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 醫療.眼部
搜尋
顏面神經失調
共找到
11
筆 文章
-
-
2022-03-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6歲男嘴歪眼斜以為中風 醫師診斷:帶狀疱疹引起
1名26歲男性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臉歪嘴斜、耳朵疼痛,甚至一度會聽不見,擔心自己腦中風,後來經醫師診斷發現他的耳朵旁有多顆水泡,確定是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經藥物治療後才恢復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說,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會罹患帶狀性疱診。他說,帶狀泡疹發生在身體跟顱顏部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前者會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伴隨著疼痛、麻木感覺,後者則因長在頭顱,病毒會攻擊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以此案為例,帶狀疱疹病毒長在耳朵部位,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臉歪嘴斜、輕微暈眩、耳朵疼痛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王馨範說,由於帶狀疱疹病毒發作在掌管顏面神經的第7對腦神經,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同時又影響掌管聽神經的第8對腦神經,所以也被稱為「耳朵帶狀疱疹」,患者會先有輕微的脖子緊或痛,接著出現眩暈、嘴歪、聽不見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腦炎的情形,後續才會在耳朵出現數顆小水泡。所幸患者經安排住院藥物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臉部肌肉也恢復正常,讓他開心直說,「五官又回到原來位置,也不用擔心是腦中風了」。王馨範提醒,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可使用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破壞自己的細胞,讓神經細胞自行慢慢修復,建議民眾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神經修復的食物,可搭配中醫電療、針灸,協助患者改善顏面神經失調的狀況。而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除了保持免疫力的穩定之外,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是最佳防範方式。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簡介無保護力 打完顏面神經失調、眼壓過高
高端國產疫苗爭議不斷,昨日食藥署公佈高端完成四批號檢驗封緘,不過卻有批號跳號,質疑批次劑量之間有差異,此外網站上疫苗簡介也未寫出對於病毒的保護力,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疫苗大多是2L、50L做出來的,200L反應槽是委外,尚在審查中,至於沒有寫保護力的資料,「因為是做免疫橋接,跟AZ做不劣性比較核可的EUA,所以沒有保護力資料」。對於高端疫苗沒有保護力資料,陳時中回應,高端沒有做第三期臨床試驗,所以沒有保護力資料,當時是用免疫橋接,跟AZ做不劣性比較,去核可緊急使用授權(EUA),所以沒有保護力資料。新冠肺炎未來超級變異株,恐會讓所有疫苗失效?陳時中說,醫療界一直都很關心超級變異株,不是今天才提出,三年前WHO就已提出人類十大威脅,當中就包括未知的新病毒X病毒,對現在或未來健康是很大的威脅,並希望大家注意,沒想到2年後就有大流行出來,這個情況仍沒變。外傳高端疫苗可能出現罕見副作用,包括顏面神經麻痺、眼壓過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苗簡介中罕見不良反應,有眼壓過高和顏面神經麻痺,類似現在打疫苗後,會蒐集個案不良事件與反應,這些都是接種疫苗後發生的。該名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後續已完全恢復,接種前他有上呼吸道感染,對於眼壓過高和顏面神經麻痺是否與疫苗有關,只有時間序列的關係,因果關係還要再了解。陳時中說,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時間序也滿長的,是否時間內有一定因果關係,需要再分析。
-
2021-05-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
Q:居住在山裡的阿公,平常愛喝酒又患有高血壓,有天晚上突然頭痛,休息十分鐘後竟開始嘔吐,意識變得不清,這時候我該怎麼辦?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原因的第一位,長年位居十大死因前四名。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宋奇穎說,新竹縣山地鄉的尖石及五峰鄉,曾有病患中風發作卻被誤以為是喝醉酒,或以為是喝酒過量引發手、腳暫時性麻痺,因被發現的時間晚,當地又與市區醫院距離較遠,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釀終身遺憾。提高救護員的判斷能力,爭取搶救時間。後送急性腦中風病患是消防救護員任務之一,新竹縣三面環山,部分山區病患需與後送時間拔河,救護員到達現場時迅速辨識,特別重要。宋奇穎長年觀察,分析腦中風後送問題,在前端辨識症狀時,若能提高緊急救護員現場的辨識能力與準確度,可爭取搶救時間,縮短黃金時間的流失。宋奇穎表示,許多緊急救護員衝抵現場,最常以「FAST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替病患進行測試,但若出現不典型的中風症狀時,例如嘔吐、頭痛、視野偏盲、失語等漏網的症狀,資深的救護員會透過其他量表輔助辨識,但新手救護員可能較不熟悉;或當病患意識不清時,辛辛那提根本派不上用場。區分大小血管中風,送往正確醫院。為提升辨識中風的準確度,縮短送醫時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急性腦中風消防教育課程,由醫師分享腦中風的處理原則、評估方式與治療等,並提供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員快速辨識中風的祕訣。