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飽和脂肪
共找到
840
筆 文章
-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24 橘世代.健康橘
預防高血壓別再只吃堅果了! 專家建議3大重點
「我想要預防高血壓只要狂嗑堅果就夠了」,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許多人普遍存在這種思維,常以為預防高血壓就是要大吃堅果,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簡鈺樺表示,任何健康的食物吃少無益,吃多也會對健康有害,過猶不及猶如本末倒置,恰到好處才是最適當的做法。以堅果來說,因為屬於油脂,吃太多容易攝入過多熱量,甚至間接影響慢性疾病產生。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但美國心臟協會2年前重新定義,收縮壓130、舒張壓80以上即為高血壓。主要是過去認定高血壓是140/90,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也會出現高血壓併發症。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常見症狀包含暈眩、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心悸、疲累、噁心等。若想要避免高血壓,營養師建議從多方面下手。就飲食部分,簡鈺樺說明分為以下3大重點:一、鹽分控制:簡鈺樺建議每人每天鈉的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鹽6公克。除了調味品,門診中也常遇到長輩鈉含量的超量來源為一些加工品或是罐頭,如:貢丸、肉鬆、豆豉、蔭瓜等。建議多使用天然食材來降低過量鈉攝取。二、酒精限制:男性每日不超過2份酒精飲料,女性不超過1份,可降低2到4毫米汞柱的血壓值。(1份酒精性飲料=360cc啤酒、150cc葡萄酒、45cc烈酒)三、執行得舒飲食:簡鈺樺說,此飲食的特性為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以及低飽和脂肪酸。然而要獲得這樣的營養可以透過選擇全穀雜糧類,像是選用糙米、地瓜、紅藜等來取代白飯、白麵條。簡鈺樺說,攝取豐富蔬果,蔬菜的量希望餐餐都可以有一碗量,而水果由於糖分因素,建議攝取兩2到3顆女性拳頭大小就好;白肉取代紅肉,以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用好油、吃堅果,像是選擇像苦茶油、橄欖油來作為烹調用油,每日可以補充1湯匙的堅果獲得不飽和脂肪酸,無須過量。簡鈺樺說,除了飲食要多加留意,維持正常體重(BMI:18.5到24)也很重要,但針對長者,由於涉及到肌肉量問題,目前並無對亞洲老年人適當BMI的建議,國外學者建議老年人的BMI在22到30公斤/平方公尺較為適合。建議維持肌肉量,不要過瘦與過胖。簡鈺樺說,建議戒菸也可以減少對血管的傷害。另外運動的益處對於任何疾病的預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有氧與無氧運動皆可執行,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5天。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來說,也可以從活動量做起,避免長時間靜態性生活習觀。唯有多方注意,才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最易缺6種營養素 吃素的正確方式學起來
以前逢年過節必吃肉,現在恨不得每天都“吃草”。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女性,開始追求純素食飲食。雖然看似健康,但長期吃素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素食者最容易缺少的6種營養素1、維生素B12據英國《電訊報》12月18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專家在一次報告會上指出,針對172名純素食男性的研究發現,約1/5的參與者嚴重缺乏維生素B12 。而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惡性貧血、神經受損、雙腳、雙手麻木、男性不育等問題。專家指出,由於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魚、肉、家禽、雞蛋、牛奶和奶製品中,絕大多數植物性食物中並不含有。因此,純素食者長期得不到補充,就會出現缺乏的情況。解決方法:長期完全素食者可食用額外添加維生素B12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劑。2、n-3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含魚、蛋或海洋蔬菜(海藻)的飲食通常缺乏長鏈n-3多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等,它們對心血管健康以及眼睛和大腦功能很重要。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尤其是純素食者,血液中的EPA和DHA濃度較低。解決方法:素食者可以從部分海藻類食物(海帶、紫菜、螺旋藻、髮菜、裙帶菜等)、亞麻籽油、紫蘇油等食物中補充它們。3、維生素D在EPIC-Oxford研究中,素食者維生素D的平均攝入量最低(0.88微克/天),是葷素搭配者平均攝入量的1/4。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來說,維生素D的狀態取決於陽光照射和維生素D強化食品的攝入。4、鐵動物血、肝臟、瘦肉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高,而植物性食物雖然鐵含量較高,但主要是非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低。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可以從菠菜、蠶豆、扁豆、黑木耳等食物中補充,但利用率不高,此外,還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5、鋅純素食者的鋅攝入量比雜食者低,缺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解決方法:素食者,特別是純素食者注意,要適當增加堅果、菌菇類、豆類、全穀物等的攝入。不過在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控制量,防止攝入過多脂肪。6、鈣對於那些連奶製品和雞蛋都不吃的純素食者,鈣的來源非常局限。解決方法:多吃其他富含鈣的食物,如綠色蔬菜、杏仁、用石膏做的豆腐等。如果缺鈣問題嚴重,建議適當攝入一些乳製品,甚至雞蛋。吃素也要營養均衡,不建議單純靠吃素來減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臨床營養師胡環宇提醒,人們從“吃素”中得到的氨基酸,鐵,鈣,鋅,一些維生素等必需的化合物很有限。此外,植物蛋白的吸收要慢得多,所有這些都會對免疫力和生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天然素食品中,想獲得全面豐富的營養,並非就是青菜豆腐那麼那麼簡單,還得有所講究。建議素食者堅持喝奶類,特別是牛奶,補充鈣質。吃素的人,吃糙米或胚芽米才更完善,因為糙米或胚芽米中補充了麵筋所缺的氨基酸,至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穀類、植物油都可以足量滿足要求。而對於想通過吃素來減肥的人,營養專家並不推薦。不平衡飲食結構,很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如果素食者不能很好的掌握飲食方法,不能及時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純素食並不值得過度提倡。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你沒有看錯!多吃巧克力真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許多研究指出,人體腸道中含有許多共生細菌,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及疾病的預防,與人體的免疫力有極大的關係。其中,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研究更發現,腸道細菌還能發酵純巧克力成為一種消炎化合物質,而這種消炎物質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研究團隊發現,最原始的可可豆,不僅零膽固醇,也沒有糖分,尤其裡頭含有一種名為「黃烷醇」(flavanol)的成分,經由腸道發酵後,可以釋放出多酚類化合物,對於心臟及血管有極大的益處,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因為巧克力是一種多酚類的抗氧化物,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的產生,研究發現,裡頭含有一種為「黃烷醇」的成分,具有降低血壓、降發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並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等優點,因此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想要利用攝食巧克力作為心血管保健方式,張斯蘭說,目前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可可含量都只含20~30%,尤其部分巧克力為了增加風味及硬度,還額外添加了奶油、氫化植物油等,這類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含量,絕大多數含有過多熱量,很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與中風,反而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最好是挑選包裝標示可可成分含80%以上的無糖黑巧克力,不一定要買含百分之百的可可,因為可可含量越高,製作成本就越高,且口味吃起來又酸又苦;另外,白巧克力成分僅有糖與脂肪,並不是巧克力,可別搞錯了。雖然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有益心血管的保養,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的大量食用巧克力,那麼每天該吃多少量?張斯蘭說明,目前文獻並沒有明確建議每天應該要吃多少的量,但是站在營養學的立場,建議適當攝取為佳,每天以1到2片(或顆)的量為主,若超過5片(或顆)就屬過量,反而會適得其反。另外,張斯蘭也建議,可以購買沖泡的可可粉,因為比起固體狀的巧克力,可可粉加工的手續較少,相對的,黃烷醇破壞的程度也會較低。飯前或飯後吃巧克力都可以,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但因為巧克力的磷成分較高,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視自身情況攝取,而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含有些許糖分,糖尿病患者也不宜攝取。值得提醒的是,因巧克力含有少量的咖啡因,雖然適當攝取有助情緒好轉、降低壓力、幫助安定神經等功效,然而若有失眠或睡眠障礙者,下午3點過後就避免再攝取巧克力了,以免造成睡眠方面的問題。延伸閱讀: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恐怕會愈吃愈慘 五穀雜糧健脾養胃 搭配2種食物還能助消化、改善疲勞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能有效舒緩憂鬱症狀。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吃來紓壓,研究發現適當吃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物質之一。但反覆攝取糖分可能上癮,提升肥胖與三高風險。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減加工食品增水果蔬菜 研究:改變飲食抗憂鬱
