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鼻竇炎
共找到
142
筆 文章
-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藥天地/長期用鼻噴劑 鼻塞更嚴重
新北市34歲高姓女子經常因嚴重鼻塞無法入睡,她過去只要噴一下市售鼻噴劑,就能快速緩解,但最近鼻塞嚴重的程度連噴藥也無法改善,她到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求診,醫師許瑛倢檢查發現她的鼻黏膜腫脹、發紅,加上長時間使用鼻噴劑病史,診斷為藥物性鼻炎,除了請病人立即停藥,也以藥物治療,讓高小姐的鼻塞順利緩解。過敏是鼻塞的主要成因之一,其他則如鼻中膈彎曲、鼻竇炎、鼻腔腫瘤等。藥物性鼻炎為不當使用藥物,造成鼻腔黏膜發炎的病症,容易發生在長時間使用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患者。許瑛倢指出,鼻噴劑依成分分為抗組織胺、類固醇、血管收縮劑等3種,快速有效的鼻噴劑大多成分是血管收縮劑,使用後能馬上收縮鼻腔黏膜血管,緩解鼻塞,但若長期使用,就會使血管疲乏,造成血管擴張、無法收縮,出現越噴越塞情況。當醫師診斷出藥物性鼻炎,會請病患停藥,改開其他藥物,讓鼻腔血管恢復彈性,若血管擴張嚴重,且藥物無法有效改善時,就會考慮施以鼻肉削除手術,擴大鼻腔空間,改善呼吸。許瑛倢提醒,鼻噴劑可改善過敏、鼻竇炎造成的鼻塞症狀,但是鼻中膈彎曲或鼻腔腫瘤的鼻塞患者對藥物則無明顯反應,因此民眾應先就醫釐清鼻塞原因。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一個健康的人體內,有超過10~30兆的益生菌和酵母,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不過,市面上益生菌的種類那麼多,每個產品標榜的優點也都不相同,有些標榜菌量數量多、有些則可以耐胃酸、有些有晶球包覆,有些則添加果寡糖,琳瑯滿目的產品,該怎麼選、怎麼吃,才能達到最佳功效?吃益生菌無效 恐是吃錯時間營養師程涵宇說,益生菌是否能順利到達腸道駐紮,與其接觸胃酸pH值高低有顯著的關係。營養師敖立燕說,人體飯前胃部的pH值大約為2,進食後胃酸受食物中和作用影響,pH值會上升,飯後1小時pH值逐漸下降,尤其在飯後2小時pH值低於2;但絕大多數的益生菌都不耐酸,所以,益生菌是否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考驗,是決定產品好壞的關鍵。有些市售益生菌產品具有特殊技術(包埋技術、特殊耐酸菌種)等,能夠耐酸耐鹼,不受胃酸與膽汁的破壞,如果是這類產品,建議飯前使用,原因在於空腹時,胃部排空約1小時,益生菌能較快速到達腸道駐紮,達到整腸的作用;另一方面,不耐酸的益生菌產品不耐酸,則建議在飯前30分鐘或與飯中使用,其存活率較高。不過,敖立燕說明,益生菌產品包裝上都有標示食用方法及適合時間,建議參考產品說明最為保險。 益生菌不耐高溫 加熱沖泡會降低活菌數然而,益生菌並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成沖泡飲品來喝。程涵宇說,益生菌受到高溫會抑制其活性,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如果天冷不想喝冷飲,建議先放在室溫下稍微退涼,即使想加熱,也不要超過40℃,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活菌數。益生菌最好單獨服用 服用抗生素最好間隔2小時 假使在吃益生菌產品的同時,也使用抗生素,則會將吃進肚的好菌通通殺光,徒勞無功。敖立燕表示,抗生素的功能為抑制細菌的生長,針對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的人,建議使用益生菌產品時,必須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以上,否則會干擾益生菌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產品與咖啡、汽水、含糖飲料或果汁等飲品一同食用,都會降低其活性;因此,益生菌產品最好單獨食用,僅配服常溫白開水就好。 只吃菌不吃蔬果 依然無法達到保健效果益生菌的補充固然重要,但敖立燕提醒,別忘了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質」(Prebiotics),所謂的益生質指得是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物質,也就是益生菌最喜歡的食物「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以及「寡糖」(Oligosaccharide)等醣類食物,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因此,若只有補充益生菌,平時飲食卻少蔬果,沒有提供益生菌的食物,仍然無法讓益生菌充分繁殖,達到保健的好處。 自製益生菌 應嚴格注意操作細節近年來流行自製益生菌產品,許多人會購買優酪乳及牛奶,自行在家製作優格等益生菌食物,雖然方法沒有錯,但不少專家表示,自行在家培養菌種,難以達到安全的保障,反而因為操作上的限制,可能使菌種遭受破壞,危害食用的安全性。自製優酪乳或優格要特別注意益生菌的來源可不可靠、正確的做法為何,製作之後也必須迅速冷藏保存,且要盡快吃完。特別提醒的是,自己製作成優酪乳或優格的保存期限,仍和原來的乳品保存期限相同,切勿以為製成優酪乳或優格產品後的保存期限可拉長,它還是會腐壞的。另一方面,自製優酪乳或優格在加熱時,要嚴格注意菌種的耐熱度,否則可能會殺死益生菌、減少益生菌的活菌數,還可能造成其他乳品成分發酵、腐壞。 食用益生菌產品 避免油炸、燒烤物油炸、燒烤等食物,都會使免疫系統的紊亂,進而誘發過敏反應,若與益生菌產品一同食用,反而削弱了益生菌的活性。而加工肉品因為含有致癌物亞硝酸鹽,其若在酸性的環境下,就成了致癌物質亞硝酸胺。因此,食用益生菌產品時,不要吃油炸、燒烤或是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免得原本為了身體健康而補充的優酪乳、優格,反而成了毒害身體的幫手。 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 日常這些食物要多吃益生菌利用蔬果的纖維繁殖,同時也可以生長有機酸,才能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因為酸性環境是對抗壞菌最有力的武器,同時還能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維持黏膜屏障,對於人體免疫功能有好處。相反的,蛋白質和脂肪則是壞菌喜愛的食物。程涵宇說,雖然蛋白質與脂肪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但若過量食用,反而成為幫助腸道壞菌繁殖的兇手;另外,精緻澱粉、零食餅乾、蛋糕、麵包等,也會讓腸胃道的菌種變壞,除了使腸內環境惡化,同時也不利於益生菌的生存。若要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程涵宇建議,日常飲食中,應經常攝取富含膳食纖維及果寡糖的食物,比如全穀根莖類、味噌湯、豆類、海藻類、蕈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同時適量攝取蛋白質和脂肪,幫助益生菌在腸道的繁殖。 延伸閱讀: 吃益生菌可改善過敏? 資深主治醫師告訴你真相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