由於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醫院,宋奇穎說,以往在現場只能分辨病患正常或不正常(中風),現在更增進了區分大小血管型中風的能力,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不過,除了設法解決消防救護端的痛點,宋奇穎表示,民間的痛點則是獨居或長輩白天單獨在家時,衛生單位應發展出求救機制,並提高民眾對於腦中風的病識感,加速全民搶救腦中風的行動。教官小叮嚀宋奇穎/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家屬應回憶病患上一次清醒的時間點,蒐集過往病史並記錄,提供緊急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醫師開講觀察眼球偏移+步態平衡 準確辨識中風類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於課程中說明,腦中風不僅症狀多樣,且易與顏面神經失調、酒精中毒等混淆。不過,掌握辨識訣竅,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僅有「一線之隔」,且在民眾熟知的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之外,再觀察病患的眼球偏移,3+1的辨識方式更能抓漏。周秉箴說,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的一線之隔,就是「一條皺紋辨別法」,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能區分出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而腦中風症狀包含講話大舌頭、嘴角歪斜、失語症、視野缺損、吞嚥困難、步態不穩、暈眩等皆為突然發生,症狀愈多樣代表中風範圍愈大,情況愈危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則說,第一線的症狀辨別除FAST中風評估外,更精緻的到院前評量會再加上G(Gaze),建議多看「兩眼」病患的眼位偏移,就能分辨是否為大血管中風;周秉箴也提出近年更常被使用的辨識方法BEFAST,除眼球偏移之外,再多看病患的步態平衡(Balance),緊急救護技術員辨識中風的抓漏將能更準確。國外研究也顯示,在針對緊急救護技術員進行腦中風教育後,能提升其中風辨識的準確度,約可從六成提升至八成六到九成七,而病患的預後,也常取決於前端能否快速辨識出中風,並啟動及執行後續的處置流程,盼縮短送醫的時間,讓患者能及時搶救,減少失能機率。
-
2021-03-25 癌症.其他癌症
腮腺癌被當作顏面神經麻痺 神經壞死右臉永遠笑不出來
彰化縣張姓婦女兩年前無故右眼無法閉合,臉斜嘴歪,起初以為中風,後來被當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始終不見效,兩個月前因耳朵痛到彰化醫院檢查,確診罹患腮腺癌,她才驚覺腫瘤侵犯顏面神經,錯過治療黃金期,右臉恐怕永遠沒表情。張姓婦人56歲,兩年前忽然右半臉不能動,右眼閉不上,嘴臉歪斜一邊,就近到某醫院診治,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醫治兩無法復原,直到2個月前衛福部彰化醫院診斷她罹患腮腺癌,才驚覺顏面神經失調竟是腮腺腫瘤造成,一時之間錯愕到無言。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說,張姓婦女右耳疼痛,發現沒發現右耳發炎或異常,反而觸診到右耳下方有硬塊,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腫瘤約3.5公分,再以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再經正子掃瞄,發現癌細胞未轉移,決定手術切除。醫師在手術中發現顏面神經被長期壓迫侵犯,已無法恢復,為了完全清除癌細胞,一併切除腫瘤、右腮腺和顏面神經,左腮腺不受影響,下頜腺及舌下腺等分泌大量唾液的腺體也都完好,不影響以後的唾液分泌,手術後的張姓婦女接受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許嘉方說,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症狀,通常藥物治療後,大部分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是腮腺腫瘤造成,就必須要解決腫瘤問題;腮腺位在耳朵下方,會分泌大量唾液到口腔幫助食物攪拌與消化,小孩子易被病毒感染發炎腫大,俗稱「豬頭皮」,而顏面神經從腮腺經過,分別控制額頭、眼部、臉頰、嘴角和下巴的肌肉收縮,如果腮腺腫瘤大到壓迫或侵犯顏面神經,便會造成顏面失調。腮腺腫瘤約8成為良性,2成是惡性腫瘤,一般而言,醫師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張姓婦女若早一點發現,或許手術中切除腫瘤而保留顏面神經,但發現得太晚,顏面神經已經被腫瘤嚴重侵犯而無法保留。
-
2021-02-25 科別.百病漫談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 長期頭暈病因多,可能是重大疾病徵兆● 低血壓易導致腦部血流量不足而頭暈● 如果頭暈有天旋地轉、平衡困難、噁心嘔吐,是眩暈症你常頭暈嗎?千萬不可輕忽!由於頭暈需要考慮的病因很多,可能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特別注意是否合併某些警訊徵兆。若是長期有頭暈症狀發生,務必就醫檢查診斷。高燒、血便 嚴重疾病徵兆頭暈可能暗示重大疾病的警訊,包括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神經症狀,並且持續心悸或胸悶疼痛、高燒不退、血便黑便等表現,皆是全身性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頭暈合併出現這些徵兆,應盡速尋求正式醫療協助。頭暈主要病因,可以初步區分為腦部血流量不足與內耳平衡覺異常。腦部血流量不足,常與低血壓有關,會使得腦細胞沒有血液帶來氧氣與養分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頭暈症狀,甚至腦細胞受損嚴重而有致死風險。眩暈症 周遭有傾斜移動感常見引起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心臟功能異常與血管問題。