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頭暈
共找到
1235
筆 文章
-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蹲久了站起來會眼前一黑?是貧血嗎? 5點注意事項助預防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久蹲後突然站起來,會出現頭暈眼花、眼冒金星、兩腳發軟、眼前發黑的現象,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摔倒。有人講,這種情況是蹲久了腿發麻導致;也有人說是貧血或者低血糖導致的,需要多吃點紅糖;還有人說可能是低血壓或心臟出了問題,需要去醫院拍個片子檢查一下。但事實真的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麼?經常出現這樣的症狀意味著什麼呢?蹲久站起來頭暈是怎麼回事?是貧血嗎?首先,貧血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但是很多健康的人也有類似的體驗。原因在於,體位改變血壓也會隨之而改變,但不會立刻跟上你的動作。在保持下蹲姿態的時候,雙腿的血管受到肌肉和整個身體的壓迫,血液的流速會減緩。突然站立起來的時候,大腦先發出反應,隨後血壓反射調節機制快速接收大腦發出的信號,迅速調節血流分佈以保持血壓穩定。又因為體液反射調節稍微滯後於神經,所以大多數人會短暫不適,休息一下就恢復了。體位性低血壓是什麼?如何防治?老年人或者心血管病患者因為血壓調節機制受損,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腿腳發麻等不適症狀,這種現像在醫學上被稱為“體位性低血壓”,嚴重時甚至會昏厥摔倒。體位性低血壓是一種人在快速站立時血壓發生明顯下降的情況。醫學上評判標準是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想防治體位性低血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長時間保持下蹲或者站立的姿勢。2.緩慢起床,也可以在床上做些舒展運動後再起床。3.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並且保證充足的睡眠。4.合理飲食,避免吃得過多或者過少,戒菸戒酒。5.蹲下起身時慢慢起身,借助輔助力,比如說扶著桌椅。另外,有些血管擴張或降低血壓的藥物,如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等,也會在老年人群中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所以要注意服藥後,適當休息,避免猛烈的活動。如若起身後,有腦袋發昏、頭暈眼花等一些不適症狀出現,應靜下心來休息。必要時向醫生諮詢,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用藥調整。還有哪些情況或疾病會引起頭暈?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運動量大,出汗量大,在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低血糖和貧血:低血糖和貧血也會出現類似的頭暈和站立不穩的情況,但是低血糖和貧血導致的頭暈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我們需要區別對待。頸椎病:頸椎病也會引起頭暈,此症狀與長時間低頭或者左右轉動不當相關。經常站起來頭暈,該如何預防和調節?無論是健康人還是長期臥病的患者以及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等,從蹲起站立或躺臥起床時,動作都要緩慢。如果經常性遇到這種頭暈眼花的情況,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或者反思自己最近是否缺乏鍛煉。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頭暈,我們都可以通過每天堅持適量鍛煉,來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從而進行預防和調節。綜合以上問題,猛地起身眼前一黑是因為血壓跟不上體位變化;引起頭暈還有其他幾種情況,都應加以注意,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節。最後提醒大家,若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5 癌症.抗癌新知
「化學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哪6種? 藥師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今年衛生福利部公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及肺炎,與2018年相比分別上升1.8%、1.1%、6.9%,排名順位與 2018年相同。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口腔癌(6)前列腺(攝護腺)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前六大主要癌症之順位與2018年相同。多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嚴重危害國人身體健康。隨著科技進步,手機會進化,藥物也會進化!癌症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藥物治療等。其中「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達到治療效果,藥物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癌細胞,進入癌細胞後抑制它們的生長,使其萎縮,甚至消失,而達到治療目的。癌細胞是生長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而化學治療藥物就是針對這個特性專門設計的,除了會消滅生長快速的癌細胞外,也會影響一些生長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造血細胞、毛囊、口腔、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如圖一)。1.骨髓抑制化學治療藥物可能會造成血球數目下降。白血球太低時對感染的抵抗力會變弱;紅血球過少,身體各處即出現缺氧狀態,而產生虛弱、疲倦、怕冷、頭暈、呼吸急促等貧血現象,必要時會考慮輸血;血小板量不足易導致出血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容易流血、瘀血、齒齦出血、月經不止或黑便等情形。血球低下時,應補充足夠的營養及避免生食(如:生魚片)及未煮熟的食物,選擇帶皮的水果,削皮後食用,並避免出入公共場合,儘量在家休息,以促進血球恢復及降低感染的風險。下次的療程則可由醫師評估降低化學治療劑量或是使用血球生長因子的適當性。2.掉髮的困擾 化學治療藥物可破壞毛囊,在首次治療後,頭髮通常會在2-3週後掉落。頭皮方面可能會發癢或敏感,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使用寬齒梳子會有幫助,如假髮發燙或發癢,可改用頭巾或圍巾。晚上戴網套或睡在緞面枕套上,以防止頭髮結成束。接受化療期間,使用冰敷(冷卻帽)可能會減少掉髮風險,但需要考慮冰敷的一些副作用,例如頭痛,頭皮疼痛以及頸肩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六個月,頭髮通常會重新長出來,新頭髮可能更捲曲、更直、更粗或更細,甚至換了新顏色,這些變化是短期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您的頭髮很可能會回到治療前的狀態。3.口腔併發症 化學治療後1至2週可能出現口腔潰瘍(也稱為黏膜炎或口腔炎),當唾液不足或唾液變得非常稠密時,就會發生口乾,會增加蛀牙和口腔感染的風險。良好的口腔保健和經常喝水是解決口乾或唾液濃稠問題的方法。避免攝入酒精和煙草,避免食用酸性水果和果汁、有硬皮的食物、太鹹或辛辣的食物,並儘量減少咖啡因和過多的糖攝入。良好的口腔護理是幫助減少口腔潰瘍的風險或嚴重程度的關鍵,漱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清潔,並且可以緩解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需2至4週的時間才能癒合。4.噁心嘔吐 由發生時序可區分為急性期(給藥後二十四小時內)、延遲性(給藥後二十四小時以後)以及預期性(下個療程前接受到視覺、聽覺或是嗅覺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境式反應);依據療程藥物可分為低-中-高致吐性。化學治療藥物前會先給與止吐藥物或類固醇等來加以預防。可運用飲食調整及生活型態改變,如少量多餐,治療前不要吃太多東西等方式來減少不適。5.