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全球,其中近九成九病例都在中國,因此中國疫情控制受高度關注。中國官方日前調整湖北省病例的定義,使境內病例數於2月12日一夕暴增,不過翌日新增數剩三分之一、隔日再砍半,連續五日走低。國內醫師表示不宜過度樂觀,日後可將復工與取消封城作為初步觀察指標。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數據,2月12日中國境內新增確診病例數為1萬5153例,13日降為5093例,14日降至2644例,15日至17日自2009例降至1891例。
就上述圖表資訊而言,中國疫情明顯趨緩。據中外媒體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近日估計疫情可能在2月達到高峰,並可能在4月結束。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敗血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中國新增病例忽高忽低的走勢,很可能與政治因素有關,就在病例數激增前兩日,湖北省開始針對疫情問責,衛健委會黨組書記與主任雙雙遭到免職,因此當時的官員可能將過去所有沒有經過病原篩檢、但電腦斷層檢出異常的病例一次清出,造成疫情陡升。疫情陡升後又驟降,是否意味疫情趨緩,外界仍應有所保留。
「鍾南山的說法似乎太樂觀」,台大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中國雖陸續採取停市、停工、停課、封區、封城等措施,但疫情擴散並沒有就此獲得控制。盡管相對增加幅度看似趨緩,但中國疫情資訊不透明,若檢疫方式、個案認定方式改變等,都會影響統計數字,且中國日後取消封城、開始上工上學等,疫情仍可能持續升溫。
陳彥旭表示,中國現在面臨兩難,圍堵疫情需要封城或停工,但不復工經濟將會崩垮。取消封城與復工將帶來大量人潮流動以及人與人的密集接觸,因此日後可將各地區取消封城或復工兩周內的疫情變化作為初步觀察指標,如若新增病例有下降趨勢,疫情就有望持續走低。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