2020-12-01 科別.耳鼻喉
鼻子常聞到魚腥味? 醫警告「這病」和感冒、過敏相似
你也常不自覺聞到魚腥臭味嗎?小心恐是鼻竇炎惹禍!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病患自訴鼻塞、頭痛與濃稠鼻涕等症狀,甚至聞到魚腥臭味,以為是過敏導致,經由鼻竇內視鏡確診為鼻竇炎,主要因初期鼻竇炎的症狀與感冒、過敏相似,若未盡早治療,嚴重恐導致嗅覺障礙。慢性鼻竇炎診斷較複雜 需搭配鼻內視鏡電腦斷層此外,若鼻竇炎發生於鼻骨板較薄或免疫力較差等患者,容易出現包括眼窩膿瘍或顱內膿瘍、因黴菌感染導致侵襲性黴菌鼻竇炎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欒智偉醫師表示,診斷慢性鼻竇炎時,除了了解病人病史及相關症狀外,得搭配前鼻鏡、鼻內視鏡或者鼻竇的電腦斷層,若沒有鼻息肉的患者則可考慮採以鼻類固醇跟鼻腔沖洗為第一線治療。治療鼻腫瘤 可採鼻內視鏡手術治療欒智偉醫師說明,鼻腔沖洗是經由配方好的食鹽,利用適當煮沸過、滅菌過的水混合後,以擠壓式鼻沖洗瓶,用水壓直接清除鼻內的黏液,持續沖洗能幫助改善鼻黏膜纖毛功能,但若檢查發現鼻息肉變化、影像學上有黴菌感染等情況時,就恐是鼻腫瘤惹禍,建議應以鼻內視鏡手術治療,藉由內視鏡微創手術,不僅不會有傷口,利用動力旋轉刀,也能降低失血且幫助醫師控制精準。出現黃綠色鼻涕一週以上 應儘早就醫檢查因此若從早到晚都出現黃綠色濃鼻涕,且症狀持續一週以上,就應儘早就診;治療上可採以抗生素與洗鼻器治療,約2到4周內就能逐漸舒緩。欒智偉醫師強調,若前述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或牙科手術一個月內發現臉部出現腫脹疼痛、流膿性鼻涕等症狀時,就恐是慢性鼻竇炎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慢性鼻竇炎致病因有哪些? 日常有3原因會誘發...蛀牙得小心
-
2020-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咳嗽造成頭痛錯覺 當心是「腦部病變」!
● 「咳嗽頭痛」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瘤患者● 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像頭顱要炸開了● 台灣16%咳嗽頭痛患者有腦部病灶在門診中,常遇到咳嗽的患者,大多會抱怨已經咳到胸悶、胸痛與喉嚨痛,嚴重影響生活。但有一部分的人卻是在「喀」一聲後,頭頂或頭顱深處會出現劇痛,有時會擴展到頭顱前方或兩側眼眶,大約會持續數秒到數分鐘,嚴重的甚至數小時,每咳一下,頭就再抽痛一下,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彷彿頭顱要炸開了,這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咳嗽頭痛(cough headache)」。咳嗽造成頭痛錯覺咳嗽頭痛跟顱內壓突然上升以及咽喉部位的咽神經叢反射有關,如果患者腦膜上的痛覺受器處於敏感狀態,咳嗽時顱內壓突然上升,就會拉扯腦膜,誘發頭痛。當快速氣流通過咽喉時,擴張口咽部位的黏膜及咽縮肌,刺激咽神經叢,感覺訊息經由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向上傳遞進入腦部,在通過窄窄的腦幹時,連帶地影響三叉神經,造成頭痛錯覺。慢性偏頭痛更易咳嗽頭痛咳嗽引起頭痛的狀況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部先天性發育異常或有腦瘤的患者。根據醫學研究,在台灣,16%的咳嗽頭痛患者,其實有腦部病灶,其中22%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如Chiari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也就是頭顱後方容量過小,導致小腦及腦幹擠在一起,向下壓迫到頸部脊髓,患者會在咳嗽頭痛時,出現肢體無力及麻木。一般來說,倘若患者有慢性偏頭痛,更容易在咳嗽時出現頭痛,因為腦膜上的痛覺受器一直保持在敏感狀態,因此,兩者頭痛發作位置會很類似;但是,咳嗽頭痛發作很少引發偏頭痛,也鮮少在頭痛發作後,出現眩暈或耳鳴。另外,如果患者常常低頭操作3C產品,導致後頸部的肌肉僵硬,也會在咳嗽時,因為頸部肌肉收縮用力,在後頸部出現疼痛,看起來很像是後方頭痛。先檢查是否腦部病變診治咳嗽頭痛時,會先設法檢查患者是否有腦部病變,倘若沒有,則會建議口服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若有偏頭痛者,則要好好治療偏頭痛,避免發作。其實,還是要找出造成咳嗽的原因,例如鼻竇炎、氣管炎、咽喉炎或肺炎,加以治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2020-11-14 科別.兒科
11歲童聞不到味道、嗅覺異常?竟是鼻瘜肉作祟
台中11歲陳小弟鼻塞、流鼻水持續多年,上月因聞不到味道、嗅覺異常,家長驚覺有異,帶到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就診,小兒科醫師洪千惠經安排過敏原檢測,發現陳小弟對塵蟎過敏,檢查出陳小弟有嚴重鼻瘜肉,經接受手術切除後持續使用鼻噴劑和抗組織胺治療,才改善多年困擾的症狀。洪千惠提醒家長,鼻瘜肉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併發症,常見是雙側性,從篩竇長出,延伸到鼻腔,長在中鼻夾和下鼻夾之間,可透過內視鏡或電腦斷層確診。鼻瘜肉的症狀是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臉部壓痛,若症狀持續超過12周就要特別注意。家長如遇到相關的症狀,應尋求醫師詳細的檢查及治療,即早改善生活品質。洪千惠說,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在台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2000到200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約6.7%、過敏性鼻炎26.3%、食物過敏約6.95%、氣喘11.9%,其中以過敏性鼻炎發生率最高。洪千惠指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時期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常出現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癢、鼻塞等一系列症狀,且發炎反應不只是侷限在鼻腔,常會伴隨眼睛癢等結膜炎表現。若不加以治療更會伴隨合併症,如鼻竇炎、鼻瘜肉、牙齒咬合不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睡眠障礙等。洪千惠醫師表示,依症狀的嚴重度,分類為輕、中度到重度。治療方面若是輕度間歇性的過敏性鼻炎有症狀再用藥;中重度且持續性的鼻炎,則建議持續使用藥物控制。間歇性治療藥物可考慮有症狀時短期使用口服或鼻內抗組織胺、鼻內類固醇等,若是持續性的鼻炎,則建議長期使用鼻內類固醇或鼻內類固醇合併抗組織胺使用。
