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搜尋
音樂治療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社交處方箋 台博館將出參考書幫忙治失智
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是「參觀博物館」?你沒看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前年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辦「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醫院對失智患者開出的處方箋之一便是「上台博館」。台博館最近公告「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免費提供下載,預計半年後蒐集完各方建議修正後,將出版台灣首份「博物館處方箋」參考書。台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該手冊歸納「博物館處方箋」的實踐原則、國外案例討論;以及台博館推動的經驗,包括文物展示標準、活動範例與準則等,盼讓更多博物館成為治療失智、憂鬱等疾病的重要場所。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英、美、紐、加等國開始推動非醫療性的治療方式。英國衛生部二○一八年率先提出「社會處方箋」,醫生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開出藝術治療或音樂治療等處方。以台博館與北市聯醫合作的處方箋為例,醫師須先前往台博館完成參觀體驗,之後依個案需求開立處方箋,一人一張,處方內容包括參觀台博館或參加館內相關活動。患者與照顧者持處方箋至台博館服務窗口換門票、書面參觀指引,完成治療後必須回診,帶著博物館參觀紀錄與醫生討論。黃星達表示,台博館目前約有超過七十位志工與導覽人員受過失智症培訓課程,輪流在不同時段提供服務。黃星達說,「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也可譯為「社交處方箋」,因為社交、社會互動被認為是減少孤獨感、避免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原因。研究顯示,高齡者多參與藝文活動,能刺激認知功能、強化身心健康,減輕照顧者壓力。博物館非正式診療空間,可讓患者感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也能讓患者不會因疾病被隔離,是藝術治療的絕佳場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曾與華山基金會合作,邀長者運用博物館典藏的懷舊藏品重溫童年記憶,藉此活化腦力。王長華說,參觀博物館對獨居長者是珍貴的社交經驗;博物館成為社會處方箋,證明「博物館是為了社會而存在,不是為了典藏而存在」。
-
2020-12-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七十歲先生走進神經內科診間,服裝一絲不苟,醫師卻從一處鈕扣扣錯位置的小細節,發現他很可能不只高血壓毛病。經檢測他失智了,所幸還在極早期階段。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很多民眾在早期失智症階段,生理檢測不見得有異常,但從小處觀察會發現警訊,若能及早介入治療,持續追蹤,有機會維持很長時間的穩定,翻轉病後生活品質。個性改變 最容易被家人忽略林冠宏指出,罹患失智症最常被家人忽略的警訊是個性改變,例如,突然和子女不和、生活上突然從獨立變得依賴,忘記帶鑰匙、頻繁打電話給孩子、鄰居抱怨長者近來怪怪的,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林冠宏是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曹汶龍正是他在失智症領域的前輩,這幾年他效法曹爸化身行走的白袍,積極走入社區發現失智症者,並且結合松山教會平安海樂活中心等社區據點資源,透過運動、社交、科技設備等及早介入,幫助失智症者在早期延緩病程。例如他最近透過一項認知訓練科技設備,持續激勵長者在家運動與腦動,職能治療師等可透過雷達圖了解長者的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等,並且記錄下來,讓病患「交功課」給醫師。林冠宏說,從數據的變化曲線可看出個人進展,自己跟自己比較,相較於照顧者家屬來陪診時,只能形容病患精神好像比較好的描述來得有根據。