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搜尋
騎單車
共找到
99
筆 文章
-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避免老衰無力 75歲前都有機會
30多歲、在藥廠工作的王怡心最近練起重訓,因為70幾歲父親因病住院,臥床一個月,原本雙腿粗壯,後來竟變成「鳥仔腳」,肌肉萎縮,必須倚賴輪椅。王怡心說,之前總認為只要流汗、有動就好,在健身房只上瑜伽、拳擊有氧等團課,看到父親行動不便,深感肌力、腿力的重要,為此,花了近五萬元購買30堂一對一的重訓課程。愈來愈多人投入健身重訓,尤其是中年族群,世界健身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至十月新會員資料,40至50歲占了兩成二,成長幅度位居各年齡之冠,而在這群中壯年會員裡,兩成四參加重訓課程,比率之高,在各年齡層也名列第一。世界健身資深教練ANDY表示,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年輕男性才想練重訓,練出胸肌、腹肌,讓外型加分。近年來,中壯年重訓人口明顯增加,許多人是因健診報告滿是紅字,或看到年邁父母因肌肉萎縮,行動不便,心生警惕,才加入健身房。56歲牙科醫師鄭銘鎮指出,執業23年,幫患者治療牙齒時,總需彎腰低頭,日子一久,頸椎腰椎都出問題。40歲時,自覺再這樣下去,不用到退休,人可能就先垮了,為此,積極騎單車、踩飛輪、練重訓。他說,練重訓肌力增強,腹部核心更穩定,身型挺拔,年輕許多,原本頸椎腰椎退化異常,慢慢獲得改善緩解。62歲孟先生也有同感,練重訓兩三年的他說,「才練半年,就有感覺」,學會控制核心肌群及下肢力量,打高爾夫懂得利用後背旋轉力道,不再只靠肩膀使力。「養肌、鍛鍊肌力,可是好處多多。」聯新國際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吳易澄說,肌力是人體活動的重要元素,如果能維持一定肌力、肌肉量,就能延緩老化,降低罹患骨鬆、失智及三高慢性疾病等風險。另可保護關節組織,減少退化所引起的疼痛。如果肌力不足,甚至罹患肌少症,晚年勢必悲慘,恐需長期臥床,拖累家人。不過,練重訓、阻力運動,過程無趣又累人,不少人嘗試幾次後意興闌珊。吳易澄建議,初學者應該找人陪,一起運動,另由專業運動教練從旁指導,告知如何以正確姿勢操作器材,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提醒初學者 看影片自學當心運動傷害UFC Gym教練Patrick指出,許多人觀看網路影片自學健身,只能學習外觀姿勢,卻無法掌握到運動時,肌肉該如何發力,以及如何調整呼吸節奏,很容易就造成運動傷害。如有教練在旁協助指導,就能降低學員運動傷害風險,有人在旁督促,也能激發動力。ANDY舉例,原本駝背的人積極練胸,但缺乏專業教練指導,可能讓駝背更嚴重。此外,許多人不瞭解自身生理狀況,貿然投入運動,可能引發後遺症,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就不適合打拳擊有氧,應先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藉此保護關節組織,否則關節炎將更為嚴重。吳易澄指出,隨著重訓的人口增加,近幾年,復健科門診中的下背痛患者明顯增加,大都是練習下肢阻力運動時,姿勢不對,引發疼痛,「初學者確實有必要請教練從旁協助。」至於重訓頻率,吳易澄表示,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引,建議每周重訓二至三次,每次一小時。吳易澄指出,如果能夠持之以恆,配合飲食,就能逐漸提高肌肉比率,等到練出胸肌、腹肌等線條,相信就有滿滿成就感,樂在其中。▌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0 癌症.食道癌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台中榮總2020好呷俱樂部第十屆食道癌病友會今天登場,罹食道癌6年的張姓病友分享抗癌心得,靠平時爬山、騎單車等運動保養身體,郭姓病友分享,他戒菸、酒、檳榔,飲食清淡、多蔬果抗癌,並感謝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莊政諺及醫療團隊的醫治。56歲張姓病患說,他從事玻璃行業,長期跑工地,15歲開始抽煙喝酒,直到2014年6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醫師莊政諺詳細病情解釋後,因食道癌介於第1到2期,接受微創手術,經由醫療團隊們細心專業的照護下順利出院。