一份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專家建議,別以吃甜食改善心情,有憂鬱情緒不妨吃健康食物、增加運動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一份今年10月發表的澳洲研究,以76名17歲至35歲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攝取過量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成2組,一組改為健康飲食,並提供橄欖油、天然堅果等,另一組維持常規。結果發現,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在3週後,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3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3個月後僅有7人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邱弘毅提醒,飲食的改變需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可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陪伴支持。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葉雅馨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雖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但其機轉是藉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葉雅馨表示,飲食上攝取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不需要藉助糖。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甜食。
-
2019-12-22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研究員找出長壽祕訣 百歲人瑞都吃的7種藍區食物
長壽研究員布特納(Dan Buettner)在新食譜《藍區廚房》(The Blue Zones Kitchen)中指出,全世界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其飲食有許多共通點,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祕訣。雖然長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普遍認為飲食可促進老人健康。所謂「藍區」就是指居民壽命長的地區,從哥斯大黎加到日本、希臘及加州,這些居民的飲食通常富含以植物為主的食物,而且藍區飲食攝取的糖、肉和乳製品,也遠低於美國飲食。以下是布特納列出的七種藍區食物:豆子 每天至少半杯從鷹嘴豆到大豆、黑豆,藍區居民都愛吃豆子。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對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因為有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還含有大量蛋白質。豆子配上像米或玉米的全穀物,就形成完全蛋白質,也就是含有健康所需的所有胺基酸。藍區居民所吃的豆類是美國人的四倍,布特納建議每天至少吃半杯。堅果 每天吃兩把百歲人瑞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營養豐富的堅果當零食,堅果富含健康脂肪、纖維、鉀、鎂和蛋白質。布特納認為,如果每天吃兩把左右的堅果,可能給自己延壽幾年。橄欖油 減少慢性病藍區居民把橄欖油用於幾乎所有的烹調,還與麵包、沙拉和蔬菜一起食用。橄欖油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膽固醇(LDL),繼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它還具有抗炎作用,並富含抗氧化劑,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病的機率。十字花科蔬菜 減緩衰老布特納發現屬於藍區的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居民特愛吃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的飲食有益於甲狀腺功能,可減緩衰老過程,而且富含纖維、葉酸和維生素C、E和K,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強壯骨骼、加強免疫系統都很有幫助。水 藍區最愛飲料除了食物,飲料對長壽也很重要,藍區居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他們大量飲水。西化飲食中,每天多達一半的糖來自汽水,即使是無糖汽水,所含的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傷害不輸糖。咖啡和茶 防癌健腦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人有好處,可以降低心臟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且有助大腦健康。若你不愛喝咖啡,可試試喝茶。在藍區之一的日本沖繩,人們喝大量的綠茶,有助防癌和降低糖尿病風險。適度飲酒 葡萄酒預防心臟病藍區另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適度飲酒,尤其是葡萄酒。葡萄酒的酒精濃度不高,但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這種葡萄皮的化合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紅酒還可提高吸收抗氧化劑的能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19-12-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能吃幾個雞蛋?這次來看看美心臟協會的建議
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眾所周知,但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日三餐的膽固醇要控製到什麼程度,其實不乏爭議。例如,一天吃幾個雞蛋,蛋黃要不要吃,總是不乏討論,很多飲食科學研究也在不斷嘗試回答。為了解答日常飲食中的困惑,並客觀探討科學研究中的爭議,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了飲食膽固醇和心血管風險的科學建議。吃完高膽固醇食物,血脂會高多少?除了飲食來源,機體自身也會合成膽固醇,膽固醇是細胞膜、類固醇、膽酸和信號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然而,如果攝入過多的全脂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類等食物,可能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日積月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但食物中膽固醇多少才合適,吃多了血液膽固醇會升高多少,很難得出具體的數字。AHA專家組系統回顧了這方面的關鍵人體研究,發現各項研究設計不同,結果也存在差異,而且大多觀察性研究主要根據調查問卷來收集食物數據,或多或少影響準確度。進一步薈萃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當飲食膽固醇攝入量超出正常範圍後,吃得越多,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水平越高。但這些嚴格的飲食試驗通常由於難度大、成本高而導致規模普遍很小,研究人員也難以充分比較血液中“好”膽固醇等成分的影響。到底怎麼吃,先看幾項核心建議整體而言,膽固醇攝入量越高,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也通常越高,而且含膽固醇的食物通常也富含飽和脂肪,同樣不利於LDL膽固醇水平的控制。AHA專家組給出原則性的核心建議包括:●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當富含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家禽、魚、豆類、植物油和堅果,同時限制鹽、紅肉和加工肉類、精製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飲食中的膽固醇相對較低,有助於將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保持在健康水平。●為了降低心臟病風險而控制膽固醇飲食水平,重點應當關注增加多不飽和脂肪攝入量(玉米,菜籽油或大豆油),減少飽和脂肪攝入量(常見於動物產品)。●考慮到多種多樣的食物同時構成了我們的飲食,通常難以準確估算膽固醇的攝入量,因此目前科學研究並不支持膽固醇的具體數值限制。但少吃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仍然是一種好習慣。大眾關心的雞蛋和乳製品對於人們日常糾結的雞蛋和乳製品等食物,這份科學建議也給出了參考:●在專家組回顧的研究中,整體而言雞蛋攝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但考慮到蛋黃膽固醇含量較高,仍然建議健康人群每天最多吃一個完整的雞蛋,或膽固醇等量的食物,比如約85g蝦。●蝦或貝類可以與瘦肉或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相互搭配。特殊人群注意事項:●在符合建議原則的範圍內,素食主義者可以在飲食中適當增加乳製品和雞蛋含量。