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飲食控制
共找到
410
筆 文章
-
-
2020-09-08 養生.健康瘦身
小禎狂減41公斤還持續瘦!聰明吃澱粉與火鍋,調整進食順序是關鍵
藝人小禎為了有健康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積極瘦身減肥,靠著戒酒、飲食控制與健身狂瘦40公斤,她卻不因為瘦身有成而安逸,反而將運動融入生活,日前更在臉書上po一張運動完的「假兩件」濕身照,讓網友大推性感,稱讚「可能會引發新潮流」、「一看就知道你是運動瘦下來的」、「變的好美好有自信,我要向你多學習」。原來,照片中的小禎才剛運動完,在鏡子前自拍,身穿灰色T-shirt與黑色短褲的她臉色紅潤,T-shirt因為爆汗而濕出一件內衣痕,小禎自打趣的表示「其實這樣還蠻好看的說」,可見暢快的運動流汗之後,散發出女人的自信美。減肥契機:有健康的身體陪伴家人才是無價的小禎過去因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吃藥有副作用導致她在半年內暴肥20公斤,讓身在演藝圈的她不免遭來揶揄和批評,後來,常跑醫院的小禎驚覺自己少了好多陪伴女兒的機會,痛定思痛將母女之愛化做減肥的動力,果然有了驚人的成果,從此之後,規律運動也成了她維持身材與美麗最好的祕方。減肥秘訣:戒酒、戒辣、多運動關於減肥秘訣,她也多次分享,必須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從頭到腳改變生活習慣,戒吃辣、喝酒是起手式,接著要堅持固定上健身房的習慣,提升身體代謝力與肌肉量,如此一來不用擔心吃大餐時感到罪惡感,體態也變得緊實有線條,整個人更加有活力。近期才剛接下內衣代言的她,可說是展現女人內在美的最佳代言人之一。調整進食順序:蛋白質、蔬菜,最後澱粉有在運動的女性們,小禎也建議,飲食控制更是關鍵,改善愛吃的嘴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可以調整吃東西的順序。例如,她個人會先吃含豐富蛋白質的肉再吃菜,另外,晚上用餐就不碰澱粉。什麼是釋放壓力、找回自信最棒的方式?運動之後,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Dopamine)的化學物質,馬上就能讓你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可以讓你忘卻當天的不開心,感到正向與充滿自信的氣息,就是因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更不能忘了兼顧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從歸律的運動習慣、吃好的食物做起,身體一定會給你正向回饋,告訴你忙碌的生活也能享有自信與美麗!夏天很多人都選擇懶洋洋地待在有冷氣的室內,小心久坐不動,慢性疾病會悄然而至!因此,還有粉絲在小禎的假兩件照片下方,對朋友溫馨喊話:不要再吹冷氣了,趕快去流汗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04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為難承受之痛辭職 生物製劑療法有助潰瘍性大腸炎
喜歡打球的17歲「小偉」最近幾個月,媽媽發現他越來越瘦,常常抱怨腹痛。起初媽媽以為升學壓力導致,直到體重持續下降,也不跟朋友打球,馬桶看到血便,趕緊帶他到嘉義長庚胃腸科醫師顏志維求治,經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大腸從最外頭直腸有很嚴重發炎跟潰瘍合併出血,且發炎持續往上延伸至左段結腸,診斷「小偉」不是罹患腸躁症,而是與日本首相安倍一樣的「潰瘍性大腸炎」。顏醫師對「小偉」追蹤大腸鏡檢查,發現雖有輕微改善,但仍沒達到目標。幾個月過去,「小偉」抱怨雖然比較少拉肚子了,但是右邊肚子痛偶爾就會發作。顏醫師認為讓黏膜癒合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進行特殊單株抗體也就是「生物製劑」針劑治療,以達目標。半年多來,「小偉」打針完後未有不適,每2個月一次的療程,也沒耽誤他即將上大學的課業準備。漸漸的,「小偉」覺得肚子不痛了,口服的藥物減少了,體重跟體力也慢慢地恢復,終於身體狀況復原到可以回去打他最愛的籃球。在打針半年後,再次執行內視鏡檢查顯示腸子潰瘍發炎幾乎不見了,抽血發炎指標也都正常,治療效果令人滿意,但醫師仍耳提面命叮嚀「小偉」飲食還是要持續的控制,僅剩的兩三顆口服藥物治療仍不能中斷,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顏志維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慢性發炎疾病,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基因也就是體質,現代化環境、飲食、過敏原接觸及自體免疫的誘發有關,好發族群為10至20歲的年輕人及7至80歲的長輩。在過去環境汙染不多,飲食單純的年代,此類疾病並不常見,不少醫師未有相關經驗診斷及治療病人,因此病人往往求醫無門輾轉流浪於各醫院的胃腸科。潰瘍性大腸炎治療,跟一般肚子痛感染腸炎治療很不一樣,潰瘍性大腸炎在排除感染之後,主要是讓腸子不要發炎,除特殊消炎藥物外,飲食控制,如避免牛奶接觸,避免抽菸及二手菸,多吃蔬菜水果,多以白肉取代紅肉等,也是重要的課題。潰瘍性大腸炎病情變化可以很快,腹痛出血甚至可能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因此需要專業醫師及個管師密切與病人聯繫,依據病人狀況做藥物調整。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飲食控制只能降2成!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
-
2020-08-30 橘世代.時尚橘
40歲吳克群「瘦回30歲體態」就靠16:8飲食法 !
今年40歲的吳克群,出道20年將推出新專輯「你說 我聽著呢」,近期勤跑宣傳,外形「逆齡暴瘦」,甚至回到10年前的體重,他透露靠「16:8飲食法」,搭配每天拉筋、一周打2次2小時以上的籃球,hold住好身材。吳克群膚色相當黝黑,他透露從不美白,喜歡曬黑,「因為曬黑了看起來比較瘦、比較Fit」,過去更曾去醫美特別曬黑,膚況很好的他,每天早上養成用清水洗臉的習慣,並在化妝師的建議下,定期去做臉除粉刺。飲食方面採「16:8飲食法」,就是每天在8個小時內把三餐都吃完,剩下的16個小時不吃東西 ,「因為這樣瘦了很多,不熬夜也是瘦身的關鍵」,但凍齡最重要的撇步,是「持續運動」和「保持幼稚」,他說:「你的心理年齡和運動年齡會影響外觀,也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幾歲是最大程度的會表現在外表之上,一定要保持幼稚、天真。」精選延伸閱讀↘↘↘年輕也要養生-企業家「自律行事曆」打造不生病體質凍齡13年!賀軍翔「不是天然瘦」維持體態有方法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橘世代.健康橘
2年減重30公斤-前國手自排減重計畫,不小心瘦過頭
桃園市成功工商校長邱垂夕是劍道7段高手,早年曾入選國手,1991、1993年在世界盃拿下銅牌,站上頒獎台升國旗領獎,靠戰績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兩度在國家大賽中飄揚。邱校長還有國際裁判資格,曾連續3年獲聘世界盃裁判,並寫下擔任決賽主審的榮譽紀錄。從選手一路升級到老師、教練、國際裁判,邱垂夕的體重也一路上升,以前還是選手的時候體重80多公斤,後來擔任教練、高職主任、國際裁判時,體重破百飆上115公斤,除了血壓稍高,膝蓋有些積水,沒有其他特別不舒服的問題,行動也不受影響,而且每周至少5天練劍2小時動作還很靈活。3年前,邱垂夕騎機車準備到中原大學擔任田徑比賽裁判,路上被車撞倒左膝明顯感到疼痛,他忍了一天,連絡過去劍道國家隊隨隊醫師陳愈志,陳醫師已經是衛福部旗山醫院骨科主任,接到電話隨即安排丘垂夕到醫院檢查,確定左膝受傷積水外流,於是幫他做PRP 內視鏡消除手術,在丘垂夕堅持和醫師評估後,連右膝也一起治療而且3天後出院回學校上班。PRP手術進行順利,出院前,陳愈志建議邱垂夕減重,他自己也覺得該減重了,雖然醫師說膝蓋積水是長年劍道訓練、比賽的後遺症,不是退化性關節炎,但既然有必要減重他就下決心執行,以前讀台體(現在的台灣體育大學)的時候修過運動員營養學分,邱垂夕重新複習並上網找營養師、醫師談減重的文章、影片,自己排減重計畫。歷經兩年,邱垂夕的體重從115公斤減到現在的85公斤,最多的時候減了45公斤變成70公斤。因為母親和朋友覺得太輕「沒版(閩南語,意思是缺少該有的樣子),加上他和其他劍道教練甚至學生,察覺70多公斤的時候使劍的速度、攻擊力道反而沒有「胖子」的時靈活、敏捷,於是讓自己回到85公斤以內,果然恢復到原有的水準,包括邱垂夕都覺得納悶。邱垂夕說,減重沒有捷徑,他為自己設計飲食,剛開始幾乎都是無鹽無油,或少鹽少油,先吃青菜,接著吃瘦肉、半碗飯。第一周「每天都覺得吃不飽,肚子餓到手會抖」,腦袋浮現他最愛的滷肉飯,有幾次還真的偷偷跑去吃,被太太發現後責怪他「減假的」,於是再一次下決心減重。經過1個月,邱垂夕瘦了2公斤,不過到第2個月碰上「撞牆期」怎麼都減不下來,他不灰心,除了繼續透過飲食控制體重,也要求每天至少走1萬步,還有一周5天練劍道,過了撞牆期體重又開始下滑看見成效,第一年減了11公斤。第2年,每天3餐改為兩餐,邱垂夕接任成功工商校長後每天早上約6點到學校,先繞操場1小時多,7點10分過後學生開始入學校,他會到校園各處走走,如果下雨,就在辦公室練習竹劍或踩飛輪,中午午餐後再走動,晚上回到家6點半以前晚餐,沒特別事9點半就寢。「減少應酬、規律作息、保持運動習慣」,邱垂夕強調自己很少應酬,都請學校主管出席,真的非去不可,到了餐敘階段儘量吃完第一道菜就離開,還有,為了減重用餐時不喝湯,因為熱量高,陳愈志醫師看他減重成功,除了為他高興,也希望一直保持下去。更多精選延伸閱讀↘↘↘56歲郭子乾「跑馬養健康」一跑12年,身體減齡10歲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2 科別.新陳代謝
不愛吃甜卻得糖尿病 是吃甜食引起的嗎?