-
2020-11-14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是胃食道逆流症狀之一!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幾個日常簡易緩解方式
現代人工作忙碌,往往一不留神就過了用餐時間,導致三餐不定時,或是一整天下來吃到晚餐的時間已經9、10點,太接近睡眠時間,讓不少人因此衍生胃食道逆流問題,進而引發焦慮、緊張、情緒不穩,及併發慢性中耳病症,或內耳疾病如耳鳴、眩暈等,如果沒有正視這個病症,耳鳴問題很可能伴隨而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如果長期耳鳴卻不願主動治療,嚴重恐導致聽力退化。 4分之1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 耳鳴也是症狀之一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有4分之1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近20年來,罹患人數快速成長中。然而很多人不曉得「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起耳鳴,主要是因為當賁門關閉不緊,致使胃酸或氣體跑到食道裡,容易引起喉嚨紅腫發炎,進而刺激耳咽管,引起喉咽返流,造成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因此有些人常在大餐之後,出現胃脹胸悶,併發耳鳴、頭昏現象。通常在治療完胃食道逆流之後,耳鳴現象也可望獲得改善。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引發中耳及內耳組織的症狀惡化,日久易成不可逆的病變,耳鳴的治療特別頑強而困難,因此從早期耐心治療才有痊癒的機會。 耳鳴多因5大因素所致 及早正確診斷治療病因 臨床上的耳鳴患者多源於年齡增長、耳朵老化,以及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發炎等因素,其他像是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抑或是罹患高血壓、心臟病或鼻竇炎等影響,此外,飲食偏好油膩、高膽固醇等三高患者,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血液不通暢,影響到內耳循環,進而導致耳鳴、眩暈。耳鳴初期的檢查以患者自述為主,一般是焦慮、緊張、失眠等,最易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耳鳴,李宏信說明,包括耳鳴的型態、持續時間、聲音大小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病史,因此患者一旦有耳鳴症狀出現,應紀錄發作時間、每次發作時間長短、音頻高低,或者是否會因某種姿勢減緩或更劇烈等,這樣有助於醫師釐清病因,及早正確診斷治療。 避免壓力過大、飲食清淡 減緩耳鳴現象李宏信指出,針對初期症狀輕微的患者,聲音不大且低頻,試著規律作息、飲食清淡,不熬夜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3個月內多半能不藥而癒。若是耳鳴現象已超過半年以上,嗡嗡聲響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使用清血藥物,來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修護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再生已受損的內耳神經,協助恢復正常功能,並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患者需有耐心持續治療,建議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多數都能逐漸好轉,勿因稍微改善就自行中斷服藥,將影響整體的治療時間及效果,病人必須有耐心服藥的決心,方能達到治療目的。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生活中面臨過度的壓力、經常失眠、過勞及過油、過鹹等飲食型態,都是誘發耳鳴的高風險因子。平日飲食應秉持清淡及營養均衡為原則,不熬夜、適度運動等,有助增強自身免疫力,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應控制好病情,才不致影響耳鳴病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
2020-11-10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10歲男童染肺炎鏈球菌兩度心跳停止命危 疾管署這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描述一名10歲男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在基層診所治療三天不見起色,到兒科急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兩度心跳停止而命危,引發社會大眾關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15年起,出生滿兩個月到未滿五歲之兒童都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今年又因全民落實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顯著低於往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是台灣幼兒的常規接種項目,疾病管制署也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一劑公費疫苗。羅一鈞指出,去年及前年第一周到第四十四周則分別累計有360例及389例確診IPD,各有74例死亡,今年同期則計是193例確診IPD,其中13例死亡,明顯較低,這是與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有關。另外,2015年全面接種以來,IPD發生率也從每十萬人6.96人降到3.71人,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0.41人下降到0人。疾管署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細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90種血清型。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統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IPD的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酒癮或菸癮者等、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