●血脂異常的患者,特別是同時患有糖尿病或有心力衰竭風險的患者,應謹慎食用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對於年齡較大的膽固醇水平正常人群,考慮到雞蛋的營養益處和方便性,在整體飲食方式對心臟有益的大前提下,每天最多可以吃2個雞蛋。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肪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獲得上述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均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之效。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彼此的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由吃來紓壓,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不過,反覆攝取糖分可能導致上癮,肥胖與三高風險也隨之提升。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好不容易找到機車停車格,上了一整天的班,下班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鑰匙,原來早上根本沒有拔下來;瓦斯爐上明明還燒著開水,走進客廳看電視,看到正精采的地方卻聞到濃濃的燒焦味,原來壓根兒忘了煮開水這件事情;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一打開門,一股涼風直吹過來,原來早上出門時忘了關冷氣。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曾經有過上述類似的經驗,針對常常健忘、記憶變差的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建議,可以適量補充一些能幫助補充腦細胞缺乏的營養品:1、維生素B群:天然鎮定劑,能幫助神經精神穩定,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須,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尤其維生素B6對於腦部正常功能很重要。2、深海魚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是大腦皮質組織重要成分,具促進協調神經迴路傳導作用,可活化腦細胞、提高記憶力。3、鈣、鎂:安定神經,使肌肉放鬆、維持心跳規律。4、酪胺酸:緩和情緒失調,消除緊張、抑鬱,還能改善睡眠。5、卵磷脂:合成乙醯膽鹼的重要成分,能有效維持腦細胞營養素,同時具有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於合成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週邊神經系統,對專注力有很大功效。6、鋅、鐵:是學習記憶系統的興奮劑,缺乏容易造成注意力不足,甚至有過動現象。7、銀杏葉萃取物:提高微細血管的通透性及含氧量、修補神經纖維、維持大腦正常運作,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延伸閱讀: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高血脂不適合吃什麼魚?什麼部位不能吃?專家解析
作為有20多年臨床膳食營養管理經驗的營養師,可以明確告訴高血脂的患者,當然可以吃魚,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都適合吃,也不是魚身的所有部位都可以吃,吃錯了反而會有大麻煩。什麼魚不能吃?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尤其不適合吃的魚就是鹹魚、臘魚、燻魚。這類魚首先不是新鮮的魚,在醃漬、燻臘的過程中不僅添加了大量的食鹽,而且會產生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比如致癌的亞硝胺;而過多的鈉攝入也會影響體內鉀鈉平衡和血管彈性,容易誘發高血壓、動脈硬化等併發症。而且在醃漬、燻臘過程中,也會導致魚中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使具有保健作用的DHA、EPA明顯損失。魚的什麼部位不能吃?即使是鮮魚,也不是所有的部位都適合高血脂患者吃的,尤其是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的患者,不宜吃魚腦、魚籽、魚肝等膽固醇過高的內臟,以免加重高血脂。哪些魚可以多吃?高血脂、腦卒中患者應常吃魚,首選的魚是新鮮魚,最好常吃海魚。魚肉除了富含優質蛋白,還是磷、鉀、鋅、硒等營養物質富集的食物。魚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 魚怎麼吃最好?在2018年,有研究機構對中國20個一二線城市、32萬人、300多萬條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發現水產品攝入量達到推薦要求的人只佔17%,是所有類別食物中攝入比例最低的。其實,即使是只有17%的人水產品攝入量達標,也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吃法。常見的海魚如大黃花魚、小黃花魚、帶魚、鯧魚,最多見的做法就是紅燒,乾炸、乾燒。這些做法多需要高溫油炸,或油炸後再繼續烹製成菜。這些高溫烹調的方式,不僅會讓蛋白質產生雜環胺而對健康有害,並且會導致DHA 、EPA氧化損失。魚類最適合的吃法是以水或蒸汽作為傳熱介質的蒸、煮、燜、燉、涮、汆或者做餡等方式,比如清蒸魚、燜鮁魚、鰩魚燉豆腐、涮魚片、汆魚丸等等。對於喜歡重口味的人,可以偶爾將魚低溫煎製一下,然後放調料和湯來燒製,而應可能的避免高溫油炸。高血脂的人不僅需要關注魚的攝入量,也更加需要注重蔬菜、菌藻類、水果、薯類雜糧等食物的攝入量,這樣才會更好的預防腦卒中、急性胰腺炎、下肢靜脈栓塞等容易出現的併發症。本文摘自營養老爸聊配餐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苦茶油通便、護髮還可驅蟲 品油師教你如何挑好油
先釐清坊間常提到苦茶油的分辨法。首先,晃動瓶身泡泡的多寡,其實不能完全證明苦茶油的真假與優劣,因為天然未精緻過的油品都含些許蠟質,是蠟質讓油品產生泡泡。其次,顏色代表不同溫度的製程,顏色愈深屬於焙炒或榨油溫度較高的特徵。一般來說,未經焙炒,僅以陽光曝曬、並採重力式機器壓榨製成的苦茶油,油色呈淡雅的透黃或微微的綠色,味道清爽不壓舌,品油時鼻腔略感果樹清香。若低溫焙炒過的種子、經螺桿式製程榨出的苦茶油,顏色則呈亮黃色,口感較為厚實;愈高溫焙炒種子或壓榨時溫度愈高的苦茶油,顏色就會愈接近褐色,味道就更加濃郁厚重,入口時,在味蕾上的重量感就愈明顯。那麼如何分辨苦茶油好壞?第一,先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手背上,用手指推開,透過手的溫度及皮膚毛孔的吸收,會使苦茶油脂中的醇類揮發。此時嗅聞,應該只有苦茶油的味道,如果聞到其他油類的味道,可能不是純苦茶油;如果聞到霉味或怪味等,表示品質不佳。此外,苦茶油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非常容易吸收,在手背上推開很快就沒有油膩感。若經皮膚測試時的油膩感很重,或很久才被吸收,不是純苦茶油的機率很大。第二,取一個耐熱的小透明玻璃杯(不建議用紙杯,紙杯有味道,會干擾嗅覺的判斷),容量大約超過一百五十毫升即可。接著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杯子裡,隨後沖入熱水,再用杯蓋蓋住約五秒鐘,然後掀蓋嗅聞看看。如果有霉味或怪味,表示受測油品品質不佳,或存放太久。接著待冷卻後品嚐,如果還有苦茶油的味道,表示成分愈純;如果有沙拉油或其他油味,代表混合其他油類的可能性極大,不是純苦茶油。以上這兩個方法原理相同,但沖熱水的效果更好,更能充分將苦茶油的醇類揮發,剩下的物質很容易就被嗅覺或味覺偵測出來。※苦茶油主要成效特色苦茶油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其比例(百分之八十二點五)甚至比橄欖油(百分之七十二點八)還高。苦茶油也含茶多酚、葉綠素、維生素A、E,以及角鯊烯,被營養學界稱為「植物黃金」,不但可消炎殺菌、修復細胞,還有促進大腦認知功能,並且能防止皮膚老化。*苦茶油怎麼使用?苦茶油的發煙點高達二百五十二度,屬於耐高溫的油類,又具養生療效,因此運用在食物的料理上,可適用於涼拌、煎、煮、炒、炸等全方位的烹調!不過純台灣本土苦茶油的生產量極少,非常珍貴,如果您幸運擁有一瓶道地台灣淺透色的苦茶油,建議讓她發揮最大功效,還是以涼拌、冷淋或直接飲用最好。採直接飲用方式的朋友,一天約五至十毫升即可。‧可代替芝麻油使用傳統上,坐月子餐或拌麵線,通常會使用芝麻油;不過,對於體質較燥熱,或有剖腹傷口的媽咪而言,芝麻油容易上火。苦茶油性溫,正好可以改用苦茶油拌麵線、料理月子餐,是不錯的油類替換選擇。‧消化性潰瘍長輩常說,苦茶油「顧胃」,因此胃不好的人若常食用苦茶油,可改善胃部不適症狀,甚至少犯或不再犯惱人的胃痛。在國科會《苦茶油抗菌因素研究》實驗中發現,苦茶油及苦茶粕萃取或純化物,對幽門桿菌具有抗菌作用。由於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元兇,苦茶油可能對造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有抑制效果,但未來仍需進一步人體臨床研究證實。‧保護心血管苦茶油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血管栓塞的機率、調節血脂、血糖,適合高血脂症的人食用。實驗也證實,長期食用苦茶油可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含量,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推論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潤腸通便苦茶油有良好的潤腸通便效果,為便秘所苦的朋友,早上不妨先喝一杯溫開水,然後直接飲用5~10cc苦茶油,便秘情況可獲得改善。‧天然的護髮聖品在老祖母的時代,她們會用木梳沾點苦茶油,在梳理長髮後結一個髮髻,使髮色看來烏黑明亮。現代人更幸福,因為可以調入各種喜歡的精油應用上述方法。日本非常有名的「椿油洗髮精」就是運用這個古老的配方,椿油指的就是茶油。如果有掉髮、髮尾分叉或乾燥、白頭髮或頭皮屑的困擾,不妨試試以苦茶油護髮。洗頭時,可在沖洗乾淨洗髮精後、潤絲之前,以一水瓢溫水加數滴苦茶油潤澤髮尾;也可用茶油徹底按摩頭部後停留數分鐘,使頭髮和頭皮吸收養分,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再沖洗乾淨,以達到防止脫髮的效果。‧天然驅蟲劑在農業社會,醫療不發達時,苦茶油常被拿來當作驅蟲藥使用。古早時候,小朋友體內若有寄生蟲,傳統自力救濟就是喝苦茶油。現代則有更可口的良方,就是利用無基改豆漿或椰奶,發酵成植物性酸奶,淋上苦茶油並攪拌給小朋友吃,可以放些果醬或甜菜根糖蜜增加口感。這個安全的美食,既補充媽咪愛心手作的天然益生菌,又可以防治寄生蟲,且大人小孩一樣適用哦!還有不起眼的苦茶油粕(就是榨完油的渣渣),因含有高濃度的皂素,可作為天然無毒的植物蟲害防治劑。直接把油粕灑在植物周圍讓蟲蟲迴避,或將溫水與苦茶粕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攪拌,浸泡半小時後過濾雜質(不然會堵塞噴嘴),再倒入與溫水等比例的冷水稀釋,就可噴灑在果樹及植栽上。關於作者/王甯(小毛老師)是一位自然醫學實踐家、品油師、油品職人,也是熱衷環保和動物權益的倡導者。 認證 ‧義大利官方認證品油師(CLUBalogue IOEA Oil Expert) ‧中國公共營養師二級認證 ‧中國健康管理師二級認證 學歷 ‧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 MBA 畢 ‧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博士 經歷 ‧台灣藥廠副總 ‧外商藥廠總監 ‧中國科技大學休管系業師 ‧中華民國健康促進管理師 ‧經絡儀檢測健康管理師 ‧英國能量花精學會諮詢師 ‧擴大療癒一、二階講師 ‧印度合一大學Mukthi Deeksha 傳導師 ‧澤承生醫有限公司負責人 ‧油豐創辦人 會員資歷 ‧台灣品油專家協會會員 ‧美國自然醫學會會員 ‧國際虹膜醫學會會員 ‧能量醫學會會員 ‧國際催眠學會會員
