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引起全球恐慌,也讓武漢人、中國人、亞洲人等被歸類或貼標籤,使得反華心態也隨疫情升溫;但,資訊公開透明並教育,破除「恐懼」和「無知」,加上同理心就能改善歧視。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傳染病最易被人貼標籤,像現稱「漢生病」的痲瘋病,在過去幾百年來就是被歧視或被隔離的族群。17年前染煞醫師周建存也說,疾病歧視也常見於身心疾病,汙名化標籤讓生病者不敢面對大眾與自身疾病,變得更加沮喪焦慮,疾病也更難以康復。
多些同理心和信任
沈政男說,病毒感染或傳染病規模,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預測,尤其在不曉得其途徑和傳播速度的狀況下,容易錯判,但並非故意;多些同理心和信任,相信對方去疫區有其理由,誰也不想碰上這種事,更不可能是自願染病。
日前,部分人甚至在寶瓶星號郵輪旅客檢驗結果未明之前就高喊「直接隔離,不要下船」,反映人心惶惶。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恐慌往往來自對事物有太多未知,未知才使人擔憂會否遭殃。
醫勞盟理事、和平醫院前兒科醫師林秉鴻曾參與和平醫院抗SARS外,也曾撰寫隔離日記分享。他表示,新冠肺炎目前疫情持續上升,雖目前仍無疫苗研發出,不過當年SARS時也未有疫苗研發,但人類老祖先早就給我們解藥了 ,就是有「智慧、信心,及與病毒同步進化的免疫能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