打造快速通道 鼓勵走進醫院林冠宏坦言,過去治療失智症多以用藥為主,現在多了非藥物治療,例如他在社區據點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運動訓練、長者與孩子共讀繪本等課程,還發揮創意邀請烘焙師教課,目的除了讓長者能動手做餐點,也讓照顧者學習防止嗆咳的吞嚥技巧及食材,甚至外籍看護也會陪同長者上課,一起照顧好失智症長者。為了鼓勵民眾願意走入醫院確診,林冠宏為失智症者打造快速通道,「我會跟社區的老人家說,阿北,我就是你的醫師,你來醫院就是當VIP」,讓病患能在同一天完成各項檢測。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型社區願意響應,讓失智症醫護團隊走進去篩檢,及早揪出失智症並且治療。根據他的經驗,若能在早期介入各項延緩課程和治療,有失智症者長達六年仍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至今還能搭公車、周末到戶外郊山走步道,繼續樂活人生。高齡社會時代,年齡愈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愈高,他奉勸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好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營養調整、運動練習,例如他便要求孩子每天定時睡眠,即便周末也不破例,而他則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身體力行遠離失智症。想了解更多認知訓練,請至https://bit.ly/3oD2xA1
-
2020-11-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音樂、舞蹈、社交處方箋 讓失智患者重拾往日歡顏
國內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成為醫界努力目標,臨床發現,醫療、長照、博物館、藝文、教育、科技等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有助於維持失智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博物館處方箋、失智友善博物館、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等社交處方箋,開啟失智患者記憶之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4日舉辦「2020台北市失智整合服務成果發表會-失智整合服務之跨域融合新視野」,凝聚各方專家及學者致力於失智症相關的醫療服務及照護,建立創新價值的失智症照護模式,期望分享最新穎的科技及服務,為失智症相關醫療服務進一份心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跨域融合的失智服務,逐漸被國際重視,從原來單一學科的跨專業合作,進展到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善用新興科技,失智症也逐漸朝向跨學門領域的合作,共同建構多元、便利及友善的無障礙環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速度,但研究發現,透過社交處方箋,也能達到類似效果,例如,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歌唱處方箋,建議家屬幫失智長者找出最佳的社交處方簽,陪同參與。下午則有三大場次,針對「防走失策略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分享」邀請到「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林夢蕙科長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暨研究所」洪論評教授擔任座長,主講關於防走失定位科技高齡計失智友善賣場等失智者生活相關便利服務;『智在台北 憶起幸福』-社區資源好康篇」則邀請到「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研究所」黃惠玲副教授擔任座長,由台北市衛生局長照科帶領八區失智中心教導如何發掘各區公、私協力在地的失智好康、照護資源。此外,邀請到設計參與〈109年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的策展人周妮萱、展場空間設計師周峻吉、攝影師沈暐翃、聲音藝術家鄭琬菁攜手分享策展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創意參與」和「藝術創齡」的設計規劃,從失智者的視角展現他們內心的覺察感知,同時也呈現陪伴失智的路上,展覽如何重新詮釋「我們都是人,沒有不一樣」的團隊氛圍。