-
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1.吃飽就睏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2.垃圾食品上癮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4.大腹便便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定期體檢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糖前期”的人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飲食干預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運動干預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百歲人瑞都吃什麼?長壽飲食共通點是這7種食物
長壽研究員布特納(Dan Buettner)在新食譜「藍區廚房」(The Blue Zones Kitchen)中指出,全世界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其飲食有許多共通點,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秘訣;雖然長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普遍認為飲食可促進老人健康。 所謂「藍區」就是指居民壽命長的地區,從哥斯達黎加到日本、希臘及加州,這些居民的飲食通常富含以植物為主的食物,而且藍區飲食攝取的糖、肉和乳製品,也遠低於美國飲食。以下是布特納列出的七種藍區食物:1.豆子:每天至少半杯從鷹嘴豆到大豆、黑豆,藍區居民都愛吃豆子。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對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因為有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還含有大量蛋白質。豆子配上像米或玉米的全穀物,就形成完全蛋白質,也就是含有健康所需的所有氨基酸。藍區居民所吃的豆類是美國人的四倍,布特納建議每天至少吃半杯。2.堅果:每天吃兩把百歲人瑞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營養豐富的堅果當零食,堅果富含健康脂肪、纖維、鉀、鎂和蛋白質。布特納認為,如果每天吃兩把左右的堅果,可能給自己延壽幾年。3.橄欖油:減少慢性病藍區居民把橄欖油用於幾乎所有的烹調,還與麵包、沙拉和蔬菜一起食用。橄欖油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的 LDL膽固醇,繼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它還具有抗炎作用,並富含抗氧化劑,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病的機率。4.十字花科蔬菜:減緩衰老在典型的美國飲食中,不常吃包括綠花菜、白花菜和高麗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但它們卻是延長壽命的關鍵。布特納發現屬於藍區的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居民就特愛吃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的飲食有益於甲狀腺功能,可減緩衰老過程,而且富含纖維、葉酸和維生素C、E和K,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強壯骨骼、加強免疫系統都很有幫助。5.水:藍區最愛飲料除了食物,飲料對長壽也很重要,藍區居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他們大量的飲水。在美國飲食中,每天多達一半的糖來自汽水,即使是無糖汽水,所含的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傷害不輸糖。6.咖啡和茶:防癌健腦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人有好處,可以降低心臟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且有助大腦健康。若你不愛喝咖啡,可試試喝茶。在藍區之一的日本沖繩,人們喝大量的綠茶,有助防癌和降低糖尿病風險。7.適度飲酒:葡萄酒預防心臟病藍區另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適度飲酒,尤其是葡萄酒。葡萄酒的酒精濃度不高,但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這種葡萄皮的化合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紅酒還可提高你吸收抗氧化劑的能力。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大豆油」冒充白芝麻油!專家教你如何挑純正芝麻油
目前坊間黑芝麻油,多以黑麻油、胡麻油、麻油為名。黑芝麻原料也分不同等級,只有經驗豐富的製油職人才能分辨。黑芝麻油製程中,一定要經過焙炒,才能將胚芽乳中的油脂分開、豆紅素與木酚素釋放出來。不過,焙炒溫度是一門深奧學問。蔡大哥為了控制焙炒的獨家溫度,甚至自己發明了特殊機器,才能製造出既保留養分又香氣逼人的頂級芝麻油。焙炒過度的黑芝麻油略帶苦味,油色更深;焙炒不足的黑芝麻油,則香氣不足且養分無法全然釋放。因此,一瓶上等黑芝麻油在感官檢測中,目視必須為黑中帶紅的深琥珀色,入口則香味久久不散,甚至打嗝中還透著芝麻清香。白芝麻油目前在坊間的貨架上進入兵荒馬亂時代!在精煉大豆油尚未出世的古早時代,白芝麻油是純的,民間會以純香油、香油或小磨香油為暱稱俗名。白芝麻在台灣種植率及製油率都低,純的白芝麻油並不多見。後來,邪惡清清如水的精製沙拉油問世後,許多商人便趁機魚目混珠,製造商會將很廉價的雜色芝麻焙炒得更熟,只添加5-10%。也就是,這瓶白芝麻油不是白芝麻做的,而是未經挑揀的雜料芝麻為輔,基改大豆油為主,而變身的現代產品!自從油品食安風暴出現後,政府便規定成分說明標籤一定要詳實載明,且規定詳列載明的配料中必須依比例高低排序。所以,聰明的消費者如果採買白芝麻油時,標籤上若出現「大豆油」,就知道並不是純白芝麻油。新鮮芝麻油開瓶香氣十足,若遇上溫度更是餘韻悠長。我們人體溫度是可讓醇類(也就是香氣)好好揮發的溫度。因此,在感官檢測上,可先將芝麻油放在手背上搓熱測試,讓毛細孔吸附芝麻氣味,等手溫冷卻後再嗅聞;若是純芝麻油,仍會散發淡淡芝麻味;若沒有味道,則可能添加沙拉油。接著可再將數滴油入口測試,摻香精的芝麻油在入口後香味很快就消失,純芝麻油則齒頰留香。待十至二十分鐘後,若能輕輕打嗝,會有一股芝麻清香從喉間嗝出,那就是高純度芝麻油佳作。另一個辨別油品優劣的通則也適用,那就是只要聞到酸味、霉味、油耗味的任何一種,建議敬而遠之。※芝麻油的主要成效功能芝麻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八五至九○%,油酸和亞油酸約各占五○%。芝麻油的特點是油質穩定,易保存,主因含有芝麻木酚素(Lignans)、植物固醇及酚類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質,可提高自由基清除率。木酚素為一種植物雌激素,可促進新陳代謝、滋養強身、舒緩女性更年期症狀。※芝麻油怎麼使用?營養豐富的芝麻油屬藥食同源,用來調理身體,可消炎止痛,是增添食物風味的日常調味油。‧家常備油黑芝麻經焙炒逼出香氣與養分再榨油,味道濃郁。原本性平屬性若加上薑與酒佐配,就會轉為熱性,極適合冬令進補,但腸胃不佳或孕婦則不宜多食。輕焙的白麻油,香氣則相對清雅,小火炒菜、調拌餡料,或涼拌菜餚皆非常適用。‧調理虛寒體質手腳冰冷的朋友,除了平日多運動強化血液循環外,可以十天一次的頻率,長期食用添加黑芝麻油、薑和酒的食補,便可改善冬天手腳冰冷的虛寒體質。‧女性最佳良伴女性生理期忌口生冷、刺激性食物外,可把握經血排淨後五天內吃麻油料理,如「麻油薑絲紅鳳菜」,補充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女性產後食用麻油藥膳滋補,有助抑制發炎、幫助子宮收縮,高蛋白質也能讓產婦快速補身,是坐月子的最佳良伴。進入四十歲的中年女性,可每天食用不超過二湯匙的芝麻油量,為更年期預作準備,舒緩女性停經前後可能帶來的不適,如熱潮紅、暈眩、盜汗等症狀。‧疏通腸道可於早晚空腹時,喝一小匙芝麻油,有助於潤滑腸道、軟化頑固便便,達到疏通排便功效。‧塗抹外敷麻油有消炎、解毒、去腫、止痛的作用,難怪也是製作「紫雲膏」的材料之一。家裡小朋友如被蚊蟲叮咬,可以塗抹麻油緩解紅癢。※如何辨別芝麻醬優劣?許多人誤以為芝麻榨完油的粕,可以拿來做芝麻醬,這可是一大誤會。芝麻醬是直接以芝麻研磨製成,芝麻含油率超過四七%,且是長纖維;因此好的芝麻醬會油、醬分離,在上面浮一層芝麻油,這是自然現象,用湯匙輕輕攪開即可食用。關於作者/王甯(小毛老師)是一位自然醫學實踐家、品油師、油品職人,也是熱衷環保和動物權益的倡導者。 認證 ‧義大利官方認證品油師(CLUBalogue IOEA Oil Expert) ‧中國公共營養師二級認證 ‧中國健康管理師二級認證 學歷 ‧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 MBA 畢 ‧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博士 經歷 ‧台灣藥廠副總 ‧外商藥廠總監 ‧中國科技大學休管系業師 ‧中華民國健康促進管理師 ‧經絡儀檢測健康管理師 ‧英國能量花精學會諮詢師 ‧擴大療癒一、二階講師 ‧印度合一大學Mukthi Deeksha 傳導師 ‧澤承生醫有限公司負責人 ‧油豐創辦人 會員資歷 ‧台灣品油專家協會會員 ‧美國自然醫學會會員 ‧國際虹膜醫學會會員 ‧能量醫學會會員 ‧國際催眠學會會員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適量喝牛奶 每日不逾480毫升