2020-10-22 科別.兒科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早晚打噴嚏、流鼻水是常見的鼻過敏症狀,容易診斷確診。但以鼻塞來表現的過敏或非過敏鼻炎,不可輕忽,可能是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從面部特徵可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會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小孩大多會慢慢習慣這種狀態。檢查鼻竇X光片顯示,慢性鼻子發炎的孩子,多有鼻甲肥厚、紅腫,兩側扁桃腺肥大等症狀,其實他們整個上呼吸道腺體都是肥大的,才會經口腔呼吸。為使口腔呼吸順利,鼻過敏兒的舌頭勢必下壓,會造成上顎的面積及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門牙突出、高拱形硬顎、下巴後縮等臉部特徵。也因為慢性鼻塞造成鼻竇發育阻礙而形成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鼻子是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經口呼吸並不好,除了影響顏面的發育、頭頸的前傾,肺動脈的收縮血壓也比較高,一旦感冒,也增加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的風險。慢性鼻塞及經口呼吸對健康影響既深且廣。對於鼻過敏治療,除了環境及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有助肥大腺體的萎縮及控制後續的環境過敏反應,2至3個月後,孩子的鼻子健康通暢了,改回鼻腔呼吸的型態,臉上的發育就能明顯改善。
-
2020-10-19 科別.耳鼻喉
OL鼻涕倒流20年快崩潰 醫師一招解決
新北市一名42歲的廖小姐長年飽受鼻涕倒流之苦,常有胸悶、感冒等症狀,夜晚時更會出現慢性咳嗽,嚴重影響睡眠及工作精神,求醫20年不見改善,去年更因狀況加劇引發氣喘。日前她至衛福部台北醫院求診,中醫科醫師郭建志發現,原來她長期坐在風口,冷氣直吹頭部,廖小姐遵循醫師建議,調整辦公室及房間冷氣出風口方向及按時用藥後,終於擺脫惱人的鼻涕倒流。郭建志指出,鼻涕倒流經常發生在兒童身上,有些爸媽常問,「孩子常感冒、夜咳,是不是抵抗力較差?」但其實很多是感冒未治癒產生的鼻涕倒流後遺症,症狀不會隨年齡消失,有些甚至更嚴重,例如晨起打噴嚏、睡覺時鼻塞、呼吸聲很大、打呼、只能靠嘴巴呼吸,甚至造成偏頭痛、夜咳、嗅覺喪失、失眠等情況,恐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郭建志表示,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除了感冒,還可能是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鼻涕會呈現稠、黃色狀,造成夜咳,萬一衍生為慢性鼻竇炎,治癒需很長一段時間;若是過敏性鼻炎導致,鼻涕呈現清水狀、量不多,較不易造成咳嗽,但不定時會有鼻水流出。郭建志醫師建議,有鼻涕倒流困擾者,平日要減少吹冷氣的機會,若要開啟電風扇或冷氣,避免身體裸露直接受風以及直吹頭部,以免受到風寒,配合醫囑服藥並調整作息,即能改善治癒。
-
2020-10-19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不坐冷氣風口 擺脫鼻涕倒流
新北市42歲廖小姐長年飽受鼻涕倒流之苦,常有胸悶、感冒等症狀,夜晚更會慢性咳嗽,嚴重影響睡眠及工作品質,求醫20年不見改善,去年更因狀況加劇引發氣喘。她日前到衛福部台北醫院求診,中醫科醫師郭建志發現,原來她長期坐在風口,冷氣直吹頭部,廖小姐遵循醫師建議,調整辦公室及房間冷氣出風口方向及按時用藥後,終於擺脫惱人的鼻涕倒流。郭建志指出,鼻涕倒流經常發生在兒童身上,有些爸媽常問「孩子常感冒、夜咳,是不是抵抗力較差」?但其實很多是感冒未治癒產生的鼻涕倒流後遺症,症狀不會隨年齡消失,有些甚至更嚴重,例如晨起打噴嚏、睡覺時鼻塞、呼吸聲很大、打呼、只能靠嘴巴呼吸,甚至造成偏頭痛、夜咳、嗅覺喪失、失眠等情況。郭建志表示,鼻涕倒流原因除感冒,還可能是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鼻涕會呈現稠、黃色狀,造成夜咳,萬一衍生為慢性鼻竇炎,治癒需很長一段時間;若是過敏性鼻炎導致,鼻涕呈現清水狀、量不多,較不易造成咳嗽,但不定時會有鼻水流出。郭建志建議,有鼻涕倒流困擾者,平日要減少吹冷氣的機會,若要開啟電風扇或冷氣,要避免身體裸露直接受風以及直吹頭部,以免受到風寒,並配合醫囑服藥、調整作息,即能改善治癒。
-
2020-10-16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肺腺癌四期迄今8年!曾一天吐10次,如今半馬、三鐵照樣行
我是星希亞,2012年冬天,因久咳不癒,前往醫院接受X光、肺活量等檢查一切正常,之後改掛耳鼻喉科,醫師判定是鼻竇炎造成鼻涕倒流所致,接受鼻竇炎手術後仍未見改善,最後肺部發炎住院治療兩周,醫師懷疑是肺癌,建議轉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存活率不是零就有努力空間檢查後確診肺腺癌四期,兩側肺葉腫瘤如滿天星般散布,且出現嚴重肺積水,無法平躺入眠。得知五年存活率僅4.6%,我難過落淚,但隨即又想,只要存活率不是零,就有努力空間。12次化療後,藥物出現抗藥性,所幸順利加入新的標靶藥物試驗;但服藥第一年幾乎每天出現腸胃絞痛、嘔吐,最高紀錄一天吐了快10次,但只要能活著,所有辛苦都值得。考潛水執照完成大半心願清單生病後我徹底改變生活習慣,不吃加工、油炸、醃製品,也透過滴雞精、高蛋白補充蛋白質,自製蜆精避免肝指數過高。化療期間在醫師建議下,我也使用麩醯胺酸(glutamine)來避免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受損。罹癌迄今8年了,我的心願清單也完成了大半,如考潛水執照、完成半馬、三鐵、帶母親京都賞櫻、看西藏天空等;我學會放慢腳步、寬心生活,並持續散播正能量;網友、癌友們的回應更激勵我,原來自己可以影響這麼多人,非常感恩。
-
2020-10-16 養生.抗老養生
