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生技圈,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生技金童」名號響叮噹,不僅因為他年僅37歲就當上總經理,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學建築、財務卻進了生技圈,成了跨界人才,對葉志鴻而言,生技和建築有相似之處,都為實踐科學理論,都和錢脫不了關係。
在柏克萊大學學建築,葉志鴻說,選擇建築主要是源自於老師的一句話:「希不希望你設計的建築物,死後還會被記得是誰設計的?」當時被這句話深深感動。後來想想,就像經營一家公司,也希望公司可長可久,就算退位了,公司還可以再繼續成長下去。
葉志鴻說,生技產業其實就是科學加上商業。在科學上有很好的發想與創意,如何落實到商業可行性上才是關鍵所在。通常「創意」也代表在經營管理上的難度,這時候著重的不是如何管理,而是如何團隊合作。
台灣的教育或許教會大家如何分工,但是卻忘了教大家如何合作。在每個階段都要重新思考科學本身,不只是發表報告的科學,而是如何實踐科學理論,這樣才能稱為生技,它必須是科學加上商業的結合。
生技業中募資最多次的總經理 為什麼?
葉志鴻說,生技產業裡重要的就是錢,再來還是錢、再來仍然是錢。沒有錢,就算有再好的科學、再好的想法、再好的夢想,還是沒有辦法實踐。他是台灣生技業中募資最多次的總經理;不一定是募了最多錢,但肯定是募資次數最多的。
第一次募資是在2002年加入台微體時,之後每隔兩年募一次,原本2008年要募第四次,但因適逢國際金融危機,直到2009年才完成募資。之後2011年與2012年又陸續募資。
為什麼要分這麼多次募資?因為在經營生技公司時,研究人員有許多想要做的研究,但因公司用的是股東的錢,經營者必須在科學需求與股東利益間找到平衡。
在國外,生技公司募資這麼多次其實很正常,因為生技公司的早期研發本來風險就比較高,股東們會希望公司每2、3年就能展現一定的里程碑,維持對公司的信心。
微體一開始就以2至3年為目標,當目標快要達成時,就可以開始啟動下一回增資,這樣可以讓原股東安心。當公司發展愈趨成熟時,資金需求隨之增加,這時候就可以考慮進入公開市場募集資金。
每次增資 都在建立自己的團隊
葉志鴻說,每次增資同時也在建立自己的團隊,當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領域時,就需要一段時間培養團隊默契。
一款藥品從在實驗室被發現,要歷經漫長的開發過程,從一開始找出有發展潛力的藥物、做初步細胞實驗,結果不錯,再進入動物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仍然不錯,再進入人體臨床。這整個過程需要的人才包括具有化學背景、生物背景,還有法規與專利背景,當然,也需要財務背景人才。
當擅長的領域不同卻各有專精時,就好像合作畫幅大型圖畫,大家畫的可能是同一張椅子,但因每個人看到角度不同,畫出來的也有所不同,可以想見中間可能會發生的爭執。
一款藥品的研發動輒十幾年,過程中不可能頻頻更換團隊成員;如何在開發過程中,結合各個階段所需要的人才建立團隊是很重要的課題。生技產業所需的人才既廣且深,沒有一個人能從A到Z全盤了解。
願意聽、願意想 跨領域人才的機會點
大家最常問他,作為一個跨領域的人才,每次跨界出發,應該怎麼做準備?葉志鴻認為,很多時候,「創新」是因為兩個完全搭不上邊的事情突然連在一起,產生一個奇妙的變化,那會讓人覺得是別人想不出來的構想。
他說,創新都是這樣開始的,大家時常在講,怎麼跳脫現在的思維思考,有時候,獨立思考比較難產出創新思維,很多時候好的想法,完全都是和不搭軋的朋友在討論的過程中,人家用另外一種角度看這件事情激發出來的。所以,只要能集思廣益,只要願意聽、願意想,這些都會變成跨界人才的機會點。
●11.24開講
葉志鴻/台灣微脂體總經理
時間:11月24日晚上7-9時
主題:從建築跨生技,如何成為生技人才
主辦單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協辦單位:環球生技月刊、台灣喜大人協會
地點:文化大學大夏館B1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biotaiwan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