腹瀉/便秘 便秘較少發生,但容易造成腸道黏膜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消化功能障礙、脹氣、腸痙攣等,最後造成腹瀉,每天數次有或沒有不適的稀疏或水樣便,給予止瀉藥治療能緩解症狀;同時應少量多餐、避免油炸、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蠕動造成腹瀉及絞痛。食用清淡流質飲食可以讓腸道獲得休息,另外也要注意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照顧,定時溫水坐浴,以減輕肛門不適及感染發生。6.週邊神經病變 化學治療藥物引起的週邊神經毒性,主要是以感覺神經病變來表現,最常見的不舒服症狀是麻痺感、針刺感以及燒灼疼痛,而且這種針刺的感覺以及痛覺異常的表現,常常分佈在四肢末端,會讓病人覺得好像戴手套與穿襪子的感覺。通常短期內給予類固醇、抗抑鬱藥、抗癲癇藥、鴉片類藥物或麻醉藥治療可以緩解週邊神經病變可能帶來的疼痛。治療期間要注意保持手和腳溫暖,並在寒冷的天氣中遮蓋好,儘量避免極端溫度。 以上所列出的是較常見的副作用,醫師會根據藥品特性給予預防用藥或建議,以減少副作用發生;如果治療期間有其他不適,應儘早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11-24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囊腫不開刀 可評估超音波導引皮下酒精注射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今天發表「一再復發甲狀腺囊腫不開刀」治療吞嚥障礙案例。葉美成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已有許多非手術方式達到緩解症狀、不需住院、不留疤痕且恢復迅速效果,讓病人不再躊躇不前。如果細針抽吸以及酒精注射都無法解決囊腫問題,也可選擇開刀處理。50歲李女因脖子左邊有明顯腫塊且吞嚥時有異物感,之前其他醫院追蹤檢查時都是良性甲狀腺囊腫,有用細針抽吸過,抽出液體後腫塊會消失幾天,但後來腫塊又會開始慢慢變大回原本的大小。葉美成說,先前醫師建議開刀,但李女並不想開刀,檢查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下經皮酒精注射治療」,不需開刀住院。李術後三周後回診追蹤時,脖子已看不出有腫塊,外觀恢復正常。甲狀腺囊腫俗稱「甲狀腺水泡」,是一種甲狀腺結節,組成以液體為主,剛開始是不明原因造成出血致囊腫突然變大、有時伴隨著脖子疼痛,而疼痛一到兩個星期後會漸漸消失,脖子腫大可能一直持續,也可能稍微變小,約有60至90%病人在抽出液體後又復發回原本大小。美國甲狀腺學會建議反覆出現的甲狀腺囊腫的病人,可選擇開刀或是「酒精注射治療」。研究顯示,有高達85%病人接受兩次的酒精注射治療後不再復發。葉美成表示,「超音波導引下經皮酒精注射治療」,是在超音波導引下,經由表皮用細針先抽除甲狀腺囊腫裡液體,注射高濃度酒精進入囊腫內數分鐘後,破壞囊腫內微血管再將酒精抽出,過程約1小時,治療後觀察30分鐘至1小時即可回家,不需要住院。但對酒精過敏的人不適合這樣治療,其他症狀可能有頭暈不適、畏寒、發燒或疼痛等症狀,少部分的人出現暫時發燒、畏寒或是神經受損的狀況,大部分都會恢復。甲狀腺結節組成如果是以固體為主的不適合酒精注射治療,固體為主的結節可以考慮開刀或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微創手術(Thyroid RFA)。甲狀腺囊腫通常沒有症狀,除非囊腫已大到外觀上看得出來,發生吞嚥困難、疼痛等才發現,而甲狀腺囊腫多為良性,也有部分囊腫有可能會出現惡性細胞。
-
2020-11-22 科別.耳鼻喉
四旬男暈眩耳鳴竟是「耳中風」 急採高壓氧治療
南投縣魏姓男子因近日容易暈眩,且覺得右耳悶脹、常耳鳴,上網查詢以為自己罹患梅尼爾氏症,未料就醫診出是「耳中風」突發性耳聾,所幸在黃金治療期內及時接受類固醇藥物及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恢復,免於造成永久失聰的憾事。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該名魏姓患者年約40歲,最近老是頭暈,且覺得右耳悶悶的,像耳鳴的感覺,因為感到不適先是自行查詢,覺得應該是罹患梅尼爾氏症,所幸仍保持警覺到院就醫,經診斷發現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而「耳中風」突發性耳聾多耗發在氣溫多變的秋冬季節,院方表示,到院患者大多是出現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的症狀,部分患者除了聽力惡化,還會合併暈眩;只不過,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又或者是血管病因所致。針對突發性耳聾,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則表示,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和耳膜結構是否正常,並安排聽力檢查,確認有無神經病變或腫瘤;若確認是耳中風會依患者病情安排口服、耳內類固醇治療,並且配搭高壓氧輔助治療,以改善聽力。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高壓氧治療會安排患者在高壓氧艙內,在高於1.4大氣壓的壓力下,給予患者100%的氧氣治療。透過高壓氧治療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的含氧量,改善內耳組織缺氧情形,促使循環與組織細胞修復,加速聽力的恢復。薛也提醒,突發性耳聾得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延遲治療恐導致聽力永久損失;南投醫院則呼籲,耳中風目前無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和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有助維護保健聽力。
-
2020-11-20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診間不乏有30歲、40歲的族群前來尋求醫師協助,也常會有不少人納悶「我明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會膝蓋問題?」,這種情況就常常發生在上班族身上。事實上常見最主要的關鍵原因就是在於「什麼都沒做」。 沒做什麼卻膝蓋痛?醫:關鍵就在什麼都沒做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骨骼、肌肉使用量越少就越容易退化。以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上班族久坐膝蓋會長時間的呈現90度的狀態,此時關節腔的壓力是比站著或行走時的壓力還要高的,若再加上膝蓋的關節液不夠、潤滑度不足等因素,膝蓋就容易卡卡的、發出喀喀聲響,甚至出現膝蓋疼痛的情況。 醫師表示,這種情況通常屬於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僅是活動量不足所致,並非所謂的關節炎,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只要多加活動便有助於改善。 活動不足釀膝蓋問題 簡單一動作有助改善 改善活動量不足所產生的膝蓋問題,網路上許多文章推薦可以多做深蹲鍛鍊,不過此動作雖然確實有助於鍛鍊,但卻並不是能最充分練到對膝蓋有利的肌肉群之動作。身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髖部向後推,對於大腿肌群而言多是訓練到股四頭肌的起點,對於股直肌則較少,越接近膝蓋的肌肉及膝蓋軟骨鍛鍊也就會越少。且深蹲常常容易出現錯誤的姿勢,容易造成 陳相宏醫師介紹了一個相當簡單,卻有助於鍛鍊腿部肌群及關節的動作,無須大型器材,利用地心引力及重心改變即可鍛鍊。 動作首先把腳以腰部同寬的方式往前跨出一步,其後蹲下身體擺出單膝跪姿的狀態,兩腳膝蓋及後腳跟皆呈90度。動作時吸氣往上,吐氣往下,直下直上,以正常的速度站起後再回到原本跪姿的狀態即可(跨出去的腳不用收回)。 這個動作雖然非常簡單,但卻能充分且安全的訓練到兩腳的大腿肌群。前腳會鍛鍊到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後腳則能鍛鍊到前側的股直肌及股四頭肌。 初期若肌群較不穩定站不穩可扶牆。中後期若身體逐漸習慣想更進一步鍛鍊,可適當的增加跳躍動作,或是讓後腳踩於一個台階高的物品上執行直下直上的動作,讓身體運用地心引力及身體的重量達到鍛鍊的效果。也提醒民眾留意姿勢性低血壓,避免改變姿勢出現頭暈的情況,注意自身安全。 疼痛不適盡早檢查 專業指導更有助改善 陳相宏醫師也提醒,民眾發現膝蓋出現不適、出現不尋常的怪聲、覺得關節卡卡時,建議最好還是先請專業醫師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問題的根源,或排除疾病的可能,也更有助於現場提供專業的指導,避免動作錯誤讓問題更加嚴重或衍伸其他問題,也更有利身體康復。現在時下正流行的「運動處方」,正是依專業醫師評估民眾的需求、喜好、身體狀態等,提供給民眾適合的運動方式,其更有助於長期發展。而民眾在家自行進行鍛鍊或復健時也可以照著鏡子做,幫助觀察動作是否正確。另外也可以同時進行錄影,將動作錄下來在回診時也有助於和醫師或教練進行討論。 《延伸閱讀》 .一變天關節就開始痛?2招防膝蓋變氣象台,保養肌肉是關鍵 .保養膝蓋樓梯爬不爬?許嘉麟醫師:養好膝蓋「動」、「吃」都是關鍵。 .預防膝蓋退化,坐下時屁股先出去,學會正確屈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9 科別.耳鼻喉
