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4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顏伶如
共找到
19
筆 文章
-
-
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連運動都救不了!研究稱這些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仍不足以防失智
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60歲以上民眾如果每天長時間久坐,包括上班期間與在家裡,失智症的風險將增加。研究指出,久坐不動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每天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即使有定期運動習慣,還是無法擺脫失智症風險。南加大團隊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數據,以4萬9841名60歲以上民眾做為研究對象,調查一天當中絕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否提高。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展開之際並沒有失智症,睡眠時間不包括在久坐的計算當中。統計結果發現,一天當中長時間久坐者,即使有固定運動的習慣,還是不足以預防失智症。華盛頓郵報報導,先前多項研究已經指出久坐不動的健康傷害,一天當中在辦公室上班、通勤以及家裡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所累積的數小時時間,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提高,還有猝死。同時,久坐不動也將抵消運動所帶來的新陳代謝健康助益。研究人員比對七年之間的就醫紀錄與死亡資料,查看經常久坐的研究對象是否較容易出現失智症,統計發現一天當中至少坐著十小時的民眾,未來七年出現失智症的機率,比一天當中坐著時間不到十小時的民眾,高出大約8%;一天內坐著時間至少12小時的民眾,失智症機率則增加63%。率領這項研究的南加大生物科學及人類學教授芮契廉(David Raichlen)說,在辦公室坐了一天,回家又坐在電視機前,加上開車、搭車,所有時間加起來頗為可觀,造成認知與記憶衰退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但一天久坐至少十小時的民眾,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跟沒有運動的久坐民眾一樣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7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變質、失去原有風味 5種食物應冷藏但你可能沒放冰箱
有哪些常見的方便食品其實應該冷藏,但你卻沒有放冰箱?專家表示,以下幾項食物放在冰箱可以保存較久,而且較符合飲食安全。專家指出,知道哪些食物應該放冰箱,哪些食物不必放冰箱,是保持廚房運作順利的基礎常識。檸檬(柑橘類)某些民眾常在廚房檯面擺著一盤新鮮檸檬或萊姆,可以讓烹飪空間立即獲得清新的視覺效果。然而,如果希望檸檬、萊姆能保存久一點,最好擺在冰箱。如果講究一點,可以先放入密封保鮮盒或保鮮袋裡,然後再放進冰箱裡的保鮮儲藏格。檸檬在冰箱裡可保存一個月,若不放冰箱則只能保存一周。堅果與天然堅果醬許多民眾把堅果放在廚房檯面或食品儲藏室,放在廚房檯面可撐兩個月,若放冰箱則可保存更久,因為冷藏能避免堅果當中的油脂隨著時間而變質。天然堅果醬也一樣,例如有機花生醬,由於堅果裡的油脂容易出現腐臭油脂味,因此開封之後應該放冰箱。全穀與全麥粉喜歡以全穀與全麥粉代替中筋麵粉的民眾,應該在冰箱裡挪出空間存放麵粉。全穀內含麩皮、胚芽、胚乳,麩皮與胚芽有豐富維生素、營養素與健康脂肪,但隨著時間延長容易變質,放進冰箱還能避免害蟲感染。相反的,中筋麵粉成分為胚乳,油脂較低,放在櫥櫃裡是沒問題的。番茄醬、醬油等調味品餐廳或許把番茄醬放在桌上供客人使用,但民眾在家裡不見得要比照辦理。亨氏食品(Heinz)便曾指出,天然酸度讓番茄醬保存期限可以較久,不過番茄醬一旦開封,最好放入冰箱。專家指出,番茄醬開封之後放在室溫底下一個月就可能變質。醬油的狀況也跟番茄醬類似,高鹽度讓醬油可以擺在櫥櫃裡不至於變質,但如果沒放冰箱,時間久了之後,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風味。甜玉米剛摘下來的甜玉米現煮現吃滋味最好,若有多餘則不要像水果一樣留在廚房檯面。除非妥善保存,甜玉米摘取之後就開始失去味道,連同葉子一起放進冰箱可以讓甜玉米保存較久並維持甜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反覆染疫成常態?紐時:恐1年3感染 演變「長新冠」