最後由成大附設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郭麗琳醫務長、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徐文俊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楊君宜主任分享創新失智服務方案。璩大成說,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提供失智症者照護,期許每位失智症者都應該享有尊嚴、被尊重、具自主能力、平等平權等權利。
-
2020-08-1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唱出爸爸回憶的歌,用陪伴開啟長者復健之路
85 歲的王伯伯坐著輪椅,女兒推他進到診間。 他的個子非常高挑但是瘦削,看起來之前應該就是個山東大漢。 女兒證實了我的想法: 「爸爸是軍人退休, 身體一直非常的好,也持續養生運動 。可是半年前開始有失智的症狀, 對人事物也越來越不清楚, 更糟的是,他都不愛動了! 整天坐著,肌肉萎縮,現在也沒辦法帶他起身走路了!」王伯伯雙眼微閉,看起來對於外界的回應也不佳。我告訴女兒,放任這樣下去, 只會越來越差,是沒有機會的! 要改變這一切,需要開始帶領父親做一些復健運動了。「但是如何讓他有動機呢?」 我問女兒,「你的印象中有沒有爸爸喜歡的歌?」女兒說: 「爸爸是軍人很嚴肅。他不會唱歌的! 」我看著王伯伯,突然靈光一閃,對他哼起「小小羊兒要回家」「 火紅的太陽下山啦…」 他有了回應,眼睛睜大了, 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用這首歌讓他手上拿著小球,開始做起上肢的運動及坐姿的平衡訓練。 女兒在一旁眼眶濕潤了,她說: 「我怎麼忘了! 小時候我睡覺前,爸爸都會唱這首歌給我聽。」我知道,當家人這樣溫馨的陪伴開始啟動之後,失智的長者透過運動,是有機會越來越好的。復健運動對於失智患者非常重要:1.維持活動度,防止肢體退化:許多失智患者主動活動大量減少,有時甚至坐著一整天都不動, 慢慢的不僅是腦部功能的退化 ,肢體也開始關節僵硬, 肌肉無力萎縮,骨質疏鬆,整體身體機能退化就更快了。 這些都會影響之後生活自理 能力,甚至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增加骨折的機會。2.改善情緒:初期的失智症患者,對於無法清楚表達以及自感認知功能退化,常深感懊惱, 易伴隨憂鬱情緒。 透過復健運動建立自我形象與自信,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3.改善睡眠:許多家人常抱怨失智的長者白天坐著就打瞌睡,卻整晚不睡吵家人。如同之前常用的「鋰電池」,白天適度的活動把電池耗盡後,晚上長者們才有機會好好入眠,「重新充電」。 對照顧者而言,也才有真正休息的機會!4.增進認知功能:許多的復健運動,可以適當加入認知功能訓練的元素,讓長者不過度受挫的情況下,透過好玩有趣的運動方式,來維持記憶能力及增進認知功能,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這樣的觀點。5.增進與人互動:失智者逐步喪失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也是最讓照顧者感到難過不捨的地方。透過復健運動來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減少孤獨感,也可以重拾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笑容。「 讓他自己來」(教學影音版) 這本書是示範清楚、容易遵循、預防長者失能的居家復健運動。家人或陪伴者可以評估長者的功能分級,依照適當的能力,做套餐復健運動。同時,其中許多涵蓋認知功能的訓練,透過陪伴者與長者輕鬆有趣的互動, 提昇長者功能、延緩退化、 維持自我照顧能力, 在「失智旅人」的路上依然擁有生命的尊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音樂治療」癌症照護 改善患者疼痛、焦慮與失眠等症狀