他指出,抗癌過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還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戒煙酒等壞習慣,空閒時就去爬山、騎腳踏車,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感謝妻子及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以及莊政諺醫治。50歲郭姓病患說,他菸檳酒壞習慣約20年,直到去年10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第3期,他選擇相信醫師、醫療團隊。術後他飲食清淡,每天增加運動量,聽從醫師指示完全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莊政諺說,食道癌多半初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通常隨著腫瘤變大,病人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逾70%患者發現時已癌症第三期(淋巴轉移)。他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平時應避免菸、酒、檳榔、減少過燙食物、香腸及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自我免疫力,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莊政諺說明,台中榮總每年收治食道癌病人數約150人,2009年成立食道癌診療團隊,提升病患生活照護品質。2011年起成立食道癌病友座談會(好呷俱樂部),透過醫病互動、交流,以及邀病友分享抗癌經驗,鼓勵更多病友勇於接受面對治療。
-
2020-12-17 退休力.自在獨立
規畫下半場/人生有苦有樂規畫和愛最重要
專為銀髮族設計人生規畫的美國公益組織「Encore.org」創辦人馬克.費德門形容,五十歲以後的日子,雖然充滿矛盾和掙扎,卻也是個「獨特又完整的時期」,每一步都是新的嘗試。不論培養興趣、投身公益,甚至再創事業第二春,退而不休已成時代新趨勢,我們如何演出精彩人生下半場?政大商學院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迎接年老人生時,財務和健康雖是兩個基本支柱,若想追求生活好品質,更需要注重「心靈層面」的完整性。她舉例,有錢人因身體狀況不佳需頻跑醫院,因病痛行動受限,或是缺乏親友而成為厭世老人,生活也不會愉快。登上熱門Podcasst頻道開講,頓時成為時下文藝青年眼中最酷老人的麥可周,靠著「減法」規畫老年生活,捨棄多餘欲望,用手中資源走一步算一步。從銀行退休後,他便接手經營一間老漫畫店,不求賺錢只為興趣,也讓自己有個生活目標。豈知當了幾年店長,偶然幫一位學者尋找老漫畫時,麥可周心底逐漸湧現傳承租書店文化的使命感,接著又認識許多對創作及出版有興趣的年輕人。從賺錢到健康,再釀出心靈收穫,「我覺得可以和年輕人一起繼續成長,無憾了。」如今小店成為忘年之交的培養皿。今年六十九歲的張台勝則以「騎重機」兜風紓解壓力,妻子罹患慢性病,姊姊因失智症住進安養機構,退休生活等著他的並非悠閒,而是一連串長照責任。「我偶爾會後悔年輕忽略了家庭。」張台勝在台灣電力公司做到中階主管,負責設備採購及檢測工作,半輩子都處於忙碌職涯中。雖然自己也有輕微糖尿病,前年更騎單車出車禍,但他告訴自己「這條命必須留給家人。」帶領長者走向海洋的「不老水手」行動策畫人王梅當了卅年記者,離開媒體後投身公益領域,再考上博士班研究成人教育,迄今已成功培訓兩百餘名中高齡水手,最年長者達八十六歲。王梅還在跑新聞時就覺得,有關「老」的報導面向非常單一,明明初老、中老、老老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但常被大眾混淆,「提到老人就是長照」,高齡議題等於醫療議題。她認為,這是對老的岐視。於是不老水手力抗舊思維,他們愛上戶外運動及海洋保育,替當代銀髮族創造新路。回憶起離職報社當下,王梅說「我當時唯一想做的事情是寫作,並跟隨自己心中的聲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種田是許多人心中退休規畫,說不定可排上退休願望前三名。曾被商業周刊列為全台三大最老直播主的王星威,人生第二春目標便是「王老先生有塊地」,沒想到在田裡卻是各種曬傷、咬傷,扭傷等著他。從總經理職位退休的王星威職涯順遂,種田時卻意外出包,他自嘲,還好颱風吹壞了農作,讓他有理由逃回台北。但畢竟曾是高階主管,王星威事後痛定思痛得出一結論「退休一定要用第二人生想像,才能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的角色還不夠,更要考量演出未必成功,王星威認為,必須「多思考幾個劇本,才能夠找到跟你比較搭的。」當過白領、農夫、講師,王星威決定接下來要當YouTuber,更已在積極籌畫中,這是他的人生第四次揭幕。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預防老年失能 從這件事開始