展望接下來的疫情發展,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一波波遭到感染,一年當中恐怕染疫兩次,甚至三次。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也被稱為長新冠)。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任浦廉(Juliet Pulliam)說,病毒將持續演進,許多人可能在一生當中會感染好幾次。至於民眾重覆染疫的頻率如何,則難以透過量化計算,某些因素與如今染疫案例常被低報有關。任浦廉與研究團隊在南非搜集足夠數據,分析後發現Omicron的重覆感染率確實比先前幾種變種病毒來得高。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說:「倘若我們用現在的防疫措施去管理,絕大多數人將會在一年當中至少染疫兩次。」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官員:未獲世衛認證疫苗 擴大認可機率不高
美國政府廿五日宣布新規定,從十一月八日零時起,所有外籍旅客必須完整接種美國食藥局(FDA)或世衛組織認證的新冠疫苗才能入境,僅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和來自疫苗短缺國家的少數人可以例外。美國政府也要求所有旅客搭機赴美前,必須出示搭機前三天內的病毒檢測陰性報告,航空公司也要蒐集國際旅客抵美後的聯絡資料,以備日後追蹤。美國政府接受的疫苗包括輝瑞、莫德納、嬌生、阿斯特捷利康(AZ)、 大陸國藥集團和北京科興疫苗,台灣國產的高端疫苗並不在列。根據白宮資料,若是施打兩劑型疫苗,第二劑打完兩周以上才算完整接種。另外,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規定,由於混打在許多國家越來越普遍,混打任兩劑獲認可疫苗也會被視為完整接種,得以入境美國,但兩劑間隔不得少於十七天。這項新規定將取代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對中國大陸、印度、英國、歐洲申根區等卅三國實施的旅遊禁令,新規適用所有國家。至於美國是否可能擴大認可未在世衛緊急使用名單上的疫苗?一名美國資深官員說,機率恐怕不高,美國選擇FDA與世衛認可名單,因這些疫苗經過容易定義的國際認可標準程序。由於許多地區仍未開放兒童施打新冠疫苗,因此新規並未要求未滿十八歲未成年人必須完成接種。不過,兩歲以上旅客都需要繳交病毒檢測報告。
-
2021-06-09 新聞.元氣新聞
相隔18年 阿茲海默新藥問世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七日批准有助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的藥物「Aducanumab」,這是FDA自二○○三年以來首度批准阿茲海默症藥物。由美國藥廠百健與日本藥廠衛采共同研發的這種新藥,將以品牌名「Aduhelm」上市,經研究證實,可讓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失智症雙雙獲得改善。Aducanumab是實驗室研發的蛋白質單株抗體,必須每隔四周透過靜脈注射,啟動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清除腦部β類澱粉蛋白斑塊。自二○○三年以來,沒有任何一款阿茲海默症藥物獲FDA批准,可見研發此類藥物的失敗率極高。這項批准案可能影響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及其家庭,肯定會在醫師、藥物研究員和病人團體間引起討論,正如Aducanumab研製過程也曾引發正反兩派論戰。支持者認為,此藥獲批准後,可望吸引各界更加關注阿茲海默症,帶動更多對此疾病療法的研究與投資。百健七日宣布,Aducanumab每人每年費用為五萬六千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五萬元)。該公司強調,這款藥品並不會治好阿茲海默症,但能讓患者的生活自理,並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與家人相處。反對派人士則表示,此藥品是否有效的數據資料薄弱,FDA批准反映出主管機關迫於病患及倡議團體壓力而降低審查標準。反對核准此藥的FDA顧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研究員亞歷山大對此決定感到「訝異且失望」,他說:「FDA存在根據紮實證據做決定的管控標準,但我認為他們對Aducanumab放行。」FDA藥品監管員坦言,此次新藥Aducanumab存在「後遺症不確定性」的問題,但此藥有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清除腦內斑塊,可望延緩失智症。FDA藥品評估中心主任卡瓦索尼表示,審慎評估阿茲海默症對病患生活造成的劇變,「研究數據支持提供病患與照護者,使用這款藥物的選項。」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是失智症的兩大主要類型,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二○一九年的報告,估計全球失智症人數超過五千萬人。台灣失智症病患則約近卅萬人。
-
