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科別.皮膚
搜尋
麻疹
共找到
264
筆 文章
-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疾病惡化後,關節活動度只能一去不回頭嗎?雙和醫院的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搭配運動與藥物,證明疾病真的可逆轉,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後,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都有明顯改善。雙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張又升表示,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均強調,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性,尤其主動運動優於被動運動,例如游泳、地板運動等都是很適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運動,但是過去較缺乏本土實證,證實運動究竟能為病患帶來多少益處。根據雙和醫院運動班的經驗,有超過40名學員,在醫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推動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量身訂做的周末運動班,進行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張又升指出,運動班經驗發現,運動可以改善疾病活性,例如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功能。呼吸訓練及心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脊椎的運動、平衡和功能。還可以改善肌力、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從雙和醫院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的初步成果發現,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分數都有顯著進步。其中又以疲倦感改善最多,其次是關節活動度。張又升說,很多學員起初覺得自己做不到要求的動作,物理治療師可以從旁協助調整學員的運動強度與正確性,尤其知道學員哪些部位有沾黏,做動作的調整。在運動班中,有一名75歲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脊椎已經彎曲,行走緩慢,需要依賴兩支拐杖才能走路,藥物治療讓疼痛與發炎狀況控制得宜,但是病患覺得效果有其極限,也不再抱著逆轉的希望,在配合運動治療後,如今已經能自行走路,有時甚至不需使用枴杖。張又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軸,尤其是急性發炎期,更需要規律使用生物製劑等藥物,不可偏廢。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發作機會,且要熱身充足、緩和地運動、知道身體的警訊,如果已經發炎,運動是緩不濟急的,且過度運動也會刺激發炎,病患若能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主治專長:• 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血管炎)• 風濕症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肌筋膜疼痛)• 過敏症(過敏、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過敏原檢查)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師獎項2019 臺北醫學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
2020-09-17 科別.皮膚
老人罹類天皰瘡致死率高 長庚研究找出可能元凶
多重用藥老人家當心,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特定降血糖藥、保鉀型利尿劑及帕金森氏症藥品,恐增加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風險,若蕁麻疹好不了或出現飽滿水泡應立即就醫。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族群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類天皰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新北市土城醫院藥劑科藥師劉賢德指出,根據過去部分案例報告顯示,藥品是引起類天皰瘡的主因之一,為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劉賢德說,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後發現,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保鉀型利尿劑」約為1.75倍,帕金森氏症藥品則略高,顯示年長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族群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研究結果已發表在2020年6月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外界好奇,為何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又和這些藥物有何關聯。紀景琪說,根據推估,有腦中風病史者腦部某種抗原會被打開,恰巧皮膚上也有同一種抗原,若又用了這3類藥物,形同在抗原上塗了螢光劑,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認及攻擊,增加發病風險,推測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風險較高可能與此有關。紀景琪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台每年約有108例新診斷類天皰瘡個案,從用藥到出現症狀可能僅短短1個月,也可能長達6個月,尤其現代老人家多重用藥狀況普遍,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強調,類天皰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品為主,或另外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此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致死率高達20至30%。紀景琪說,這些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呼籲原本已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友應依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但皮膚若出現搔癢的紅疹、蕁麻疹,經治療卻遲遲好不了,或是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就應立即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
-
2020-09-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無礙智力 照顧者壓力大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並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高雄長庚花3年研究 登上「科學報導」國際期刊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或智力有問題。郭和昌說,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1 科別.兒科