體液不足如貧血、脫水或急性出血等;心臟功能異常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血管問題則包括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其他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還有低血糖、藥物、神經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等。許多頭暈患者,會有天旋地轉、感覺周遭環境有傾斜或移動感,甚至出現平衡困難與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眩暈症」,他們體內的平衡覺出現問題。人體平衡覺是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回饋、肌肉關節內的自體感受系統共同組成,並在腦部統整而形成,當中的任一環節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症狀。生活中常見的暈車、暈船,就是視覺回饋跟其他平衡覺整合出現異常所造成。平衡覺問題 可能影響腦部根據平衡覺系統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否影響腦部,又分成未影響腦部的「周邊型眩暈」與影響腦部的「中樞型眩暈」兩種。周邊型眩暈與內耳或其神經傳導路徑異常有關,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發炎與梅尼爾氏症等;中樞型眩暈影響到腦部,是較危險類型,常見原因包括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腫瘤,中樞型眩暈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如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記錄好發時間 與緩解因子雖然頭暈非常常見,且多數為良性狀況,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甚至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要多留意自己或身旁親友有頭暈症狀時,是否有這些警訊徵兆,以避免延誤就醫時機。此外,也應多注意症狀出現時的好發與緩解因子,並將其記錄下來,讓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找到真正的病因。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民眾誤解徵兆送錯醫院 腦中風治療易陷瓶頸
高血壓、糖尿病提高腦中風風險;醫師提醒,多數民眾對腦中風認知不足,不清楚須緊急送醫的徵兆,且多數民眾以為症狀輕微自行開車或送到無法處理的醫院,而錯過急救時間。腦中風的發生與慢性病息息相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病人當中,每3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近8成患有高血壓,慢性病者應較一般人更注重腦中風的徵兆與辨識。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表示,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更增腦中風發生率。根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高血壓患者5年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8倍。高血壓患者往往也會伴隨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因心臟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程而產生血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說,長時間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將導致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台灣最新糖尿病年鑑指出,糖尿病中風發生率在7%以上,不到40歲糖尿病患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較10年前上升3成,年輕糖友也應提高警覺。慢性病患者應意識疾病併發腦中風的高風險性,提高對腦中風徵兆的辨別,但今年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指出,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4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3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6成的民眾認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鄭建興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說,腦中風治療是透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手術,使血管、血流暢通,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若能在有效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藥物溶解劑,患者有高達4至5成的機會可恢復正常或是僅輕微功能受損。調查結果也顯示,近8成民眾會因為症狀輕微而自行騎車或開車就醫,可能錯過就醫時間。雖然7成民眾了解愈快送醫愈好,卻有多達8成還是自行選擇認為離自己最近的醫療院所就醫。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代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說,腦中風治療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執行,僅有中重度級醫院方可進行處置,民眾在搶快的同時也要送到對的醫院,避免錯過治療時間。若前往無法治療的醫院,經過檢傷、確認後轉院,反而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表示,國際及台灣治療指引建議,出現腦中風症狀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統計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1倍,更有8成患者無法在2小時內到院。黃集仁說,全台可執行腦中風治療、施打的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患者能透過打119報案送醫,將可大幅縮短送醫、檢傷時間,患者便能接受最妥善的治療。