每周重量訓練兩天、一次九十分鐘,84歲洪受碧持續運動已兩年,划船機、紅繩懸吊等都難不倒她。不僅增加肌力、促進代謝,多年腰痛也改善。若以醫學上認為肌力隨年齡退化的公式計算,目前洪受碧全身肌肉量應比中年時降低近四成,她卻說「開始上運動課後,我比以前還健康。」洪受碧當了50多年的「養樂多阿姨」,至今還是每天早上七點半出門,坦然面對老化,拒絕退休,「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不少老年人卻被健身房拒於門外,前立委沈富雄曾提過七十歲被拒入會的經驗。如今,銀髮健身是重要的社會投資。陽光基金會成立「Sunvis(希臘文活力之意)」陽光活力中心,就是為了讓長者動起來。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說,中年子女帶老年爸媽一起來,更好,一起存肌力、交朋友;原本行動不便的九十歲的退休高中老師在肌力訓練後,恢復腳力,日前才登上合歡山主峰。運動是健康最好的投資。大家總認為,「練肌肉」是年輕人為了身體線條健美,保持體態,但隨著肌少症與老年失能的關係被發現及重視,利用重訓鍛鍊肌肉的人愈來愈多,尤其是中年人和銀髮族。世界健身中心指出,今年一月至十月新會員資料,四十至五十歲占了兩成二,成長幅度位居各年齡之冠,而在這群中壯年會員裡,兩成四參加PT重訓課程,比率之高,在各年齡層也名列第一。高齡長輩投入運動雖是好事,但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發現,許多長輩的運動量是「瞬間」被培養出來的,一退休就把過去年輕時沒有運動的量,一次補回來,屬於「報復式」運動。但他提醒,運動過頭會帶來反效果,尤其長輩運動若以有氧為主,疏忽肌力及肌耐力,反而讓肌少症提前來臨。大部分的人進行有氧運動,訓練肌肉等阻抗性運動僅有兩成。陳亮恭建議,年輕族群一定要改變對運動的觀念,重訓與有氧各半,重訓建議每二到三天一次,其餘時間則建議可以做有氧運動;如果過去沒有運動習慣,依照個人的體能狀態,循序漸進訓練,持之以恆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七、八、九…」四十八歲鍾小姐在健身房裡認真地做著胸推,在教練指導及鼓勵下,慢慢地數著拍子,盡管室內冷氣夠強,但額頭仍冒著汗珠,表情也略顯痛苦。為何想做重訓?她答案直接,「希望體態結實,沒有老態,這怎能輸給公司裡的小妹妹,另外也不想日後成為兒女的負擔。」五十六歲牙科醫師鄭銘鎮執業快卅年,幫患者治療牙齒時,總需彎腰低頭,日子一久,頸椎腰椎都出問題,容易腰背酸痛,手腳發麻,在四十歲時,自覺再這樣下去,不到退休人就先垮了。他為此騎單車、踩飛輪、練重訓,練好體能,原本頸椎腰椎退化異常,慢慢獲得緩解。工研院最近打造「銀髮聚寶盆」長照技術實驗場,讓各單位在此實測長照相關科技,盼以新觀念迎戰高齡社會。不少上了年紀的長輩在此深蹲、伸展,既維護健康,也協助MIT(台灣製造)長照產品推向國際。練習肌力,正是預防老年失能的開始。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81歲阿公原本坐輪椅 中藥加針灸讓他鐵馬都能騎
台南市後壁區謝阿公有雙腳膝蓋關節退化、心臟肥大等宿疾,經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半年來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阿公由一開始得請人推輪椅,目前已能自己騎單車來複診,生活也能自理,友人嘖嘖稱奇。新營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行巡迴醫療、衛教及健康諮詢等服務,後壁區81歲陳阿公有上述宿疾,半年多前雙眼容易流目油且易乾澀、心悸易喘、腰膝痠軟、走路痠痛無力,臨時請人推輪椅前來求診。經中醫師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歷經半年診治,謝阿公宿疾改善,近日來就診,已可自行騎車前來,也能自理生活,半年來轉變,友人獲知後驚喜不已,阿公活動力大增,也開心的說,有「重生」的感覺。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郭俊佑表示,偏鄉地區人口結構老化嚴重,且中醫基層醫療院所缺乏,許多長輩無法像都會區民眾享受到全民健保便利,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駐。