6種平民食材助秋季養生 中醫:關鍵在養肺,搭配茶飲更潤燥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秋天季節轉換影響身心 留意過敏、情緒等問題 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即便是進入了秋天,台灣的秋天依舊偏熱,甚至因秋老虎發威,氣溫也常常還是會有超過33度的現象,季節改變之際氣候較不穩定,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除此之外,秋季也容易影響情緒,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發生的可能,也應當留意。 秋季養生滋腎潤肺 避免利尿食物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滋腎潤肺,應多食用有助保養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等,不宜吃太多會利尿的食物,如綠豆、咖啡、茶飲、玉米鬚茶等。在喝水方面也要注意別一次喝太多,以免造成小便過多出現身體水量不足的現象。另外,秋天的作息也很重要,建議早睡早起,而早上起來雖然有點涼意,但也暫時不需要穿太多衣服,以免到了中午又開始熱起來,流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 潤燥五汁飲 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為了預防秋燥造成的呼吸道及腸胃的問題,郭祐睿中醫師也推薦了入秋可飲用的「潤燥五汁飲」,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潤燥五汁飲 (一人份) 材料》梨子一顆、蓮藕兩片、甘蔗汁適量、蘆筍5根、酪梨半顆 作法》將蓮藕跟蘆筍煮熟之後,加入其他食材打汁後即可飲用。 功用》梨子跟蓮藕屬前季食材,潤肺滋陰,可以改善秋天引起的肺燥問題;甘蔗汁清熱幫助消化,適量可以改善肺跟腸胃發炎的現象;蘆筍富含膳食纖維跟葉酸,可以改善消化,幫助神經穩定;酪梨有維生素B1,除了可以預防憂鬱及情緒低落現象,還可以抗發炎、抗老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7 科別.耳鼻喉
老打噴嚏,鼻炎、感冒傻傻分不清? 膳食調養助調養
小王最近半年來只要一打噴嚏就是十幾個連著打,跟放鞭炮似的,還流鼻涕,吃了感冒藥也沒有效果,去醫院一查,居然是過敏性鼻炎。“小時候不過敏,長大了反而過敏了?”小王的疑問,其實很多人都有。過敏性鼻炎與感冒常混淆要解釋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過敏性鼻炎說起。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以鼻癢、打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屬於鼻腔粘膜的變應性疾病。一年四季均發病者稱常年性變態反應性鼻炎,僅在固定的季節中發作者稱季節性變態反應性鼻炎。前者主要由屋內灰塵、蟎蟲、黴菌及棉絮等引起,後者主要由花粉引起。過敏性鼻炎在發病上沒有性別差異,發病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變應原的密切接觸有關。很多人並不把過敏性鼻炎當回事,而其實,過敏性鼻炎長期反復發作,可伴發支氣管哮喘、鼻竇炎、分泌性中耳炎、過敏性咽喉炎、鼻息肉、鼻出血、嗅覺障礙、失眠、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隨著城市生活日趨現代化,汽車尾氣、化妝品、裝飾材料和食品添加劑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被我們接觸到,這些因素都成為引發過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解釋小王的疑問,小時候不過敏,不代表長大以後不會患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與感冒如何區分呢?要知道,錯誤的方向,即便吃再多的藥,不會見好,因為治療的方向從一開始就錯了。要辨別過敏性鼻炎與感冒可以看五點——1.打噴嚏的次數:一般來說,得了感冒雖然會打噴嚏,但次數並不多,更不會連續打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而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之一就是連續打噴嚏。2.鼻癢:感冒時,鼻子並不會很癢,鼻塞較為常見。但如果得了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與咽喉都會發癢,甚至出現眼睛、面頰部位皮膚的瘙癢。3.流清水鼻涕:感冒初期會流清水鼻涕,但量一般不多。過敏性鼻炎恰恰相反,患者在打噴嚏的同時,還會流大量的鼻涕。4.病程不同:感冒的病程較短,通常1-2週。過敏性鼻炎發病持續時間較長,而且反復發作。5.其他不適:感冒是由於人體免疫力下降,病毒或細菌侵入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感冒的同時,還會並發一些全身症狀,比如發熱、頭暈、頭疼、全身無力、肌肉酸痛等。過敏性鼻炎發作時並不會出現這些全身症狀。治療過敏性鼻炎,中醫、西醫均有方法根據中醫臨床辨證,過敏性鼻炎可歸納為三個證型,中醫主要以中藥湯劑辨證施治。肺氣虛寒型鼻癢:噴嚏連連,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全身症見倦怠懶言,氣短音低,惡風怕冷,或有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肺脾氣虛型鼻塞: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覺遲鈍。伴頭重頭昏,氣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納欠佳,大便或溏。舌質淡或淡胖,舌邊或有齒印,苔白,脈濡弱。腎陽虛弱型鼻癢:噴嚏連連,清涕難斂,早晚較甚。伴四肢不溫,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見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夜尿多。舌質淡,脈沉細弱。嚴重過敏性鼻炎則一定要配合西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西醫治療方法主要外用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抗白三烯藥、脫敏治療等。如何預防過敏性鼻炎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過敏性鼻炎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過敏的物質,即過敏原,並儘量避免它。滲透到生活中,有一些細節可注意。1.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受涼,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2.生活環境:防止室內黴菌和霉變的發生,地毯、沙發、窗簾要常吸塵和清洗,以防螨蟲和織物纖維引起過敏。經常清洗空調防塵罩,以防灰塵和病菌引起過敏。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蟑螂以防蟑螂排泄物引起過敏。