「英國醫學期刊」日前刊登一篇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每日攝取超過二份乳製品,例如喝超過四八○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恐增加死亡風險,唯有適量攝取才有助降低總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牛奶營養價值高,富含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中膽固醇,過量攝取確實會增加心臟病等風險。美國哈佛大學營養研究團隊,以三項大規模的世代追蹤研究(NHS、NHSII與HPFS)資料為基礎,共納入近廿二萬名美國人,以統計方法校正這群人的家族史、飲食型態、菸酒使用、更年期與更年期後激素使用情形等,再分析乳製品攝取量與死亡風險關聯。分析結果顯示,與每日攝取乳製品為○點八份者相比,每日攝取一點五份乳製品者的總死亡率略低百分之二,每日攝取二份者的死亡風險和攝取○點八份者一樣,但每日攝取量超過二份者死亡風險均提高。每日攝取二點八份死亡風險增加百分之二,攝取四點二份死亡風險增加百分之七;另,針對乳製品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每日攝取二份乳製品的民眾,罹患風險最低。研究中指的一份乳製品,係指二百四十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或六公克的鮮奶油(非黃油)、或一百廿毫升的冰淇淋、或卅毫升奶酪等。細究乳製品類別,飲用全脂牛奶者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與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顯著相關,若每天將一份乳製品改成堅果或豆類,能降低一成四總死亡率,改換成全穀類,則能降低一成一的總死亡率。潘文涵表示,該項研究與過去對奶類的理解沒衝突,適量攝取、也就是每日約二杯馬克杯的量,才能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他說,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各國飲食指南都曾建議選喝脫脂與低脂奶類。不過近年又因喝牛奶助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等,再度放寬這項限制。衛福部國健署社區組營養科科長秦義華表示,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熱量攝取在兩千五百大卡以下者,包含多數成人與嬰幼兒,每日應攝取一點五份乳品,熱量需求更高者,則建議喝到二份,並未建議每日攝取量超過二份,未來也將積極倡議民眾飲食的正確觀念。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99%國人乳品攝取不足 一天至少1.5份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每日攝取二份以上乳製品恐提高死亡風險,不過營養師要國人先「免緊張」,根據衛福部調查,我國乳品攝取量超過九成九攝取不足,在幾乎沒有喝牛奶的習慣下,即使每天有吃冰淇淋、起司等乳製品,也不用擔心攝取超過二份以上乳製品;呼籲民眾應建立喝牛奶習慣,至少達到一天一點五份的最低標。國民飲食指南建議,奶類每日應攝取一.五份,早晚各喝一杯約一八○毫升牛奶。不過,依照國健署今年七月發布的二○一三至二○一六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發現,我國男、女性各年齡層的奶類實際攝取量均未能達攝取量,僅一至六歲的奶類攝取達一點三份,接近合格邊緣。即使國人牛奶攝取量普遍不足,國內仍有把「牛奶當水喝」的民眾,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紋慧觀察,這類族群通常是孩童,多因家長灌輸「像外國人一樣把牛奶當水喝就能長得跟大樹一樣高」導致。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也說,臨床上也曾遇到一個暑假,從小瘦猴變成小胖子的男童,一問之下也是暑假狂灌牛奶所致。牛奶提供人體鈣質,僅從一般飲食幾乎無法達到每日鈣質建議量,許惠玉提醒,喝牛奶不僅攝取鈣質,也會吃進飽和脂肪及蛋白質,但牛奶喝太多,蛋白質過量,反而造成體內鈣質流失。許惠玉說,許多民眾對於牛奶會有錯誤概念,以為喝鮮奶茶、奶茶就能攝取牛奶,但部分手搖飲製作過程看不到原料,且使用的牛奶不一定是鮮奶,可能是乳含量只有五成的調製牛乳,誤導民眾以為是百分百鮮奶。陳紋慧建議,攝取奶類優先選擇是牛奶,有乳糖不耐症者可混搭豆漿,慢慢讓腸胃適應,不推薦吃冰淇淋、起司等加工品奶製品,以免攝取不必要糖分、或造成納攝取過量。
-
2019-12-14 新聞.科普好健康
哈佛研究:適量喝牛奶降死亡風險 但過量恐有害
牛奶富含營養,不過喝過量可能有害健康。《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年11月底刊登一篇美國哈佛大學大型研究顯示,適量攝取乳製品可降低總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但每日攝取兩份以上,提高死亡風險。所謂一份乳製品,指240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6公克的鮮奶油(非黃油)、120毫升的冰淇淋或是30毫升的奶酪等。以每日攝取乳製品最少的族群(每日攝取0.8份)為基準,每日攝取1.5份乳製品者的總死亡率略低2%,每日攝取2份者的死亡風險差不多。但每日攝取更多乳製品的人風險就稍高了,每日吃2.8份與4.2份乳製品者,分別多出2%與7%的風險。在心血管疾病死亡方面,每日攝取兩份乳製品的人風險最低。研究團隊進一步份析食物類別,發現喝全脂牛奶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與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顯著相關。若每天將一份乳製品改成堅果與豆類,則能降低14%的總死亡率;替換為全穀類,則能降低11%的總死亡率。美國哈佛大學營養系這次是分析三個世代追蹤研究(NHS、NHSII與HPFS),排除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者,共計納入16萬8153名女性與4萬9602名男性的資料。後續以統計方法校正這群人的家族史、飲食型態、菸酒使用、更年期與更年期後激素使用情形等,再分析乳製品攝取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牛奶能增進骨骼健康、降低血壓、幫助食慾控制、預防口角炎與預防肌少症等。然而牛奶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血中膽固醇、提升心臟病風險,各國飲食指南都曾建議,以脫脂與低脂奶類為選項。不過近年又因牛奶攝取能幫助食慾控制、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而再度放寬牛奶攝取建議。針對這項研究,潘文涵表示,這份研究份析的三個世代追蹤研究相當著名,過去提供許多健康議題強而有力的實證數據。這篇份析結果也與過去對奶類的理解無衝突,適量攝取(每日約兩杯馬克杯)才能讓身體處在最佳的狀態。但不少人具有乳糖不耐症,潘文涵建議,可選喝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或是慢慢增加牛奶量。也希望食品界仿效外國食品廠商推廣無乳糖鮮奶或奶粉,嘉惠國人。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癌變!身體出現3大警訊要當心
一、脂肪肝的危害遠不止肝臟,隨著病情發展,可累及全身“脂肪肝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發作,但是一旦到了最後一刻,也就晚了!”脂肪肝的脂肪是堆積在肝細胞內的,對肝臟而言,它容易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會發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癌。肝臟一步步受損的同時,也會逐步累及全身:① 肝臟解毒功能下降,會引起機體免疫力的降低;② 脂肪肝可加重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糖尿病;③ 脂肪肝患者中發生慢性腎病的風險是常人的2-3倍;④ 非酒精性脂肪肝,易導致血脂異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脂肪肝可不是“胖子的專利”,其誘發因素遠不止營養過剩這麼簡單!二、脂肪肝不是胖子的專利,5大誘因需早知 50歲的陳先生平常很注重自己的健康,為了躲避“三高”的襲擊,近幾年來一直以素食為主,連主食也都吃粗糧,身材也一直保持很好。但前段時間體檢的時候,卻診斷有中度脂肪肝!對此,醫生表示,肝細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轉運脂肪入血的能力減退,都能導致脂肪肝,而影響肝細胞這兩種能力的“兇手”卻有很多:1、營養過剩或缺乏高脂飲食、營養過剩、久坐不動是我們熟知的脂肪肝誘發因素。但為什麼長期吃素的陳先生也會得脂肪肝?缺乏營養!長期吃素,蛋白質的攝入就會減少,導致肝臟合成載體蛋白的“原料”不足,造成轉運甘油三酯的能力減弱,使得脂肪在肝內堆積。此時,不僅是脂肪肝,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腸癌等都可能會找上門。2、酒精酒精是肝臟的“第一殺手”。酒精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會對肝細胞造成毒性作用,導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障礙,從而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一般來說飲酒越多,脂肪肝風險越大。若脂肪肝患者飲酒,更是會加速肝細胞纖維化和壞死,拉近肝癌的距離。3、藥物多數藥物,都要通過肝臟代謝,而“是藥三分毒”,藥物本身或在體內代謝的產物都可能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此外,對某些藥物成分過敏等也易引起肝臟損傷,增加脂肪肝、藥物性肝炎風險。比如一些抗結核藥、抗腫瘤藥、皮質激素等。4、病毒性肝炎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A肝、B肝、C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會對肝細胞造成傷害,釀成慢性肝炎,而隨著肝臟的代謝功能下降,其分解代謝脂肪出現障礙,也易致使脂肪在肝細胞中堆積形成脂肪肝。另外,常見的B型、A型病毒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5、其它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5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脂肪肝。因為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缺乏時,容易引發肝臟的蛋白、脂類等代謝紊亂,誘發脂肪肝。除了糖尿病,像甲亢、重度貧血、高膽固醇血症等慢性病患者,都可能存在脂質代謝異常的情況,發生脂肪肝的機率也更高。二、輕度脂肪肝也有癌變可能,三大報警信號需當心一般來說,我們正常的肝臟,脂肪含量是不超5%的;而脂肪含量在33%左右,就屬於輕度脂肪肝了;若達到66%,則屬於中度脂肪肝;當大於66%,則已經是重度脂肪肝了。而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肝臟的實際損傷程度和脂肪肝的輕、中、重程度並不成正比,因此不僅是重度脂肪肝會癌變,不少輕度、中度脂肪肝也存在直接癌變的可能!當出現以下三種信號時,則需警惕是不是脂肪肝找上門。1、脖子變粗從後面第七頸椎(脖子後面最鼓的地方)的上緣,測量到喉結的下緣。測量時要注意上臂自然下垂,身體放鬆。若女性>35cm;男性>38cm,要小心脂肪肝。