秋冬好發突發性耳聾 把握這項關鍵避免聽力喪失
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期。南投縣40歲魏姓男子近日容易暈眩、右耳耳鳴,以為罹患梅尼爾氏症(暈眩症),經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讓他相當震驚,治療後聽力才逐漸恢復。醫師提醒頭暈加上單側聽力突然下降或喪失,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症狀,民眾若出現不適,一定盡快就醫,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以免聽力永久喪失。南投醫院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突發性耳聾最常出現單耳聽力喪失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合併暈眩,患者常以為罹患暈眩症。突發性耳聾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血管病因造成。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接著安排聽力檢查,並適患者的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排除神經病變、腫瘤的可能性。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一定要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損失。耳中風雖然沒有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是維護聽力的保健方法。
-
2020-11-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
元氣網系列直播主題:冬季養生怎麼做?更年期來了好困擾!時間:11月19日(四)12:30-13:00【👉更多直播資訊,留言抽好禮】全球掀起了綠拿鐵的熱潮,不少人一天之計起於為自己打上一杯新鮮蔬果汁,甚至擁有自己的專屬配方,更取代了為人詬病的含糖手搖飲料。 不僅是減重族群,關心自身健康飲食的大眾,更講究地列為每日必需執行的儀式。 然而,以健康排毒風靡的綠拿鐵,卻可能是造成腎病友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甚至心律不整,嚴重可能猝死的隱藏兇手! 綠拿鐵是什麼?雖叫拿鐵,但大多不含咖啡因。 綠拿鐵是由綠色蔬菜與水果一起攪打而成的蔬果汁,並沒有硬性的配方,也可額外將堅果、豆漿、優格等一同打入。 因為能夠大幅提高飲食中常缺乏的蔬果攝取,補充膳食纖維、植化素被譽為是減肥、心血管疾病、抗癌聖品,蔬果中富含鉀離子,可有效調節血壓。 然而,腎功能不佳者,因無法有效排出鉀離子,常需要監控血鉀(及血鈉、血磷)的指數。 高鉀嚴重會造成心悸、麻木、無力、呼吸短促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引起心臟麻痺而導致死亡。血鉀離子會隨著每餐食物攝取而累積,若腎病友又將綠拿鐵列為日常飲品,將會造成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營養師小提醒: 尿量一天小於1000mL或血鉀高的病友更需要避免攝取,飲食中嚴格限鉀,避免掉入綠拿鐵的陷阱裡! Reference: Csaba P. Kovesdy.Epidemiology of hyperkalemia: an update.Kidney Int Suppl (2011).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18 養生.聰明飲食
高鐵質食物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教授告訴你真相
讀者Rose Kuo上週五(2020-11-13)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文章,詢問我的看法。這篇文章是當天發表在《大人社團》網站,標題是停經後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我們先來看這篇文章裡的兩個兩個小標題:1.想要健康長壽擁有「黃金壽命」少吃高鐵質食物2.紅肉不止含有高血脂 「太鐵」也會加速老化我們再來看這篇文章的結尾:在所有食材中,紫菜的含鐵量最高,每100公克超過 50毫克,花椰菜、甜豌豆也是高鐵群;紅肉其實不如大家以為那麼「鐵」,100公克約莫含3毫克,和豬肝差不多。所以,這篇文章一方面說紅肉「太鐵」會加速老化,但另一方面卻又說紅肉其實不如大家以為那麼「鐵」(只有紫菜的6%)。那,請問,紅肉到底是「太鐵」,還是「不怎麼鐵」?還有,吃紫菜是不是更會「超速」老化?這篇文章也說健康長壽的族群,例如日本人,都是吃「低鐵」或是「無鐵」的食物。但是,請問,日本人是不是吃很多壽司卷?壽司卷又是用什麼包的?不管如何,我們現在來看這篇文章裡的幾句話:(1)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專家艾斯代普三世(Preston Estep III)首先強調,我們的「黃金壽命(健康長壽)」長短主要是環境而非基因決定,(2)艾斯代普三世口中的「黃金壽命」分布在亞洲的日本、南歐的法國、西班牙與義大利等地中海地區,(3)艾斯代普三世提醒:「不僅最健康族群的飲食組合中,多半是鐵質含量低或是會抑制鐵質吸收的食物……科學證明,過量鐵質是提高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心臟病等許多其他嚴重疾病的源頭。」文章裡所說的這位Preston Estep是在201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Mindspan Diet。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Diet的意思是「飲食」,但是,Mindspan這個字,縱然母語是英語的人也看不懂它是什麼意思,而字典裡也找不到。其實,Mindspan這個字是從Lifespan改造而成的。Life是「生命」,span是「跨度」,所以Lifespan是「生命的跨度」,也就是「壽命」。Preston Estep認為一個人如果患有失智症,那縱然是很活得很久,也沒什麼意義。所以,他認為心智的長壽才是最重要的。「心智」的英文是Mind,所以Preston Estep就用Mind取代了Lifespan裡的Life,從而創造出Mindspan這個字來給他的書命名。也就是說,The Mindspan Diet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注重可以使心智長久健康的飲食。由此可見,Mindspan最恰當的翻譯是「心智壽命」。但是,很不幸的,《大人社團》這篇文章卻把它翻成「黃金壽命」。這個翻譯非但無法表達Mindspan真正的意思,也沒能讓人了解「黃金壽命」跟「壽命」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至於這篇文章的標題〈停經後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雖然這的確是Preston Estep的論調,但也就只是他個人的論調而已。醫學文獻裡並沒有此一說法。儘管「鐵質攝取過多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目前是有一些動物實驗的證據,但並沒有臨床試驗的直接證據。所以,《大人社團》這篇文章裡所說的「科學證明」,顯然是過度誇大。要知道,動物實驗是給老鼠吃高劑量的鐵,但是,人類的正常飲食是不可能會有那麼高的劑量。當然,如果你有吃鐵劑的習慣,那就另當別論。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ietary and lifestyl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指南)。這篇論文的撰寫是基於一個2013年舉辦的《營養與大腦國際會議》,而它總共提出了7點指南,其中的第五點是:如果使用綜合維他命,請選擇不含鐵和銅的維他命,並僅在醫師指導下食用鐵補充劑。請注意,這篇論文完全沒有提到要避免含鐵的食物,而這當然是與《大人社團》那篇文章的主張大相徑庭。總而言之,只要不吃鐵補充劑,保持均衡的飲食,就不用擔心《大人社團》那篇文章所說的「鐵質攝取過多 小心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上身」。好了,現在輕鬆一下:隔壁鄰居阿姨前一陣子常說會頭暈,醫師就建議她要多吃高鐵的食物。所以每次坐高鐵,她都吃兩個便當。現在果然就好很多了。原文:高鐵質食物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預防勝於治療  後天危險因素可避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可以抗老還能預防癌症 研究證實可降低這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時出現這些症狀 應立即停止、嚴重快就醫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王英偉提醒,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9 科別.精神.身心