前陣子門診來了一位30歲左右的男性病人,他帶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一臉垂頭喪氣的走進來診間,問我說他被診斷出糖尿病,該怎麼辦?他還跟我強調公司為了他的健康著想,希望他儘快將血糖控制到正常,他很擔心沒控制好連工作都可能不保,讓他覺得非常鬱悶,好像從天堂掉到地獄似的。他是一名業務員,過去的生活作息就是每天早出晚歸,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因工作的關係下班後需要應酬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回到家裡體力透支,運動就真的免談了。這不僅是他的生活方式,相信很多在拼事業的年輕人應該都跟他差不多。近幾年來年輕的糖尿病人有增加的趨勢,這現象確實值得擔憂及提高警覺。不吃愛甜食怎麼會得糖尿病呢?很多病人在剛被診斷糖尿病時,常會問我說是否因為吃太多糖而得糖尿病,也有人說他不吃愛甜食怎麼會得到這病?其實,現代人飲食精緻化,活動量跟以前的人比較起來變少,因此肥胖人口日益增加。肥胖又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所以糖尿病人自然也越來越多,尤其亞太地區的糖尿病人數更是成長得非常快。一個國家的國民平均所得成長快是好事,但是糖尿病人口成長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很多人經常吃山珍海味,大家都競相在社群網站放著讓人垂涎欲滴的照片,比看誰吃得比較多、吃得比較好,抱著別人已經吃了我也要吃的「怕輸」心態來一較高下。出門的話,不是騎機車就是開車代步,走幾步路就覺得很喘。然而,診斷為糖尿病之後,被要求飲食必須嚴格控制而不能隨心所欲的大吃大喝,心情變得很鬱悶,有些甚至很賭氣的跟我說飲食控制剝奪了他人生的樂趣,乾脆放棄治療算了等氣話,聽了我心中滿是無奈。了解糖尿病發生的原因糖尿病發生的原因非常複雜,例如:家族遺傳、運動量少、暴飲暴食等都是常見的原因。這疾病早期有沒有什麼症狀可以讓人警覺呢?一個人生病了身體不舒服才會去看醫生,大家熟知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疲倦等,當病人有這些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通常血糖已經很高,甚至有時候拿血糖機都驗不出來,我說「血糖破表」了。話說回來,沒事不會去看醫生,糖尿病可惡的地方是它在疾病的早期身體不會不舒服,就像我這位病人是因公司的體檢才被確診。我也遇到有病人即使被檢驗出來是糖尿病,還一口咬定是先前醫院的檢驗數據錯誤,因為他們就是不相信沒有症狀怎麼會是糖尿病。「控糖秘方」5步驟,好好照護你的血糖這位病人跟其他大部分初診斷糖尿病一樣,非常的無助、憤怒、不甘心,我得先安撫他的情緒,再將一些成功控糖的案例跟他分享,讓他不要因為被診斷糖尿病而傷心欲絕,畢竟他還很年輕,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是必然的。接著,我就告訴他「控糖秘方」,希望他可以跟我好好的配合治療。所謂的「控糖秘方」說就是....1.嘴巴管好(少吃)2.手腳都動起來(多動)3.按時吃藥4.定期驗血糖5.飲食記錄此外,我也將他轉介到我們的糖尿病衛教室,讓衛教師及營養師一起參與他的血糖照護。更重要的一點,我吩咐他千萬不要相信任何號稱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因為這糖尿病到目前為止只能控制還無法真正被根治。看著他落寞的走出我的診間,希望下次約診時他可以信心滿滿的走進來。血糖控制好保健康一個月過去了,他再度回到我的門診,我發現他體型稍微瘦了且皮膚也變得比較黑一些,但是臉上卻充滿自信,他將血糖及飲食記錄拿來給我看,我發現他的血糖真的改善很多。他很認真的將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分類,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圖表給我看,他將吃了之後血糖上升較少的食物歸類為「安全食物」而吃了會讓血糖飆升的歸類為「地雷食物」,看到他的食物分類方式,不禁讓我佩服他的創意及用心。除了飲食控制,他也按照我建議的按時服藥及定時運動,他發現這「控糖秘方」還真的很管用,我為他對血糖控制的用心感到滿意。接下來他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持之恆了,我相信他跟我們的糖尿病治療團隊好好配合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國健署提供免費項目國健署有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三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為了讓像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可以早日被診斷並及早治療,本院有提供這項健康檢查服務,請大家善加利用喔。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櫃姊苦難記!洗腎還要養家 手指腫如香腸丟工作
30歲吳姓櫃姊前年洗腎期間工作養家,難以飲食、藥物控制,常吃火腿三明治、肉鬆等高磷食物解決三餐,導致高磷血症,去年底手指、腳趾等處關節、血管鈣化嚴重,腫如香腸,健康出問題,無法工作,更無力負擔自費降磷藥物,一次跌倒造成右股骨頭骨折,換成人工髖股關節,這讓她痛定思痛,今年2月切除副甲狀腺,術後配合飲食節制、自費磷結合劑治療,四肢等處鈣化明顯改善 。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說明,這名吳姓病患16歲罹紅斑狼瘡,前年因狼瘡腎炎開始接受腹膜透析洗腎,但難以飲食控制,例如攝取高磷食物,包括加工食品、動物內臟、肉類、堅果、牛奶等,又沒有正確服藥控制,造成四肢等多處鈣磷沉積,去年底短暫改為血液透析,但未能改善鈣磷沉積,後因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腎骨病變及骨質疏鬆,一次跌倒後造成右股骨頭骨折。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蔡尚峰說,慢性腎衰竭病患隨著腎功能的下降,會發生低血鈣與高血磷。病人的高血磷除了併發低血鈣、心率不整,也會出現骨質缺乏、血管鈣化、副甲腺機能亢進,以及軟組織鈣化的問題,洗腎對於血磷清除有限,患者需服用磷結合劑。蔡尚峰指出,磷結合劑分成含鈣、不含鈣,其中含鈣的磷結合劑長期服用會使鈣磷沈積在血管與軟組織中,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死亡率增22%,以及腸胃道不適副作用。不含鈣的磷結合劑需自費使用,每個月動輒花費上千元,令患者裏足不前。蔡尚峰說明,高血磷、低血鈣與副甲腺機能亢進,從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就開始,隨便腎功能愈來愈差,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即使病人進入了透析,仍然無法完全解決鈣磷控制不佳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掐住腎臟科病人的脖子一樣,嚴重影響腎臟科病人的存活率。