郭俊佑說,醫療資源較匱乏、人口老化地區,對中醫需求較高,且許多老人經濟能力較差、身體較虛弱,未必能夠開刀,中醫資源進駐能切合需求,透過中醫針灸及中藥,對無論是肌肉骨骼退化造成痠痛無力,或神經壓迫造成麻木無力治療,能減少不適、恢復老年人活動能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1-22 養生.運動天地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走路、跑步、游泳、瑜伽?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高衝擊還是低衝擊運動?專家認為,選擇運動前,思考自己要的運動目標很重要,然後對照自身條件,就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運動。以下是專家歸納出各種鍛鍊的優缺點。走路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與新陳代謝、增加創造力、睡眠品質、延壽優點:簡單、方便、有效。在相關研究中,步行者的壽命更長,睡眠品質更好,比起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研究也顯示,步行能增加創造力、增強記憶力。只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缺點:如果沒有配合飲食控制,步行不太可能讓你減重。提醒:根據2018年的研究,輕快地步行指每分鐘至少100步,建議使用手機APP協助計算,如果低於100步,請加快腳步。游泳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加耐力、關節健康、加強上身肌力、改善情緒優點: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壓力,並支撐沉重的乳房,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游泳比跑步更理想。游泳對於降低血壓效果不錯,也能增強肩膀、核心背部肌群。缺點:游泳比其他運動更能增加食欲,因為它不會增加體溫(運動時體溫增加愈多,愈不會有飢餓感)。跑步如果你的目標是:強壯心臟、更好的新陳代謝、更結實的骨骼、瘦身、愉悅的心情優點:因為是劇烈運動,不必花太多時間,每天15分鐘甚至5分鐘就有效果。它簡單、技術含量低且功能強大,對於減肥也有助益。缺點:每年至少有50%的跑者受傷,尤其是新手。如果膝關節因過去受傷或關節炎而不適,請換另一種運動,跑步可能加劇關節病變。重量訓練如果你的目標是:肌力、瘦身、健康代謝、加強骨骼優點: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還可以控制血糖,減少腰部脂肪,並在訓練後燃燒更多卡路里。新研究顯示,進行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憂鬱,也可以增強大腦,刺激健康的新腦細胞生成。缺點:重訓對強化骨骼確實有益處,但每周須至少進行三次,持續一年才有效果。另外,重訓不當很可能受傷,尤其是背部,因此剛開始時,找健身教練協助是必要的,得先花上一筆錢。彼拉提斯 瑜伽如果你的目標是:柔軟度、平衡性、核心力量、上身力量、減輕背痛、鎮定優點:這兩項運動都強調緩慢、精確的姿勢以及呼吸控制,彼拉提斯通常還會針對腹部核心和背部肌肉訓練。研究顯示,彼拉提斯和瑜伽都可以減輕背部疼痛,增加手臂和肩膀的力量。還可以紓壓,並增強下半身柔軟度。缺點:這兩者不是有氧運動,2016年一項針對瑜伽的研究,歸結出這類體位運動的效果大致與走路相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耐力、代謝健康、不花太多時間優點: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在跑步機、飛輪或墊子上反覆快速地劇烈運動,並穿插一點較簡單的動作。間隔時間可能短至20秒,完整的HIIT鍛鍊通常持續不到30分鐘,因此非常省時。研究顯示,對提高耐力、控制血糖和燃燒脂肪有效。缺點:既然是高強度運動,可能會有點難受,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還好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這類訓練一開始需要由專業協助進行。單車如果你的目標是:關節健康、耐力、腿部力量、增強免疫力優點:從事單車運動,關節不需承重,對膝蓋、背部或臀部痠痛的人很適合。它還能增強大腿肌肉和臀肌、增強耐力。一項針對老年單車騎士的研究顯示,單車運動能使肌肉和免疫系統維持在年輕狀態好幾年。缺點:不須負重,所以無利於預防骨鬆。如果騎單車上班兼運動,可能吸入空氣汙染物。另外,騎車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也需要增添各種配備。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走路、騎車加游泳 太累就泡澡
