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結合實地解剖實驗 醫學生訓練手術有請VR老師
這是台灣醫學教育史上首次將虛擬實境結合醫學院的實地解剖實驗,三總特別為遠從日本東京齒科大學來台交流的醫學生策畫的大師解剖課程,除實地臨場感受、驗證過往所學的人體構造外,更以經驗傳承的角度,結合虛擬實境應用,運用時下的虛擬科技與醫學教材結合,再現內視鏡在顱底手術的應用、大幅提升醫學生學習效果及意願。
在沒有虛擬實境的年代,醫學生只能用平面的教科書圖譜,如Grey's anatomy了解人體構造,或少數醫學院透過大體老師捐贈來訓練手術技術。但隨科技日新月異,各國在醫學教育上陸續應用最新的科技,研發出醫學訓練專用的VR工具及軟體。目前美國與德國已有類似手術訓練模擬器(surgical simulator),針對腦血管或深部動脈手術等困難度高的手術進行模擬訓練 。
過去,單純虛擬實境只能模擬手術情境,無法結合現實手術場景,但有擴增性augmented VR,則可以與實境相對應,增加手術視角及警示死角的危險,預測潛藏的出血及協助術前擬訂手術步驟計畫。這一套解剖實驗室的虛擬實境VR顯示器,如同太空梭飛行模擬器,訓練在地球的太空人,體驗真實的狀況,有助於臨場的準備與應變。
這次大師解剖班,透過HTC健康醫療事業部協助與國防醫學院長司徒惠康及三總院長林石化全力支持,及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科主任馬國興、耳鼻喉頭頸外科部耳科主任陳信傑帶領下,成功完成國內首次Medical VR體驗。
在進行大體解剖學實驗前,醫學生透過VR可走進大腦及其他器官,強化醫學生對解剖構造的空間概念及了解組織間的關聯性,提升學習效果。解剖課程結束後,醫學生依然捨不得離開,透過虛實交錯解說,具象化很多無法直接從書本上獲得的感受與經歷,讓醫學生們期待在正式穿上醫師袍前,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加速學習。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打玻尿酸能捐血嗎?最近做過健檢能捐嗎?專家解析可捐及不適合捐的情況
為何人在放空時反而常能出現絕妙想法?大腦3種模式,「離線網路」時做的工作最有趣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 醫:新型生物瓣膜可望突破使用年限
動脈硬化會引起耳鳴?醫:若壓迫到聽神經或腦幹,引起「陣發性聽覺症候群」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下腹悶痛半年 拉肚子血便…35歲罹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良性腫瘤甲狀腺結節會惡化嗎? 醫:治療方式有3種選擇,但沒有口服藥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拔牙、植牙後,常聞到腥臭味跟鼻涕倒流咳嗽 當心罹患「齒源性鼻竇炎」
長期倦怠、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別輕忽! 當心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70歲婦人切膽囊卻術後腸粘連,接受三次腹壁修補術還是沒治好! 醫師靠「這招」讓她減少疝氣復發
苦等第二劑卻一直打不到,擔心疫苗保護失效? 研究顯示「這種疫苗」第一劑效力撐最久!
什麼是暈針?當「暈針」發生時如何處理、如何避免暈針的發生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運動傷害先冰敷? 當心適得其反,阻礙肌肉自體修復傷口難癒!
新藥須經審核 才能臨床試驗
「惱人的果蠅」揭開人類遺傳學研究 孵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科學家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 健保有條件全額給付
CAR-T療法須申請 要價不菲
透過CAR-T細胞治療「救自己」,生出抗癌解藥 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
眼壓不高為何也有青光眼? 眼科醫師教你如何早期診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女畫家長年為牙疾所苦,無法享受美食開口大笑 牙醫透過「這招」讓她重展笑顏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