心悸、反胃、呼吸困難…恐慌症發作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建議這樣做
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手麻、頭暈、反胃,快要窒息死亡的感覺,突然強烈地籠罩著她,而且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恐怖,「趕快送我去醫院!!!」成了當下心中唯一的吶喊。之後除了隧道以外,只要出入密閉的空間,白小姐總是與恐懼相伴,甚至連黑漆漆的電影院也是她的夢魘。終於,被友人帶去精神科求醫。 「那種恐慌發作的情形,我真的沒辦法,只好吃藥。可是好像藥效過去了,又有一種恐懼衝上來的感覺,所以我只好再吃藥。我吃那麼多藥,怎麼辦?」她無助又茫然的眼神,似乎在訴說自己陷在服藥與不服藥的矛盾與無力。 「老實說,妳現在吃的藥物比較多,如果要減藥或停藥,會比較辛苦,」我慢慢地說,「但是還是有機會。」 我拿起筆在病歷上畫出一條曲線與一條直線,標出三個地方; 然後逐一解釋:「突然來的恐慌發作,就像這條曲線。幾分鐘內焦慮恐怖快要死掉的感覺就會衝到很高,最後才會慢慢地降下來。」 然後我指著1的位置說:「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恐慌發作,可以避免它,也可以面對它。譬如很多人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就可能讓自己處在容易發作的狀態。如果可以改善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就不容易發作。但若是因為某些情境引起的,而又一直避免這些情境,可能會讓生活變得很不方便。譬如妳過雪隧就會發作,難不成去宜蘭還得走山路?以後看電影都只能在家看DVD,而不能進電影院?如果可以學會些放鬆的方法,然後漸進面對,大多能克服的。」她聽我這麼一說,好像燃起了些希望。 我又指著2的位置說:「通常這種又急又猛的恐慌發作,都不是忽然間所有的不舒服都一起出現的。通常會有個順序,譬如先感到心跳快,喘,然後手麻,然後怕自己又來了,結果焦慮感更強,心跳更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到快瘋掉的程度。如果可以在早期出現症狀時,適時轉移注意力,可能就不會繼續往上衝了。」 最後我指著3的位置說:「當衝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多因為過強的焦慮感,會連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仍然可以試試看。有時候會需要藥物幫忙。但這時候的藥物是救急的,長期這樣吃,是會有成癮性的,好像停也停不掉。每發作一次,就吃一次,正如像妳現在的情形。有些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是可以減少神經的敏感,讓身體處於較平衡的狀態,而且這些藥物沒有成癮性。當整體狀況穩定後,所有藥物是可以逐漸減少的。」 她,聽進去了。 接受了我給她關於藥物及非藥物方面的治療建議後,在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與鎮定劑當中慢慢找到了平衡,也學會一些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 白小姐在回診時告訴我:「我克服了我內在的恐懼了。我還看了幾部電影呢!」 我真替她感到高興。畢竟,治療的目的,不單只是症狀消失,而是能安排生活,享受生活,不是嗎? 【延伸閱讀】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別陷入憂鬱!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身體出現8變化也要警覺 睡不著吃安眠藥就好?專家提醒:仍得尋求這科醫師才有效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0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只影響心臟! 小心身體這5大部位可能也受累
多半人以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會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1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該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心律不整的原因和可能引發的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05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胸痛頭暈?恐患「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新北市一名58歲的顏先生,多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術後也持續追蹤、回診,不過近日卻頻出現胸痛、頭暈,生活大受影響,即使醫師將藥物劑量提高,改善依然有限。顏先生日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檢查後發現他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若未及早治療,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所幸在新式導管技術進行「冷凍消融術」後,顏先生隔天即出院,回歸正常生活。張耀庭指出,正常的心臟,由右心房的竇房結控制電氣活動及心臟跳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因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引發快速不規則收縮,導致造成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若是血流凝滯鬱積形成血栓,則易引發中風,所以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張耀庭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約占人口比例1%,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65歲以上的病人的發生率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高血壓、糖尿病、其他心臟功能疾病等病人,都是心房顫動高風險群,一旦發病,病人便可能飽受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所苦。在治療心房顫動部分,可分成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治療,若藥物治療改善有限的患者,醫師會評估疾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如裝置節律器輔以藥物、熱射頻電燒或冷凍導管消融手術等。而新型的「冷凍消融術」是醫師以導管用微創的方式由鼠蹊部伸達心臟,經探測確認異常放電點後,將氣球充入低溫氣體,以整圈環形的方式進行冷凍治療,成功率可達70至80%以上,不只縮短手術時間、減低病人疼痛感,也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然而,冷凍消融術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患者,張耀庭說,連續發作七天以上的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可能與慢性心臟病或結構異常有關,而非單純放電異常,需與醫師討論適切治療方式;另外,許多心臟病患者缺乏警覺,忽略身體警訊,確診時往往已演變成心衰竭,甚至是中風,民眾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都應積極就醫;若以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者,也建議與醫療團隊討論進一步積極治療。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腸胃容易不舒服!中醫教你穴道按摩幫助舒緩
