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不斷轉換的過程,隨著年齡、生活經驗、角色轉換以及社會情境等,形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樣貌。
每個世代都在不同的成長背景下,各自從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從容」。青壯年階段,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扶育和高齡長輩者的照顧,身兼為人子女所應扮演的照顧、承擔的角色。
在工作上面,中壯世代也還不能退休,同時負荷著職場、家庭,甚至自我的調整,蠟燭多頭燒的境況,他們所要面對的,真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四十有惑?重新檢視自我
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層層的負荷交雜,往前是生命曾有的堆疊,往後是人生下半場的境遇。
財富、名聲似乎填補不了內在靈魂的空虛,定下來才發現,人生旅程到了這段路,可以說最是驚險的階段,卻也因為過往的歷練,而足以承擔。
此時展現出一種從容的態度,面對自己內在或多或少已經體會到一些對於人生起落的理解,這個姿態就是「四十而不惑」嗎?或許不是,反而是人生四十才開始瞭解「惑」是什麼,才開始體會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疑問,不曾認真思考過,也沒能深刻感受和自己在一起的踏實感。
如果你問一個剛在牙牙學語的小孩:「漂不漂亮啊?」
他會回:「漂亮!」
你再問:「好不好呀?」
他就回:「好!」
當小孩成長到青少年時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任你擺佈,也容易唱反調;接著二、三十歲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慢慢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想法開始定下來,學著設定自己未來的目標,該工作就工作,該打拚就打拚。在庸庸碌碌中,快速累積人生的體驗,也活出自己的生活樣態。
我們常說四十歲以後,開始進入人生下半場,不論是對於生活的「不惑」,或是自我價值的「惑」,反而是一個重新檢視的起點。
此時開始對人生的價值、意義提出疑問。所以,這個時候,其實是很好的機會,重新用一個視角看見過去時空背景下所塑造、養成的自己,當中有哪些是自己珍惜的事物,哪些又是想掙脫或改變的回憶?
如果依循過去設定的目標,仍是你要的嗎?「轉換」,何時出現在你的心裡?它會是你的選項嗎?如果是,你有沒有能力去轉換?
很多人在中年的時候,會選擇轉換跑道,那種決心,應該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結果,不同於年輕時候的不經世事,衝動莽撞或好奇探索。
其中展現了所謂的「不惑」,一定曾經開啟了一個自我的提問,包含我想要的,我可以的,以及我在乎的……,整個過程便是「找自己」的探索與對話。
往往在這個階段,會回頭去看以前年輕的時候,重新整理或是檢視、修正。總而言之,可以在自我對話的「問號」裡面,重新找到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會發現中年之後培養出來的興趣,包含了年輕歲月裡的熱情、堅持,或者在挫折中的信仰,因為這是集結了他的故事、努力、經驗跟內涵。
走進不惑階段,得先自我解惑
儀安是位護理師,工作輪值的關係,白班、小夜、大夜的排班讓她的生活節奏無法像一般上班族般的規律。
週末朋友邀約出外踏青,她不是正在值班,就是剛下大夜要補眠,生活越來越宅,也覺得離大家越來越遠,甚至懷疑起工作的意義難道是在破壞自己的人生?