2021-04-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例!打AZ疫苗顏面神經麻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首例接種AZ疫苗後顏面神經麻痺個案,這名三十多歲男子接種隔日右側臉部麻痺至急診就醫,目前門診追蹤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過去健保資料,十八至四十九歲顏面神經麻痺背景值為一年每十萬人有五十五點三一人,未接種疫苗也可能因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引起。英國分析個案也發現,不論接種AZ或BNT疫苗,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個案數和背景值差不多。AZ疫苗至今施打三萬六七三一劑,累積通報接種後不良事件二一九件,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廿件。而AZ疫苗接種出現「公費冷、自費熱」奇特現象,昨天為自費開打首日,施打一七三二劑,但公費只打七八三劑,疾管署正研議疫苗假及請假方式,希望增加疫苗接種人數。另外,昨新增四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案一○八四至案一○八七),包括首例哈薩克籍個案、兩名菲籍移工、一名印尼籍船員。哈薩克籍個案於檢疫期間確診,同班機七名乘客列居家隔離,其餘三人都是檢疫期滿後確診,未與他人接觸,無匡列接觸者。有關兩例國籍航空貨機機師感染源調查,莊人祥表示已採檢一六二人,一五五人陰性,七人檢驗中,仍無法確定感染源是否在境內。但據了解,兩人染疫前十四天曾出入公共場所,尚無法完全排除社區感染疑慮。
-
2020-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就不會傳播新冠病毒?輝瑞主席不敢確定
在輝瑞藥廠(Pfizer)的新冠疫苗下周將首先於英國開始注射之際,該藥廠董事會主席博爾拉(Albert Bourla)表示,民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還會不會傳染病毒,仍待進一步研究;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3日刊載的一篇研究顯示,接種生技藥廠莫德納(Moderna)研發之兩劑新冠疫苗者,三個月後體內仍有抗體,但濃度與年齡成反比。分為兩劑施打的輝瑞疫苗,已向FDA申請緊急授權,目前仍在接受審核,一般預料,本月底可望過關,年底前配送;臨床實驗顯示,輝瑞疫苗對於抵抗新冠病毒95%有效,在4萬4000名志願者體內耐受性良好。英國2日已核准輝瑞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博爾拉接受3日播出的國家廣播公司(NBC)新聞節目「今日熱線」(Dateline)訪問時,主持人霍特(Lester Holt)詢問:「若打了疫苗,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嗎?」博爾拉回答:「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點我們尚無法確定。」另方面,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出的研究顯示,莫德納的新冠疫苗施打兩劑後三個月仍有抗體。莫德納總監札克斯(Tal Zaks)說:「這些數據讓我們對mRNA-1273對新冠病毒展現的高效能感到更樂觀,得以有效避免新冠肺炎持續。」莫德納的疫苗在第三階段大規模試驗中,已展現逾94%的效能;據此強勁結果,莫德納的疫苗本月稍晚可能獲得FDA授權緊急使用。疫苗專家目前仍未全盤了解新冠肺炎疫苗維護施打對象免疫力的時間,這項研究數據令人振奮。這些數據來自莫德納第一階段的志願者,研究人員公布第一批數據後仍持續追蹤抗體在受試者體內存在的時間。受試者接受第二劑疫苗接種三個月後,34名健康的成人體內仍有高濃度的中和抗體,這是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重要工具。抗體濃度會隨著接種者的年齡增長而降低,但此成果仍很樂觀。波士頓貝斯以色列狄根思醫療中心(BIDMC)病毒學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巴若奇(Dan Barouch)說:「90天的效期非常好,雖然長者體內的疫苗濃度較年輕人低。」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透明塑膠面罩 擋不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透明塑膠面罩(plastic face shields)成為熱銷商品。透明塑膠面罩也是不少必要行業員工上班時的重要裝備。然而,日本政府資助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公布最新研究指出,從抵擋新冠病毒的角度來看,這些塑膠面罩根本無濟於事。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透過超級電腦「富岳」(Fugaku)的情境模擬,了解透明塑膠面罩是否能夠阻擋不同大小的病毒。統計結果發現,5微米(micrometers)以下的空氣傳播飛沫(airborne droplets),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穿過透明塑膠面罩。研究結果也發現,對於體積較大,大約50微米的空氣傳播飛沫,透明塑膠面罩阻擋效果也不理想,約有半數飛沫能夠穿過。主持這項研究的神大學(Kobe University)教授坪倉誠(Makoto Tsubokura)指出,如果要避免病毒傳播,應該經常戴口罩,而不是戴面罩。坪倉誠指出:「從模擬實驗結果看來,很遺憾的,染疫患者如果戴上面罩,並無法有效防止飛沫噴出。」他表示,某些因為健康因素無法戴口罩而必須戴面罩的民眾,要注意置身場所是否通風良好。超級電腦「富岳」同樣也對不同材質的口罩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不織布(non-woven fabric)製成的口罩較能避免新冠病毒傳播,比棉質、聚酯纖維(polyester)口罩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8月公布最新研究實驗也指出,N95口罩對於阻擋新冠病毒傳播的效果最好,在沒有N95口罩的情況下,三層式手術口罩、棉質口罩都是不錯的替代選擇。