過敏兒會不會變笨? 高雄長庚3醫師花3年找出答案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過敏兒會不會變得比較笨?不少家長普遍存在疑惑,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科及兒童心智科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則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甚或智力有問題。之後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再分過敏組與非過敏組對照,經專業問卷研究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結果發現,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的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其中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3 醫療.自體免疫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不動就痛,動了不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色之ㄧ。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應該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嘉義長庚風濕科主任林科名指出,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都是很適合的運動,透過各種運動可以改善疼痛情況,關節活動度增加,改善生活品質與睡眠,建議一周三天,一天一小時。國內曾有研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運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難以持續運動習慣、沒有時間運動、受到疾病症狀的限制,像是感到疲倦和關節疼痛、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對於病情有助益,以及擔心運動使症狀惡化。林科名指出,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而不僅僅是緩解或輔助。運動的項目包括,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等,目的在於增加柔軟度、訓練肌力的肌耐力運動,以及強化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的頻率大約是每週三天,一天一小時為佳。林科名強調,每個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建議緩和而持續的運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為疼痛導致生活品質不佳,晨起酸痛到無法起床,甚至半夜被痛醒,久坐後挺不直腰桿,疼痛的感覺不僅在下背,還可能放射到臀部、大腿、頸椎。林科名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會一直累積在患處,腰椎、頸椎是最容易被侵犯的地方,造成肌肉緊繃,因此不動的時候造成惡性循環,越是不動作,就越感到疼痛,活動後,則幫助代謝發炎物質。除了減少疾病活性以及減少僵硬、疼痛感。慢性的肌腱韌帶和關節沾黏,也多半難以恢復,脊柱沾黏會造成外觀上的彎腰駝背,活動範圍受限,變成更多的疼痛問題。胸廓受限會影響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下降會導致跌倒,運動可以改善平衡與呼吸功能。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易併發骨質疏鬆。運動可以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林科名小檔案現職:嘉義長庚風濕科科主任專長:關節炎、一般內科疾病 、骨質疏鬆、骨刺、腰酸背痛、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炎、蕁麻疹、乾癬、過敏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血管炎、自體免疫疾病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高雄長庚風濕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
-
2020-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便秘好困擾? 可能跟3類藥品有關
案例:最近因為嚴重過敏而去診所就診的阿華,醫師開立第一代抗組織胺緩解他的過敏症狀,數日後,原本每天固定穩定排便的阿華,出現了便秘的情況,蹲在廁所好半天,就是上不出來......原本規律的排便習慣,突然出現便秘的情況,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水喝太少?蔬菜纖維攝取不足?很少聯想到可能與最近服用的藥物有關,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為您整理會影響排便順暢度的三類藥品。一、抗組織胺藥物抗組胺藥物可作用在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而組織胺受體分布於呼吸道、血管、中樞神經和胃腸道….等等,抗組織胺藥物阻止組織胺大量釋放,常用於減輕過敏症狀,不論是花粉症、蕁麻疹、結膜炎、蚊蟲叮咬…等,亦會用在感冒或暈車、失眠的短期治療。第一代抗組織胺藥品(Diphenhydramine、Hydroxyzine、Dimenhydrinate、Chlorphenamine、Brompheniramine、Cyproheptadine)除了具有上述作用以外,亦會作用於腸胃道,導致腸胃蠕動減緩、水分減少、糞便乾硬,進而造成便秘問題。二、抗憂鬱藥品由於抗憂鬱藥品,例如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Citalopram、Escitalopram、Fluoxetine、Paroxetine、Sertraline…等)、三環抗鬱劑(Amitriptyline、Doxepin、Imipramine…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Duloxetine、Venlafaxine、Milnacipran…等),治療憂鬱症的機轉不同,因此對於造成便秘的成因也不同,主要與導致腸胃蠕動減緩、水分減少、糞便乾硬有關。三、鴉片類鎮痛藥物鴉片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鎮靜、頭暈、噁心、嘔吐、便秘、身體依賴性、耐受性、呼吸抑制…等,其中便秘(發生率很高)和噁心,這兩種副作用經常不會產生耐受性,對於便秘尤其如此,這表示只要有使用鴉片類鎮痛藥物,便秘是無法避免的,不論使用過幾次,都會出現便秘的副作用,這是因為鴉片類鎮痛藥物具有干擾排便反射、腸胃蠕動減緩、水分減少、糞便乾硬…等作用,常用的強力止瀉藥物Loperamide、Diphenoxylate,就是具有鴉片類鎮痛藥物相似的結構,故具有良好的止瀉效果。
-
2020-09-01 醫療.自體免疫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就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hashtag(主題標籤),卻也因此易使女性輕忽,五十歲的阿美(化名)十年飽受阿基里斯腱痛之苦,期間好好壞壞,始終無法釐清腳痛主因,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也才發現自己的旁系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家族史。9成至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風濕科醫師王宏斌與陳瑋昇等人的研究發現,免疫T細胞受器Vß14的表現在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和第一等親HLA-B27陽性者比第一等親HLA-B27陰性者更明顯,顯示其很可能是與HLA-B27分子相接觸的位置有關。北榮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說,家族中帶有該基因一等親,後代得病機率約10至20%;基因幾乎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另一人高達6至7成可能發病。僵直性脊椎炎常發生在20到40歲成年人,適婚適孕的病患常面臨想懷孕,但又怕遺傳給孩子。