-
2020-08-11 養生.健康瘦身
168斷食法瘦身 中醫提醒:這種人別嘗試
近期風行的「168間歇性斷食法」,每天進食集中在6到8小時內,其餘時間不得進食,標榜既能吃得飽也能瘦身,但中醫師提出警訊,並非人人合適。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168斷食法,以免空腹期間脹氣,未進食又減少腸胃蠕動刺激,連帶使排便品質變差。集中飲食 降低腸胃蠕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表示,好的減肥方法必須建立在「可以吸收、可以排出」前提上,否則對於身體都是一種傷害。減肥方式不該一體適用,應針對不同體質做規畫。楊佩鈺認為,減肥需要計算基礎代謝率,但腸胃功能弱的人即使正常飲食,腸胃都不見得可以妥善吸收,更何況是集中性飲食,減肥除了需要有效吸收,還得加上正常排便,如果腸胃道中沒有食物消化,會降低腸胃蠕動,使得辛苦斷食卻無效果。楊佩鈺表示,三餐不定時已是現代人生活常態,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腸胃功能不佳,像一早起床完全不餓,熬夜後隔天幾乎吃不下飯,都是腸胃不佳的警訊。此時,只要三餐定時定量,維持至少一個月,腸胃道功能就會慢慢恢復。吃得太少 反而不容易瘦楊佩鈺強調,「減肥最佳之道,應是飲食控制與運動兼具。」但近年國人常見的減肥方式並不適當,一是不吃,二是不控制飲食而靠運動減重,三則是吃酵素幫助排便。曾有一位護理人員找上楊佩鈺,希望減重,但她長期三餐不定時,又有胃食道逆流,減重初期,護理人員為了加速擺脫脂肪,吃得很少,第一個月體重下降速度非常快,但第二個月就停滯。楊佩鈺強烈要求,她才吃到建議的飲食量,進食足量後,隔天體重就下降。減肥時,人體要有一定的能量,腸胃不佳的人反而需要補充能量,增加刺激排便,人體吸收足夠能量才能減肥。楊佩鈺表示,中醫協助減肥,會使用一些補脾胃的藥,站在中醫角度,人體代謝與脾胃有關,加強脾胃能力,有助於代謝力增加。楊佩鈺提醒,想要減肥的人,可先諮詢醫師,瞭解自身體質後,再決定使用哪一種減肥方式,避免增加身體負擔,事半功倍。
-
2020-08-09 科別.皮膚
夏季是油性肌膚的惡夢!皮膚科醫師教4招 臉部秒甩油
今年台灣氣溫屢創新高,加上悶熱的午後雷陣雨,讓油性肌膚的人,臉上狂冒油與冒痘,肌膚狀況持續不好!到底該如何保養油性肌膚呢?皮膚科醫師就提醒,包括使用的保養品、飲食控制、調整保養順序,就能達到控油效果。為什麼皮膚會一直冒油呢?因為體溫上升,會帶動皮脂腺分泌,皮膚科廖苑利醫師表示,要控油,先要降低皮脂腺分泌,搭配保濕,也可以使用酸類保養或A酸。以下4招,幫助大家控油。一、慎選保濕產品油性肌膚其實更需要保濕,很多人洗完臉後,反而會乾癢,就是代表保濕度不夠。但在選擇保濕類產品時,要格外注意成分,許多保濕產品都是脂溶性產品,譬如角鯊烷等,油性肌膚不適合使用,因為會讓肌膚悶住。質地要挑選清爽為主。二、飲食與身體控制要控油,飲食與身體也要跟著控制,譬如避免在最高溫時外出,要讓肌膚表面維持涼感,少吃高升醣食物,因為會帶動皮脂腺的分泌。三、更改保養程序在夏天時,油性肌膚就要避免霜類產品,且不要過度疊擦保養品,反而會讓毛孔阻塞。油性肌膚在夏季保養時,清潔完後,會讓角質層韓水度降低,可以使用化妝水、保濕凝膠,或是加強水狀精華,強化修護與保濕效果。四、酸類保養疏通毛孔想要疏通毛孔,可以多用酸類保養品,如水楊酸等,也可以求診皮膚科醫師,使用外用藥膏、內服藥劑,就能控制肌膚狀況了。
-
2020-08-09 科別.消化系統
天天排便才正常? 中醫依體質不同將便秘分5大類型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經常外食、久坐及缺乏運動,因此便秘成為本國國民的通病。糞便中含有許多毒素,如果沒有排乾淨而長期累積在體內,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醫師楊珮瑄表示,大部份的患者對於改善便秘有著不少迷思,認為只要多喝水、多吃青菜就能改善,其實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需找出原因,並配合體質對症下藥調理,才能達到好效果。中醫師楊珮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迷思,像是許多人認為沒有每天排便就是便秘,一般而言,正常排便的頻率約在每日3次到每周3次之間,便秘是指排便次數過少,以及因糞便太乾太硬,導致排便不順或難以排出的狀況。另外也有不少患者詢問,是否多吃蔬果就能改善便秘?如果是因為食物纖維攝取量不足造成的便秘,那藉由增加蔬果攝取量,就有可能改善;但若是腸道蠕動變慢導致的便秘,多吃蔬果反倒可能引起腹脹等症狀。楊珮瑄進一步說明,纖維攝取不足、腸道蠕動不正常、生活壓力太大、缺乏運動、水分油脂攝取不夠等,都是導致便秘的原因,因此無法用同樣的飲食來解決。楊珮瑄表示,便秘的症狀在中醫診斷上大致可分為5型:熱秘型、氣滯型、氣虛型、血虛型、冷秘型。各種體質對應的類型不同,但不論是哪1種,基本可盡量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改善的方式除了透過飲食控制,配合中醫調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捨腎臟病岳母吃蔬果不便 藥師研發低鉀蔬果
台灣洗腎人口多,擔任20多年藥師的黃明發,因許多腎臟病患者無法食用高鉀食物,在台中市新社區研發栽種低鉀的空心菜、萵苣等蔬菜,並種植低鉀低糖的小番茄,取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並獲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肯定,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上市。健保署統計,全台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其中有9.2萬人是洗腎患者,高血鉀症是洗腎患者最常發生的併發症,會造成心律不整,甚至死亡,唯一方法是飲食控制。55歲黃明發因見到罹患腎臟病的岳母,食用蔬菜都須先切碎以汆燙方式料理,降低鉀離子,相當不便,而因水果無法汆燙,只好少吃或乾脆不吃。黃退休後開始投入研發種植低鉀蔬果,目前種植空心菜、地瓜葉、小白菜、萵苣等8種蔬菜。黃明發最近也研發種植低鉀小番茄,採用在溫室離地栽種方式,阻隔外界汙染、防止病蟲害,且不噴灑農藥,從幾10株開始試種、研發,目前種植面積已增至兩分地。4月與醫院血液透析室合作,提供低鉀番茄供100多名腎臟病患試吃,患者評價頗高。黃明發目前在台中市新社區種植約1200株小番茄,並與南投縣國姓鄉青農合作,在南投試種300株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將於楓康及裕毛屋等超市上架販售,另有宅配方式,造福腎臟病患。詳情可上腎食堂官網查詢:https://drplant.com.tw/。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別再養肚子!醫師:喝酒等於喝油 一天別超過100c.c.