2、蜘蛛痣“蜘蛛痣”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四周發散紅血絲,常發生在人身上或臉部,當用手輕輕按壓時,紅痣會消失,鬆手後又出現。3、肝掌若手上大小魚際發紅,尤其是出現點狀的紅,也可能是脂肪肝。另外,除了上述3大特殊症狀,脂肪肝患者還可伴有長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脹、失眠多夢、驚恐焦慮等現象。40歲以上的、有糖尿病史或長期酗酒的、有肝硬化或是肝炎的,或者是肝炎病毒攜帶者、有肝癌家族史的,都屬於肝癌病變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檢查肝臟。 三、三步逆轉脂肪肝想要甩掉危險的脂肪肝,做好以下三步是基本:1 、護肝臟的營養素①蛋白質肝的再生功能主要依靠蛋白質,因此,適當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能夠促進肝臟再生、修復,起到預防和緩解肝臟病變的作用。像牛奶、起司及其製品、魚、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②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現已有研究證實,適量攝入維生素C有助於清潔肝臟,減少脂肪沉積,甚至還有助於預防肝硬化。日常的果蔬如鮮棗、奇異果、芹菜、菠菜等中都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2、飲食原則①碳水“121 ”早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午餐吃相當於2兩米飯的碳水;晚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1兩米飯大約能提供13克的碳水化合物,但50克的米飯很難填飽肚子,因此可以選擇用蔬菜、穀物來代替,提供相同的碳水,卻可以吃得更多。②低脂“1+1 ”【肉類的選擇】脂肪肝患者也可以吃肉,純素食不但不利於病情的控制,反而易導致營養不良,引起更多的並發症。但吃肉需記住兩個標準:*選擇低脂肉,如魚、蝦、雞肉、豬里脊等;*攝入的蔬果比例大於肉類(肉類每天進食不超過150g )。【科學用油】脂肪肝患者也要科學補充健康的油脂,日常應選擇攝取單不飽和脂肪酸,其能增加膽固醇的排出,並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因此日常用油可以選擇橄欖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等植物油;而豬油、牛油、黃油、植物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則要少吃。(每日用油不超過25~30克。)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乳製品能長壽嗎?哈佛做了22萬人追蹤研究
以牛奶為代表的乳製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消費的食物。毫無疑問,乳製品是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的重要來源,但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膽固醇等,也被認為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每天吃多少乳製品最合適?關於乳製品攝入量對預防死亡的影響,目前證據有限且質量不高。《英國醫學雜誌》最新發表一項涉及近22萬人的大數據分析,為評估乳製品與死亡風險的關聯增添了重要證據。 這項分析由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領導,數據源自3個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這3個隊列分別始於1976年、1989年和1986年,受試者在加入隊列時提供了詳細的疾病史、生活方式和日常飲食等信息,此後每2-4年更新一次。 研究中,對乳製品攝入量按份定義,1份相當於:●240ml 牛奶●6g(一湯匙)奶油●120ml 優酪乳或冰淇淋●30ml 奶酪 研究人員排除了在加入隊列時就報告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受試者,同時排除了飲食極端(比如吃得特別多或特別少)的人群,最終納入的總樣本量為217,755人。在各個隊列29-32年的隨訪中,共記錄到51,438例死亡,包括12,143例心血管死亡和15,120例癌症死亡。在調整多項影響因素後,研究團隊觀察到乳製品攝入量與死亡風險呈現出U型相關:與乳製品吃得最少(0.8份/天)的人相比,吃1.5份的人群死亡風險略低了2%,攝入量中等(2份/天)的人群風險相似,吃得最多(4.2份/天)的人死亡風險輕微升高7%。(每日攝入量最高的一組,如果光喝牛奶的話,4.2份相當於喝1升,每天攝入量很難達到這麼多,但如果是奶油,大約25g,還挺容易超標的。)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這兩類特定原因的死亡,也表現出了相似的U型關聯趨勢,但乳製品攝入量最高人群的心血管死亡風險並未升高。進一步區分不同類別的乳製品發現,全脂牛奶攝入量每增加0.5份/天(120ml),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癌症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1%、9%和11%,沒有發現優酪乳和奶酪攝入量與死亡率的關聯。那麼,如果乳製品吃得適量,共同組成食譜的其他食物對死亡風險有影響嗎?在替代分析中,研究團隊觀察到,將每天一份乳製品改為堅果、豆類或全穀物類食品的人群死亡率風險降低了11%-14%,而改吃紅肉和加工肉類的人群死亡風險升高約5%。此外,當研究團隊更多考慮受試者近幾年的飲食習慣,排除那些研究早期就死亡的病例時,發現乳製品攝入量和死亡率並沒有明顯相關性。 基於來自大型隊列的這些數據,研究團隊總結認為:●研究數據不支持多吃乳製品可以降低死亡風險。●每天吃2份乳製品與最低的總死亡風險相關。●每天吃4份以上人群死亡風險尤其是癌症死亡風險輕微升高,值得進一步研究。●同時,乳製品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取決於替代攝入的其他食品。這也與此前JAMA報導中哈佛大學胡丙長(Frank B. Hu)教授曾提出的建議可謂殊途同歸:“無需過分強調乳製品這一種食物,更重要的是整體飲食習慣。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鹽分過高?醫師教怎算常見小吃鹽鈉有無超標
台灣的美食多、花樣多,然而這許多美食卻經常藏著健康陷阱,大飽口福時務必多加留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院長李聰明教授提醒道,我們常吃的食物裡面的鈉含量其實都不少,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水餃一顆鈉含量75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8公克,如果吃十顆水餃一餐吃進的食鹽的含量就2公克。鍋貼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肉粽一顆250公克,鈉含量850毫克,換算成鹽巴超過2公克。小籠包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沾醬含量更高,10公克沾醬鈉含量300毫克,換算成鹽巴接近0.8公克。味增湯一碗鈉含量60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1.5公克。 千萬要曉得,這些餐桌上的常客,鈉含量其實都很高!鹽巴吃太多,健康問題多李聰明教授指出,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嚴重度,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第一級是比較輕微的心臟衰竭,第四級是比較嚴重的心臟衰竭,當然愈嚴重的患者鹽巴限制會愈嚴格。鹽巴進到體內後,會把水份留在體內,心臟衰竭患者沒辦法迅速將水分排出體外,所以吃愈多鹽,留在體內的水愈多,心臟的負擔也愈重,容易導致病情惡化。我們建議要限鹽、限水,每日鹽巴攝取量在健康成年人希望能夠小於6公克,在輕微心臟衰竭患者希望能夠小於5公克,在嚴重心臟衰竭患者要小於3公克。要怎麼控制在5公克以下?最簡單的就是跟病患講,煮菜時都不要加鹽巴,一天就秤5公克食鹽,吃東西時就用這5公克食鹽搭配。這作法當然很嚴格,然而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就必須這樣嚴格限制。至於喝水量,一般人一天喝水量大約是2000毫升,心臟衰竭患者一天只能攝取1000至1500毫升的水。這裡指的「水」,並非只有直接喝的水,還要包括食物中的水,因為米要加水才能煮,米飯裡約50%是水,稀飯裡約80%是水,青菜、水果的含水量高,喝的湯全都是水。假如一天限制1500毫升的水,是很嚴格的限制。關於一天要喝多少水,很多患者都會誤解,所以額外喝1500毫升的水,這樣喝進去不得了,一天恐怕超過3000毫升。這需要跟病患做很好的衛教。口很乾怎麼辦?通常會建議用棉棒沾水含一下就好,千萬不要吞下去。如果喝了太多水,可能會喘,腳會水腫,晚上沒辦法平躺睡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評估方法,就是每天測量體重看有沒有上升。可以使用低鈉鹽嗎?鉀離子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要注意什麼?李聰明教授表示,心臟衰竭、高血壓都跟過量的鈉離子攝取有關,所以有人會使用低鈉鹽,但是使用低鈉鹽時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般的食鹽是氯化鈉,低鈉鹽則是氯化鉀。心臟衰竭病患通常腎功能也不會太好,腎功能不好的病患排鉀能力會下降,所以鉀離子可能累積在體內。鉀離子在體內的濃度有非常嚴格的範圍,鉀離子過高的時候可能會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停止跳動。另外,有些藥物會干擾鉀離子的排除,例如有些利尿劑能留住鉀離子,導致體內鉀離子濃度上升,使用低鈉鹽便要非常小心。若使用低鈉鹽,一定要告訴醫師。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每日攝取量?過度的脂肪攝取常常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約有一半心臟衰竭病患都是因為心臟血管阻塞造成,所以要留意脂肪攝取。脂肪分成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和紅肉的比例較高,另外椰子油、棕櫚油也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較耐高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裡的比例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油,因為它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本身具有抗氧化的效果,但是這種油有個弱點,就是不耐高溫,經過高溫烹調容易受到破壞,破壞之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所以這種油比較適合涼拌或低溫拌炒,不適合高溫煎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大豆油、玉米油、葡萄子油、葵花子油中的比例較高。