陳瑋昇表示,雖僵直性脊椎炎具遺傳性質,但不是帶有基因就一定發病,即使發病也非不治之症,所以不會反對病患懷孕生子。但他提醒,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有生孕計畫,必須先將發炎情況控制好,避免中後期肚子變大,對骨盆脊椎壓迫增加,懷孕又不太能吃藥,孕期若一直腰背發炎,患者會很辛苦。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以男性居多,女性機率較低,男女比例約為4:1,通常女性有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者病情也較男性來的輕微,陳瑋昇指出,在臨床上,有些女性即使知道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因症狀表現比較輕微或不典型,有時連醫師都可能忽略。臨床上,醫師都會先問問否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罹病機會較高「但真的不見得都有家族史」行醫多年的陳瑋昇說,不曾見過整個家族都罹病的案例,但常見家族某人被診斷,才驚覺腰痠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或太怕自己也是,檢查後虛驚一場的故事。近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比以前進步很多,除物理治療外,醫師依情況開立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陳瑋昇說,若上述的治療都沒有好的療效,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雖價格較昂貴,但健保也有條件給付, 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發炎與增進生活品質。陳瑋昇小檔案專長:軟組織超音波、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痛風、退化性關節炎、多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蕁麻疹及其他過敏症等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研究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士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6 新聞.健康知識+
6大症狀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 經常疲倦、感冒、皮膚癢別大意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一)疲倦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三)消化道症狀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六)經常感冒「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血清調查下周揭曉 陳建仁質疑失真引論戰
彰化縣政府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新冠肺炎萬人血清調查,即將發表結果,但前天深夜前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發文,批評彰化縣調查是「失真的調查」。公衛專家金傳春及何美鄉昨天指出,彰化調查已進行中和抗體檢測,提高特異性,對於了解不多的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有助找出危險因子,擬定防疫政策。最近彰化縣衛生局因「逆時中」引發烽火滿天,先因自行擴大居家檢疫者採檢,遭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令政風徹查;蒐集萬人資料的「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即將於八月廿五日公布結果,但遭網軍出征,連陳建仁都在臉書發文質疑。金傳春:非單一檢驗 比B肝認真陳建仁指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正確性有三個決定因素,包括檢驗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檢驗抗體陽性的盛行率、受檢個案的代表性。盛行率調查研究的特異度愈低或真正盛行率愈低,檢測盛行率也就愈容易被高估,也愈會失真,必須利用更特異的方法再做確認。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立即在陳建仁臉書下留言表示,「彰化縣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使用了第二種實驗法,也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做特異性最強的中和抗體,比當年B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學多數未進行中和抗體測試還認真,應該正面鼓勵」。金傳春昨天進一步說明,彰化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並非只做單一檢驗,對於血清抗體陽性個案,會進一步進行中和抗體檢驗,如此已提高特異性;國內過去對於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甚至SARS都做過類似調查。中和抗體的出現,表示感染過新冠病毒,且已有保護力。張鴻仁:感染率低 普篩偽陽性高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因萬人篩檢計畫,很多人對台大公衛學院和彰化衛生局產生懷疑,甚至有陰謀論;大家不妨耐心等待,不需急著評論研究的可能缺失。她笑說,等研究數據正式公布後,說不定結果會是大家所期待的,「說不定還能再度證實指揮中心的英明」。陳建仁說彰化縣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必須考慮盛行率,否則可能結果失真,何美鄉說,此說法符合教科書要求,但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執行前已慎重多方考慮並討論,才會有中和抗體再次確認結果的實驗設計,以避免所謂的偽陽性。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表示,陳建仁臉書內容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理解;他解釋,在感染率極低的地區進行普篩,偽陽性風險高,只要檢驗的靈敏度稍微不同,就會檢驗出偽陽性,卻對防疫沒有太大的幫忙。何美鄉:地方多做 中央不應入罪彰化擴大篩查一千多例入境居家檢疫者,只有美國少年一例確診,何美鄉表示,這已證實陳時中一直說的,普篩的必要性真的不高。她認為,地方政府多做中央沒有要求的採檢,是因為新冠病毒對人類是如此新的嚴峻挑戰,所有國家採行的防疫措施都像是實驗性一般,在劇終前,沒有人知道哪個策略才是最佳的;彰化只是想多蒐集一些資料,恐怕不應以此入罪。
-
2020-08-20 科別.一般內科
經常感冒、痠痛、疲倦、便祕、胃食道逆流……可能與這原因有關!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一)疲倦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三)消化道症狀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六)經常感冒「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本文出處/摘錄自遠足文化出版《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聽力可能下降
美國CNN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聽力學家調查121名新冠肺炎成年患者康復出院後8周的狀況,發現有16人表示自己聽力出現問題,其中8人說自己聽力變差,另外8人說自己有耳鳴。研究員們在「國際聽力學期刊」發表這項研究結果,為科學家們研究新冠肺炎造成的長期健康影響提供更多方向。英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R)曼徹斯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聽力學教授門若表示,科學家已知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腦膜炎等病毒會導致聽力下降,而這些冠狀病毒會破壞在大腦和耳朵間傳輸訊息的神經。門若說:「理論上,新冠病毒也可能破壞聽力系統某些部分,包括中耳和耳蝸。」