-
2020-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僅6%直接死於新冠 94%死於潛伏病因」 美CDC報告掀議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美國新冠肺炎統計數據報告,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和困惑;報告指出,染疫死者中,僅6%的死亡證明書上唯一提及新冠病毒,94%的確診病患則死於新冠病毒以外的「潛伏病因和健康狀況」,也就是美國原本因為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會因此從18萬人遽降至不到1萬人。川普總統日前轉推陰謀論團體「匿名者Q」(QAnon)支持者發布的不實訊息,指稱所有染疫者中「僅6%死亡」,由於發文內容嚴重扭曲CDC統計報告,推文已遭推特移除。CDC指出,全美染疫死亡案例中,只有9683例的死亡證明書上,列舉唯一致死原因為新冠病毒,其他約94%民眾則在感染病毒後,潛伏病因狀況急轉直下,導致死亡。CDC指出,除了新冠病毒以外,每起死亡案例約有2.6種其他健康狀況或原因。65歲以上的長者常有潛伏健康狀況,如糖尿病、肥胖、心臟病和呼吸道疾病等,前述狀況的死亡風險往往比新冠病毒來得高。「匿名者Q」支持者「梅爾Q」(Mel Q)在推特發文指稱,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當中,僅6%導致死亡,其他死亡案例的死因「都是其他重大疾病」;「梅爾Q」的推文中聲稱,CDC「已悄悄更新數字統計」。川普30日轉推「梅爾Q」的推文,但推特認定推文含有不實內容,觸犯推特使用規定而移除。這不是川普第一次轉推關於新冠肺炎死亡率的推文,他曾轉推競選團隊資深顧問珍娜‧艾里斯(Jenna Ellis)上月29日的推文,內容也攸關染疫死亡統計的不實訊息,但該推文並未遭移除。教堂山北卡羅來納大學(UNC-Chapel Hill)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麥克納馬拉(Ryan McNamara)推文寫道,「那些謠傳『只有6%人死於新冠病毒』或類似衍生言論的人,不了解傳染病如何運作;許多人居心叵測的操控,同樣一群人自2月以來忽視傳染病大流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31日,美國超過602萬7111人確診、已知至少18萬3499人死亡。
-
2020-08-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免檢 CDC悄修檢測指南 專家緊張 白宮否認施壓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本周悄悄修改新冠病毒檢測指南,將沒有出現染疫症狀的民眾排除在外,就算這些民眾最近曾有接觸史,同樣歸類於排除之列。這項更動引發公共衛生專家質疑,因為症狀即將出現之前的空窗期,正是許多患者傳染力最高的時候,因此對於疫情追蹤而言,關係重大。修改前的指南中,疾病防治中心明確寫道,曾經與染疫患者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所有民眾,都應接受病毒檢測。指南中也指出,無症狀(asymptomatic)與未發病潛伏期的感染,都是造成疫情擴散的重要因素。新版新冠病毒檢測指南24日出現在疾病防治中心官網;根據新指南,如果民眾曾與染疫患者在不到六呎的距離內接觸長達15分鐘,在沒有出現發病症狀的情況下,不需要接受病毒檢測;唯一例外則是健康較差的民眾或者地方衛生官員建議必須接受檢測的人。根據疫情推算公式,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約有半數發生於未發病潛伏期(pre-symptomatic stage),患者在這個階段並不會察覺健康有恙,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異狀。衛生專家警告,如果對於病毒檢測改採消極態度,可能導致重要的治療時機遭到耽誤,病毒在社區當中散布的真相,也會因此變得難以釐清。加州帕拉阿圖(Palo Alto)傳染疾病醫師庫帕里(Krutika Kuppalli)指出,更改病毒檢測指南,只讓已經出現染疫症狀的民眾接受檢測,恐怕帶來潛藏風險,因為許多正在散布病毒的無症狀患者,都沒有受到調查追蹤。她說:「我覺得,這項改變可能讓疫情更為惡化。」以全美疫情狀況來看,每日新增確診案例仍然偏高,所幸過去幾周以來呈現下降趨勢。大約一個月前,美國疫情最嚴重期間曾出現每天新增6萬6000個確診案例,現在則減少至大約4萬3000個。包括亞利桑納州、佛羅里達州等今夏初期曾發生大規模病毒傳播的州,疫情目前已獲控制;然而在中西部某些地區,外加夏威夷州以及美國屬地,確診案例依然上升。