不少中年「腹」爸爸挺著啤酒肚,彎腰撿東西時,視線可能被大肚腩遮住;午休時,別人可以趴在桌上睡覺,但大肚男卻只能頭仰著天,靠在椅背上睡覺。啤酒肚可能真的是喝酒喝出來的,有醫師分享,真的有「只因戒酒,半年就減去近20公斤」,跟圓滾滾肚子說再見的成功案例。不動、亂吃、壓力大 養出大肚腩若找出一群啤酒肚爸爸,讓爸爸們自行勾選有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認為,「長期不運動」、「飲食習慣差」及「壓力太大」等三大選項,恐怕是所有啤酒肚爸爸的必選壞習慣,另外,一定有不少爸爸會在「喝酒」選項打勾。陳柏臣說,中年爸爸代謝慢,但忙碌的上班生活,讓爸爸們不僅午餐亂吃,又沒有習慣透過多攝取蔬菜、水果,讓纖維質提供身體飽足感,還有很多應酬要顧,精緻澱粉類、油脂攝取過多,營養素攝取不均衡,再加上不運動、長時間久坐,很容易導致腹部的脂肪堆積。壓力影響睡眠 易報復性飲食另外,現代上班族常加班、熬夜,當壓力過大,也是造成老爸肥胖的元凶。陳柏臣解釋,壓力容易使睡眠變差,進一步造成血壓不平衡,起初雖然會讓人消瘦,但隨著時間推演,隨即而來的是為了填飽空虛的肚子,渴望吃更多的「報復性」飲食,暴飲暴食而累積脂肪。啤酒肚雖然只是一個形容詞,但肚子大真的跟喝啤酒有關係,不只啤酒,只要含有酒精成分,長期喝下高熱量的酒,脂肪就會累積在腹部。陳柏臣說,希望民眾可以記住「喝酒等於喝油 」觀念,若愛好品酒,建議選擇紅酒或麥製酒類,一天不可攝取超過100c.c.。男性脂肪 多囤積在上腹很多人會好奇為何男性更容易「養出」啤酒肚,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說,這其實和體內分泌的荷爾蒙種類有關。他解釋,為了保護子宮,女性荷爾蒙會使脂肪囤積在下半身,如大腿、臀部,但男性因為沒有明顯女性荷爾蒙,脂肪更容易累積在上腹部。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更容易在上腹部囤積脂肪,也與肚子脂肪周轉率較快有關,上腹部內臟的脂肪是流動的脂肪,雖流出快速,但進入累積的速度也比上肢下肢更迅速。蕭敦仁說,一旦吃進去的熱量大於身體所需的熱量,多出來的熱量就會在肝臟被轉換成脂肪囤積。擺脫啤酒肚 飲食重於運動因為人體每一天都在老化,尤其在25歲以後,每年肌肉量下降,與肌肉量成正相關的基礎代謝率就會受影響,每年也隨之下降1%。蕭敦仁笑著說,通常變胖都是全身一起胖,但因為肚子累積脂肪的速度較快,手腳相對好像比較纖細,才會造成四肢纖瘦,唯獨肚子圓滾滾的現象。說到保持身材,多數人馬上會聯想到運動,但其實「飲食」比運動更加重要。一般而言,訂製體重控制計畫,飲食與運動控制以7比3為標準,對於體態過胖的啤酒肚爸爸而言,則需更加偏向「飲食」,等到啤酒肚爸爸成功脫離肚腩,體態恢復標準,就可以運動控制體重為主。蕭敦仁說,飲食控制不等於節食,採取不適當節食,起初會瘦得又快又明顯,但一段時間後,肌肉大量消耗,代表每日自然消耗熱量的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反而易迅速復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建議應和營養師討論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
-
2020-07-18 科別.皮膚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臉部會反映健康狀況 皮膚問題多因體內失調所致整體濕熱環境伴隨暑氣,實在讓人難受!對愛美的女性而言,盛夏要面對高濕高熱高紫外線已十分困擾,加上今年防疫新生活戴口罩規範,長時間在高溫溼氣重的環境下配戴口罩,進而產生臉部肌膚過敏、紅癢、皮脂腺旺盛出油阻塞毛細孔、長痘痘等狀況,更是懊惱。 紫外線毒辣辣 衰老速度超越身體修復 中醫診所院長陳玫妃中醫師指出, 女性大多認為皮膚困擾僅需注重外在保養護膚,但中醫道「有諸內必形諸外」,說明人體內若有疾病,必會反應在外表上,而女性最在乎的皮膚困擾就有可能來自體內失調所導致。 中醫進補因人而異 做足3件事避免暑病找上身台灣暑季高濕高溫,容易使體內積濕熱生暑病,氣候轉換導致體內濕熱、循環失調就容易反應於外在膚況;加上近年的紫外線毒辣的傷害,更容易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膠原蛋白流失、鬆弛、黑斑、色素沉澱等問題;嚴重可能造成皮膚細胞病變,誘發皮膚癌;面對炎炎夏日豔陽,陳玫妃分享皮膚養護得從內外兼備的美肌調理三法:1、做足物理防曬:隨時隨地都應做好隔離霜、防曬乳、椰子油等物理性防曬。醫師更提醒,就算在室外逗留超過15分鐘,皮膚也會接受過量紫外線傷害,所以不論室內室外、曝曬時間長短,均應做好防曬工作。 2、清淡飲食控制:避免油炸、過辣及易上火的食物,導致肝火胃熱轉而影響皮膚膚況。 3、補充蔘類食材:依據草藥集大成的《本草綱目》記載,蔘類食材可增強體力、滋補強身、促進新陳代謝有大補元氣之效。 盛夏調理飲品:人蔘夏日薏仁湯盛夏調理可飲用「人蔘夏日薏仁湯」,人蔘1.5錢、紅棗3粒、枸杞2錢、薏仁2錢,加入1500cc水煮沸後飲用。藉仁蔘補元氣、薏仁去濕解熱,而枸杞營養豐富,含有高量抗氧化物,不僅是中醫提神解暑的調理妙方,更能綜效溫補、由內而外幫助女性調理氣血,讓皮膚散發潤澤光亮。 不過,陳玫妃提醒,中藥食材須依體質進補,而膚況與身體狀態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關聯,暑夏在即,應多加留意紫外線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除藉由日常食補調理,最重要的還是應透過做足物理防曬、清淡飲食控制,才能避免暑病找上門。延伸閱讀: 有擦防曬就不怕長斑? 8生活習慣都NG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0-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沛麗婷恐致癌 今起廢證
含lorcaserin成分的減肥藥「沛麗婷」,年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的警訊時,我國便隨之要求停售、回收。但停售訊息一出,國內也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因此今天衛福部食藥署更進一步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布一項安全性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含lorcaserin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增加罹患癌症之風險,例如大腸癌以及膀胱癌等癌症。台灣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僅一張,也就是「沛麗婷膜衣錠10毫克」,衛福部食藥署也於二月要求停止銷售,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接獲不良反應的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在二月發布停止銷售的訊息後,便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因此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因此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沛麗婷」主要用於對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者於飲食和運動控制後的長期體重輔助管理,由於此藥非健保藥物,無精確用量,估算一年約銷售500萬顆,約影響1萬至2萬人。洪國登表示,雖然日前已全面回收,該藥品應已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正確減肥之道應配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如有必要使用藥品協助減重時,應經由醫師診斷,選擇我國核准且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藥品,切勿隨意購買市面上的減肥藥。
-
2020-07-16 科別.新陳代謝
及早打胰島素 糖友可防器官病變
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這誤會大了。專家表示,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良就應從體外補充,適時注射胰島素,搭配飲食控制、運動及戒菸,才可降低糖毒性所致的器官病變傷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為降低併發症發生,隨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的建立與照護團隊的多年努力,台灣整體糖友的平均餘命與一般人的差距漸漸縮小,女性從4.7年降至2.6年,男性從6.2年降至3.2年。要減少併發症,不只是要控制糖化血色素(A1c),也要控制血壓(Blood Pressure)及膽固醇(Cholesterol)。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一次發布的「糖尿病ABC護心運動」調查結果,我國患者三項指標總達標率僅12.9%,顯見糖尿病整體照護仍有進步空間。黃建寧認為,糖尿病的照護,醫師、政府、患者都有責任。基層醫療應加強「共照」量能,也就是診所應配置衛教師和營養師,加強糖友的自我照護識能。但考量經濟成本,政府應擬定計畫,在基層給付端進行調整,才能幫助診所擴充照護能量。然而,相較美國胰島素的施打率33%、英國施打率23%,台灣的施打率僅約12%,其原因多是糖友圈傳言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而且誤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黃建寧闢謠,這是部分糖友因迷思延宕治療,出現併發症後才打胰島素,倒果為因,卻也讓謠言甚囂塵上。「適時注射胰島素,有助提升照護品質。」黃建寧指出,新診斷患者施打胰島素可降低高血糖引起的糖毒性,持續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慢慢將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就能逐漸降低胰島素使用次數,並過度至口服藥治療,能讓病況控制得更佳。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1%,可減少患者37%大血管病變風險,24%腎衰竭風險及19%視網膜病變風險。為打破迷思,糖尿病學會及糖尿病衛教學會近年著重胰島素的衛教,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性。黃建寧認為,使用基礎胰島素與可增加腸泌素的受體促效劑所組成的複方針劑,將會是未來糖尿病治療的主流,有臨床試驗證明,這對需打胰島素的高血糖患者是很好的治療選擇。明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黃建寧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胰島素發展從動物胰島素進展到人類胰島素,也從短效發展至中長效及超長效胰島素等,針頭也逐漸變細。無論何種改變,都是以糖友的生活品質與胰島素注射方便性為目標。
-
2020-07-14 橘世代.健康橘
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