3.避免接觸過敏原:家中不養寵物,動物皮屑易致敏;遠離花粉;平時少食用海鮮食品。新家具和新裝修房屋,通風一段時間後入住,以防甲醛和苯引起過敏。過敏性鼻炎如何自我保健1.每天黃芪30克泡茶飲,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雙手魚際合掌摩擦至發熱後,用雙手魚際沿鼻側從迎香穴至鼻根部反复摩擦5分鐘,早晚各1次,具有疏通氣血、通利鼻竅功效。膳食調養【蔥白紅棗雞肉粥】原料:紅棗10枚(去核),蔥白5莖,雞肉連骨100克,芫荽10克,生薑10克,粳米100克。作法:將粳米、雞肉、生薑、紅棗先煮粥。粥成再加入蔥白、芫荽,調味服用,每日1次。主治:肺氣虛寒型過敏性鼻炎。【山藥大棗糊】原料:山藥150克,大棗10枚。作法:將山藥150克切成小塊;大棗10枚,去核,同放入盤中,置鍋內蒸,至山藥已軟,搗成泥糊狀食用。主治: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作者:鄭榮華(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頭痛就醫頭?及早就醫最重要
「醫生,我頭痛,請開頭痛藥給我!」「醫生,我腳痛,請開腳痛藥給我!」俗語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一般人常見的習慣,也是目前醫療制度下常見的醫療行為。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事情出現端倪,一定有幕後原因。同樣地,頭會痛、腳會痛,也有其可能的原因,例如頭痛可能是高血壓引起,或感冒導致的鼻竇炎引起,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瘤收縮引起,也可能是頭部長了腦瘤引起,如果一味只求一時止痛,可能會誤了大事,等到頭痛其他症狀出現,再詳細檢查找出頭痛之因,可能就來不及了。又如腳痛可能是關節發炎引起,也可能是走路走太多導致肌肉酸痛引起,也可能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又如一般常見的腹痛,俗稱胃痛,有可能是胃發炎或胃潰瘍引起,這是真正的胃引起的痛稱為「胃痛」。但胃痛也可能是膽結石引起的,尤其飯後上腹痛或腹脹,很多都是膽結石;也有可能是胰臟發炎或胰臟長了腫瘤;也有可能肝癌太大了或肝癌長在左葉往下長,到了一定的大小,在胃的地方引起疼痛。因此,有病找醫生診斷,查出正確的原因,及早治療才是正道,一時的姑息或症狀治療,輕則延誤治療的時機,重則影響生命,不可不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醫師粘曉菁,9月5日(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於國父紀念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一樓演講廳主講「新冠病毒後的長壽健康要訣」,教您在防疫新生活中如何消脂保肝、防癌保健康,免費洽詢專線0800-000-583。
-
2020-08-26 科別.皮膚
手掌腳掌長滿水泡確診罕見掌蹠膿皰症 9大危險因子易釀病
40多歲陳小姐多年來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多次就醫,找不出病因,只能服用類固醇以及A酸等藥物,由於腳底腳趾長滿水泡,潰瘍化膿,又癢又痛,嚴重時無法穿上鞋襪,至皮膚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掌蹠膿皰症」。與乾癬類似 基因表現不同「掌蹠膿皰症」(Palmoplanatar Pustulosis,PPP)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成因不明,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長久以來,被視為乾癬的一種類型,3%至4%乾癬患者會併發「掌蹠膿皰症」。近年研究發現,掌蹠膿皰症與乾癬在基因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掌蹠膿皰症獨立出來為另一種疾病,患者手掌腳掌表皮出現水泡、膿皰,反覆發作,以致皮膚發紅、增厚、搔癢、脫屑,據病人自訴,「痛起來宛如火燒般」。研究逾六成有抽菸習慣台大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份掌蹠膿皰症臨床研究報告,分析1994至2019年間66名掌蹠膿皰症病患,發病年齡中位數為44歲,女性占59%、男性42%,整體來說,62%有抽菸習慣。除抽菸之外,掌蹠膿皰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過度日曬、扁桃腺發炎、牙科感染、鼻竇炎、壓力、鞋襪摩擦,以及皮膚與含鎳飾品接觸等。進一步觀察病灶,起初症狀僅為針頭般的細小水泡,局部發癢,病程發展迅速,沒多久水泡就大如圖釘,且為連續性病灶,變成一大片水泡、膿包,又癢又痛。症狀類似濕疹 易被誤診從外表看來,掌蹠膿皰症症狀類似於濕疹、汗皰疹、黴菌感染(香港腳),因此很容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反覆發作,病灶愈來愈嚴重,傷口化膿,湯湯水水,手指、手掌布滿水泡,除了影響外觀,不方便工作,有時連手指敲打電腦鍵盤,都有困難。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系統性,局部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和照光治療為主,全身系統性治療則使用口服A酸與施打生物製劑。臨床顯示,照光治療效果有限,使用A酸皮膚則會愈來愈薄。至於塗抹類固醇藥膏,可抑制發炎,容易結痂,且有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容易併發水牛肩、月亮臉。傳統藥物治療 效果有限掌蹠膿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以致容易反覆發作,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產生記憶細胞。如果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病情平穩,但需持續用藥,每月兩、三萬元藥費,經濟負擔不小。提醒民眾,如果手掌、腳底反覆出現水泡,且發紅化膿,異常疼痛,務必提高警覺。一旦合併不明原因關節炎,則需積極就醫找出病因,若確診為掌蹠膿皰症,需耐心接受治療,且一定要戒菸,遠離菸害。
-
2020-08-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頭部重創失去嗅覺20載 阿嬤重拾人生色香味
