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1歲的李先生,58歲時確診新冠肺炎,痊癒後一直覺得有長新冠的不適症狀,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為失語症、失寫症;轉至台大醫院確診竟是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當下青天霹靂,但轉念坦然接受,積極找社會資源延緩惡化,包括至失智據點運動、上課、促進人際社交。
「絕對不要跟社會失去連結,失去人際互動,這樣會加速活動力降低及產生憂鬱。」李先生表示,除了經常到據點參與活動、失智症相關課程等,他還有一個製作「失智症脫口秀」的夢想,無奈失寫症無法寫腳本。雖然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提高,卻仍有歧視和偏見,讓失智者及其家屬不願意尋求協助、延後接受醫療服務。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種病因的症狀組合。以目前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粗估已逾37萬失智人口。其中,大約有1.5萬人為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對社會帶來嚴峻挑戰。
徐文俊說,失智症有跡可循,台灣失智症協會發布全新整理的「失智症十大警訊」文宣,將重要訊息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傳遞給民眾,並提醒:掌握風險因子、提早辨識警訊,從日常生活保護大腦健康。若發現家人異常行為,應提高覺察、及早就醫評估,早期介入有助於獲得精準醫療。
針對失智症的預防策略,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王培寧指出,「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建議從中年就開始多動腦,例如參與講座、閱讀、下棋,提升認知儲備量。
在飲食方面,攝取足夠蔬果、全穀、堅果與莓果類,並注重視力、聽力保健,避免大腦過度負荷。
此外,應防範三高與心血管疾病、避免頭部創傷與過量酒精攝取。王培寧提醒,空氣汙染如PM2.5對大腦健康的危害逐漸受到國際重視,室內也可搭配排油煙機、空氣清淨機等,降低罹病風險。
失智症十大警訊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理解影像視覺或空間關係有困難。
6.語言表達或書寫有障礙。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易作出不恰當的行為。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變得被動、人際退縮。
10.情緒和個性改變,容易憂鬱、生氣、疑心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