被指派為川普政府全國新冠病毒檢測總監的衛服部助理部長吉羅爾(Brett Giroir)26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這項更動並非白宮授意,而是為了向社會大眾澄清病毒檢測有其限制性,絕非為了刻意降低檢測數量。吉羅爾說,在疫情嚴重地區,許多民眾就算沒有症狀,還是會接受檢測,如果在確診率只有1%的地區,民眾則不能說「我今天要檢測,明天也要,後天還要。」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白宮新冠疫情小組成員佛奇(Anthony Fauci)說,他8月20日正接受手術,全身麻醉,而沒有參加這項會議。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亞裔染疫住院率較低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17日刊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根據橫跨12州的人口調查,非裔、拉美裔、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率出現異常偏高,白人、亞裔民眾染疫住院率則相對較低。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團隊指出,從12州的人口統計分析看來,不同族裔背景的民眾在這波疫情之下,有著不同結果。研究人員分析來自亞利桑納、印第安納、阿肯色、明尼蘇達、新罕布夏、俄亥俄、俄勒岡、羅德島、猶他、維吉尼亞、華盛頓和麻州,在今年4月底至6月底之間,共計4萬8788筆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病患案例。統計結果顯示,如果與人口統計數據對照,白人患者在住院患者當中所占的比例,遠遠低於白人患者在整體人口中所占比例。研究人員指出,非裔、拉美裔、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率出現異常偏高。以俄亥俄州為例,非裔民眾占當地人口的13%,但染疫住院的患者當中,非裔病患卻占31.8%。統計顯示,亞裔民眾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率較其他族裔來得低。在這項調查中的10個州裡,有6州的亞裔住院患者比例,低於當地的亞裔人口比例。以麻州為例,亞裔民眾占當地人口約7%,但染疫住院患者當中,亞裔卻只占4%。另一方面,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成立的「新冠病毒防治系統」(COVID-19 Prevention Network)執行主任柯布林(Jim Kublin)指出,耗資數十億的病毒疫苗研發過程裡,參與臨床實驗的少數族裔自願者人數並不多,恐將導致美國疫苗延遲推出。柯布林指出,上網報名參加疫苗實驗計畫的35萬名自願者當中,非裔與拉美裔僅占10%,不足反映美國人口的族裔真實比例。疫苗研發計畫「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社區參與協調部主任麥可(Nelson Michael)說,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商,可能必須湊足少數族裔自願者人數,實驗計畫才能繼續進行。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警訊:臍帶母乳揪出病毒 佳音:寶寶在子宮能製抗體
義大利米蘭大學(University of Milan)研究團隊9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指出,某些染疫孕婦的臍帶血、母乳、胎盤與產道,檢查發現帶有新冠病毒或病毒抗體,再度證明病毒極可能由母親傳給胚胎或新生兒。主持這項小規模研究的米蘭大學免疫學助理教授芬尼西亞(Claudio Fenizia)指出,研究中只有兩名新生兒病毒檢測呈現陽性,但兩名寶寶後來都完全康復;其中一名嬰兒兩天之後再度受檢,結果已經轉為陰性,顯示寶寶還沒出生前,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開始製造能夠對抗病毒的抗體。芬尼西亞表示,研究團隊以31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為研究對象,由於規模較小,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提供醫學界做為染疫孕婦醫療照護的初步參考;他也表示,某些國家已經在相關領域展開進一步研究。但他強調,這項結果應該被視為「警訊」,讓各界了解病毒可能經由母親傳染給寶寶。隸屬於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IH)旗下的「尤妮絲‧甘迺迪‧薛佛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現正針對今年出生寶寶進行研究,希望了解病毒對孕婦與新生兒造成的影響。該研究所主任黛安娜‧畢安奇(Diana W. Bianchi)指出,米蘭大學研究團隊並沒有獲得具體結論,很難判斷剛出生的寶寶確診病毒,是否是自然產或剖腹生產的過程中,被母親體液所感染。畢安奇說,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人員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其實令人較為憂心,報告指出病毒造成胎盤血管受損。這項研究發現胚胎無法透過胎盤得到正常血液循環,胎盤血管還出現血栓。米蘭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與先前中國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小規模母嬰傳染研究,結論一致。
