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首起院內感染,越來越多個案感染原因不明,這也使得本土個案數超過境外移入個案。前疾管局(現為疾管署)副局長施文儀就在臉書發文「SOS!大巧不工,別再刻花」,認為指揮中心現階段仍重視疫情調查,積極追查感染源,精神及專業固然可佩,但不切實際,放著未來迫切的整備工作不做,深覺不妥。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二月二十七日升級為一級開設,對於國內疫情仍定調為「零星社區感染」,不肯鬆口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這對疫調第一線人員來說,負擔十分沉重。
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孟妤日前演講中提到疫情調查共有十個步驟,相當繁瑣,細節包括,事前準備工作、確認診斷、確認是否有群聚發生、統計個案數、計算人時地分佈、推行初步疫情控制措施、建立及測試可能的假說、計畫進一步分析或研究、實施新控制措施或評估現有措施、溝通調查結果。
疾管署第一線防疫人員小可(化名)表示,疫調防疫原則為「往前追蹤感染源,往後匡列接觸者」,須靠「問話」來釐清發病日。通常發病日會由防疫醫師協助釐清,每次疫調時一名承辦人通常搭配一位防疫醫師,兩人至醫院詢問指標個案,包含發燒、症狀等日期,因此必須病人不斷回溯所有事情,最後由醫師綜合線索定調發病日期。
小可說,疫情剛開始時疫調相對簡單,然而從案十九開始,出現沒有旅遊史的確診病例,「劇情」變得複雜。他說,「目前最大的壓力不是疫調,而指揮中心遲遲不願意鬆口社區感染」,為此,上面「想盡辦法符合大眾期待」,希望疫調人員能夠找到明確感染源,但隨著個案增多,若續做如此精密的疫調報告,遲早拖垮所有防疫量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