當十二節氣的霜降過後,氣溫下降是一天比一天明顯,因此在生活起居上都要好好的注意保暖。適當的運動 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同時改善胃腸的血液供應,平時注意保暖時,也要特別注重腹部的保暖,腸胃蠕動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可能會造成胃潰瘍、便秘等等的腸胃毛病。扶原中醫教大家如何緩解腸胃不適的穴道按摩:合谷穴:位於虎口合併時,肌肉突起的地方。→ 適用於消化不良、腸鳴,肚子咕嚕咕嚕叫的時候可以按摩合谷穴一直到痠脹程度即可。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中點向內側大約三指寬處。→ 適用於胃脹氣、胃痛、頭暈、噁心等症狀。中脘穴:位於肚臍正上方,大約一個手掌的距離。→ 適用於腹脹、胃痛等症狀,吃太多導致積食腹脹可以按摩中脘穴緩解。內庭穴:位於腳趾頭第二與第三腳趾的正中央。→ 適用於胃痛、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向下大約四指寬處。→適用於腸胃燥熱、幫助消化、腹瀉等症狀。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
-
2020-11-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身體總怕冷是「陽虛」嗎? 中醫師:8個調理要點助體質改善
我們身邊總有些人特別怕冷,哪怕是秋老虎的季節,別人熱得大汗淋漓,恨不得24小時空調不停,但這些人吹風扇就覺得很冷,更是不敢開空調,稍不小心遇冷就會感冒。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關靜嫻提醒,這些人多是陽虛體質。那麼,陽虛體質該如何調理,聽聽醫生如何建議。你是哪種陽虛?一般來說,有以下症狀就意味著人體陽氣減弱或受損:經常覺得冷、四肢不溫、容易覺得累、臉色偏白、唇色偏淡;有些人會覺得口淡、不渴,或者渴的時候喜歡喝熱水。在中醫的髒腑辨證當中,陽虛和心、脾、腎三臟的關係比較密切,不同的臟器有不同的特點。心:心陽虛通常伴有心悸、氣短的症狀。脾:脾陽虛的人往往不想動,吃少腹脹,大便完穀不化或稀溏不成形,有菜渣等物消化不完全,中醫術語就叫做完穀不化。腎:腎陽虛的人很容易腰膝酸軟、怕冷、四肢發冷,通常下肢更明顯,或者夜尿多。此外,陽虛證也很容易與氣虛證並存,氣虛的人通常會容易累、乏力、不想說話、頭暈、自汗。自汗就是不動或輕微運動就會出汗。陽虛還可以表現為兩個臟器或多個臟器的症狀同時出現,或夾雜陰陽氣血虛等症候。如何改善陽虛體質?要想改變陽虛體質,調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專家從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以建議:1.少熬夜:晚上9點到凌晨3點的時段是人體陽氣儲存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段內睡得越足夠,體內的陽氣就越會旺盛。如果長期熬夜,很容易耗傷我們的陽氣,同時早上太晚起,也會封殺陽氣,使陽氣不發。早起指的是早上五六點。中醫認為,睡眠是一大補,早睡早起最佳的時間是晚上九點睡,早上的五六點起是最好的。都市人最晚不可超過23點睡,早上起床最晚不能超過9點,否則,睡再長的時間也沒用。晚間的補陽段是21點至凌晨3點。實在難做到,可以嘗試早起,早醒讓陽氣升發,然後再補眠一個小時左右,但最遲不能超過9點起床。2.早起運動:早上是陽氣升發的時候,早起有利於陽氣的升發。中醫說動則生陽。運動可以鼓舞我們的陽氣,對於陽虛的人,早上運動更加有利的。陽虛的人適宜做一些發汗不多的運動;普通人沒有陽虛的症狀,適當做一些運動出汗是比較好的。3.多曬背:陽虛的人要適當曬太陽,尤其是對著背部曬太陽,因為我們背部有督脈,其乃“陽脈之海”。夏天早上九點左右對著督脈曬就可以補充我們的陽氣,秋冬可以稍微晚一點等太陽暖一點再曬。4.午休10分鐘:建議中午時可以午休10-15分鐘。可以躺下來睡一會兒,或者是閉目盤腿打坐,打坐更有利於陽氣聚集在我們體內。5.別吃太飽:長期吃得過多過飽也容易傷脾胃,脾胃是我們生化氣血的髒器。6.少吃冷飲寒食:如果夏天進食很多冷飲、冰品、涼茶,就容易把大量的寒氣帶入體內,體內就會消耗我們的陽氣作出一個平衡,所以夏天這個時節是最容易傷陽氣的。陽虛的人少吃寒涼的食物,寒性的藥物也不適宜久服,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7.空調房注意保暖:在空調房裡面要注意保暖,特別是腹部、腰背部和下肢,要著重披披肩、穿絲襪或用毛巾蓋一下膝蓋。女士穿露臍裝、超短裙,還有男士穿短褲,長期在空調房裡吹風,容易導致陽氣受損。8.適當吃補陽食物:要多選擇吃補陽的食物,姜是首選。可以用來做調料,也可以用白醋浸鮮薑,或者選擇辛辣味的香料,辣椒、花椒、胡椒、薑蔥蒜,陽虛的人都可以適當吃多點。肉類可以選擇牛肉和羊肉,陽虛的人夏天也能吃羊肉來適當補陽,前提是要看陽虛的程度。假如吃了覺得口苦,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辨錯症,補多也容易上火。蔬菜可以選擇韭菜、洋蔥、秋葵、南瓜。腎陽虛的人可以適當吃堅果類的腰果、核桃、松子等。水果可以吃龍眼、櫻桃。可以做韭菜牛肉夾、元肉栗子小米粥、黃芪烏雞紅棗湯、山藥煮羊肉,這些都可以作為補陽的藥膳。同時要注意多些吃蔬菜,要避免進補過度而上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0-30 科別.腦部.神經
「犁田」別輕忽 可能延遲性腦出血
屏東縣高樹鄉58歲王姓送報員騎車被竄出的狗嚇到摔倒,當下以為小傷,8天後突然頭痛,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肋骨斷裂,住院7天。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提醒,腦部外傷不能輕忽,受傷後身體出現不尋常變化,要盡快就醫。今年9月,王姓男子清晨騎機車送報返家,遭突然竄出的狗嚇到,人車倒地,當時他戴安全帽,頭部著地,四肢多處挫傷,當下以為是小傷,沒想到8天後突然頭痛,朋友勸他掛急診檢查,隨即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在加護病房2天,才轉入一般病房,目前已出院,11月初再回診。崔智說,腦出血有急性、慢性、延遲性等情況,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有生命危險,若出血範圍小可採藥物治療。老人家也是要特別留意的族群,跌倒後出現一側手腳無力、頭暈,甚至個性改變等,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要趕快就醫。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喝完臉紅紅致命警訊 我有酒精不耐症? ok蹦+酒就能測
「啤酒再苦也沒人生苦。」很多人憑藉這句話夜夜與酒精相伴,卻很少人知道喝完臉紅紅是致命警訊,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飲酒恐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專家籲這類民眾別碰酒,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教授陳哲宏表示,台灣近半的人因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一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即使只是飲用少量酒精,乙醛累積在身上除了引起臉紅、心跳加快、頭暈、噁吐,喝酒後累積大量乙醛。陳哲宏介紹一個非常輕鬆的自我檢測自己是否也是「酒精不耐症」者,首先只要找出一張OK蹦及40度以上烈酒,在OK蹦的棉片上沾上烈酒,再將OK蹦貼在手臂上,靜置20分鐘後撕下OK蹦,觀察原黏貼處若有紅腫現象,則屬於「酒精不耐症」高風險族群。陳哲宏說,台灣是全球帶有酒精不耐症人口比例國家,在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酒精不耐症。據衛福部國健署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我國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推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包括喝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過去一個月暴飲率則維持為5%左右,推估約有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單次喝酒超過60克,約4至5罐啤酒、0.8瓶紅酒或1.3瓶保力達B/維士比,陳哲宏提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國健署菸害防制組陳妙心表示,如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陳妙心表示,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除了會造成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之外,還會造成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此時如能戒酒,因肝臟具有再生能力,若能及早戒酒,除可以恢復正常功能,還可降低惡化的風險,但如果繼續喝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便會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0-28 新聞.健康知識+