-
2020-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研發大競賽 但你別期望太大! 抗病毒恐僅50%有效
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過程中,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六大洲都有民眾已經參與了人體注射實驗。來自不同國家的藥廠、醫學機構紛紛投入的這場疫苗研發較勁,今年夏天將進入關鍵期,猶如面臨一場「期中考」,是否有任何計畫確實奏效,屆時可望明朗化。中國與英國的研究團隊各自都將病毒研究的範圍,延伸到國界之外,在巴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測試疫苗,原因是研究團隊在國內不容易找到能對研究結果提供明確解答的新增確診案例。在眾多疫苗研發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實驗將在美國啟動。今年7月,美國政府贊助的疫苗研發計畫,將有3萬人參加注射實驗。相隔一個月之後,英國研究團隊研發當中的疫苗,同樣也有3萬人將參加注射實驗。白宮抗疫小組成員、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參與美國疫苗研究的志願者,除了美國民眾之外,可能還有來自巴西、南非等國家的志願者。佛奇對於疫苗研發結果表示樂觀,但他同時表示,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曾經失敗過。」佛奇指出,疫苗研發不是比賽誰能搶先達標,而是要看能否有很多疫苗能夠核准通過、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可以有效抵抗病毒。專家警告,社會大眾不應對疫苗抱存不切實際的期望,舉例來說,科學家便認為新冠病毒疫苗對人體的保護效果,跟麻疹疫苗是比不上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指出,就算研發出爐的疫苗當中,抵禦病毒效果最好的只有50%,「對我來說還是一劑很棒的疫苗。」他說:「我們需要現在就展開這方面的對話,以免民眾接下來會有錯愕的感受。」如果疫苗果然研發成功,而且民眾居住的國家擁有庫存,恐怕民眾將大排長龍等候接受注射,只有某些有著染疫高風險的民眾,例如從事必要行業工作,才會排在優先序位。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健康經濟學家雷德利(David Ridley)分析,從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今年之內應該是沒有機會可以接受疫苗注射的。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增列染疫症狀: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網站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症狀中,在原本已經公告的咳嗽、發燒等之外,更增列了「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另方面,由於去年流感疫苗的效能未達預期,在新冠疫情可能藉今年流感季捲土重來的憂慮下,疾病防治中心也已開始未雨綢繆;專家也擔心,若新冠肺炎爆發第二波疫情,醫療資源恐面臨嚴重匱乏。CDC發布的聲明指出,症狀列表並不包括感染病毒的所有症狀,隨著對病毒的更多研究,接下來還將隨時更新表單內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現症狀各不相同,CDC聲明中指出,有些患者發病狀況非常輕微,但有些患者卻病情嚴重。聲明指出,通常感染後的第2天至14天裡,症狀會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網站公告的新冠病毒症狀包括: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疲憊、肌肉痠痛或身體痠痛、頭疼、突然喪失味覺或嗅覺、喉嚨疼、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聲明中指出,老年人、患有重大潛伏疾病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的民眾,都可能是染疫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毒可能有較為嚴重的併發症。CDC指出,如果出現以下染疫病情惡化的緊急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無法呼吸、胸腔持續疼痛或壓迫感、神智不清、無法保持清醒、臉部發紫或嘴唇發紫。