-
2020-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大未知數:新冠疫苗效期仍是問號
根據新興科學以及公衛專家的說法,如果有任何一種最先進的新冠肺炎疫苗經證實安全有效,其對人體的保護效力可能只能維持幾個月或幾年,而無法持續終生。目前只有少數幾種疫苗能讓大多數人產生維持一輩子的免疫力,例如麻疹疫苗;感染麻疹病毒後,人體自然會終生免疫。專家引述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相關經驗,以及關於抗體壽命的新資料,警告大家不應期望新冠肺炎疫苗效力也能這樣持久。目前還不清楚的是,人體自然防禦能力能持續多久,以及能否預防再次感染,而這些資訊可以用來了解疫苗效力的持續期間。為了填補與疫苗效力持續期間相關的知識差距,研究人員與疫苗開發者都在密切觀察與已康復患者免疫反應相關的新興科學,以及相關科學能如何應用在疫苗研發工作上;他們也在檢視先前已知的冠狀病毒,並利用針對其他病毒有效的疫苗科技。疫苗研製者通常在涉及數百名患者的第二階段研究中,得知疫苗產生保護力的持續期間;這階段的研究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完成。然而,為了盡快研發新冠肺炎疫苗,試驗階段遭到壓縮或結合,所以測試過程接近尾聲時,關於疫苗效力持續期間的資訊就比往常更少。第一個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預期最快可能於今秋完成,但研究人員卻無法等到科學方面安排妥當,或至少能夠進一步了解的時候。在確知疫苗效力持續期間之前,管理機構可能就會緊急批准。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任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說,新冠肺炎疫苗的測試時間只有幾個月,所以很難知道它的保護力能不能維持一年;但他說,康復後一年來都沒有再次感染的患者,就能證明疫苗的效力,至少能維持這麼久。如果新冠肺炎疫苗每隔幾個月或每年就需要再次接種,製藥產業供應鏈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由於預期研發中的疫苗安全有效,相關供應鏈已經在全球進行史無前例的擴張。
-
2020-07-28 新聞.健康知識+
過敏體質、易手腳冰冷 進出冷氣房用這招護身
今年夏天流行短版上衣,許多女性自信展露腹部肌膚,再搭配高腰褲,達到腰細、腿長的視覺效果。不過由於天氣炎熱,室內場所冷氣大多很強,中醫師認為,皮膚是身體的第一層保護屏障,腹部肌膚裸露易使內臟受寒,建議過敏體質、容易手腳冰冷的女性,應隨身帶一件小外套,進冷氣房就披上,以免衍生腹痛或過敏問題。開業中醫師胡心瀕表示,皮膚、頭髮、毛細孔,有抵抗外界邪氣入侵、調節體溫的作用,腹部皮膚一旦接觸冷風,直接受影響的就是內臟。對女性來說,內臟受寒會衍生腹痛、腹瀉、經痛的情況發生,露出皮膚面積越大,影響越明顯。至於四肢的皮膚,如果穿著無袖衣服或短褲,暴露面積更大。胡心瀕指出,人在戶外時,體溫和環境溫度的差異不大,露出皮膚也不至於受寒,但一進到冷氣房,張開的毛孔會來不及收縮,寒氣就進入身體,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鼻過敏或蕁麻疹發作,也比較容易引起感冒。胡心瀕說,如果腹部只有露出一、兩公分,隨著姿勢改變、衣物滑動,不會露出腹部皮膚太大面積,是比較沒有關係。若是衣服更短一點,穿著無袖或熱褲,在戶外活動也是沒問題,只是進入冷氣房時,最好隨身攜帶一件小外套,進到室內就穿起來,對於吸呼吸道比較敏感、體虛而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尤其要記得。
-
2020-07-15 新聞.健康知識+
短版上衣正流行 中醫建議女孩這件小物帶起來
今年夏天流行短版上衣,許多女孩自信展露腹部肌膚,再搭配高腰褲,達到腰細、腿長的視覺效果。不過由於天氣炎熱,室內場所冷氣大多很強,中醫師提醒,皮膚是身體的第一層保護屏障,腹部肌膚裸露易使內臟受寒,建議過敏體質、容易手腳冰冷的女孩,隨身帶一件小外套,進冷氣房就披上,以免衍生腹痛或過敏。專精女性體質調理的開業中醫師胡心瀕表示,皮膚、頭髮、毛細孔,有抵抗外界邪氣入侵、調節體溫的作用,腹部皮膚一旦接觸冷風,直接受影響的就是內臟。對女性來說,內臟受寒會衍生腹痛、腹瀉、經痛的情況發生,露出皮膚面積越大,影響越明顯。至於四肢的皮膚,如果穿著無袖衣服或短褲,暴露面積更大。胡心瀕表示,人在戶外時,體溫和環境溫度的差異不大,露出皮膚也不至於受寒,但一進到冷氣房,張開的毛孔還來不及收縮,寒氣就進入身體,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鼻過敏或蕁麻疹發作,許多夏天的感冒也是風寒造成的。胡心瀕建議,如果腹部只有露出一、兩公分,隨著姿勢改變、衣物滑動,不會露出太大面積腹部皮膚,是比較沒有關係。如果衣服更短一點,穿著無袖或熱褲,在戶外活動都關係,只是一旦進入冷氣房,最好隨身攜帶一件小外套,進到室內就穿起來,本身吸呼吸道比較敏感、體虛而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尤其要記得。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芒果容易皮膚搔癢?皮膚科醫師:選小顆的相對安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夏日是芒果盛產季節,果肉肥厚、甜美好吃,直接切塊食用、打成冰沙果汁,或是做成蛋糕點心,都可說是人氣美食。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吃太多芒果,除了會讓皮膚變黃,還可能引發搔癢或是蕁麻疹,令人癢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從入夏以來,每天都會收治到因為吃了芒果引發蕁麻疹的個案,進一步分析,個頭較大的芒果引發過敏的比率較高,而小小顆的台灣土芒果則相對安全些。醫師表示,愛文等大顆芒果含有較多的漆酚成分,這屬於特殊營養成分,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過敏原,只要一吃就可能引發劇烈搔癢,甚至長出一大片蕁麻疹。經臨床觀察發現,除了芒果之外,鳳梨、龍眼、葡萄等水果也容易引發過皮膚搔癢,原因是「太甜了」。攝取過多的甜味醣類,可能造成太多的自由基,其產生氧化作用會影響代謝,就會引發皮膚搔癢。趙昭明提醒,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少吃太甜的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等,以減少過敏、皮膚搔癢等頻率。不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吃芒果好處多多,例如,芒果果肉的纖維較粗,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加速腸道內的糞便排除。再者,芒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與蕃茄素,100克芒果就含有966(IU)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能改善乾眼症、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系統、增進皮膚和上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助於牙齒與骨骼發育,並保護心臟及心血管。芒果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能幫助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產生,具有減緩老化的功效,有助於人體吸收體質。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鳳梨的2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然ㄟ尚好?哈佛博士:天然並不全然等於新鮮、安全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金身不壞的漢堡食品裡的防腐劑添加量通常都不高,因為達成防腐效果並不需高劑量。但防腐劑有沒有毒呢?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食品及其添加物的毒性問題必須詳加把關。化學實驗室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更容易收集到長期追蹤研究的資料數據。