藝人民眾頻po打疫苗不適 疾管署:應先就醫非上網貼文
台中51歲林姓男子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卻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雖未能證實與疫苗相關,但許多民眾仍感到惶恐,藝人吳宗憲開直播透露去打流感疫苗,結果出現暈眩;台南一名爸爸也PO文帶兒子打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呼籲,有類似症狀應就醫而非上網貼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過去確實有少數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是暈眩,但機率僅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且因果關係沒有實證證明,強調暈眩成因非常多,如內耳或腦部血流影響,或近期有病毒感染、使用藥物都可能造成暈眩。林詠青表示,事實上暈眩及頭暈非常容易混淆,需要專業醫師診斷檢查;關於接種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林詠青說,過去未曾在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中見過頻尿症狀,頻尿成因多,含泌尿道感染等,可能是時序上的巧合,接種後如有不適,需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上周三公布僅26件,通報速度似乎較快,林詠青說,由於今年有韓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可能醫師警覺性高、較常通報,強調疫苗不良反應是民眾端及醫療端的主動通報,只要不適問題是發生在接種後,不一定要有關聯,皆可通報。林詠青舉例,台灣2009年施打H1N1流感疫苗,因為校園頻傳類似集體暈針事件等,民心恐慌,同樣有非常多疑似疫苗不良事件,但事後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評估後,九成都是是與接種流感疫苗無因果關係。莊人祥說,多數人僅是不良事件爆發與施打疫苗時機接近,仍須待專家評估不良事件與疫苗是否具因果關係,由於韓國頻傳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事件,有些民眾可能會比較憂慮,但呼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就醫而不是上網po文。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鄒宗珮說明,是否停打考量標準為不良事件是否有聚集現象,固定症狀是否發生在固定廠牌的固定批號,但韓國事件個案症狀分散,不是同個批號疫苗,嚴重者非常少,繼續接種疫苗風險並未大於不接種疫苗所帶來的疫情風險。
-
2020-10-27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離世患創傷壓力症候群 憂傷失眠惡夢逾1個月
一名35歲女子日前目睹愛犬過世,事發後不停哭泣、憂傷,連連失眠、惡夢超過1個月。精神科醫師提醒,現代人與寵物關係親密,經歷寵物離世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今天上午在記者會分享,一名35歲女子帶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水,冒險下水救援,寵物仍不幸溺斃。女子事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個案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責備自己,失眠、惡夢,過度警覺及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傷慟反應。施妍安20多年門診經驗,過去一年看不到2、3名因為寵物問題而求助者;但現在每個月都有3例以上,凸顯現代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4項,包含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逃避、情緒麻木和警覺性增加,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施妍安說,許多創傷、災難經驗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現代人寵毛小孩像寵小孩,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性越來越深,寵物的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容易出現傷慟反應,特別是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即使再度收養其他寵物也走不出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如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施妍安提醒,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例如有沒有睡眠困難、情緒是否容易波動、易生氣等。對於寵物的離世,如何調適情緒很重要,若傷慟反應及症狀持續時間太久,應儘早求助。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失眠吞安眠藥 當心四大飲食雷區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許多人會服用安眠藥讓自己好好睡一覺。但有些人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是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服用安眠藥期間一定要避開四大飲食雷區,否則不但無法發揮藥效,更可能危及生命。常見的安眠藥物有兩大類,一為苯二氮平類藥品(BZD,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ZD,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如果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可能不但無助於睡眠,還有害健康。因此整理出四大飲食雷區,提醒民眾注意:一、勿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BZD、non-BZD、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及orexin受體拮抗劑等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二、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入睡。尤其正在服用安眠藥的民眾,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三、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肝臟酵素CYP3A4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得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四、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則表示,過去曾有一位病人每天都需要飲酒應酬,但同時也因為失眠困擾正在吃安眠藥。沒想到吃完一個半小時後,左手、左腳突然無力,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經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酒精加重安眠藥效,出現「假性中風」的症狀。至於葡萄柚汁會拉長安眠藥的代謝作用,除了隔天睡醒後仍有頭暈的症狀,也可能導致夢遊、夢駕的風險。沈采穎說,尤其葡萄柚汁本身在體內代謝也慢,通常需要三天在體內的濃度才可能降至一半,因此不要認為喝完葡萄柚汁兩小時後就可吃藥,最好服藥期間都別喝為宜。藥師沈采穎說,安眠藥屬於管制藥品,需有醫師開立且有數量管制,無法從社區藥局購買。她進一步表示,失眠只是一種症狀,不一定要馬上尋求安眠藥,也千萬不要有「每一種疾病都一定有一種藥物治療」的觀念。如果有失眠症狀,可先從自身作息調整,或像藥局諮詢購買鎂、鈣等保健食品,或舒眠的中藥類指示用藥,以食療方式達到助眠效果,避免安眠藥成癮風險。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西醫轉中醫治療失眠問題 安眠藥不能立刻戒斷