音樂可以洗滌人心,幫助恢復健康。早在幾個世紀以前,人類便將音樂和疾病的治療結合在一起。雖然,音樂並無法治療疾病本身,但是近年來,許多的研究及臨床報告皆已證實,音樂確實可以紓解緊張的情緒、使人放鬆等的功能。國內已有許多醫院使用音樂治療法,來幫助癌症患者的治療,其中發現音樂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的感受、和減輕焦慮與改善失眠等症狀。音樂治療法,就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將音樂的各種機能,用於治療環境中,除了被動的音樂聆賞之外,並包括積極的參與活動與表演。例如:歌唱主動療法也是病患喜愛的音樂療法之一,他們所喜愛的歌曲、音樂,不只是僅有美與感動而已,而是永遠難忘的心曲。除此之外,歌唱對於身體亦有許多好處:呼吸系統得到積極的鍛鍊、助於賀爾蒙的釋放、提高記憶等。使身心靈達到調節與放鬆和更進步積極性的精神狀態。音樂治療中的聆聽音樂、音樂演奏以及語言溝通,也是重要的音樂輔療的方法依據,藉由抒發情感、情緒,幫助個人放鬆、和忘掉不愉快的事或經驗,從音樂中得到力量,亦可幫助減輕疼痛,也就是藉音樂轉移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焦慮且促進放鬆。除了止痛藥物的使用外,適當的介入非侵入性的疼痛輔助療法,也是今年來音樂治療努力的目標與方向。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會促使下視丘釋放內嗎啡至血液中,因而減輕疼痛感。因此,音樂的種類與曲子的選擇,一定要依病人的興趣喜好來做選擇,並考慮實際臨床情況所設計之音樂治療課程。經過研究結果發現,接受音樂治療與臥床休息的病人,除了減輕病患的疼痛感,對於日常生活情緒、活動、睡眠與人互動的影響程度,皆能達到積極的改善與進步。音樂治療是將音樂及其原理,用於協助治療疾患者之功能缺失,能將其身體、心理、情緒作適當調整,進而達到改善的目標。音樂是種愉快的療法,也能幫助病患完成沈重的治療。音樂雖對癌症患者沒有直接的作用,但能幫助病人更好地完成治療。在醫學不斷求新進步的時代,總能創下令人欣喜的展望和奇蹟。就像是音樂潛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力量,無形中在你我的生活中默默地陶冶與相伴。
-
2020-05-25 癌症.乳癌
罹患乳癌卻遭受丈夫的背叛 她靠這件事迎向陽光
罹患乳癌,無法好好工作,無法專心照顧孩子,也可能面臨丈夫的背叛,癌症一點一滴的奪去原有的身份⋯乳癌患者面對治療過程中,自卑、任性、自暴自棄,生活中充滿了痛苦與挑戰。所有討人厭的特質,也跟著身體一起惡化了。周遭的親人、丈夫和朋友,都不知道如何對待患者,或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自處。只要照顧過重病患者的照護者,必然心有戚戚焉。在一次音樂治療活動的臨床課堂上,聆聽著乳癌患者的抗癌心路歷程。其中有位患者說道:「因為罹癌而使她與家人的感情更加的緊密了」。一直以來,工作與玩樂佔據了她大部分的時間,而與家人的關係形同室友。在她確定罹癌(乳癌四期),當下就自行決定切除雙乳手術。開完刀後,前半年病情似乎有所控制。治療過程中,從一開始的暴躁與不安,在經歷了抗癌的種種過程,她開始屈服於慢火細熬的道理,也漸漸地走出自卑,在課堂上能和乳癌病友們侃侃而談重建義乳的相關話題,她們認真地分享著,「哪一款形狀是最自然好看的⋯」。過了一段時日,這位患者留了信息給我,告知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即將接受標靶治療,「因禍得福」,標靶治療不需自費了。多麼令人心疼的一段話。身為一位音療關懷師,除了鼓勵的話語,柔軟的心交織著多少不捨的眼淚,仍然給予深深的祝福。另一個案,是一位在美國發現罹患乳癌的少婦,她的丈夫因為無法接受形體上不完美的她,婚姻終告離異。隻身回到台北,在家人無怨無悔的細心照料,也藉由宗教力量的支持與參加各類的學習、成長課程,患者現已走出封閉、憂鬱的自己,病情也恢復的良好,一切都正向且陽光。照護乳癌重症者,除了家人、朋友的包容與陪伴,病友之間的歷程分享與相互打氣,都是幫助患者重建信心和調整心情的重要管道。但最重要的還是患者接受身體不同程度變化的自己,方能迎向陽光。用時間、愛心與耐心,灌溉生命的花朵。
-
2020-04-21 新聞.生命智慧
用音樂輔療帶爺奶走進時光隧道 照顧者感動到眼眶都濕了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也就是每7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照顧議題更加刻不容緩。今日,來到位於北投的老人養護長照中心,為長者們進行音樂輔療的課程。對於每位長者,皆予以個別的協助和指導,幫忙捏捏手臂的肌肉、穴道,並小心翼翼地捶捶肩背。用心,感受和陪伴。接下來進入課程,多可以事半功倍。課程正式開始,受歡迎的節奏課,拿起鈴鼓、三角鐵、響板...,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大夥兒精神都來了,亂中有序的節奏裡,頗是趣味。