚機會減少,病例數就少很多,後來9月、10月開學後才有一個次高峰出現。

張鑾英解釋,勤洗手雖然重要,但皮膚有角質層保護,細菌、病毒並不會直接進入皮膚裡,手髒的話,不去摸臉就沒事。飛沫傳染不同,如果不戴口罩,講話飛沫可能會直接噴到眼睛與口鼻,病毒會直接穿透黏膜、進入身體。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張鑾英說,這次疫情屬於呼吸道感染,更需要隔離飛沫,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自然更好。

張鑾英提到,目前台灣腸病毒重症數已經獲得控制,但是其他國家還是有流行,目前腸病毒疫苗已經進行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希望加速藥物研發,可以幫到更多人。

腸病毒 口罩 洗手 防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