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武漢肺炎第九例是被就醫當感冒的漏網輕症丈夫感染,有專家擔心,不想看到的事發生了,恐會出現感染源不是通報者問題,進而演變成社區感染隱憂;但也有另一派專家認為,目前通報定義放寬,類似這位先生的漏網個案,應該不會太多,但還是呼籲民眾戴口罩、勤洗手,降低感染風險。
前疾管局局長、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表示,流感、感冒、武漢肺炎症狀雷同,單靠臨床症狀、胸部X光也不易區分,雖九十八%武漢肺炎感染者會發燒,但也不能忽視二%輕症狀的患者存在可能性,這次案九與其丈夫的感染模式,就是一個代表性例子。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按照目前中國揭露的資訊,已知病毒在武漢分佈範圍很廣,人在當地被感染的機會很高,而且不一定會發燒。如果這位先生已經驗不到病毒,或許驗抗體還有機會確認他到底是不是武漢肺炎。
黃立民表示,這位先生如果能夠確診武漢肺炎,那代表目前台灣依然限於家戶內感染,可以比較安心。但如果這位先生不是武漢肺炎,導致太太的感染源不明,「那就麻煩了,代表台灣疫情可能已經進入第二波的社區感染。」
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這位先生目前還沒有採檢,會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有很多種,如果要驗抗體,很可能會有交叉反應,所以這部分還沒有標準的方法,包括世界衛生組織也不建議用驗抗體的方式來做診斷,還是要以呼吸道病毒的檢測為主要診斷方式。
他發病到現在已經超過14天,會檢驗病毒,但預期是很可能會驗不到病毒了,所以技術上很可能無法百分之百列為確診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這名先生應稱為「極可能病例」,但在防疫作為上都會是同確診病例去做流行病學調查並追蹤接觸者。
如果已無從確診,會不會這名先生只是一般感冒,而太太是在社區受感染?黃婉婷說,這是機率的問題,因為即使是夫妻都是確診個案,在流行病學上只能說很高的機率說是互相傳染。因此目前還是認為有發燒傳染力比較高,但不發燒的傳染力是否真的比較弱,現在還沒有充足資料可以做結論。
蘇益仁認為,未來一個月仍是流感流行期,將最容易造成混淆,建議只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就應給予患者克流感,若症狀好轉即是感染流感,以便區分。但國人不用過於緊張,就跟預防流感一樣,只要養成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少揉口鼻眼睛等良好生活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