雖然政府法令已經通過現有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範圍及限量管制,但仍必須借助新的研究數據來定期檢核食品添加物。大家都知道,科學研究通常相當複雜,並且需要長期抗戰。研究一旦提出對於食安及健康議題的懷疑,整個社會都必須嚴陣以對,並儘早提出備案。若缺乏備案,可能造成民眾恐慌或產生對於化學的反感(化學歧視),無助於好好解決問題。我能夠了解,為什麼社會大眾認為「天然ㄟ尚好」,針對人工合成的東西則保持敬謝不敏的態度。我個人也喜歡天然新鮮的食材,因為它們吃起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但你們是否知道:「天然」並不等於「新鮮」呢?以水果香氣為例,只要某種水果香氣的化學分子結構經過研究確定之後,即可進行人工合成並製成食用香精(化學產品!)。如果天然果香與合成果香的化學結構一致,那麼理論上它們擁有相同的香氣。不過,化學家發現:人造果香與天然水果香味還是稍有差異。大自然就像經驗老到的調香師,他巧手捻來,以複方調製天然果香。但合成香精通常只是單方。人工合成品也有優點,例如它的成分比天然物質還安全,因為它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經過嚴格的成分檢測把關。順便一提,產品包裝有時會加注「本產品僅使用天然香精」等字眼,但並非取自於該種天然果實。例如:天然椰果香並不是從椰子裡面提煉出來的,而是取自於馬索樹樹皮裡面的馬索內酯(Massoial acton)。椰果香精的確來自於天然植物,卻非來自椰子本身。購物時,除了注意保存期限之外,實在不應該一昧拒絕人工合成添加物。為什麼呢?以具有防腐效果的檸檬酸為例;天然檸檬酸來自於檸檬及芸香科植物,但是地球上的檸檬及芸香科植物產量並不足以供應全世界的需求,所以我們反倒應該慶幸至少還有化學合成的檸檬酸可供使用,而不必在意它究竟來自於其他植物或是由食品工業合成製作的。親愛的讀者們,化學不一定不好!提起化學,你們還記得神奇的麥當勞「長壽漢堡」嗎?一九九六年,韓凱倫(Karen Hanrahan)小姐買了一份麥當勞漢堡,卻忘了吃,然後一直帶在身邊。多年後,這個漢堡看起來和普通漢堡一模一樣,並未腐壞。二〇一二年的時候,我還聽人提起過這個金身不壞的漢堡。多年以來,它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這個漢堡裡頭到底加了些什麼「長生不老藥」啊?哪些化學混合成分有助於長久防腐呢?你我吃下肚的又是些什麼?遺憾的是,這些問題都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回答。長壽漢堡裡面並未添加任何魔鬼成分,它只是在極短時間內變得異常乾燥,微生物因為找不到生長所需的水分而無法孳生,漢堡於是沒有腐壞。韓凱倫經常帶著這個變得超級乾燥的漢堡四處去宣導拒吃速食,並認為這個漢堡是抵制化學防腐劑的最佳證據。原則上,我也不贊成速食。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人類還是少碰速食為妙。但是讓我生氣的是,韓凱倫為了宣傳她的理念,竟然模擬兩可地顛倒科學發現!長壽漢堡的例子究竟證明了些什麼?首先,這件事實指出:除了氧氣之外,水分含量也會造成食物不易保存而且腐壞。如何才可以減少食物裡的水分含量呢?人類於是發明了風乾法、糖漬法、鹽漬法等防止食物腐壞。鹽和糖的親水性都很高,它們會想方設法吸光食物裡原有的水分。一旦水分子和鹽離子或糖分子結合之後,微生物得不到水分就無法孳生。還記得學生們前陣子曾經抗議要求學校餐廳不要添加防腐劑嗎?雖然業者未採納學生的抗議訴求,卻同意在菜單上加註防腐劑劑量,促使相關資訊更加透明。我擔心的是,註明防腐劑名稱及號碼代號會不會讓人覺得更加不安啊?防腐劑雖早已成為現代人膳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絕大多數人幾乎對它們一無所知。因此我呼籲大家:好好認識化學,認識生活中與化學相關之所有細節、風險與契機。一方面,我們應該盡量選購在地、當季、新鮮且無添加的食材。另一方面,去購物或外食的時候也請記住:未經過防腐程序的食材很難保存。而且人類的防腐技術已超過數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物」當中,防腐劑只是扮演個小角色。基本上,我們必須感謝化學這門科學以及化學合成品。大家,你們擔心化學合成物有毒、不天然嗎?請回過頭來好好想想:我們吃的藥物、用的髮型定型噴霧劑、電線絕緣體塑料等等,這些都是化學合成或研發出來的。它們不僅對你我的日常生活貢獻非凡,甚至還可以救人性命呢!誰說化學都是缺點?對於化學,人們總是畏懼三分。例如,許多人害怕注射疫苗。近年來,許多嚴重的疾病都因為疫苗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疫苗成分的效果亦皆有目共睹。一輩子不會遇到水痘、麻疹、白喉或小兒麻痺等疾病,似乎變得理所當然。於是,人們變得不懂得去珍惜這份幸福,反而擔心疫苗的副作用。疫苗出現副作用的頻率少之又少,而且危險永遠小於疾病本身。我承認,拿疫苗與化學相比的確有欠妥當。「化學只有優點,並不危險」之類的論述並不正確。我只是想警告大家,切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過,連我自己或許都可能踏進偏見的陷阱而不自知。有一次我去藥局買感冒藥,藥師讓我在天然植物萃取劑與普通感冒藥當中二選一。我並未多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化學合成藥物,因為在那個當下我只是盲目地相信:合成藥物的藥性肯定比較強。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原來自己也有盲點。因為化學合成藥物不一定藥效較強,植物成分藥物未必藥效欠佳。若可捐棄成見,時時自我省察,方能公平地對待化學與大自然,以期做出更佳的決定。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 醫師提醒當心醫院這地方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國內感染科醫師多認同此觀點,也強調過去半年的防疫經驗,同樣證實目前的感染管控防疫策略是有用的,但特別提醒,留意感染者赴醫院急診造成污染可能性,除醫院要持續落實院內感染管控,民眾出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以同樣可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過去國內多次出現不自知染疫個案,自行到急診就醫,人都離開醫院了,結果病毒還活在空氣中,造成幾個小時後路過的陌生人確診,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確實較擔心感染者污染急診,但目前醫院發燒篩檢站分流、動線管理足以避免交叉污染。「防疫重點不在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現在明明有可用感控措施,不能反而放棄不做。」李垣樟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主要與仍有國家民眾不願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方法有關。不論醫護人員或一般民眾,只要帶著外科口罩,就不致於病毒橫飛。但也有感染科醫師不認為新冠病毒具空氣傳播特性,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就是其中一人,他說,飛沫傳播的病毒大約一個人會傳染2到4人,若以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在沒有群體抗體的情況下,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如果空氣傳播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只有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者,應該四萬多人。」李明政說,病毒一旦可空氣傳播,傳染力就會非常強,病毒將透過氣流瀰漫、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甚至只是在一家餐廳吃飯,沒有接觸的陌生人也可能感染。國內清明節連假結束,曾出現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酒店女公關,她就是讓李明政確信新冠肺炎不會空氣傳播個案,當時匡列的酒店接觸者卻無人中標,李明政說,若新冠病毒真的可空氣傳播,在極密閉的酒店環境中,不可能沒有人確診。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大小與環境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空氣較乾,就容易形成較小的飛沫核,並在空氣中飄浮較久才會落下。如果新冠病毒如此漂浮於空氣,傳播距離較遠,可能帶來的感染影響會擴大。不過,目前歐美有許多研究顯示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還是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時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即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能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同時,也要注意勤洗手,以避免手沾染到病毒再誤觸口鼻,使病毒長驅直入。