CDC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針對最多人感染的流感病毒,疫苗成效只有60%,而去年冬天堪稱數十年來流感疫情最嚴重的一次,疫苗的成功機率卻只有50%,排除掉最常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成效甚至只剩下30%;CDC專家擔心,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若爆發,恐將耗盡醫療資源,無法兼顧流感。CDC流行病學專家佛蘭諾里(Brendan Flannery)表示,該研究顯示疫苗對付某些流感病毒的效果不彰;研究結果出爐後,公衛人員立刻成立疫苗團隊,準備生產1億8000萬支疫苗。大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防疫效果至少要達到90%才能算成功,但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產生變化,使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根據CDC的統計,2019年因流感就診的人數高達2200萬人,其中有57萬5000人住院治療,但仍有4萬多人死亡。
-
2020-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疫情若反彈 專家:二度封鎖衝擊將更慘
就在各州陸續重啟經濟活動的同時,某些地點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近來卻一路走高。公共衛生專家指出,如果美國爆發第二波疫情,再度封鎖的狀況將比第一次更加慘重,受到疫情影響早已岌岌可危的某些商家,恐將一蹶不振。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醫學院教授雷尼爾(Jonathan Reiner)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說:「我們可能要面對殘酷的事實,某些州或許需要再度封閉。」倘若在疫情反彈之下必須再度封閉,專家指出,屆時衝擊程度將超過第一次封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民眾長期居家避疫已經出現嚴重疲乏感,居家避疫更讓經濟受到重創,如果又出現第二輪的封閉,商業活動遭受的傷害將超過前一次,「某些處於掙扎邊緣的商家,恐怕再也撐不下去。」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中心傳染疾病專家夏夫納(William Schaffner)說:「新冠病毒是不會放暑假的。」夏夫納進一步指出,暑假反而給了病毒繼續傳播的許多新機會。莫非分析,接下來幾個月當中,某些州政府面對的最棘手難題,將是如何因應可能出現的二度封閉。二度封閉的是否成真,取決於每個美國民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作為。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便說:「應該遵守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出入公共場所也應該要戴口罩。」對於疫情再度升溫恐將讓美國經濟再次重摔,財政部長米努勤(Steven Mnuchin)上周接受CNBC新聞頻道訪問時說,萬一美國經濟再度封閉,後果恐怕非常重大。他說:「我們不能再讓經濟活動中斷了。」然而,疫情影響之下的經濟活動究竟要開放或關閉,掌控權並不在聯邦政府手中,而是由各州自行裁量。雷尼爾說:「如果醫院病床都滿了,加護病房也都沒有空位了,州政府將不得不宣布封閉。」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若覺自己染疫能否與人接觸?CDC:符合3條件就可以
許多民眾擔心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把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人;聯邦疾病防制中心(CDC)公布最新建議指南指出,倘若感覺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留在家裡不要出門、避免與人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病毒傳染,若已出現緊急症狀則應立即就醫。察覺自己可能染疫,但後來症狀慢慢消除,何時可以恢復與人接觸?CDC新版建議指南指出,如果符合三項條件,就可以恢復與人接觸:一、整整三天都不再發燒。二、各種身體不適症狀均已改善。三、從出現症狀的第一天算起,已經相隔十日。CDC表示,民眾應該遵循個人醫師建議,並且根據根據病毒檢測便利程度做出判斷,研判是否必須接受病毒檢測;完成檢測之後,如果沒有繼續發燒、症狀獲得改善,而且相隔24小時進行的兩次檢測結果都呈現陰性,就可以恢復與人接觸。倘若接受病毒檢測之後,結果呈現陽性,但身體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是否代表能夠與人接觸?CDC新指南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持續並無任何症狀,而且從檢測當日算起,已經經過十日,便可以恢復與人接觸。全美各州陸續解封,重啟經濟活動,CDC新指南指出,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或使用共乘服務時,避免病毒傳染的自保之道就是勤洗手,並且對於觸碰物品保持警覺。新指南指出,最好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特別是搭車途中。新指南提到幾個特別需要注意的觸碰地點,包括自助式販賣機、觸碰式螢幕或指紋掃瞄器的表面、售票機、十字轉門(turnstiles)、扶手欄杆、廁所各種物體表面、電梯按鈕、長椅等。碰觸這些物體表面之後,最好盡快以清水與肥皂洗手至少20秒,或者使用含有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手部酒精消毒凝膠處理。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警告!新冠肺炎患者常在發病第7天急速惡化 痛不欲生