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無形中造成我們所謂的三高,而三高又是什麼?人們常說的三高即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是人中年後常見的疾病。看不見的敵人殺傷力總是最強,讓我們好好了解三高原因以及定義,趁早預防更勝於治療!高血壓的定義一般人正常的血壓為收縮壓120mm毫米汞柱以下或舒張壓80mm毫米汞柱以下,當收縮壓介於120~139mm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介於80~89mm毫米汞柱時已經達到高血壓的警示區。雖然對身體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此階段也無需藥物控制,但是若不留心極有可能不小心就進入高血壓第一第二期的階段。第一期高血壓(輕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40-159mm毫米汞柱或90-99mm毫米汞柱,即為進入第一期高血壓階段。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60mm毫米汞主含以上或舒張壓為100mm毫米汞柱含以上,即為第二期高血壓。高血壓容易引起眾多疾病,中風(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等等。患有高血壓的患者罹患這謝慢性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高血糖的定義人的胰臟會在進食後分泌胰島素,調節身體裡的血糖濃度,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時,會造成身體內的血糖過高,即為高血糖族群,高血糖可能為囊尿病的前身,因此絕不可忽視。人體所攝取的糖分無法完全被妥善運用,無法直接利用葡萄糖的狀況下身體必須從脂肪中攝取能量,脂肪代謝的不完全形成酮體,造成酮體中毒和發展成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高血脂的定義人的血液中,血脂包含膽固存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高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高於130mg/dl 即被定義為高血脂症。又是為什麼會造成血脂過高?大部分都是過度的攝取總熱量以及脂肪和飲酒過度都易使血脂過高的狀況發生,罹患高血脂後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糖等另外兩高身體問題,腦中風、甚至到至心臟病的產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身體警訊!實用4招 預防三高為了預防或控制三高,除了藥物之外,最根本可以從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三高飲食控制其中的重點之一為(1)減少油炸物的攝取,以避免血脂的升高。(2)平常需沾醬料的食物也可降低食用頻率,醬料中的油脂和糖分更是高的可怕,減少攝取後不只血脂、血糖問題相對也可達到改善。(3)多攝取高纖食物,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相對的熱量也比一般食物來的低,同時也會減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4)適量的運動對於預防三高也非常重要,每周保持固定的中度運動,對於降低血壓有偌大的幫助!維持長期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以及血管的彈性,預防血脂過高堵塞血管造成種中風或引發心肌梗塞等相關症狀。了解三高原因後,及早的預防以及飲食的控制和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都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除了外表可以保持好看的體態,身體裡面也保持健康的狀態,避免三高問題,人生幸福觸手可及!引用出處:高血壓分類表、高血壓六大併發症、糖尿病衛教之高血糖急症、高血脂症三軍榮總、三招輕鬆對抗三高 醫學專欄 本文轉載自《 SuperFIT 極 度 塑 身》【關於健康生活大小事↘↘↘】。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8 橘世代.愛吃橘
【食譜】吃健康也要美味!全家老小都能吃的「食補」
隨著年齡增長,想透過飲食控制預防慢性病,美食當前不敢碰,只能自己孤單進食、跟大家「分開吃」嗎?其實只要了解自己所需熱量、掌握進食份量,並請教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即使正在飲食控制,一樣可以同桌共享暖心暖胃的美味家常菜。以下幾道營養師提供的簡單食譜,以天然食材的番茄跟牛肉為主,示範各種豐富的菜式,全家吃得好又吃得巧,原來就是這麼容易!※說明:本文為一般料理用食譜,僅供家庭日常烹調參考。如本身已有三高等慢性病症狀者,需以專業醫師評估為準,並盡速到醫院就醫治療。明星等級的蔬菜:番茄熱量:20大卡/100公克營養成分:茄紅素、維生素C建議用量:100∼150公克/天最佳吃法:生食、煮湯●料理示範:番茄燒豆腐(每份)材料:豆腐400公克、番茄200公克調味料:蔥花5公克、生抽2公克、鹽1公克●作法:1. 番茄洗淨,去蒂,切塊;豆腐洗淨,切塊。2. 炒鍋置爐火上,倒油燒熱,放入豆腐塊略炒,倒入番茄塊,調入淡醬油略炒,然後蓋鍋蓋燜煮5分鐘,最後加鹽、蔥花炒勻即可。※選擇老豆腐營養更好:豆腐選擇老一點的,營養價值更高。●料理示範:番茄燉牛腩(每份)材料:牛腩500公克,番茄250公克調味料:料理酒2公克、醬油4公克、鹽少許、蔥末.薑末各5公克●作法:1.牛腩洗淨,切塊,入滾水鍋中燙一下,撈出備用;番茄洗淨,去皮,一半切碎,另一半切塊。2.鍋置爐火上,倒油入鍋燒至6分熱,爆香薑末,放入番茄碎,大火翻炒幾下之後轉小火熬成醬。3.加牛肉塊、醬油、料理酒、鹽翻勻,倒入砂鍋中,加水燉至熟爛,放番茄塊燉5分鐘,撒蔥末即可。●料理示範:苦瓜番茄玉米湯(每份)材料:苦瓜.番茄各100公克、玉米半根(約100公克)調味料:鹽2公克、香油少許●作法:1. 苦瓜洗淨,去瓤,切段;番茄洗淨,切大片;玉米洗淨,切小段。2. 將玉米段、苦瓜段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淹過材料,大火煮滾後改小火燉10分鐘,加入番茄片繼續燉,待玉米段完全煮軟後,加鹽、香油調味即可。富含鋅和蛋白質:牛肉熱量:106大卡/100公克(瘦肉)營養成分:優質蛋白質、鋅用量:40∼75公克/天最佳吃法:燉煮、做餡●料理示範:牛肉餡餅(每份)熱量:279大卡醣類:28.1公克蛋白質:33.5公克脂肪:4.1公克材料:麵粉400公克、牛肉200公克、大白菜250公克、蔥花50公克調味料:醬油、鹽各適量●作法:1. 牛肉洗淨,剁成末,加醬油、鹽調味;白菜洗淨,切成細末,拌入牛肉末中,加入蔥花拌勻製成餡。2. 麵粉用冷水和勻,揉勻,再抹少許植物油,揉勻,靜置10∼20分鐘。3. 將麵團分成若干直徑為2公分的小段,按扁後用擀麵棍擀成皮。4. 取麵皮包餡,並捏合成餡餅。5. 平底鍋以大火燒熱,放餡餅入鍋略按扁,烘一會兒,倒入適量的植物油,烙至兩面金黃即可。●料理示範:牛肉麵(每份)熱量:411大卡醣類:70.4公克蛋白質:27.2公克脂肪:2.9公克材料:拉麵300公克、牛肉(瘦)250公克、油菜200公克、白蘿蔔100公克調味料:料理酒10公克、鹽3公克、辣椒油、花椒各4公克、蔥花.薑絲各6公克●作法:1.牛肉放入滾水中汆燙5分鐘撈出,沖淨血污,切成厚片;白蘿蔔洗淨,切薄片。2.碗中加料理酒、花椒及清水700公克。3.將牛肉片放入作法2的碗中,放蒸鍋內,大火蒸2小時。4.至牛肉熟爛取出,再用乾淨紗布將湯汁過濾成牛肉清湯備用。5.鍋置爐火上,倒入清水,煮滾後放入拉麵,煮6分鐘至熟,撈出裝碗。6.上面放上蒸好的牛肉片,將油菜燙過後擺在碗邊。7.將牛肉清湯煮滾,加入白蘿蔔片、鹽、蔥花、薑絲略煮,調好口味,倒在麵碗內,加辣椒油拌勻即可。※作者介紹:李寧,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臨床營養師、副教授,參與《現代臨床營養學》等多部專著,《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高血壓吃對不吃錯》等著作編寫。本文摘自《高血壓飲食指南》,四塊玉文創 2020/06/11出版※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健康飲食精選延伸↘↘↘】。低溫烹調你也會/肉食控必看!軟嫩多汁白滷牛腱心。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台灣被喻為水果王國,荔枝是夏季當令水果,大顆飽滿、甜度又高,許多人1顆接1顆地吃,不過,不少網友認為,吃多了可能容易得「荔枝病」,或是建議不能空腹吃荔枝,這是真的嗎?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荔枝屬於熱性水果,吃了之後,可以給人溫暖及正能量等感覺,看似好水果,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食用荔枝。 像是體質燥熱的人就不太適合吃荔枝,有人吃了幾顆,就會上火,流鼻水、便秘,甚至冒出滿臉的痘痘。另外,過敏體質的人吃了荔枝之後,可能引發皮膚搔癢,晚上睡不著,抓個不停。彭溫雅建議,民眾不要1次吃太多荔枝,尤其是老人或小孩,再者,也不要選在在空腹、久餓,以及早餐之前,食用荔枝,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相較於其他水果,荔枝甜份較高,因此血糖偏高或是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以免血糖飆升、不穩,如果空腹食用荔枝,則風險更高,家裡如有糖尿病長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 彭溫雅指出,荔枝、鳳梨及芒果都屬於熱性水果,且糖份都偏高,儘管好吃也不可貪食多吃,體質燥熱者更不能吃太多,以免上火。如果知道對某種水果過敏,一吃就全身發癢,就更需要忌口。 但就營養學的角度而言,吃荔枝還是會以總量為優先考量,並沒有飯前吃或飯後吃的疑慮。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在營養師角度上來談,不會考慮飯前或飯後,而是在總量概念。一般健康人如果吃過多的荔枝,因荔枝糖份高,血糖上升快,胰島素同時會分泌,讓血糖回到平穩值,當血糖進入細胞,熱量超過所需,就轉化成肝糖或脂肪存放,也就讓體重增加。 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張斯蘭提醒,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沒有辦法穩控制血糖穩定,當血糖快速上升無法下降,就容易造成危險,一定要特別注意。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長張麗娟也強調,吃荔枝要有總量概念,吃太多就容易升高體重,例如單次1斤、2斤吃,就會吃到很多熱量,所以要把荔枝計算到每餐的份量中。一般人或糖尿病患,營養師會設計每餐可以吃多少份,而一份水果大概就是1個拳頭的大小。由營養師判斷各人每天每餐可以吃幾份水果,只要不要超過份量就不至於影響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7 橘世代.時尚橘
蔣偉文「靠吃」保養!「魚蝦雞羊豬」先吃哪個有原則
48歲的蔣偉文一向給外界陽光、健壯的形象,但其實他從小就有過敏氣喘體質,長大後控制得宜,才沒再發作。他時常在臉書上與粉絲分享料理方式,自己對飲食也非常注意,靠著運動、飲食控制和聽K-pop,將中年生活過得健康又滿足。蔣偉文分享,他平時注重養生,每天至少會喝超過2400c.c.的水。早餐會吃到3顆蛋,並搭配地瓜,開啟一整天的精神來源。因為對食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選擇肉類時會盡量以海鮮為主,進食時則是照順序,以「魚蝦雞羊豬牛」的原則,先吃白肉,並以脂肪少、油脂好的肉品優先。他平常盡量避免吃炸物、甜食,只有為了慶生才會破戒。他現在為了拍戲正在積極減重,因為日前肩膀受傷,暫停運動4個月,在不忌口的情況下胖了10公斤。現在他必須認真增肌減脂,除了運動量提高外,每天還要在半夜12點前就上床睡覺,維持早睡早起的作息步調。此外,外界都知道他是韓流粉絲,蔣偉文坦言他從K-pop中獲得力量,聽TWICE的歌就會感到快樂,聽防彈少年團則會熱血沸騰,在運動時都是透過聽K-pop增強意志力,回家再看韓劇充電。了解韓流也讓他拉近與年輕世代間的距離,在演講時多了不少共同話題,既能炒熱氣氛又跟得上時事,整個人從裡到外都洋溢著青春氣息。【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2歲健檢從未打紅燈!于冠華健康秘訣「一天2顆蛋」。黃子佼童顏靠「內外兼修」連韓星孔劉也驚訝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5 科別.新陳代謝