-
2020-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研發大競賽 但你別期望太大! 抗病毒恐僅50%有效
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過程中,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六大洲都有民眾已經參與了人體注射實驗。來自不同國家的藥廠、醫學機構紛紛投入的這場疫苗研發較勁,今年夏天將進入關鍵期,猶如面臨一場「期中考」,是否有任何計畫確實奏效,屆時可望明朗化。中國與英國的研究團隊各自都將病毒研究的範圍,延伸到國界之外,在巴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測試疫苗,原因是研究團隊在國內不容易找到能對研究結果提供明確解答的新增確診案例。在眾多疫苗研發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實驗將在美國啟動。今年7月,美國政府贊助的疫苗研發計畫,將有3萬人參加注射實驗。相隔一個月之後,英國研究團隊研發當中的疫苗,同樣也有3萬人將參加注射實驗。白宮抗疫小組成員、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參與美國疫苗研究的志願者,除了美國民眾之外,可能還有來自巴西、南非等國家的志願者。佛奇對於疫苗研發結果表示樂觀,但他同時表示,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曾經失敗過。」佛奇指出,疫苗研發不是比賽誰能搶先達標,而是要看能否有很多疫苗能夠核准通過、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可以有效抵抗病毒。專家警告,社會大眾不應對疫苗抱存不切實際的期望,舉例來說,科學家便認為新冠病毒疫苗對人體的保護效果,跟麻疹疫苗是比不上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指出,就算研發出爐的疫苗當中,抵禦病毒效果最好的只有50%,「對我來說還是一劑很棒的疫苗。」他說:「我們需要現在就展開這方面的對話,以免民眾接下來會有錯愕的感受。」如果疫苗果然研發成功,而且民眾居住的國家擁有庫存,恐怕民眾將大排長龍等候接受注射,只有某些有著染疫高風險的民眾,例如從事必要行業工作,才會排在優先序位。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健康經濟學家雷德利(David Ridley)分析,從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今年之內應該是沒有機會可以接受疫苗注射的。
-
2020-06-29 新聞.健康知識+
日本「消毒神器」號稱用二氧化氯殺病菌?教授這麼說
讀者陳先生在2020-6-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想跟您請教一個使用二氧化氯的空間殺菌產品"日本加護靈cleveri",裡面號稱用低濃度的二氧化氯釋放到空間內可以殺死病菌、塵螨過敏原、異味、去甲醛,竟然還包括了流感病毒?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但看過您作品的都知道,號稱萬能的東西都有問題,但這個產品在媽媽界更是奉為殺菌神器,價格更是不便宜,實在不想花錢在這種意義不明的產品上啊,跪求教授指點(鞠躬),謝謝。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6-15發表在《愛小宜的甜蜜小窩》的文章。它是在推薦《加護靈》這款產品。我把這篇文章的幾個重點拷貝如下:1.加護靈是日本大幸藥品公司的產品。2.加護靈會穩定釋放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使用於空間內測得的平均濃度為01-0.03ppm)(註:應該是0.01-0.03)。3.加護靈可抑制病菌、過敏原、臭味、甲醛,流感病毒、諾羅病毒、塵螨過敏原等。4.加護靈是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讀者陳先生所說的《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事實上並非連結,而只是一張標題為《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的圖片。這張圖片是由13張小圖片所組成,所以要看清內容就更困難。雖然從每一張小圖片的輪廓可以看出它所顯示的是一篇論文的第一頁,但由於每一張小圖片本身就非常小,所以想看清楚裡面的文字,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一方面在告訴大家此一產品有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但另一方面卻又只提供了一張讓人難以去查證這些研究文獻的圖片。所以,這就像是說要請你吃蛋糕,但卻只送你一張蛋糕圖片。再加上這篇《愛小宜的甜蜜小窩》文章的作者也沒有說明她是如何取得這13篇論文的圖片,所以就更加深了是在耍詐的可能性。(註:這位作者應當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而縱然是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也不太會為了寫篇網路文章而去蒐集科學文獻)不管如何,既然我是要幫讀者查證這篇文章所言是否屬實,就必須確定它所聲稱的《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是真或假。所以,我就把《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這張圖片下載,然後把它放大到我可以看得出每一篇論文的標題(註:論文的標題一定是用比較大的字體)。然後我就根據這13篇論文的標題去追查和下載每一篇論文。就這樣,折騰了七八個小時,總算下載和看完每一篇論文的摘要和重點。(註:我把這13篇論文的標題及連結放在文章的結尾)這13篇論文的確都是有關二氧化氯的研究報告(11篇英文,2篇日文),但它們全都是出自大幸藥品公司,而且也全都是發表在低水平的期刊。所以,這13篇論文的可信度,是需要打折扣的。不管如何,這13篇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針對過敏原、臭味、甲醛,或塵螨過敏原而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就這13篇論文而言,這些功效並沒有得到證據支持。還有,這13篇論文裡也沒有任何一篇是用人做實驗的,所以《愛小宜的甜蜜小窩》這篇文章所聲稱的《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也一樣是沒有獲得證據支持。最後,我希望讀者一定要認清,我們環境中的微生物,就像我們身體裡的微生物一樣,都是與我們共存共榮的生態成員。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腸道裡有《益生菌》,我也相信大家都知道抗生素會殺死益生菌。所以,你如果用消毒劑來殺滅環境中的微生物,你所殺滅的並不會只是病原菌,而是連益生菌也都會被殺滅。消毒劑必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例如有科學性評估過的風險),而不是無的放矢,趕盡殺絕。要知道,一個無菌的環境,對我們人類健康非但是無益,反而是有害。請看2018年發表的One Heal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mes: A Mini-Review(人類,動物和環境微生物群系之間的一種健康關係:簡短回顧)。