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4日,台灣大學法律講座教授葉俊榮在臉書上記錄騎單車周年:多了一些積極,多了幾分健康,也多很多快樂。葉俊榮的單車歷程,讓人讚嘆,背後更有著勵志又暖心的故事。
打球傷膝 歷經復健與復發
從小就愛運動的葉俊榮,很早就認為學術工作者需先有強大的健康身心,不管是年輕時打球、慢跑,到近20年來不間斷的晨泳,即使在忙碌的內政部長任內,仍維持每天上午6點半至7點半的運動時間;有次周末趁公務行程空檔,跟友人打了場網球,膝蓋受傷,接下來只見他拄著拐杖到立法院備詢、到各地跑行程。
葉俊榮說,很多人經歷過的膝蓋問題,醫治、復健、好又復發,他都沒漏掉,有段時間,上下樓梯都感到疼痛,當時周邊很多人對葉俊榮最常說的是:「老化嘛。」
重整身體 訓練肌力成日常
作為學術工作者,葉俊榮不只看表面徵兆、更會想辦法去理解背後原因。面對膝蓋問題,他也持同樣態度,更成為他生活中自我覺醒與改造的契機。
想到還要用雙腳行走各地、還有許多對社會的承諾待完成,葉俊榮積極透過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等協助,讓他了解,表面看似膝蓋有狀況,實際是股四頭肌、髖骨等太過操勞發出警訊。
葉俊榮結合復健、運動與生活,每天晨泳外,更透過深蹲、瑜伽訓練核心肌力。加入車隊前半年,剛好為身體結構重整努力。
新手環島 鐵馬輕騎大小金
2020年11月,內政部的老朋友邀葉俊榮到金門參加單車活動。太太擔心他膝蓋舊傷復發,還頻叮嚀同行的朋友,不要讓他騎太久。
當時是新手的葉俊榮,就在國家公園管理處前廣場,學習調整坐墊高度、上下坡如何換檔;隔天在同事的帶領下,完成百公里的大、小金門環島單車行。
葉俊榮笑說,老同事們或許覺得他還算「可造之材」,邀他加入車隊,在台灣第一次就騎著同事的小摺到桃園龍潭三坑老街,沿途看廟、看老街,看到跟過往開車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帶給他更貼近土地的意外收穫。
車友相伴 享受挑戰更壯肌
跟著老同事的車隊,葉俊榮逐步挑戰不同路線,從風櫃嘴、如來神掌、到騎上公路之巔的武嶺。葉俊榮還記得許多旅程中的諸多感受。
談起騎單車周年,葉俊榮不時提到「因緣際會」。因為腳傷重新認識身體,傷後的復健,有助後來騎單車,騎單車則讓他肌力更好。
單車晨騎 還完成學術研究
騎單車另一項因緣際會的收穫,則跟疫情有關。
去年5月疫情三級警戒,游泳池關閉,讓葉俊榮每天的晨泳受阻,於是他改騎單車,常天剛亮就騎上單車繞行大台北,三峽、社子島、深坑、烏來、碧潭邊都可見他騎車身影。
他觀察發現,許多民眾一早戴著口罩出門運動,即使在人煙稀少的山路,多數民眾仍是戴著口罩。
疫情前的葉俊榮每年因演講、教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大約要出國10次,疫情雖然關閉國境,但他的學術研究卻沒有中斷,面對許多視訊的國際會議、各國對台灣防疫的好奇,葉俊榮因為騎單車在各地第一手觀察,發現台灣防疫成功,一大原因來自民眾的自覺與配合,而不是透過高壓政策。他說,多數民眾不希望自己成為破口,他還完成一篇跟台灣防疫有關的論文。
把騎單車跟運動、復健結合為日常生活,甚至連學術研究都受益,如今的葉俊榮,有時寫文章寫累了,就騎車出門「飆一飆」,就如同他喜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奮力騎上高峰後,輕鬆滑下坡,雖然滿身大汗,但身心愉悅。
照顧好自己 才是顧家愛家
葉俊榮加入單車車隊南征北討,一年成效讓許多親友欣羨又佩服,他多次強調,對自己健康負責是現代公民責任,維持健康,更是愛家人的具體負責任行為;不管是一個人單車之旅或跟著車隊四處趴趴走,先與家人做好溝通、取得支持,更是必須。
葉俊榮說,原本因為膝蓋受過傷的關係,外出騎車,太太柯麗鈴難免擔心;他在老同事引導下加入單車行後,感受到騎單車的快樂,且對身體的幫助,自然要先化解另一半的擔憂,讓她放心。另一方面,車隊行程通常在周六,葉俊榮也跟家人溝通,把家聚改為周日。
對於運動健身,葉俊榮建議,尋找指導跟支援,「腳踏實地」一步步往前,不要有壓力,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