健康醫點靈/糖尿病患 小心視網膜病變
基隆有一名老先生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連報紙跟電視都看不清楚,原本懷疑是老花變嚴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鴻鈞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提醒糖尿病患要定期接受眼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變,減少視力喪失的危險。老先生患糖尿病十多年,平常除按時吃藥,也會搭配清淡的飲食控制血糖,後來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連報紙跟電視都看不清楚,懷疑老花變嚴重,醫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老先生以為只要將血糖控制好就不會有其他併發症。黃鴻鈞指出,老先生兩眼視網膜有許多小出血點斑及微血管瘤,是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表現,他雖然按時回診吃藥、控制血糖也得宜,但罹患糖尿病時間比較久,視網膜病變機率相對高。他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可能症狀輕微,變化均在視網膜內,一旦病變超越視網膜,血管變化加劇,繼而產生新生血管或纖維組織增生,則演化成較嚴重的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病人會突然喪失視力,甚至導致永久失明。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方式主要為雷射治療或手術,無法以藥物控制。他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眼科接受詳細眼睛及眼底檢查,每年至少1次,檢查視力、眼壓、水晶體及視網膜。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少喝水腎結石發作 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清石更仔細
67歲蔡姓男子多年一直有腎結石問題,多次到醫院施行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佳,最近因腹部劇痛急診,才發現腎結石長滿3公分,占據3分之1腎臟,經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國財評估,建議接受新式軟式輸尿管鏡,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技術及高能量雷射手術治療,術後隔天出院,一周後回診,腎功能回復正常,解決困擾多年腎結石問題。黃國財說,蔡姓患者因為輸尿管結石塞住,輸尿管更造成急性的腎臟損傷,腎結石多半無特別感覺,除非掉落輸尿管,才會產生疼痛,因此多數人不引以為意,也難以警覺到腎結石可能演變成「鹿角狀」結石,造成腎衰竭及反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過去針對鹿角結石,僅能採用經皮穿腎臟造廔取石手術,但術後有傷口且出血量大,術後仍有機會感染。軟式輸尿管鏡手術雖無傷口,卻也有一定機會術後感染,若能搭配特殊吸石清導管,降低手術時腎臟腔內壓力,能有效降低術後敗血症的機會。黃醫師指出,軟式輸尿管鏡有點類似胃鏡大腸鏡,只是更加精細,可提供清晰影像及270度隨意轉彎,再搭配高能量雷射,甚至能清除過去經皮穿腎取石術所無法清乾淨的石頭。他曾遇到過去體外震波一直無法解決的腎結石,經內視鏡才發現是腎結石大部分被腎臟包覆,術中經由雷射腎盂切開術,再經由雷射碎石,也能完全清除乾淨。結石成分多為草酸鈣及磷酸鈣,有結石體質的病人5年復發率約50%,黃國財醒民眾,須經飲食控制,減少大魚大肉,避免太鹹飲食,多攝取檸檬及柑橘類水果,每天保持飲水量至少2000CC,尤其正值夏季高溫,流汗量大幅增加,水分攝取更重要,更重要的是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結石造成日後腎臟功能受損。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糯米難消化 醫師:粽子別當消夜
端午連假,不少人吃肉粽當正餐,還有人三餐都吃,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患者,很可能因吃太多糯米而不消化,刺激胃酸分泌,引發上腹部疼痛,提醒民眾少量食用,勿因美味連續一直吃,且晚上最好別將粽子當消夜。嘉義市36歲陳先生前天因上腹部疼痛合併嚴重噁心嘔吐就醫,經診斷因吃太多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經用藥、調控飲食才改善。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說,胃食道逆流雖不會致命,但讓人寢食難安,臨床症狀包括心口灼熱、胸口疼痛、胃酸逆流、打嗝、脹氣、噁心、嘔吐等。他說,胃食道逆流發作後十分不舒服,若依醫囑改變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及良好睡眠,避免油炸、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菸酒等,搭配服藥,多數患者可明顯改善。「粽子淺嘗即可!」陽明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其斌說,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要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像他每次只吃1顆,絕不敢多吃。林其斌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用餐6分飽就好,因食物吃下肚需要2到3小時才能逐漸消化,建議睡覺前勿吃消夜,粽子、糯米產品不易消化、熱量高,更不建議當消夜吃。
-
2020-06-27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是吃太好造成的! 這2件小事都是防復發關鍵
現代人對吃毫不忌口,餐餐大魚大肉,致使痛風患者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發現,季節轉換期間,氣溫驟變會造成尿酸飽和點往下降,可能會加速誘發痛風發生,而且常發生於夜深人靜的好眠時間。所謂「痛風」,是一種身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當體內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而導致疾病發生,若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如果沉積在腎臟就有腎臟疾病等。發生痛風的原因是血中尿酸過高,但尿酸過高不一定會得到痛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只要超過7.0mg/dL都叫做「高尿酸血症」,而尿酸過高者,只有10~20%最後會成為痛風患者,其餘80~90%則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一般而言,痛風高危險族群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遺傳基因、飲食不忌口、部分藥物及其他疾病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痛風已是常見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病識感薄弱,對於疾病控制存有眾多迷思,而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治療,反而加速病程進展,得不償失。 迷思1:飲食忌口就能控制?余光輝提醒,多數痛風患者以為單靠飲食就能有效控制痛風,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尿酸生成受飲食影響,遠不及體內細胞自行合成來的重要。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其餘80%則是身體自行合成。因此,痛風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飲食控制為輔。他建議,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已產生痛風石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才能有效減少痛風不適,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也應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調整。飲食上,並非不能吃魚吃肉,而是要避免暴飲暴食,並小心高普林的食材,如肉類、海鮮等;冬天吃鍋、進補,則小心火鍋湯、魚湯、海鮮濃湯等,都要適量攝取。而舉凡啤酒、紅酒、高粱酒、威士忌等,不管哪一種酒都該避免。 迷思2: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蔡文展表示,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而且,一味的吃消炎止痛藥雖然舒緩疼痛,但卻治標不至本,疾病本身對於身體的危害仍存在。 沒有從根本解決尿酸過高的問題,長久下來,尿酸結晶體可能沉積在耳朵、手部、腿部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還會侵蝕骨頭 ,若未治療,會侵害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導致行動不便;若痛風石結晶堆積於腎臟,則會造成腎臟病變或腎結石,恐發生腎臟萎縮、功能喪失等問題。蔡文展呼籲,痛風患者別再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止痛,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而今年12月1日起健保已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
2020-06-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傳授防癌5功