以下是《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圖片所顯示的13篇論文:2008年:Protective 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2009年: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of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 on absenteeism of schoolchildren(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對學童缺勤的影響)2009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a Norovirus Surrogate, by Chlorine Dioxide Gas(二氧化氯氣體滅活貓杯狀病毒,諾羅病毒的替代物)2010年:Evaluation of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chlorine dioxide and sodium hypochlorite against feline calicivirus, human influenza virus, measles virus, canine distemper virus, human herpesvirus, human adenovirus, canine adenovirus and canine parvovirus(評價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鈉對貓杯狀病毒,人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熱病毒,人皰疹病毒,人腺病毒,犬腺病毒和犬細小病毒的抗病毒活性)。2010年:Antiviral 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二氧化氯對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2010年:Preventive Effect Against Influenza-Like Illness by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流感樣疾病的預防作用)2011年: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bacteria and viruses on a glass surface in wet environment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潮濕環境下玻璃表面上的細菌和病毒的影響)。2012年:Six-month low level chlorine dioxide gas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with two-week recovery period in rats(大鼠為期六個月的低水平二氧化氯氣體吸入毒性研究,恢復期為兩週)2012年:In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Haemagglutinin by Chlorine Dioxide: Oxidation of the Conserved Tryptophan 153 Residue in the Receptor-Binding Site(二氧化氯滅活流感病毒血凝素:受體結合位點中保守的色氨酸153殘基的氧化)2013年:Ten-week Whole-body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in Rats(大鼠二氧化氯氣體的十周全身吸入毒性研究)2013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by chlorine dioxide gas-generating gel(用二氧化氯氣體凝膠滅活貓杯狀病毒)2013年:Inhibition of malaria infection and repellent effect against mosquitoes by chlorine dioxide(二氧化氯對瘧疾感染的抑制作用和驅蚊作用)2016年:Inactivation of Airborne Bacteria and Viruses Using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ne Dioxide Gas(使用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滅活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原文:加護靈:功效與安全性的查證
-
2020-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芒果用手抓臉 竟化膿紅疹起紅斑
炎炎夏日,正值芒果產季,新竹一對4歲與2歲的小兄弟因為愛吃芒果,近日兩人臉上竟冒出許多小紅痘,且範圍與數量越來越多,經新竹馬偕皮膚科醫師李幼華檢查,發現哥哥臉上是一點一點的紅斑,弟弟則是化膿紅疹,診斷兩人的症狀為「接觸性的過敏反應」與「毛囊炎」。李幼華指出,芒果屬漆樹類,其樹枝汁液和芒果皮上有種叫做「漆酚」的物質,會讓接觸到的人在幾小時後,臉或嘴周接觸部位出現發癢的紅疹或水泡,這是「接觸性的過敏反應」,民間常說芒果有毒,其實應該稱作過敏,哥哥臉上的紅斑就是這種過敏反應。弟弟臉上則是「毛囊炎」,可能是吃完芒果臉部皮膚癢,用不乾淨的手抓臉,而導致「次發性毛囊炎」。替哥哥開立抗過敏的藥物、弟弟則使用抗生素藥膏治療,一周後臉上恢復原本光滑細緻。李幼華提醒,芒果含有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與礦物質,還有很強的抗氧化力,糖尿病、心臟病和腎臟病患者,可能會受到芒果的含糖量和鉀離子影響健康,建議食用前一定先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另外,有人吃完芒果會全身性過敏,類似蕁麻疹全身都起紅疹的反應,這與體質有關,需要口服藥物治療,這類病患必須禁止食用芒果。芒果也有大量的水分和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建議食用芒果前將表皮清洗乾淨並把果皮剝除後再吃,還有切剝芒果可戴上手套,都能降低過敏發生。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6-18 科別.兒科
打卡介苗好處多 但罹罕病者不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現施打卡介苗的詢問度變高,但兒科護理師劉珮芬提醒,注射卡介苗的好處雖多,但有些罕見疾病、特殊狀況的民眾不宜施打。桃園醫院指出,台灣屬結核病較盛行地區,經統計,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罹患結核性腦膜炎的風險比接種者多47倍,接種卡介苗對高死亡率、易造成終身殘疾的結核性腦膜炎等,有85%以上的保護力,目前規定嬰兒滿5至8個月,體重達2500公克以上就應接種,目前65歲以下約有9成接種。劉珮芬提醒,不是每個新生兒都適合接種,有些罕見疾病需多加留意,如先天遺傳疾病-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此類新生兒若接種卡介苗,會感染結核菌產生後遺症或死亡,家長若先替寶寶進行篩檢,確定都正常後再接種會更安全。劉珮芬補充,對疫苗嚴重過敏、嚴重濕疹、免疫功能不全、愛滋病毒感染、孕婦等都不適合接種,發燒或疑似結核病患者、麻疹及水痘感染或母親為愛滋病毒感染者,則須暫緩施打。桃園醫院每個月第1周的周一下午2點至4點有卡介苗門診,經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健康狀況後,再由受過專業卡介苗接種訓練、持有接種合格證書的護理師施打,院方提醒,受疫情影響家長讓寶寶接種卡介苗的意願提高,建議家長可先預約,避免久候。
-
2020-06-10 科別.感染科
新冠肺炎防疫效應驚人 腸病毒十年首見沒流行