大家熟悉的魚油,也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亦容易裂解,產生自由基,對人體有害,不適合高溫烹調。該選擇哪種油?要看烹調方式,若是低溫烹飪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來講是比較好;若是高溫油炸,選擇飽和脂肪酸會比較理想。美國心臟學會有建議,攝取油脂要適量,我們每天的能量來源,來自於油脂的能量最好小於30%。平常使用的油最好75%來自於不飽和脂肪酸,只有25%左右來自於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對心臟會有哪種危害?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人們為了讓油脂更耐高溫、增加穩定性,而將油氫化,但是在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反式脂肪。李聰明教授解釋道,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長期使用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並使人變胖,變胖容易產生胰島素抗性,而導致糖尿病。此外還可能傷害記憶力,或影響生育。大家要多看成分標示,若標示含有標精緻植物油、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要盡量避免。美國、台灣皆已禁止在食品製造過程中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體重剛剛好,對心臟最好!李聰明教授指出,體重過重,心臟的負擔愈大,對心臟不利;體重過輕對心臟衰竭也沒有好處,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病人吃不下,BMI值愈來愈低,這種病患的死亡風險較高。比較嚴重的稱做「心臟惡質病」,病患什麼都吃不下、營養不良,瘦成皮包骨。 BMI值跟心臟衰竭死亡率是呈現U字型,過低、過高時的死亡率都偏高,在理想BMI值的死亡率才會是最低,理想的BMI值一般認為是在18-24間最理想。心臟衰竭事實上死亡率非常高,第四期的心臟衰竭每年死亡率可高達50%,甚至比部分癌症還更可怕。現在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技術都有進步,但是患者也要積極配合,包括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膽固醇、戒菸、運動、飲食控制等,醫病共同努力才有辦法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原文:美味當前要小「心」,飲食陷阱愛注意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09 養生.營養食譜
自製下酒菜 在家請客不難
對許多上班族來說,下班小酌一下,職場上的煩悶就有了紓解。在家喝上一杯紅酒或是白酒,甚至去超商買罐啤酒回家喝,只要有了下酒菜一切都對味。Catmint Cafe & Bar 貓草餐酒館老闆露娜不只對調酒在行,對喝酒時的下酒菜也有一翻研究。露娜分享在家也能自己製作的下酒菜,包含鹽煎舒肥里肌牛排、義大利香料拌炒的櫻桃鴨胸義大利麵,及用楓糖烘烤的孢子甘藍,淋上巴薩米克醋,香氣撲鼻,整個開胃起來。只要花點時間下廚,不僅能滿足喝酒時饞饞的胃,有客人來家裡作客的時候,這些料理也非常上的了檯面,讓人彷彿置身西餐廳用餐。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要多留意食材的搭配和調味。像是楓糖培根烤孢子甘藍這道料理,培根屬於加工肉品,偶爾攝取可以,建議一次不要超過50公克。在家可以利用雞肉或像是鮭魚來做烘烤整體營養價值會更加提升。此外,簡鈺樺說,由於WHO及各式研究一直在呼籲減糖,料理中的楓糖也屬於精製糖的部分,建議酌量使用,若可以捨去會更佳。至於居家進行牛排煎烤,簡鈺樺說,調味部分可以捨去奶油,善用各式鹽類,如玫瑰鹽來提味。主要是因為奶油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不利心血管保健。若想要提升蔬菜量,可以增加像是排餐經常性搭配的花椰菜或是胡蘿蔔,增加纖維量。簡鈺樺說,櫻桃鴨胸義大利麵,屬於六大類均衡的料理,所使用的食材也都非常合適,很適合做為居家體驗西式料理的選擇。【Choice 舒肥里肌牛排】材料:牛里肌原塊、時蔬作法:1.清修牛肉上的筋膜、脂肪,切成240g(8unce),約1.5公分厚度,以63.5度舒肥8小時。2.完成後,將牛排表面以紙巾拭乾,以迷迭香、奶油、鹽煎至表面焦香即可,最後灑上義大利香料。3.時蔬配菜可將南瓜、迷你馬鈴薯、番茄、麵包等,鋪上奶油、鹽、馬鞭草烤至表面焦香。【楓糖培根烤孢子甘藍】材料:孢子甘藍、培根、迷你馬鈴薯、番茄作法:1.將孢子甘藍與馬鈴薯川燙一分鐘去除土味,與所有材料一同切丁放入烤盤。2.淋上橄欖油、白蘭地、楓糖、鹽,烤至表面成金黃色。3.出爐後趁熱淋上一匙巴薩米克醋增添微酸的迷人香氣即可完成。【櫻桃鴨胸義大利麵】材料:櫻桃鴨胸、大蒜、番茄、鴻禧菇、白酒、白蘭地櫻桃作法:1.以橄欖油熱鍋,放入大蒜煎成金黃色煉成香蒜油。2.加入番茄、鴻禧菇、櫻桃鴨胸炒香後,加入義大利麵以及鹽、義大利香草拌炒。3.最後加入白酒即白蘭地櫻桃增加酒香。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19-12-07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時序進入冬天,不少人開始手腳冰涼、感覺氣血不足,開著暖氣雖然能暖和身體,總歸是治標不治本,所以人體為了增加體溫和暖身驅寒,就會開始進食一些補氣的食材或藥膳,想辦法補元氣、暖身體和養血。 氣候寒冷,空氣也變得乾燥,人體皮膚也變得乾燥,容易上火、畏寒怕冷,感冒也是常見症狀,很多人身體開始吃不消。精於養生之道的人,會在剛入冬時,開始服用一些對症滋補的藥膳,提前為身體儲存能量。 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明珠表示,寒冷的氣候會損傷人體陽氣,老年人陽氣虛衰,冬寒更為傷陽,陽虛的老人在冬天病情易加重,甚至死亡者甚多;而患有慢性病,心腎陽虛衰者,禦寒力低,更怕過冬天,所以在冬天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宜多吃溫熱性食物。 防寒保暖的食材、藥膳非常多,哪些是適合冬天的溫熱性滋補食材?吳明珠推薦以下幾種具溫補腎陽、心陽、脾陽的食材藥膳,慢性病患者可根據體質、病況而選用。 1、甘溫熱性的肉類食物:如羊肉、鹿肉、牛肉等肉類,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熱量高,禦寒效果好。2、甘溫熱性的根莖類食物: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牛蒡、地瓜、菠菜根等根莖類蔬菜,因含有大量的鐵、錳、磷、鈣等礦物質,與禦寒肉食配合食用,不但可以增加禦寒力,還可清除肉食中多餘的膽固醇。3、富含鐵質食物:如動物肝臟、雞肉、蛋、豆類、香菇、黑木耳、芹菜、菠菜等可多吃,與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同食,可促進鐵質吸收,使各種營養成分能充分氧化,產生熱量,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4、辣椒:辛辣可使末梢毛細血管擴張,流向體表的血液增加,可抵禦寒冷。5、核桃仁:能補腎強精,含脂肪40~50%,這種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所含糖類又能產生高熱量,含有卵磷脂和維生素E能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一顆核桃就是一個產熱的營養方,冬季食用有很好的防寒保暖作用。對老年氣喘、腦力減退,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6、栗子(板栗):甘溫補腎,腎虛怕冷而又腰膝無力者,常吃有益,與糯米一同煮粥,常吃還可治療慢性結腸炎所致的寒瀉。7、韭菜:屬於熱性蔬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群、鈣、磷、鐵,煮熟吃可助陽暖腎,增強禦寒能力。凡背心冷、腰膝酸冷者,常吃有不錯效果。8、薑棗紅糖飲:用生薑10克、紅棗5枚、紅糖15克煨成湯,服用後,會頓覺全身暖和舒暢,還能防治冬天風寒感冒。 延伸閱讀: 冷氣團報到! 「這群人」體溫調適能力差,外出4準備要做妥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2-0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心血管承受得住嗎?醫師教遠離高血脂症和心臟病
這周氣溫下探十幾度,面對劇烈的溫差變化,你的心血管承受得住嗎? 在這種天氣,像是容易導致血管阻塞的的高血脂症、以及心悸心痛、心律不整的心臟疾病都是你我不能忽略的疾病議題!高血脂症甄至翔醫師說明,高血脂症會導致動脈硬化,影響觸及全身的器官,千萬不能忽視這個疾病! 從中醫觀點來看,高血脂主要和脾失健運、肝失疏泄、痰瘀阻滯有關,治療上主要會使用能降血脂 的中藥,如何首烏、冬蟲夏草、山楂、陳皮、仲杜、冬瓜等。想要遠離高血脂症,日常中也要留意要選擇不飽和脂肪酸 且冷壓初榨工法為主的油,飲食上要少吃油炸類食品,最後也一定要記得,適度的運動加上正常的作息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心臟疾病面對心臟疾病,中醫重視的是事前預防,有時候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甚至是心律不整,大多數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忽略,但其實你的身體早已發出警訊。顏明鴻醫師說明,中醫會經辨證論治來診斷心臟陰陽氣血盛衰,再對證下藥來改善體質,對於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心律不整能幫助改善。這次醫師也特別幫大家整理護心的三穴位和保健茶飲,大家快學起來,一起護好心!護心三穴位1.內關穴: 寧心安神、理氣止痛。2.勞宮穴: 清心火、安心神、強心,特別適合加班熬夜、喝酒應酬後火氣大的人。3.郄門穴: 養心護心,主治心痛、心悸、胸痛。保健茶飲用蓮子15顆、柏子仁3g、黨蔘6g、紅棗3顆,加500c.c.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濾渣即可。每個人體質不同,當疾病發生時應該馬上就醫治療。天氣變化大,大家也要多提醒長輩務必做好保暖,特別是在進出室內外時要留意溫差,讓我們一起打擊心血管疾病,別讓它們成為人生中的意外。來源出處:圓扶原中醫診所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
-
2019-12-05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拉麵注意!日本研究:拉麵店盛行地區 這種病死亡風險愈高