衛福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依然最要命,連續38年居十大死因之首。去年奪走50,232條人命,比前年增1,448人,人數再創新高,平均每10分2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前年快了12秒。最新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癌症預防刻不容緩,藉由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只要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用5招健康生活型態,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5功STEP 1: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表示,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平日應遵循「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現代上班族生活忙碌,許多人往往選擇以綜合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補充品取代天然營養素的攝取,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可預防癌症發生,甚至反而會與西藥相互影響,或對某些族群的健康不利。必做:別偷懶,天然的尚好!飲食上,建議以天然蔬果且多種顏色多樣化攝取為原則。防癌5功STEP 2:規律運動賴基銘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必做:別偷懶,運動不可少!以每天30分鐘、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為原則。防癌5功STEP 3:體重控制賴基銘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必做:飲食控制 規律運動,減重並不難。防癌5功STEP 4:遠離香菸、檳榔,電子菸更要注意!賴基銘提醒,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成與抽菸有關,而且不僅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人。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已下降到13%,創歷史新低,然而,新興的電子煙卻成了健康漏洞,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必做:遠離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電子菸的健康危害!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風險,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及廟宇焚香。防癌5功STEP 5:定期篩檢,為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除此之外,因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健檢追蹤健康狀況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子宮頸癌,除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還可施打HPV疫苗,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
2020-06-26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患者注意了! 端午粽子淺嘗 晚上別吃宵夜
嘉義市36歲陳姓男子,因上腹部疼痛合併嚴重噁心嘔吐就醫,經診斷可能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造成反覆上腹部疼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經用藥、調控飲食後才改善,醫師提醒民眾,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少量食用,晚上別吃宵夜。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指出,每年端午節前後,常見患者因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就診,該病雖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讓人寢食難安,臨床症狀包括心口灼熱、胸口灼熱疼痛、胃酸逆流、打嗝、脹氣、噁心、嘔吐等等,其他非典型症狀包括,氣喘、胸痛、咽部異物感、再發性食道炎或喉痛、慢性咳嗽等等。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發作後十分不舒服,若依醫師指示,改變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及良好睡眠,避免油炸、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菸酒等,搭配藥物服用,多數患者有明顯改善。「粽子建議淺嘗即可!」嘉義市陽明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其斌說,端午節吃粽子要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像他每次只吃1顆,絕不敢多吃。林其斌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用餐6至7分飽就好,因食物吃下肚需要2到3小時才能逐漸消化,建議睡覺前勿吃宵夜,粽子、糯米產品不易消化、更要注意。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快速減肥又怕胖回去?「減肥評估表」讓你瘦得快沒煩惱
減肥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去證明的一個事情,就像結婚前新人們的減肥大作戰中有提到;運動至少都要維持半年以上效果才是最好,而且這樣也讓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不容易中斷也能較不復胖。至於為什麼營養師、健身教練都希望各位能夠自己學會飲食控制跟運動?因為當你懂得怎麼吃,怎麼運動,就會自然而然的渲染到週遭的人,產生一種病毒式的擴散,讓越來越多人都知道營養跟運動的重要。成功的減肥2001年時,科學家Wing跟Hill就提出成功的減肥定義在:『人刻意的減重10%體重以上,並且至少保持一年以上』,因為這種程度減重效果,是可以顯著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或許減重體重的10%,不會使肥胖人群恢復到非肥胖狀態,但10%體重的差異已經被證實對健康的有顯著影響。資料來源:Wing RR, Hill JO. Successful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nu Rev Nutr. 2001;21:323-41.復胖原因復胖的原因其實很多,從生活、飲食到妳本身的生理機制都會有影響,多數人都是以過度節食的方式來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如此的執行減肥又不做運動來維持肌肉量,而造成初期是肌肉和脂肪會同時減少。當目的達成而停止節食時,減肥者的身體時常會有嚴重飢餓反應,使身體的脂肪增加,體重因而反彈。想要不復胖,就要克服以下幾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真的要開始減肥又擔心復胖,那就買一台厲害的體重機吧!能夠有檢測體脂率、肌肉量…等的功能更好,但要注意的是每台機器、不同時間點測出來都會有誤差,所以希望可以避免更換機器、固定同一個時間測量,長期看來數據的變化量會比較準確。其他需要克服的1. 持續的飲食計畫: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的減肥效果而做出飲食改變(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營養代餐…等),如果無法貫徹這樣飲食,當達成目標而立即回覆,就容易產生復胖的問題。2. Energy Gap:我們開始減肥時,我們身體會主動的想要把所有失去的吸收回來,甚至降低新陳代謝、刺激食慾,讓我們想要去吃更多的食物來補足缺口,這時可能會比正常飲食去吃下更多的熱量。3. 堅持一年:往往我們減肥到一定階段,可能會有停滯期(撞牆期),這時最常發生的事在沒有營養師、醫師或教練的協助下而無法堅持下去,最終導致復胖的問題。其實這時候換一種飲食法,換一種運動都是會有明顯效果的。4. 了解自己該吃多少:或許有人會說『每個人身體吸收率不同,所以不用精算熱量也能快減肥』,但是其實這都是建立在『你已經對自己及食物非常了解』有辦法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減肥菜單時,才能這樣的去減肥。快速減肥 打造不復胖的我藥物治療,多數人會接觸到的第一種減肥方式,目前兩種合法的藥物,機制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用藥物來控制,不少人會擔心是否會有副作用,而選擇另外的方式飲食及運動。營養師想說:單靠飲食或運動效果都有限,想要快速減肥一定要兩者並進。任何減肥的方式都請諮詢門診醫生或營養師喔。康健雜誌就曾轉述國泰醫院汐止分院簡志誠院長:每天都要喝柳橙汁的人,殊不知只要減掉這個習慣,一年就可以減下10公斤。不復胖的第一步,先調整飲食吧!減去多餘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增加多種營養素的吸收來維持身體運作,透過乾淨的食物跟全方位的營養素來達到減肥效果。以下問題可以自行評估一下,有幾點是你有的?是否知道一天該吃多少量?是否三餐主菜都是油炸類(炸排骨、雞腿)?是否會吃零食、宵夜(餅乾、含糖飲料、鹹酥雞)?是否有熬夜習慣?是否有運動習慣?是否有抽菸喝酒?Q:你覺得肥胖跟生活周遭的速食店、飲食習慣會有相關性嗎?A:一篇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生活周遭如果速食店密度增加,是會導致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較差的社會心理狀況;老年人肥胖風險也隨之增加。資料來源:Fuzhong Li, Ph.D., Peter Harmer, Ph.D., MPH, Bradley J. Cardinal, Ph.D., Mark Bosworth, M.S., andDeb Johnson-Shelton, Ph.D. Obe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Does the Density of Neighborhood Fast-Food Outlets Matter? Am J Health Promot. 2009; 23(3): 203–209.A:另一篇針對9-14歲小朋友的研究發現,習慣外食油炸食品的小朋友,伴隨著攝取了更多的熱量、更多的含糖飲料與反式脂肪。此外,也造成蔬菜、水果及低脂奶攝取量降低呢!資料來源:Taveras EM, Berkey CS, Rifas-Shiman SL, Ludwig DS, Rockett HR, Field AE, Colditz GA, Gillman MW. Association of consumption of fried food away from home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diet quality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05 Oct;116(4):e518-24.所以想要減肥,先從自己壞習慣的『斷、捨、離』開始做起:斷:斷掉那些好吃卻完全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含糖飲料、餅乾、油炸類食物)捨:捨棄宵夜、點心這些不良飲食習慣。離:離開原本的不健康生活,重新開始。不復胖第二步,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僅是讓我們流汗增加熱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養成我們不要一直久坐的習慣。為什麼要養成運動習慣呢?1. 肌肉:如果是做重量訓練,能夠有效的讓肌肉肥大,增加瘦肉組織2. 內分泌部分:● 胰島素:長期運動可以提升身體對胰島素敏感性,更能夠讓肌肉儲存更多的肝醣。