新冠防疫意識深入民心,連帶使國內多項疫情大幅下降,附加成果相當驚人。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腸病毒更是十年來首見「根本沒流行」情況,流感就診人次也大降七成。腸病毒就診人次 狂降九成劉定萍指出,往年腸病毒在五月即進入流行期,但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次狂降九成,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曲線很平」,較去年同期降88.2%,併發重症病例也減少62%,其中腸病毒71型的件數在三月後幾乎沒有,重症更少。今年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71%,重症病例也減少15%。劉定萍說,今年腸病毒流行閾值是1萬1000人次,目前才1360人次,距離流行閾值「還非常遠」,根本沒有進入流行期,過去腸病毒疫情的監測紀錄當中不曾發生這種情況,至少十年內首見。其實不只台灣,香港、韓國、泰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的腸病毒都低於流行閾值,因為推行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阻斷了傳播,與新冠肺炎同樣傳染途徑的傳染病也被有效控制。漢他病毒出血熱 出現5病例不過,台灣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較多,今年已有5例,是20年來最多。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小板下降、出血,頭痛、腹痛、嘔吐等,致死原因包括急性腎衰竭併發症,死亡率最高達一成。林詠青強調,漢他病毒「不會人傳人」,傳染途徑是吸入鼠類分泌物,例如尿液、糞便,清除鼠類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提醒民眾如果在住家或工作地發現有鼠類分泌物,清理時要戴手套和口罩,並用稀釋漂白水來消毒。登革熱 只有境外移入54例今年台灣其他受到控制的傳染病,包括麻疹零病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病例減少四成、德國麻疹零病例、百日咳病例減少八成。劉定萍表示,去年麻疹同期曾經有流行,達到一百例,但今年麻疹和德國麻疹都維持零病例。目前台灣登革熱只有境外移入54例,劉定萍表示,由於邊境管制減少人流,已較往年下降67%,台灣本土維持零病例,反觀去年已有20例,但仍必須保持警覺。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疼痛、出疹。登革熱疫情 跨國旅遊帶來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登革熱疫情主要由跨國旅遊帶來,今年因邊境管制,疫情緩和,但近來入境人數有增加趨勢。日前入境人數平均一天700人,最近一兩周增加到每天1000人,旅客以國人為主,也有移工和少數商務客。居家檢疫人數一直維持在9000人,移工入境後會住在集中檢疫所,檢疫所已做好環境清潔、清除孳生源。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防疫附加成果驚人 腸病毒十年首見「根本沒流行」
新冠防疫意識深入民心,連帶使國內多項疫情大幅下降。衛福部疾管署表示,相較去年同期,今年流感就診人次大降七成,更驚人的是腸病毒就診人次狂降九成,遠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這是過去十年來,腸病毒疫情首次出現「根本沒流行」情況。劉定萍指出,流感相較去年同期,門急診就診人次減少71%,重症病例也少15%。往年腸病毒都在五月進入流行期,但今年腸病毒的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曲線很平」,較去年同期降88.2%,併發重症病例也減少62%。其中腸病毒71型的件數在三月後幾乎沒有,重症更少。不過,台灣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較多,今年已有5例,是20年來最多。林詠青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小板下降、出血,頭痛腹痛嘔吐出血等症狀。致死的原因包括急性腎衰竭病發症,死亡率最高可達一成。林詠青強調,漢他病毒「不會人傳人」,每年只有零星散發個案,傳染途徑是吸入鼠類分泌物,例如尿意糞便,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是清除鼠類。提醒民眾如果在住家或工作地發現有鼠類分泌物,清理時要戴手套和口罩,並用稀釋漂白水來消毒。劉定萍說,今年腸病毒流行閾值是1萬1000人次,但目前才1360人次,距離流行閾值「還非常遠」,表示根本沒有進入流行期,過去腸病毒疫情的監測紀錄當中不曾發生這種情況,可說至少十年內首見。劉定萍指出,其實不只台灣,香港、韓國、泰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的腸病毒都低於流行閾值,因為大家推行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阻斷了傳播,與新冠肺炎同樣傳染途徑的傳染病也被有效控制。除了腸病毒和流感之外,在台灣,今年其他受到控制的傳染病包括麻疹(零病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減少四成)、德國麻疹疹(零病例)、百日咳(減少八成)。劉定萍表示,去年麻疹同期曾經有流行,達到一百例,但今年麻疹和德國麻疹都維持零病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劉定萍表示,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登革熱疫情升溫,台灣的登革熱主要是由境外移入引起,必須保持警覺。目前台灣只有境外移入登革熱54例,由於邊境管制減少人流,以較往年下降67%,台灣本土維持零病例,反觀去年已有20例。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登革熱疫情主要由跨國旅遊帶來,今年因邊境管制,疫情緩和,但進來入境人數有增加趨勢。日前入境人數平均一天700人,最近一兩周增加到每天1000人,旅客以國人為主,也有移工和少數商務客。居家檢疫人數一直維持在9000,移工入境後會住在集中檢疫所,檢疫所都會進行做好環境清潔、孳生源清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疼痛出疹。核心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相比,比較沒有呼吸道症狀。但由於感染初期只有發燒,有可能混淆其他疾病,提醒民眾要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
-
2020-05-25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原因有哪些?醫籲及早檢查
年紀大了,或多或少都有聽力衰退情形,如果聽力檢查測出的分貝數在25分貝以上,就已是聽力受損。25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一般人在輕度聽損階段較難察覺,往往會拖到中度聽損以上才做聽力檢查,時間拖久了,除了聽力變差外,要找出聽力受損的時間點、原因以及後續的治療也是難上加難。聽力治療師黃妤茜表示,聽力受損的原因不是只有先天性遺傳,後天的環境跟人為影響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常見聽力受損的原因,包括噪音或長時間戴耳機;挖耳朵若用力不當,也有可能傷到耳膜;外力撞擊下,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耳朵的組織;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感冒等疾病,都有可能侵犯腦神經,讓聽力受損;緊張、壓力過大或是睡眠不足,也是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老化更是聽力衰退主因,台灣的高齡人口中,三位至少有一位有退化型聽損;還有遺傳會造成聽力受損。聽力受損的檢測方式,包括耳鏡檢查,可以了解耳道耳垢過多、發炎、耳膜破洞等情況;純音聽力檢查,則是檢查受檢者純音聽力各頻率最小聽閾值,利用不同頻率的純音,檢測對聲音的敏感度,能夠正確測量聽力分貝數;而語音聽力檢查,是用於助聽器使用者的評估和復健,了解言語清晰度。此外,還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則是因為嬰幼兒無法表達,所以需要做嬰幼兒專門的聽力檢查。
-
2020-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新冠肺炎疫情打亂8千萬名嬰兒的疫苗施打計畫
世界衛生組織(WHO)22日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多達8000萬名嬰兒的常規兒童疫苗接種計畫被打亂。美國CNN報導,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沙賓疫苗研究所(Sabin Vaccine Institute)發表聯合聲明說,疫情干擾全球至少68個國家的嬰兒疫苗接種計畫,影響總共約8000萬名一歲以下嬰兒。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弗爾(Henrietta Fore)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不能拿另一場致命的疫情爆發來交換」。WHO已向各國發布有關在大流行期間如何安全恢復疫苗接種運動的新指南。WHO秘書長譚德塞發布聲明說,免疫接種計畫因疫情而中斷,可能削弱數十年來麻疹等疫苗對抗可預防疾病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