出現睡眠困擾,除了找西醫外,其實許多人會尋求中醫的協助。以108年首次診斷失眠者為例,約有24萬3775人前五年曾至中醫科看診,為所有科別的第一名。氣血、經絡不順,睡得淺、醒來沒精神。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中醫治療失眠和西醫最大不同在於,中醫採自然平衡原則,以整體為觀念,「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讓陰陽臟腑氣血平衡,來達到安神入寐的目的。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因此當人要入睡時,陽氣收回體內、氣血穩定,就會容易睡得著;相對的,陽氣順利出於體外,醒來就會有精神。然而當一個人氣血、經絡不順時,就會「入不穩」,導致睡得淺、醒來也沒有精神。一般成年人的睡眠時間是七到八小時,但有些人會覺得短於這個時間就是失眠,實則不然,有些人就算睡不到八小時,但睡眠品質好,醒來仍很有精神,這也不算失眠。因此,當病患因為失眠前來求診時,醫師會先詢問以往的睡眠習慣和現在有何不同,確認失眠的原因。不寐分虛實,壓力煩心或過勞耗損。瞿瑞瑩說,失眠在中醫裡稱作「不寐」,且分虛實。實證常表現出不容易入睡或是躁動、多夢,多是因為一時間外界有煩心的事導致。若病患主訴「這兩三天」都沒睡好,通常屬於此類型,只要移除壓力來源,開些放鬆的藥物即可。若為虛症,則可能是因長期過勞耗損,導致氣血不穩,或是沒有運動、生病導致氣血淤阻,這時就必須花比較長時間調養、補虛,待氣血經絡順暢後,才會睡比較好。中醫治療首推藥物,配合針灸、經絡按摩。黃建榮則表示,中醫對於失眠的治療首推藥物,其次像針灸、經絡按摩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仍需先辨別失眠的類型才能對症下藥。通常失眠可分為四個類型:1.心腎不交型心煩火氣大、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口乾咽燥、腰膝酸軟,男子可見遺精陽萎,女子可見月經不調,久病體虛或性生活過度而致,中藥可用補腎方加減。2.心脾兩虛型多見於女性,不易入睡或睡中多夢易醒、醒後難以入睡,面色萎黃,常用氣血雙補方加減。3.虛膽心怯型平日神經質性格,多夢容易於驚醒、害怕多慮、心悸不安、稍微運動就容易倦怠流汗,可用溫膽凝神方加減。4.肝鬱血虛型緊張壓力大的上班族,煩躁易怒、情緒暴躁、夜間難以入寐,入寐後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嘆息,情志鬱悶,可用加疏肝解鬱方加減。複方加入單味藥,因應不同失眠類型。除此之外,女性貧血、月經不順或是考生壓力過大都可能造成失眠,甚至有些人腸胃不好,腸胃容易脹滿,也容易翻來覆去睡不著,這些都需要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失眠問題。瞿瑞瑩說,這些病症往往也會合併出現,因此中醫用藥除了複方也會使用單味藥加以變化,因此許多民眾看似拿到的藥方差不多,但加了單味藥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常見的單味藥有用於失眠程度較輕的補心安神藥,如:茯苓、茯神、酸棗仁和五味子;程度稍重一些,則會用到清心安神的半夏、夏枯草、黃連等。失眠程度最嚴重者則會用到重鎮安神藥,被列為禁藥的硃砂在古書上便是其中一種,現今則常用龍骨牡蠣,強力將症狀壓下。對於許多先看西醫,擔心安眠藥吃久了容易有記憶力障礙、精神恍惚等副作用而想轉中醫的民眾,瞿瑞瑩則建議,中藥進去後,西藥再逐步退,避免斷然停止西藥,出現失眠復發的程度比治療前更嚴重的「反彈性失眠」,更難入睡。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這4種被扔掉的果蔬皮 不僅可食用還富含營養!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每個人都學過,然而在糧食的生產過程中辛苦的可不僅僅是農民伯伯,還有我們的地球媽媽。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土壤、水、空氣等一系列的自然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9年報告顯示,全球的食物浪費相當於排放了7%的溫室氣體,還浪費了6%的水資源和30%的耕地資源,因此浪費食物就等於浪費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所以說,節約糧食也是一種環保。提起食物浪費,人們往往只關註消費環節的浪費。其實,農產品從採收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被浪費了,食物的損失和浪費貫穿了整個食物供應鏈。所以珍惜糧食,立刻行動吧!這4種果蔬皮能吃!我們每天都在攝取食物,然而我們真的了解它們嗎?生活裡,很多食物的可食部分被扔掉,也是一種“隱形”浪費。比如人們經常有這些疑問:水果、蔬菜的外皮能吃嗎?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健康知識,以下這些原本可以食用的果蔬皮就可能被白白“錯過”了。1.柚子皮中醫認為柚子皮性溫,味道苦甘,有止咳、化痰功效,在民間有“柚子皮鮎魚盅,不咳管一冬”的說法。為了避免味道的苦澀,可以削去表面青黃的那一層薄薄的皮,取裡面的食用。可以做成柚子皮燉雞、蜂蜜柚子茶等,秋冬季食用最好。2.梨皮中醫認為梨皮具有清心潤肺、降火生津之功效。梨皮可以洗乾淨直接食用,或者帶皮煮梨湯。做冰糖蒸梨的時候記得不要去皮哦。3.蘋果皮很多人習慣吃蘋果時先削皮,然而蘋果皮中含有多酚、黃酮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吃蘋果皮對健康有益。國外研究表明,蘋果皮較果肉具有更強的抗氧化性,普通大小蘋果的果皮抗氧化能力相當於800毫克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因此,在吃蘋果時,可以洗淨帶皮吃。4.冬瓜皮冬瓜皮看起來比較厚而粗糙,我們在食用冬瓜時都會削掉冬瓜皮。其實,冬瓜皮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很好的解暑、健脾、利尿的作用。食用冬瓜時,可以將冬瓜洗淨後帶皮做湯。有4種果蔬皮,最好不要吃1.馬鈴薯皮(土豆皮)馬鈴薯裡含有龍葵素,這種有毒物質主要集中在馬鈴薯皮和芽裡,人食用後可引發嘔吐、頭暈、腹痛等中毒症狀。成熟的馬鈴薯中龍葵素的含量較低,可以安全食用。但未成熟的或因貯存時接觸陽光引起表皮變綠和發芽的馬鈴薯中含有大量的龍葵素,食用後可能引起急性中毒。有些人喜歡用帶皮馬鈴薯燒牛肉吃,或者是炒馬鈴薯絲時也帶皮,此時一定要挑選未發芽變綠的馬鈴薯,否則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2.柿子皮成熟的柿子皮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吃起來會感到“澀澀的”。鞣酸在胃內經胃酸的作用,就會沉澱凝結成塊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結石”。因此,不要吃未剝皮的柿子,也不要空腹吃柿子。3.紅薯皮紅薯皮含大量生物鹼,食用過多會導致胃腸不適。呈褐色或有黑色斑點的紅薯皮更不能食用,因這种红薯受了黑斑病的感染,食用後會引起中毒。4.荸薺皮荸薺常生於肥沃的水澤,它的皮上聚集了多種有害、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學物質,還可能含有寄生蟲。如生吃荸薺皮,易引發腹瀉、嘔吐等不適症狀。此外,需注意的是,荸薺中含澱粉較多,糖尿病患者也應慎食。(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24 癌症.抗癌新知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2020年是心痛的一年,肺炎疫情尚未緩解,新的噩耗打擊著影迷的心。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中,演出成年Pi一角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在兩年前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日前因結腸感染而入院治療,仍然不治身亡。除了伊凡.卡漢,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女星奧黛麗赫本、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也都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離世。