在一次偶然之下,她在花市買了幾株迷你型的蘭花,不佔空間,剛好掛在窗邊。逐漸地,儀安發現自己對照顧花草很有興趣,喜歡上那種跟著季節等待花開吐芽的期待感,也開始對植物栽種有更多的認識,還加入網路社群的討論群組,從中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歸屬感。
興趣的累積要靠時間,每年花開的時候,是儀安最期待的季節,因為可以分享自己的栽培成果,透過盆栽而在生活中實現了自己的成就感,貼近自己的心。
幾年下來,雖說稱不上是專家,但說是業餘玩家也不為過,各種品種特性,如數家珍。回想當初是從生活的空虛裡找尋出口,進而透過興趣找到自己,轉換的經驗,同時也是自己的一段故事。
中年世代的負荷是很沉重的,可是也因為如此,而有機會透過這樣一個機緣,重新整理、思考,進而覺察什麼才是自己要的。
所以在「四十而不惑」開始的「不惑」,要先走過前面「惑」的階段,問自己很多的問題,才能夠走到後面的「不惑」。
也就明白,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裡,這些事物為什麼會變成你的珍藏?也撿起了許多過去已經快遺忘的故事,把自己的問號解開。
叩問生命,不急著找解答
難道人生的疑惑,都找得到解答嗎?倘若對自己的提問暫時解不開,那不就背著更多的困擾,庸人自擾了嗎?
其實我們可以把自我探索的過程,當成是一種生命的陪伴與對話,也就是成為一種習慣與過程,而不是將目標設定成「要得到結論」。
一時得不到解答時,你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做,本來生命中的提問,就不一定會立即找到答案,因此,不要讓自己鑽進死胡同。我們常形容生命對於自己的叩問,就像是貝殼裡的那一粒沙,一直刺痛著你,雖然沒辦法處理掉,卻也促使我們更加瞭解自己。
很多的自我探索或課題,不一定要在看見的當下就得馬上處理。
有時候先瞭解一下過去的創傷或是衝突,再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有所行動,因為可能還會牽扯到別人,而在這個時機點,你準備好了,對方不一定準備好了,你覺得想要去處理,時機不見得是剛剛好,所以就順勢而為吧!
有時候它會在合適的時候,自然產生解決的動力,水到渠成。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前陣子跟我分享掙扎了二十年的心事,終於在二十年之後,她找到前任男友,彼此把當年分手時候的不愉快講清楚。
我疑惑地問:「可是這二十年來,妳不也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她說:「對,可是我總覺得人生到這個階段了,有一些東西還是想要清掉。」對於朋友來說,這個過程就好比是個「儀式」,完成了才能真的放下,把它視為一段插曲,讓自己可以繼續前進,不再掛心。
當然,也許事情就這樣放著,也不會對她造成影響,可是心中總會覺得就差了那麼一點點。
因緣際會之下,她和前男友在網絡社群裡互相加了好友,所以朋友認為這是可以好好把當年的過程重新整理一次的機會。
對她而言,她一直看到當年缺乏勇氣的自己,而在多年後,她已經比當年更有力量了,可以勇敢地接應當年的衝擊及疑惑了。
不論結局如何,對她而言就是一個完成。也許答案並不是重點,而是面對自己當年逃開的膽怯,以及不想碰觸的傷痛,或許幾年來,她可能有很多的怨恨或是不解吧,但是想想現在的自己後來也過得很幸福美滿。
用現在的視角回顧過往,可以給當年的自己一個擁抱,給這幾年的受苦一份疼惜,用自己的力量來照顧自己的心情,也見證自己的成長。
獨處不心慌.安定練習
◎畫出自己的「生命線」
這個小練習,將帶你重新回顧個人的生命路徑。
下一頁的座標圖裡,橫軸為時間,即出生○歲一直到現在,有的人會從父母口中聽到自己出生前的家庭故事,也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那一部分,對自己深具意義,也可以把時間往前設到○歲以前。
接著,縱軸設為生命經驗中對事件的心情,當中的起伏,便是主觀直覺對於自己生命之流的記載。所以,透過畫一道自己的「生命線」,可以大致整理出自己的生命經驗。
畫出生命線之後,我們可以逐一地在每一個轉折或起伏裡,標示出那個時間裡對我們具有影響的事件,事件當中會有和我們經歷過程的人、事、物、感受……,都可以一併註記在上面。
然後,靜靜地給自己一段時間回顧,重新整理一下被回憶翻攪出來的情緒。
重新看待曾經的自己,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話呢?現在把它一一寫下來吧。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