拉麵不但是日本人最愛的國民美食,許多台灣人也超愛。不過含高鹽的拉麵吃多並不健康,根據近期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盛行的地區,與當地民眾中風致死率有顯著相關。根據刊登於9月號《Nutrition Journal》期刊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多的地區,該地居民中風致死率愈高,包含櫪木縣、秋田縣、青森市、山形市、新潟市及鹿兒島縣,這幾個都是以拉麵聞名的縣市,居民中風情況也最為嚴重。該研究團隊針對日本國內拉麵、速食、義法料理、烏龍麵及蕎麥麵等4種不同類型餐廳,調查每種餐廳與中風死亡率的關聯及比較,得出了上述的結論,並建議民眾應適量吃就好,並多補充蔬菜和水果。一般我們吃到的拉麵都很鹹,因其湯底有大量味精及飽和脂肪,麵條本體也是高麩質、高糖分、高鹽量,這些都是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因子,日本媒體指這幾乎是「死亡組合」。此外,台灣不但愛吃拉麵,夏天許多人也很愛吃涼麵。不過涼麵使用的油麵、麻醬也是高油脂、高熱量,同樣也健康不到哪去。之前豐原醫院曾舉辦減重控糖活動,營養師就教導大家可改吃日式蕎麥麵,以一份約200公克、淋柴魚醬汁,熱量才230大卡,約為傳統涼麵的一半而已,並含較多必需胺基酸,是麵食的好選擇。
-
2019-12-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海帶為什麼要打一個結?營養師揭露2原因
我們在外面餐廳吃黑白切或滷味,常見海帶會打上一個結,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少網友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不是錯覺,打一個結好像就會比較好吃」、「比較好夾?」、「是不是這樣會比較快熟?」營養師于仁文解釋,打結的海帶一來是為了方便,二是為了煮熟不貼鍋。因為當海帶煮水之後表面會出現黏糊糊的一層,一片片放在鍋裡煮起來就容易層層疊起,吃的時候也很不方便。海帶中含有可溶性海藻膠,豐富的碘鉀鈣鎂,其脂肪酸中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常吃海帶除了可以預防甲亢,還對結直腸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海帶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降脂控糖降血壓,對體內的重金屬毒素也有幫助排除的作用。
-
2019-12-01 養生.營養食譜
氣炸鍋家常菜 15分鐘搞定
主打省油的氣炸鍋正夯,登上百貨周年慶熱銷品項。在個人臉書粉絲專頁經營「新手下廚免緊張!零失敗料理」專欄,已累積5000名粉絲的料理部落客Bibi說,很多人以為氣炸鍋只能拿來炸雞塊、薯條,其實氣炸鍋不但省油,而且省時、易操作,非常適合新手。Bibi分享三道15分鐘就能搞定的氣炸鍋家常菜,讓小資男女不再因忙碌而餐餐外食,生活更健康。Bibi說,他約四年前開始練習下廚,剛上路時,無論做菜、烘焙都常失敗,以致下廚時覺得很不安、手足無措。為此,他開始把失敗中累積的經驗寫成圖文解說,放上網路分享給讀者。他說,菜做好的成就感,足以讓他心情放鬆、壓力消失。他形容料理像是變魔術,每當看著食材、原料,從零到變成色香味俱全的成品,就覺得好幸福。Bibi分享的三道料理包括彩虹鮮蔬烘蛋、蔥爆奶油蝦和櫻桃鴨胸佐紅石榴藍莓醬。烘蛋部分採用青椒、彩椒和花椰菜,都可換成自己喜歡的食材,例如玉米、火腿也適合。如果加入起司,就會變成好吃的起司烘蛋。他也分享氣炸鍋料理鴨胸的秘訣,是要靜置5到10分鐘再切肉,因為靜置能鎖住肉汁。如果馬上切的話,肉汁容易流失。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說,烘蛋料理用到鮮奶油,屬飽和脂肪,如換成鮮奶更健康。而在肉食處理上,鴨胸或其他肉類,去皮的料理都比帶皮的健康,主因是帶皮肉類含皮下脂肪,容易吃得過油。畢竟,不少人選用氣炸鍋,就是因為不想吃那麼油。午、晚餐食用肉、蛋類之餘,也要適時搭配蔬果,促進營養均衡。櫻桃鴨胸佐紅石榴藍莓醬材料:櫻桃鴨胸一塊、藍莓約40到50顆、紅石榴果醋四大匙作法:櫻桃鴨胸退冰後不用做任何醃製的動作,拿刀將皮輕劃格紋。皮朝下,直接放到內鍋設定180度10分鐘,翻面後以200度煮5分鐘。醬汁需另用鍋子煮,將藍莓及紅石榴果醋放入鍋,以中小火煮滾收汁煮稠即可。◎小訣竅:鴨胸氣炸完需靜置5到10分鐘再切,靜置才能讓鎖住肉汁。如果馬上切的話,肉汁容易流失。蔥爆奶油蝦材料:蝦子半斤醃料:鹽巴少許、白胡椒少許調味料:蔥適量、蒜頭適量、辣椒適量、奶油15g作法:先處理蝦子,去掉觸鬚及眼睛,灑上鹽巴和白胡椒醃漬約10分鐘,直接放入內鍋,以180度煮10分鐘。中間5分鐘時,按下暫停,稍微翻面後繼續。下調味料後,再次設定200度煮5分鐘,即可完成。調味料下鍋後,絕對不要炸太久,不然蔥會變黑、蒜會變苦。彩虹鮮蔬烘蛋材料:雞蛋三顆、鮮奶油30c.c、花椰菜40g、紅椒40g、黃椒40g、青椒40g調味料:鹽巴少許、黑胡椒少許、義大利香料少許作法:先將烘烤鍋刷上油,防止沾粘。再將雞蛋打散後加入調味料以及鮮奶油拌勻,蔬菜切成小丁可先放入內鍋。接著將雞蛋液倒入鍋中,設定氣炸鍋180度10分鐘。顏色上色後可以用筷子戳戳看,若有蛋液流出,代表還沒熟,可以再烘烤3到5分鐘,最後脫模。◎小訣竅:材料都可以換成自己喜歡的食材,例如玉米、火腿、都非常適合。如果加入起司,就變成好吃的起司烘蛋了。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想要品嘗最鮮美的原味!台灣一年四季最該吃哪些水果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譽,水果種類豐富,一年四季皆可品嘗到鮮甜可口的水果,但是季節轉換快,你是否也常常在選購水果時,擔心是否是當季水果而苦惱呢?據農業易遊網報導,台灣水果依季節分成春、夏、秋、冬與全年產期的類型,一起享受這些水果帶來的幸福、健康、新鮮的好滋味吧!春季水果(3-5月)梅子:風味以清酸稱絕,滿口生津而別有風味。西瓜:香甜多汁,被稱為「夏季瓜果之王」,傳統中醫認為西瓜味甘、性寒,助於解暑、止渴、開胃、利尿等。李子: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B12等營養成份芒果:早在明朝,李時珍便將芒果稱為「果中極品」,有止暈、行氣、消食等功效。另外,芒果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也有助於抗氧化及美膚。枇杷:枇杷果肉酸甜適中且柔軟多汁,除了鮮食之外還可製成加工品如果膏、果露,釀酒等,以及非常知名的枇杷膏。草莓:草莓擁有豐富的維生素C,每100公克有60毫克,是蘋果的7-10倍;果肉內富含果膠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消化。荔枝:每年春末夏初時期,最好吃的其中一項水果就是荔枝,玉荷包的價錢常常是新聞的焦點。夏季水果(6-8月)紅龍果:火龍果果實含花青素、鈣、磷、鐵等礦物質、維他命群、植物性蛋白及高量水溶性膳食纖維。糖分以葡萄糖為主,幾乎沒有果糖和蔗糖,這種天然葡萄糖,容易吸收,適合運動後食用。桃子:台灣水蜜桃有平地及高山之分,因栽種區域不同產生不同口感,水蜜桃味甘、性溫,且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B、C。梨子:梨子的含水量達89%,是優質的天然飲料,內含有大量果糖,可迅速被人體吸收,水梨大部份的纖維都在果皮上,連皮一起食用可得到較多完整的纖維化合物。葡萄:葡萄營養豐富,含有維生素B1、B2、C、P、胡蘿蔔素、蛋白質、氨基酸及鈣、鉀、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其總抗氧化力在水果中獨占鰲頭;另外,葡萄含有大量葡萄糖及果糖,容易被人體吸收,迅速轉化為熱量,幫助恢復體力、消除疲勞,但糖尿病患者應忌食,一般人食用完畢則應盡快漱口、刷牙,否則容易造成齲齒。酪梨: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中記載最營養的水果,雖然沒有水果的甜味,但是視為建康的水果。其中脂肪高達8.3%~22.8%,這些脂肪的主要成份﹐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所以有利於血脂肪的控制。酪梨也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鉀鎂等礦物質,兼具一般水果的營養價值。龍眼:龍眼營養豐富,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包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C、E、K、鉀、磷、鈣、鐵、鋅等,具安神定志、補血益脾、降脂護心、健腦抗衰等益處。但因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只能淺嚐;腎臟病忌鉀者應少量品嘗;有上火發炎徵兆、消化不良者及孕婦則不宜食用。其它還有:百香果、西瓜、李子、芒果、荔枝秋季水果(9-11月)文旦柚:文旦柚也稱為柚子,諧音「佑子」具吉祥含意。文旦柚熱量很低,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P、胡蘿蔔素,以及鈣、鉀、磷、鐵等微量元素,可健胃、化痰、美容養顏、幫助消化、降低膽固醇。柿子:柿子不僅美麗,還富含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C、碘及各種礦物質等,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補充養分、潤肺生津、幫助消化,對缺碘所引起的甲狀腺腫大也有幫助。洛神:洛神花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黃酮素、β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等,能抗氧化、助消化、降血壓、消暑降火、養顏美容。腸胃不適者建議不要空腹飲用,體虛氣弱、腎功能欠佳的人需適量,血壓偏低者、生理期間的女性及孕婦則不宜食用。其它還有:紅龍果、百香果、芒果、梨子、酪梨冬季水果(12-2月)金棗:新鮮的金柑果實呈圓形或橢圓形,金黃色,大約如大拇指,可連皮帶肉吃是最大的特色,果皮甜中帶點苦味,可潤喉,生津解渴,幫助消化。柑橘:柑橘由內至外都具有營養及經濟價值,果肉有豐富的維他命C和礦物質等。番茄:番茄最重要的營養成分是茄紅素,具有獨特的抗氧化能力,而且不會因烹煮而被減損,甚至會因為細胞壁被破壞而釋出更多茄紅素。正因如此,番茄是少數鮮食和熟食皆宜的食材。蜜棗:棗子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B1及B2,尤其維生素C,是西瓜的5倍,水梨的9倍,蘋果的20倍,堪稱為「維生素C果」。臺灣的產地集中在南部,以高雄、臺南和屏東為主。其它還有:柳丁、柿子、草莓全年盛產水果:木瓜:木瓜富含維生素B1與B2、維生素A、維生素C、木瓜酵素及多種礦物質,可預防感冒、幫助消化,對產後婦女來說,也有促進乳汁分泌的功用。紅肉木瓜含大量的β胡蘿蔔素,算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延緩衰老。鳳梨:鳳梨果實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A、B、C,有機酸、氨基酸、胡蘿蔔素、膳食纖維,以及鐵、鎂、鉀、鈉、鈣、磷等。鳳梨中的酵素能解油膩、助消化、降血壓,適合飯後食用。但不宜吃太多,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出現腹瀉、嘔吐、頭痛、全身發癢等症狀。蓮霧:蓮霧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鈣、鎂、硼、錳、鐵、銅、鋅、鉬等微量元素,屬於微鹼性水果,可調節人胃腸的酸鹼度。蓮霧富含水分、清涼解渴。釋迦:釋迦內含豐富維生素C、蛋白質、鐵、鉀、鈣、磷等,助於調節血壓、促進腸胃蠕動。對於未患有糖尿病,牙齒不好且高血壓的長者來說,釋迦是良好的營養補充食物。水果產季月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