長期暈眩、腹痛,可能就是「賈伯斯病」欣婷最近因為低血糖導致頭暈、經常出現腹痛、心悸等情形,本來以為只是小感冒,並不以為意,小心!這可能是有「賈伯斯病」之稱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平常我們熟知的癌症,一聽名字就可以直覺知道是長在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只有生長在器官的癌細胞發生轉移,才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但神經內分泌腫瘤卻不一樣,它可以生長於身體各個角落。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我們的身體內部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導致荷爾蒙分泌過量,就會改變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由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腫瘤,只要有荷爾蒙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它影響,以神經系統周圍的腫瘤區分,有許旺細胞瘤(Schwannoma)、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這些都屬於神經系統的腫瘤,全都囊括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圍內,醫學診斷能力進步,這也是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盛行率會升高的原因之一。根據1996年到2016年期間的盛行率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就有3.16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若以性別統計,每十萬名男性中有3.61人,女性則是每十萬人中有2.75人,整體上,罹患率男性高於女性,且五十歲以上的人發生比例較高。像「斑馬」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人老嘍!身體一堆小毛病。」阿姨笑笑地說。門診來了一位阿姨,因為反覆咳嗽不見好轉,被耳鼻喉科轉到我的門診,懷疑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年紀一大,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像那位阿姨一樣,以為是小感冒,所幸不去看醫生,自己去藥局買個普拿疼就好,這樣一來,可能已經失去及早診斷的機會,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傷害,就像可能會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種症狀不特別的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大部分都很常見,因此容易被忽略,或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反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門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大多是已經反覆就診很多科別,但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一般而言,在醫師下診斷之前,病人的就醫過程與症狀診治歷程會相當漫長,通常從開始懷疑,到最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前來就診多屬於四十到五十歲的女性病患,她們的焦慮感可能比症狀還要令人困擾,因此在陳述症狀時,也會包括疾病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失眠等。當病人出現一些症狀,也做了相關科別的診斷與治療,在藥物控制之後,症狀仍未痊癒,卻又找不出導致症狀反覆的原因,若病患長期處在這麼一個反覆狀態之下,可能就需要朝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向思考,讓病患再做更精確的檢測。不論是排除也好,確認也好,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有機會讓疾病得到更明確的診斷與治療。我們聽過一段話:「聽到馬蹄聲,直覺會想到馬,大部分也的確是馬,但不要忘了,牠也有可能是斑馬。」排除問題通常靠醫師臨床上的經驗,但有時候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終的結果,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這個疾病的曖昧不明,斑馬不是保育類動物,也不罕見,就跟這個疾病一樣,它並不是罕見疾病,只是光聽馬蹄聲(常見症狀),不容易被辨認出來是斑馬(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混淆,故而在一般醫學上也將神經內分泌腫瘤代稱為「斑馬」。氣喘、潮紅、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症狀通常比較沒有專一性,例如氣喘、皮膚炎、心悸、咳嗽、胃潰瘍、發熱,這些症狀都很難預測,也難以區分,很多常見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內分泌激素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有時候產生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周圍的組織受到壓迫,進而造成疼痛;或是人體分泌腎上腺素造成血壓飆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胰島素升高,讓血糖降低。有些人是因為胃泌素瘤(Gastrinomas)產生胃泌素,造成胃酸過多,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症狀;或是有些內分泌會讓我們腹瀉,通常只要發生腹瀉,第一個反應會先去看腸胃內科,吃了醫師開的藥改善症狀,但過沒多久又出現同樣的症狀;或是有些人氣喘、咳嗽,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根本沒有氣喘,或許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問題。另外,有些女性會有潮紅、盜汗的現象,有點像「停經症候群」,即是內分泌「女性素」原先是正常分泌的狀態,突然間變少了,像是某些腫瘤抑制女性素的分泌,可能就會有類似潮紅的症狀出現。過敏、皮膚炎也是症狀之一,有些病人誤認為自己是先天皮膚不好,以為是季節性、環境塵蟎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將症狀輕描淡寫帶過,而抗組織胺可以減少過敏的臨床症狀,所以醫師都會開立抗組織胺的藥物。但同樣地,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組織胺,如果異常就可能產生氣喘、心悸。以上都是內分泌異常的緣故,讓身體產生了一些臨床症狀,而非一般的過敏、皮膚炎導致,只是恰巧症狀類似,而錯失了對症診治的機會。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早期發現」,所以民眾應該平時就注意自己的健康,當身體出現臨床症狀時,例如常見的腹瀉,有時候會被歸因於腸躁症;或是氣喘與咳嗽,一般會認為是胸腔科的問題;而臉潮紅則會被懷疑是婦科的問題等。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造成以上種種症狀,如果求診相關科別沒有獲得確切的症狀改善,病人就要有所警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長輩一跌再跌 揪病根防失能
老年人最怕跌倒,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如發生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改善頻尿 起身下床急不得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水分不夠 低血壓也易跌倒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害怕頻繁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防跌設施 安裝牢固更重要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是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