● 生長激素:顧名思義主要是作用在我們人體細胞的促進生長,除了運動時會促進分泌外,在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所以小孩子真的要睡飽一點才會長高長壯~2005年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發表了一份整合33篇的研究,其中有6篇是在比較『飲食+運動』及『單靠飲食』之間的差異:發現飲食搭配運動比單靠飲食,體重多減輕20%(-13kg/-9.9kg)更發現同時介入飲食及運動1年後,體重可持續減輕20%(-6.7 kg/-4.5 kg)但研究中也發現:不管哪一種減肥法(飲食+運動或單靠飲食),一年後的復胖率更接近50%,甚至,運動及飲食共同介入減肥的效果也沒有更持久。資料來源:Curioni CC, Lourenço PM. Long-term weight loss after diet and exercise: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Obes (Lond). 2005 Oct;29(10):1168-74.減肥後不復胖的關鍵整理如果想要達到快速減肥又不復胖,飲食的調整、運動的習慣;堅持的決心都是必須的。飲食調整:都需要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飲食劇烈改變伴隨包括復胖、不適症…等的風險也較高。(生酮飲食就可能會有口臭、便祕、掉髮、尿酸高、酮疹…等的問題)。運動習慣:規律的重量訓練或是有氧運動都是能幫助我們減肥的,但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對於減肥的效果最好決心:如果下定決心要開始減肥,那至少持續一年!1年減少10%體重是一個標準,才可以認定是一次成功的減肥唷※本文經SuperFIT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6-22 科別.新陳代謝
肝發炎為何與甲狀腺疾病有關?醫師解析兩者關連
人體的甲狀腺位於脖子下緣、氣管及食道的前面,由左右兩葉構成,屬於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甲狀腺素)」,調節身體各項機能,包括影響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等,同時也與體溫調節及青少年骨骼發育息息相關。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維持平穩,身體就能獲得平衡,若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如果太少,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說,分泌過多與不及都會影響健康,而且都可能造成肝指數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者 約4成肝指數也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有7成的原因與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Graves' disease)」有關,也是身體製造太多自體免疫抗體引起。其他引發甲狀腺亢進的原因還有毒性甲狀腺結節(toxic nodular goiter)、亞急性甲狀腺發炎(subacute thyroiditis)、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或是攝取過多「碘」、接觸含碘顯影劑等。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增加、過動、心悸、容易流汗、情緒緊張、手腳發抖、眼睛突出等。美國一份醫院資料庫分析研究發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中,高達4成合併有部份肝指數異常,包括AST(又稱GOT)、ALT(又稱GPT)、γ-GT(麩胺轉酸酶)、ALP(鹼性磷酸酶)、膽紅素等。其異常上升絕大多數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內,有時還會伴隨黃疸症狀。另一方面,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常伴隨「高輸出性心衰竭」,也就是心跳過快,形同「幫浦一直打」,但打出去的血量反而不足,無法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且因心臟機能受損,導致肝臟血流也無法往心臟送,鬱積在肝內,造成「血流鬱積性肝病變」,這種人更容易有肝發炎,長期下去甚至會衍生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易合併肝發炎,目前尚不知確切原因,不過推測有以下幾項原因,包括:(1) 過多的甲狀腺素本身就對肝臟有毒性;(2) 甲狀腺毒症會加速肝糖和蛋白質的分解,引起肝細胞變性(degeneration);(3) 當甲狀腺素分泌過多,促使全身的新陳代謝速率加快,反而使停留在肝臟的血流變少,使得肝細胞缺氧、凋亡,導致氧化還原壓力增加,大量肝細胞受損、致使肝臟發炎。治療甲亢後 肝指數多半可恢復正常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的肝指數異常,大半在服用治療甲亢的藥物後,肝指數也會明顯下降,如果肝指數還是一直異常升高,可以再詳加檢查找出其他原因,也可以注意一下是否為治療甲亢藥物的肝毒性所引起。目前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口服藥物主要有methimazole以及propylthiouracil(PTU)兩種,藥物安全性高,不過有少於1%的患者服藥後會出現顆粒球低下、貧血和肝毒性等副作用,少數甚至會造成肝衰竭,而這是跟自身體質有關,難以預測,稱為特異體質(idiosyncratic)。若有嚴重副作用,通常在用藥後的前3個月就會出現,若很嚴重就應該換藥或停藥,必要時應改採放射性碘或開刀治療,這需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決定。甲狀腺機能低下者 較易罹患脂肪肝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甲狀腺機能低下」是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造成身體失調,較常見的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接受甲狀腺手術、放射性碘治療後等原因;也有可能是腦下垂體疾病造成促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其中,橋本氏甲狀腺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是因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會產生對抗甲狀腺的抗體,破壞自身甲狀腺組織,引起慢性甲狀腺炎,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出現髮膚乾粗、臉色蠟黃、畏寒、聲音低沉、便秘、活動力及反應變慢、嗜睡、全身無力、浮腫及體重增加等症狀。醫界研究亦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者,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為3成,較甲狀腺機能正常者高出1成左右。 脂肪肝需透過減重、飲食控制及運動才能消除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較易罹患脂肪肝,可能是與脂質及膽汁代謝異常有關。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所以容易有脂肪肝的問題。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易肥胖,也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甲狀腺機能減退,容易使膽汁鬱積,甚至引發肝炎。不過,肝臟組織學很少有纖維化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而肝發炎情形通常也會因此慢慢消失,恢復正常。但要消除脂肪肝,仍建議透過運動、節制飲食、減重才是最根本的方法。由於現在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甚高,建議若是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不妨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或許能夠從中找出端倪。自體免疫疾病 可能同時攻擊甲狀腺與肝臟還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不只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攻擊肝臟,造成肝發炎甚至肝硬化。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肇因於自身免疫系統錯亂,把身體器官當成攻擊對象,造成多處器官的病變。自體免疫性肝炎(AIH)就是其中一種,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抽血時發現肝指數異常,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粗糙甚至已經肝硬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自體免疫性肝炎,且3至4成的患者甲狀腺機能也有異常。自體免疫性肝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當肝指數異常,又排除病毒、酒精、藥物等原因後,可抽血檢測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或進行肝臟穿刺,加以釐清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炎。這類患者通常也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炎需用類固醇(steroid)及其他免疫抑制劑(azathioprine)去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它不要對肝細胞發動攻擊,減緩發炎情況,避免惡化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但若患者已進展至末期肝病,或出現其他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及肝衰竭現象,此時,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另外,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也被研究發現與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症(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有關,患者的膽管被自身免疫系統猛烈破壞,經膽管運送的膽汁聚積在肝臟內,使得肝組織受損,若不治療,最終也會走向肝硬化的後果。對於PBC患者而言,口服藥物UDCA(熊去氧膽酸)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夠改善肝臟發炎與纖維化,並降低膽汁淤積對肝臟造成的刺激與毒性,有助於延緩肝硬化的進行。【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90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