邱仲慶的養生之道相當簡單,就是規律作息與運動。20年前因太太林秀娟在衛生署國健局服務時推廣「每日一萬步」,他更是奉行至今,與騎單車成為運動主力。平常上班日在院區走來走去,常超過5、6千步,下班則到健身房運動、游泳補足,如果太疲累不適合運動,就會以「泡澡」取代,能很快消除疲勞。他的體力不輸年輕人,每次游泳都能游500公尺,奇美的運動會、公益路跑也都難不倒他,愛騎車的他也參加奇美醫院自行車社團,假日騎自行車同遊放鬆身心。「運動不求快速、不做高強度的肌肉訓練。」邱仲慶建議,年輕時就要找有興趣的運動,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越有益健康,並可延緩老化。神經外科手術搶救病患,常與死神拔河,需要高度專注、眼手協調及情緒穩定,邱仲慶靠運動培養體力與抗壓性,近年手術量減少、體力負擔降低,但醫院經營、醫護管理與教學用腦壓力大增,因此規律運動還是最好的減壓良方。邱仲慶平常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雖然工作忙碌,但作息盡量規律。他幾乎不外食,飲食以清淡簡單為主,不挑食、不過量,在醫院餐廳吃飯時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邱仲慶不追求自費用藥,用「善終」取代無效醫療
走進奇美醫院院長室,迎面一幅醒目書法作品:「但願人百病莫生」。讓人疑惑如果大家都不生病,那醫院怎麼開?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當年接手「逢甲醫院」,創立奇美醫院,就宣示不以賺錢為目的。「幸福醫院」員工離職少今年奇美醫療體系在總院長邱仲慶帶領下,盈餘一半分給員工,年終獎金平均有望3個月以上。今年疫情患者第二季少一成,醫師收入減少,還主動為醫師加薪,同行稱為「幸福醫院」。全國醫學中心護理師去年平均離職率8.97%,奇美只有3.23%。邱仲慶說,護理師工作辛苦,因福利環境與文化感受到尊重,才待得下來。他們的用心也獲得國家醫療品質金獎肯定,年資20、30年很常見,甚至服務到屆齡退休。目前奇美有2493床,正職員工達6234人。「我是邊做邊學,奇美急重症醫療能量高於其他醫院,已是領頭羊,更採智慧AI系統輔助預測特定重症,患者能更快診斷搶救。」邱仲慶說。自費就醫比率不到兩成「醫者要有同理心,希望自己、家人如何被對待,就該那樣對待患者,自己不想要的醫療,就不要鼓勵病人採用。」邱仲慶不希望醫師追求病患自費用藥、檢驗,不少醫院以「提成」促使醫師鼓勵病患選擇自費,但在奇美病患選擇自費,醫師收入不會增加,因此奇美自費就醫比率不到兩成。奇美創院後三分之一盈餘投資設施,每部上億元的「達文西手臂」時因病患須自費,但貧困患者負擔不起,許文龍立即慨捐一億元基金補助。許文龍為患者拉小提琴眼見患者常因家屬堅持,離世前歷經長期痛苦,邱仲慶呼籲重視「無效醫療」問題,主張一旦藥石罔效,「善終」應是首要,不應讓臨終病患再受苦。奇美推廣「病人自主」多年,一直很難推,但是近年民眾接受已明顯增加,臥床插管維生件數正持續減少。民國97年開闢「奇恩」安寧病房,很多癌末病患無力負擔要募款贊助,許文龍也率先捐5百萬元、還為患者演奏小提琴,感動許多人至今每年都捐款;奇美也提供兩人床不收健保差額,希望患者在最後階段能有最好照護、有尊嚴離開。對員工「找對不找錯」現行健保制度、大環境衝擊醫院經營,院長壓力大。但他以「找對不找錯,找答案不找責任」精神對待員工,壓力不轉嫁員工,員工說,「沒想到在醫院工作也能有幸福感,更安心,也更願用心照顧病患。」邱仲慶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神經外科疾病診治,醫院經營現職:奇美醫學中心院長;台北醫大、輔大兼任教授;國防醫大臨床教授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UCLA神經外科研究員經歷: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奇美醫院副院長等職興趣:游泳、健走、騎單車、閱讀給病人的一句話規律運動,保持愉快心情,對醫護也要有同理心。
共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