-
2020-10-23 科別.腦部.神經
送醫時間決定預後好壞 無法做這3動作恐為腦中風
台灣每年新增三萬名腦中風患者,平均44分鐘有一人死於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發現,即使民眾知道腦中風應及早送醫,但在三小時內到院比率卻不到三成;提醒民眾,若發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其中一個動作,就要趕緊撥打119,才能及早、正確地就醫。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其中缺血性腦中風占七成五,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就需立即就醫,而「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但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四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三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卻有近六成的民眾以為臉歪嘴斜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鄭建興提醒,一旦發現「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無法輕易完成或是有異狀,趕快撥打119,由救護員協助判斷並啟動派遣系統。
-
2020-10-23 科別.腦部.神經
做不到「這三件事」當心腦中風 快撥119
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三萬名腦中風患者,平均44分鐘即有一人死於腦中風。但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卻發現,即使民眾知道腦中風應及早送醫,但在三小時內到院的卻不到三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提醒民眾,一旦發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要懷疑是腦中風症狀,趕緊撥打119,才能及早、正確就醫。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七成五,主要是因腦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血栓或膽固醇等物質形成的斑塊導致血流受阻,腦細胞因而缺血、缺氧而壞死。他說,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會理事長陳柔賢則表示,腦部因為為血液阻塞缺氧,一旦晚一分鐘就醫,就會造成大腦內神經細胞死亡超過190萬個,最慢應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24小時內則必須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才有可能有效降低失能風險,減少臥床機會。但是近八成民眾知道腦中風三小時內,越快送醫越好,但大多數民眾選擇的是離所在地最近的醫院、診所,或是過去習慣就診的醫院。然而這些醫院可能無法提供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必須再次轉診,反而延誤就醫,最好還是由119直接送到急救責任醫院。另外,根據調查發現,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四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三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六成的民眾以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鄭建興提醒,謹記腦中風FAST的衛教標語,一旦發現「微笑(Face-突然間臉歪嘴斜)、舉手(Arm-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說你好(Speech-講話不清楚)」任一個動作無法輕易完成或是有異狀,不要遲疑趕快撥打119,由救護員協助判斷並啟動派遣系統,送到可進行治療的醫院,以減少憾事發生。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1-25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半臉麻痺、流口水 醫:歸為「貝爾氏麻痺症」
一名55歲婦人的左半邊臉突然幾乎無法動彈、嘴角下垂口水直流、眼睛也閉不緊,她以為是中風,趕緊就醫。醫師診斷是屬於顏面神經失調的「貝爾氏麻痺症」經類固醇藥物輔以靜脈營養治療,以及針灸、復健,一個月內已恢復8、9成。醫師說,顏面神經患者只要早期介入,積極治療,再加上注意日常生活保健,恢復機率通常很高。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兩種,中樞型的原因多是腦中風、腦瘤等腦內病灶;周邊型則多是病毒感染造成,如帶狀皰疹感染,可能在耳朵附近合併有皰疹的皮膚表現,其他像是外傷、腦腫瘤、免疫引起的病變,影響到第七對的顱神經(即顏面神經)都可能造成。若經檢查無明顯病因,則會被歸類到「貝爾氏麻痺症」此案例即是。它是一種急性、周邊型、原因不明確的顏面神經麻痺,但現在研究發現也可能和病毒有關。特別好發於季節交替之際,尤其是壓力大、勞累、免疫力低落的人,特別容易發生。此外,孕婦及糖尿病患者發病的危險性也很高。陳惠萱也說,婦人症狀雖與行政院長跟蘇貞昌近日發生的病症類似,都是週邊型,不過蘇貞昌是診斷為過度勞累導致病毒感染,致使顏面神經暫時麻痺,但這位婦人經檢查無明顯病因,則會被歸類到「貝爾氏麻痺症」。她說,「貝爾氏麻症」在治療上,急性期7~10天內,先給予類固醇治療,可合併像是維生素B12等促進末稍神經修復,若有皰疹病毒感染需合併使用抗病毒藥;其次加以一些輔助療法,如針灸、中藥及復健。另外,也可接受靜脈營養的注射,透過點滴注射多重營養素,可幫助修復顏面神經、縮短恢復歷程。陳惠萱呼籲,顏面神經失調患者可做一些簡單適度的臉部按摩,飲食上要注意維生素的攝取,減少食用烤、炸、辣等加速發炎的物質,心情要保持輕鬆愉悅、避免菸酒,以及充足的睡眠都可以幫助身體的修復。 編輯推薦 運動卻讓體重不減反增?2個錯誤習慣陷入惡性循環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