失去嗅覺可不一定是新冠肺炎!雲林縣北港鎮75歲呂姓婦女,20年前一次夜起如廁滑倒後仰,頭部重創致輕微腦震盪,經住院治療6天出院,沒想到就此痛失嗅覺「鼻子完全聞不到味道」,開始度過20年的無味人生。失去嗅覺十三年後,聽醫師建議開始進行中醫治療,直到去年2月,偶而可聞到香氣,維持恢復約2成的嗅覺,偶發而來的花香及香水味,令她欣悅不已。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嗅覺異常通常是感冒、慢性鼻竇炎所致,頭部外傷也可能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引起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千萬不可忽視。呂阿嬤去年開始接受張醫師治療約一年,今年4月嗅覺恢復約4成,已開始聞到更多不同的味道,除花香、香水,連炒菜味道可短暫聞到。最近配合醫院新引進的雷射針灸於耳穴嗅神經點進行刺激,僅一個月的時間,嗅覺程度已恢復6、7成,所能聞到的味道的種類持續增加,症狀逐漸改善,重新迎接色香味的人生。張醫師說,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的能量,必要時透過神經與肌肉的刺激,以達治療目的,只是惟具疼痛、血腫、小量出血、瘀青等副作用,部分患者不能接受,雷射針灸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上效果顯著,且具實證醫學基礎。院長吳錫金說,科技進步中醫部添購新的非侵入性無痛雷射針灸儀器,主要提供對針灸有畏懼怕痛的小兒或成人、較難介入或不適合留針的患者另項選擇,可說是中醫治療一大福音。回顧二十年來失嗅的痛苦,不堪回首說,實非外人所能體會。張婦今天感謝醫師,讓她重拾香噴噴的美麗人生。
-
2020-08-13 科別.耳鼻喉
阿嬤鼻子失靈20年 靠這支儀器找回遺失嗅覺
別以為跌倒只是小事!雲林一名75歲呂姓婦人20多年前入廁後仰滑倒,頭部撞擊地面致使輕微腦震盪,後住院治療6天出院,卻發現「鼻子失靈」聞不到味道,呂婦以為會自癒,過了13年後才開始進行中醫治療,去年初恢復2成嗅覺,後改接受雷射針灸,一個月後嗅覺復原逾6成,北港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呂婦再持續接受治療,幾個月後就能重新迎接色香味人生。人類感官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5種,缺少一種生活品質就會大受影響,張益銓表示,呂婦「忍功了得」,近20年沒有完全的嗅覺力,這也顯示一般民眾對於無明顯外傷的輕忽。張益銓說,通常嗅覺異常原因有感冒、慢性鼻竇炎引起,及頭部外傷直接或間接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皆不可忽視。好在呂婦有持續尋求醫療協助,讓嗅覺慢慢恢復,去年開始呂至北港媽祖醫院中醫門診就診後,持續治療約一年就已能聞到比以往更多的味道,偶爾可聞到花香、香水及炒菜味道,但時間僅短暫維持3至5秒。經最新的雷射針灸進行耳穴嗅神經點刺激後,呂婦自覺嗅覺程度在一個月後恢復逾6成,且已能持續性聞到部分特定味道,能聞到的味道種類也不斷增加,「好像拆禮物的感覺」漸漸找回失去的嗅覺,也讓呂婦相當開心,今天特地獻花向醫師致謝,也很期待嗅覺早日復原。張益銓指出,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可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能量,必要時再以神經和肌肉刺激治療,但因常伴隨疼痛、血腫、小量出血及瘀青等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接受。目前最新的雷射針灸為非侵入性治療儀器,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效果顯著,也因此能解決像呂婦遭遇的疑難雜症。
-
2020-08-12 科別.耳鼻喉
忍不住挖鼻孔卻是防疫NG行為 醫師教你最佳處理方式
「挖鼻孔」、「揉眼睛」等小動作常在無意間把病菌帶進身體,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國內面對境外威脅第二波疫情蠢動時,這兩種動作皆被視為「NG防疫行為」。每人每天分泌一公升鼻水但面對看不見終點的疫情,民眾即使能忍住一時,也沒辦法終生不動鼻孔的歪腦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榮哲表示,清理鼻垢不是不行,而是應該在乾淨的狀態下清理。「十人中就有九人,每天會挖一次鼻孔或無意識去摸鼻子。」陳榮哲指出,人體每天分泌一公升鼻水,與附著在鼻毛上的病毒、細菌、灰塵等結合後,從鼻腔往食道流動,進而保持鼻腔清潔與健康,換言之,每人每天至少會吃下一公升的鼻屎。不過,當鼻前庭太乾或鼻毛太短,都可能讓鼻水無法有效地與附著在鼻毛上的病菌結合,進而往食道流動,反而因太乾而卡在鼻孔內,成為鼻屎,讓人忍不住想清理。坊間常見的挖鼻孔方法,不脫3種類型,用手指、用衛生紙、用特別留的指甲挖鼻孔,但陳榮哲說,這3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風險。鼻腔若有傷口 易增發炎機會陳榮哲表示,人類雙手每天接觸幾十萬種病菌,若用一指神功直搗鼻腔,等於是把數十萬種病菌直接放入鼻腔內,包含流感病毒、細菌、新冠病毒、感冒病毒等,體內免疫系統雖會在第一時間抵禦外敵,但當免疫系統沒這麼強壯時,就是病菌開始作祟的時刻。用手指頭挖鼻孔時,若鼻腔恰好有傷口,此舉就會增加鼻腔發炎的機會,傷口結疤後,一陣癢感襲來又誘發挖鼻孔的動機,反覆挖了結疤又挖,最終可能導致萎縮性鼻炎、鼻粘膜萎縮、鼻水分泌減少,降低鼻腔防禦功能,容易出現慢性氣管炎、鼻竇炎等疾病。愛用手挖 鼻內長痘痘機率高臨床也發現,愛用手挖鼻孔的民眾,鼻孔內長痘痘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陳榮哲說,幾乎所有鼻腔毛囊炎的患者都是愛挖鼻孔所致,且鼻腔內毛囊炎相對難處理,有些患者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危及生命。陳榮哲表示,使用衛生紙或面紙揉成圓柱狀挖鼻孔,看似安全,其實造成鼻腔傷害的風險恐怕比手指更嚴重,衛生紙或面紙質地柔軟,但跟鼻腔內組織相比,仍是相對粗糙,且許多人常用旋轉方式把揉成圓柱狀的衛生紙放入鼻腔,非常容易造成鼻腔破皮、受傷。流鼻血 建議用手捏兩側鼻翼同理,當流鼻血時,也不要用揉成圓柱狀的衛生紙,放進鼻孔中止血,反而會更傷傷口,建議用手捏住兩側鼻翼,頭往前傾,約10分鐘內就能止血,也不會增加鼻孔內傷口的負擔。至於留指甲專挖鼻孔的民眾,這是最不建議的做法。陳榮哲指出,通常留指甲挖鼻孔的民眾,雖然自稱「專用」,實際上常兼具挖耳朵的功能,東挖西摳,殘留病菌恐更多,加上指甲尖銳,更容易讓鼻腔受傷。陳榮哲建議,若要用手指頭挖鼻孔,最好先徹底洗手,並在乾淨的環境中進行,例如在家裡;或者用「擤」的方式,將鼻屎擤出來,擤鼻屎時,不要兩個鼻孔一起出氣,而是壓住一側的鼻孔,單側擤鼻屎,才不會造成耳朵的壓力。最好方式 拿棉花棒塗凡士林最好處理鼻屎的方式,則是拿棉花棒塗抹凡士林,去除癢感後,透過人體自我機制排除,不需要特別刻意去清理。平時則建議讓鼻孔「暖一點」,戴口罩或是塗凡士林保濕,能避免鼻屎帶來的癢感,降低想挖鼻孔的欲望。
-
2020-08-12 科別.耳鼻喉
實在忍不住不挖鼻孔怎麼辦? 醫師教你這一招
