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被視為人類的劣根性之一,世俗標準總要求勤勞才是美德。但最新科學研究指出,懶惰反而有益物種生存,比起適者生存,這項研究證實「懶者生存」,又或是「慢者生存」。
美媒報導,最新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在雙殼類和腹足類動物中,代謝率高的物種比代謝率低的物種更容易滅絕。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懶惰」或許是一種有益於物種生存的選擇。
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花了多年時間,研究雙殼類(扇貝、牡蠣等)和腹足類動物(蝸牛、田螺等)的化石。研究員從近300個物種中收集了大約46000個樣本,時間跨度長達500萬年,通過研究其生物代謝率,來檢測這些生物體為了維持生存,每日所需的能量大小。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
低代謝率更有可能存活
人們的固有觀念認為,代謝速度快的生物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自我修復,但是研究表明這在大部分生物身上並不適用。研究員指出,這項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物種滅絕的原因,並且研究結果首次表明,新陳代謝率(即其每日消耗能量的速度)與物種滅絕的概率之間存在可靠的關聯。
「也許從長遠來看,動物的最佳進化策略是懶惰和遲緩——代謝率越低,所屬的物種就越有可能存活下來。」研究團隊成員、生態學和生物學教授布魯斯·利伯曼表示:「與適者生存不同,也許對生命歷史更好的比喻是『懶者生存』,或者至少是『慢者生存』。」
其他物種是否適用?
雖然該研究表明生物代謝率很可能是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但是在物種層面,代謝率並不是導致滅絕的唯一原因,一個物種滅絕是由多重原因引起,如氣候變化、隕石撞擊、火山爆發等。另一個問題是,懶者生存的規律是否只體現在軟體動物身上,在脊椎動物、陸生動物中是否同樣適用呢?
研究員表示會繼續研究脊椎動物及陸生動物是不是也遵循這樣的進化策略,並確認代謝率是否與所有物種滅絕傾向有關。這項研究為人們認識物種滅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角度,在某些特定背景下,懶惰未必是一件壞事,起碼在雙殼類和腹足類動物中,越「懶」的生物反而勝算越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