接著,在悠悠的歌聲中,爺爺奶奶們很是陶醉,唱到盡情之時 ,甚是話說當年...。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陪著老人家們一同回憶和想像。有著甜蜜,當然也有深深的嘆息!老歌金曲的魅力,一直都是經典不敗的活動之一。在沒有間斷的二個小時的活動課程中,儘管眼神中透露著些許的疲憊,但爺爺、奶奶們欲罷不能,甚至玩心未泯。接近尾聲的十分鐘,有位年約八旬的爺爺突如其來的邀請我跳支吉魯巴,隨著音樂繚繞,爺爺牽起我的手,又是轉圈,又是扭腰擺臀,長者們看得好不快樂。終於,在混亂的腳步和熱烈的喝采聲中,終結了同手同腳的「吉魯巴」。爺爺開心地對我說:「跳得真好!」。我驚訝著:剛才不就是記憶中的土風舞、啦啦隊、健康操的結合嗎?而後,便攙扶著爺爺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的休息室。曲終人散,瀰漫著一股格外冷清的氣氛,真教人不捨。心想,剛才的吉魯巴爺爺,身手可矯健靈活呢!怎麼才一個轉身,兩腿就不聽使喚了?一旁的照護人員告訴我 ,其實老人家有時候是「看人」來決定他的狀況(病情)。完全明白了照護人員的提點。短短的二個小時的陪伴,竟可以輕易地打破許多時日來的膠著與沉默...走著走著,巧遇剛才前來探視長者的家屬,先是道謝著一個下午的熱情陪伴,接著說「老師們都把長者照顧的太好了,雖然感激,但是這好像是綿延不絕的無底洞,日子一天天過,身為家屬的我們負擔好沉也好重。」不禁,鼻子酸了,眼眶紅了。現今隨著長照2.0的推行,服務更加多元也可受惠更多的人。秉持著音樂治療關懷師的職責,貢獻棉薄之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在有愛的氛圍中接續與陪伴。
-
2019-12-28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給她聽最愛耶誕歌曲 失智母恢復記憶和語言能力
蘇珊‧古斯塔夫森(Susan Gustafson)數年來為失智症所苦,家人認為她需要全天候照護,於是送她到加州柯斯塔梅沙(Costa Mesa)一處輔助式居住設施(Assisted Living Facility)的記憶照護中心(memory care unit)。蘇珊的女兒南西‧古斯塔夫森(Nancy Gustafson)是一名退休的歌劇歌手,也是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駐校藝術家;她說當她第一次去探訪母親時,幾乎快要崩潰,她說:「母親當時坐在輪椅上,低頭面對著一張早餐桌,我永遠無法忘記,她當時看起來多麼悲傷、不知所措又困惑。」蘇珊對許多問題只回答「是」或「否」,但南西覺得母親不是真的聽懂問題,而是只是禮貌性地回答;南西說母親「無法將兩個字銜接起來」也不認得她。南西試圖讓母親看家族照片,希望能喚醒她的記憶;她說:「我跟母親一起看相簿,但她好像不認識相片中的任何人。」她參加線上交換禮物 竟收到比爾蓋茲的超豐盛大獎之後南西每個月都探望母親;幾年前的10月,她想到一個方法,試圖與母親有意義地溝通,她把母親的輪椅推到照護中心客廳一架鋼琴旁,開始邊彈琴邊歌唱。她不記得自己當時唱的是哪一首耶誕頌歌,但她準備了母親最愛的曲目,諸如「聽天使高聲歌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用冬青樹的樹枝裝飾大廳」(Deck the Halls With Boughs of Holly)、以及「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她一開始邊彈邊唱,母親就開始跟著一起唱;「我用眼角餘光看見她唱和,讓我真想立刻跳起來跑出去打電話給我姊妹說:『媽媽跟著我一起唱歌』!」 南西感到興高采烈,但母親蘇珊似乎對她的琴藝不太滿意,大約15分鐘後,蘇珊說:「你知道嗎,你彈得不太好」;南西不禁哈哈大笑,她說:「假如我媽沒有罹患失智症,那就是她會對我說的話;她30年前就會說這樣的話。」母女倆繼續合唱20分鐘後,南西說:「結束時,我轉過頭去看她,然後她說:『現在你彈得好多了。』」南西說,從那一刻起,母女倆的生活與關係改變了,因為突然之間「母親認知到與我的親屬關係,雖然她是在開玩笑,但她記得我們的姓氏,也知道我是她的親屬。」數周後,南西再次探望母親,這次母女倆跟記憶照護中心的大家一起合唱,長達一個半小時。然後南西與兄弟姊妹帶母親去購物中心,在水池邊的座位吃午餐;南西回憶道:「母親坐在那裡,持續與我們交談。」南西感到相當振奮;她說:「母親唱歌一個半小時之後,語言能力就恢復了!」此後,古斯塔夫森家族聘請一位音樂治療師,每周探望母親一次;不久之後又聘請一位年輕的歌手和母親合唱45分鐘,每周七天。漸漸地,母親的溝通能力恢復了。南西於是創辦「Songs by Heart」(用心唱歌)組織,幫助輔助式居住設施推動音樂療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