「挖鼻孔」、「揉眼睛」等小動作常在無意間把病菌帶進身體,特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國內面對境外威脅,第二波疫情蠢動,這兩種動作皆被視為「NG防疫行為」。面對看不見終點的疫情,民眾即使能忍住一時,也沒辦法終生不動鼻孔歪腦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榮哲表示,清理鼻垢不是不行,而是應該在乾淨的狀態下清理。「十人中就有九人,每天會挖一次鼻孔或無意識去摸鼻子。」陳榮哲表示,人體每天分泌一公升鼻水,與附著在鼻毛上的病毒、細菌、灰塵等結合後,從鼻腔往食道流動,進而保持鼻腔清潔與健康,換言之,每人每天至少會吃下一公升的鼻屎。不過,當鼻前庭太乾或鼻毛太短,都可能讓鼻水無法有效地與附著在鼻毛上的病菌結合,往食道流動,反而太乾而卡在鼻孔內,成為鼻屎,讓人忍不住想清理。坊間常見的挖鼻孔方法,不脫三種類型,用手指、用衛生紙、用專門挖鼻孔的指甲清理,但陳榮哲說,這三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風險。陳榮哲表示,人類雙手每天接觸幾十萬種病菌,若用一指神功直搗鼻腔,等於是把數十萬種病菌直接放入鼻腔內,包含流感病毒、細菌、新冠病毒、感冒病毒等,體內免疫系統雖會在第一時間抵禦外敵,但當免疫系統沒這麼強壯時,就是病菌開始作祟的時刻。用手指頭挖鼻孔時,若鼻腔恰好有傷口,此舉就會增加鼻腔發炎的機會,傷口結疤後,一陣癢感襲來又誘發挖鼻孔的動機,反覆挖了結疤又挖,最終可能導致萎縮性鼻炎、鼻粘膜萎縮、鼻水分泌減少,降低鼻腔防禦功能,容易出現慢性氣管炎、鼻竇炎等疾病。臨床也發現,愛用手挖鼻孔的民眾,鼻孔內長痘痘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陳榮哲說,幾乎所有鼻腔毛囊炎的患者都是愛挖鼻孔所致,且鼻腔內毛囊炎相對難處理,有些患者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危及生命。陳榮哲表示,使用衛生紙或面紙揉成圓柱狀挖鼻孔,看以安全,但造成鼻腔傷害的風險恐怕更比手指更嚴重,衛生紙或面紙質地柔軟,但跟鼻腔內組織相比,仍是相對粗糙,且許多人常用旋轉方式把揉成圓柱狀的衛生紙放入鼻腔,非常容易造成鼻腔破皮、受傷。同理,當流鼻血時,也不要用揉成圓柱狀的衛生紙,放進鼻孔中止血,反而會更傷傷口,建議用手捏住兩側鼻翼,頭往前傾,約10分鐘內就能止血,也不會增加鼻孔內傷口的負擔。至於養指甲專挖鼻孔的民眾,這是最不建議的做法。陳榮哲表示,通常留指甲挖鼻孔的民眾,雖然自稱「專用」,實際上常兼具挖耳朵的功能,東挖西摳,殘留病菌恐更多,加上指甲尖銳,更容易讓鼻腔受傷。陳榮哲建議,若要用手指頭挖鼻孔,最好先徹底洗手,並乾淨的環境中進行,如在家裡;或者用「擤」的方式,將鼻屎擤出來。擤鼻屎時,不要兩個鼻孔一起出氣,而是壓住一側的鼻孔,單側擤鼻屎才不會造成耳朵的壓力。最好處理鼻屎的方式,則是拿棉花棒塗抹凡士林,去除癢感後,透過人體自我機制排除,不需要特別刻意去清理。平時則建議讓鼻孔「暖一點」,戴口罩或是塗凡士林保濕,能避免鼻屎帶來的癢感,降低想挖鼻孔的欲望。•鼻孔保濕防挖技巧1. 戴口罩讓鼻腔保持溫暖2. 別過度修剪鼻毛3. 減少接觸忽冷忽熱環境4. 鼻腔乾燥時可塗凡士林資料來源/陳榮哲醫師製表/記者陳雨鑫
-
2020-07-09 科別.耳鼻喉
故意聽不見?「耳咽管功能不全」 害職場新鮮人被誤會
一名25歲女性是職場新鮮人,因有雙側耳鳴、耳塞症狀,總感到耳膜外隔著一層膜,聽一件事得重複問個好幾遍,被同事責怪耳背,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也耳朵脹痛不舒服,就醫確診罹患「耳咽管功能不全症」所幸透過氣球擴張術治療,生活品質和人際溝通都大為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哲綸指出,耳咽管俗稱歐氏管,是條連結鼻咽部(咽喉部的最上段、鼻腔的最深處)到中耳腔(耳膜內的腔室)的管道,平常處於封閉的狀態,只有咀嚼、吞口水、打呵欠等狀態下會打開;不僅能調控耳膜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也能避免來自鼻腔內的髒東西,直接逆流回衝至中耳腔,降低中耳炎等感染症狀。但是,民眾搭飛機或爬高山時,耳朵會有悶痛感,回到地面後,症狀不但不見改善,反而產生更多耳鳴或聽力下降的症狀,即為耳咽管功能不全所致。據統計,成人盛行率約1%,多為先天結構問題,在兒童族群則到4%之多。至於發生原因,多數情況及治療都是著重在阻塞的部分,常見為耳咽管開口周圍組織的發炎引起,如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竇炎、食道逆流,或遭遇外界環境壓力的變化,如搭機、爬高山及潛水,以及本身耳咽管周圍結構異常,如腺樣體增生、鼻咽部腫塊,及曾經接受鼻咽部份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許哲論建議,針對初期患者可先透過藥物治療,如使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改善鼻炎症狀,再使用抗生素及鼻噴劑治療鼻竇炎,或是用不同機轉的腸胃藥及調整生活方式,改善胃食道逆流。若上述治療成效均不佳,則會在耳膜上做切口,迅速緩解內外壓力不平衡的問題,或直接在耳膜上放置中耳通氣管,但兩者都治標不治本。若欲根治,則可透過耳咽管氣球擴張術治療,經由鼻部或口部,直接從鼻咽部的耳咽管開口,放置一伸縮型氣球導管,在安全範圍內的時間,利用氣球施壓去擴張塌陷的耳咽管通道,此方式能迅速、有效改善問題,術後恢復快。
-
2020-07-07 科別.牙科
長期口臭 口腔健康亮紅燈
如果長期有口臭,口腔健康恐已亮紅燈。人的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腸胃道都充滿細菌,這些細菌跟人體共生,容易產生牙周病或蛀牙,其他如糖尿病、肝腎病變、鼻竇炎也可能引起口臭。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常務監事賴弘明表示,口腔內最少有700種細菌,數量高達數百億隻,不同人的口腔各有菌相,細菌到了其他人口中,也不一定能夠存活,但如果人長期有口臭,就要警覺,可能是口腔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黄茂栓指出,口腔異味的來源有很多,最單純的是有食物殘渣沒有清潔乾淨,也可能是蛀牙沒有填補,窩洞裡藏汙納垢,或是牙周病的牙齦發炎。若是口中有固定式假牙,每個牙弓的清潔沒有到位,假牙縫就易藏汙納垢,也會有異味產生。另外,糖尿病或腎病變沒有控制好,新陳代謝不正常,某些代謝廢物過多,也會引起口臭;鼻竇炎等上呼吸道的發炎, 有細菌及發炎反應分泌物,也會引起口臭。賴弘明說,唾液腺正常分泌唾液,可以一直潤洗口腔,讓細菌濃度不會太高,但如果嘴巴比較乾,口臭就會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人早上起來,口臭會比較明顯,但講話、吞嚥之後,口臭就消失了。如果有服用抗組織胺,副作用會影響到唾液分泌較少,乾眼症、口乾症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做過口腔放射治療,也會影響唾腺功能,使唾液變少。黄茂栓表示,有口臭,漱口水或口氣清新噴霧只是暫時遮蓋味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建議先找牙科醫師確認有無蛀牙或牙周疾病、牙齒或假牙清潔方式是否正確,或是可能有其他疾病,再對症治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