越來越多醫護人員以及新冠病毒患者針對「第二周急轉直下」(Second-week crash)症狀提出警告。患者感染病毒的前幾天,症狀輕微,甚至身體漸漸好轉,但卻在以為已經有起色之後,進入第二周時狀況急速惡化,開始發高燒、呼吸困難、全身痠痛,並且重度疲憊。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新冠病毒患者出現「第二周急轉直下」的狀況,原因為何迄今公共衛生專家仍無法解釋。27歲的科技記者艾瑞亞‧班狄克斯(Aria Bendix)便是其中一例。她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說,感染病毒的第一周,狀況非常輕微,但第二周則嚴重惡化,剛開始是身體痠痛,24小時內變成全身發冷。「感覺就像跑了一場馬拉松,然後又被車撞到似的。我一直留在公寓裡居家隔離。」她說,幾天之後,病況漸漸好轉,身體不再痠痛,就在以為已經擺脫病毒之際,肋骨部位突然劇烈疼痛,讓她痛不欲生。她說,此時覺得肺部好像受到強力擠壓,呼吸變得非常沉重。班狄克斯表示,前往急診就醫,醫師雖然認為她符合感染新冠病毒的症況,卻無法為她提供治療,只能讓她返家休養。她說,在感染的第14天,痠痛又發作了,「彷彿一切回到原點。」紐約市蒙特菲奧醫學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重症研究中心主任龔米雪(Michelle Gong,譯音)指出,新冠病毒患者出現呼吸道衰竭,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出現發病徵兆後的第七天。龔米雪答覆「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詢問時說,剛開始患者似乎狀況還好,但到了感染第五天或第七天的時候會突然惡化,並且出現呼吸道衰竭,而且變化是在「瞬間」發生。北卡羅來納州傳染疾病家歐爾(Christopher Ohl)表示,許多新冠病毒患者都有在第二周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他指出,這些患者原本認為,難關已經過去,一切都沒事了,結果卻在短短20小時或24小時之內,開始發燒、重度疲憊、嚴重咳嗽或者呼吸困難,必須緊急住院。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滴血驗抗體? 居家檢測組 準確度不靠譜
號稱可以讓民眾在家自己動手完成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組,原本被看好是對抗疫情的新興利器,只要從手指採集一滴血液,就能測知是否曾經感染病毒,體內是否已有抗體;但獲英國政府委託而進行試用實測的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檢測結果準確度有問題,並不可靠。這項新穎的檢測器研發完成後,讓不少科技業者、醫療廠商甚至各國政府對於這套居家檢測組抱持期望;但牛津大學公布的實測結果卻澆了一盆冷水。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醫學教授貝爾(John Bell)本周稍早在牛津大學網站發表研究報告寫道,到目前為止研究團隊測試過的所有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完全沒有任何一份準確度達到使用標準。貝爾率領的研究團隊受到英國政府委託,對病毒抗體檢測組展開試用實測。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英國政府先前已經對廠商下了訂單,訂購數百萬份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如今將要求退費。貝爾在研究結論中表示:「很遺憾的,我們到目前為止檢視過的所有檢測組,效果都不好。」他指出:「我們發現許多錯誤的陰性檢測結果,我們也看到許多錯誤的陽性反應。」貝爾表示,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都還沒有找到符合標準的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他表示,或許接下來會有合格的檢測組出現,但時間方面估計還要等上至少一個月。白宮疫情因應小組重要成員、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8日對「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表示:「所有的檢測組都必須通過驗證才行,否則就等於踏上一條可能嚴重誤導的道路。」西班牙政府上周也表示,向一家歐洲廠商訂購、在中國製造的病毒抗體檢測組,由於準確度發生問題,已經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