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3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音樂治療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1-06-2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失智症音樂治療2效果,幫助緩和患者情緒、延緩退化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可運用藥物改善症狀,或者用非藥物治療都是延緩病程的方式,快跟著專家學習音樂治療,可療癒失智症患者身心,也能喚起回憶、刺激感官、緩和焦慮或憂鬱情緒,還能有效降低照顧者壓力。音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一句歌詞、一段旋律抑或是樂器的聲響,就能帶領聽者回憶起美好往事。音樂照護師項朝梅分享多年音樂治療經驗,音樂照顧活動除了聆聽,還可以搭配律動、歌唱、舞蹈、繪畫或敲擊樂器等。過程中,產生認知、社交以及增進肢體感官等刺激,適合規劃在治療設計中。哼哼唱唱活化腦部,音樂身心安頓關於音樂照顧,項朝梅解說方式非常多元,可依身體狀況在活動中加入樂器或改變動作,例如兒歌「伊比呀呀」改成「伊比拍拍」、「伊比搓搓」,邊哼唱邊為對方按摩,用遊戲來增加社交互動、肢體活動功能。運用音樂合奏,則能滿足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促進失智長輩的注意力跟上節拍,慢慢刺激開口唱歌或身體律動,在友善氛圍中感到被尊重、被愛護。(推薦課程:失智可以改善! 靠「這招」喚起回憶、改變心情、減緩記憶力衰退)失智症病患對往事如數家珍,卻不記得近期發生的事,透過有趣的音樂互動有助於喚起記憶。項朝梅建議,可先從節慶活動著手,敲奏音樂勾起過往愉快的年節回憶,或是聆聽懷舊歌曲重溫美好時光。要注意避開太過悲傷的老歌,有些歌詞或歌名厭世感濃烈,容易引起反效果。可選用具「未來性」的歌曲,聽完之後充滿正向能量,失智症患者雖然忘得快,但情緒都會記得。認知功能逐漸退化是失智症的主要症狀,但不是退化到孩童程度,項朝梅提醒在音樂設計方面,並非以兒童音樂為主,依個案需求回溯長輩的成長背景更能引起共鳴。她分享音樂照顧經驗,一位90多歲的退休老軍官,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聽到國歌使出力氣起立站好,藉此鍛鍊手腳肌力。音樂創造的儀式感帶來昔日從軍的歸屬感,找回心中最熟悉的過往,連結過去回憶、現在生活與未來憧憬。項朝梅另提到,音樂可以建立日常作息規律,例如早起放國歌或健康操、用餐時間放交響樂、睡前放安眠曲,藉由音樂不斷引導下一步。有信仰者可以聽詩歌,午後播放大自然的蟲鳴鳥叫音樂等,產生心靈安適感。音樂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亦能重新修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減少照顧過程產生的摩擦。💡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4-30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就在本周四 2021全台最大輔具長照展
全台規模最大的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下周四(5/6)至周日(5/9)於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開幕典禮當天並將舉辦「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成立儀式,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超過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智能新品,精準呈現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完整產業鏈。專業論壇研討會 促進跨域新交流今年的專業論壇研討會主題多元、集結不同產業新知,促進跨領域交流。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一系列的「台日高齡照護需求座談」,開啟台日雙方照護科技新視野、科技部補助工程科技推展中心「精準健康跨域交流與媒合會」,推動健康科技應用、跨域共創美好老後生活。社團法人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長照輔具服務營運計畫書訓練課程」,期望推動國內長照輔具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此外還有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長照復能輔具應用論壇-讓物理治療陪您看見”能”」,透過專業人員提供運動和照顧技巧指導,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護負擔。豐富的論壇內容希望透過跨領域互動,推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全面性樣貌,讓民眾深入了解輔具及長期照護的世界,為家人及自己實現居家自立生活的目標。ALL ART 藝術分享會 翻轉銀髮新生活2021 ATLife全新企畫 ALL ART藝術分享會,命名取自ART、LOVE、LIFE的字首,即以藝術與愛之名重新詮釋活潑的生命,開啟精采人生新篇章。一系列的藝術分享體驗活動,特別邀請到小光點畫廊、財團法人向上文教基金會|台中市銀髮生活達人江阿本老師、張蓴楨老師、王訓鋒老師、盧凡思先生|美感輔導長、宋淑雯音樂治療師、蔡佳芸音樂律動老師規劃藝術分享體驗活動,從音樂的美妙旋律、繪畫的豐富色彩與手作的趣味技法,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藝術的美與力量。此活動為免費報名參加,展前於ATLife官方網站報名,名額有限。每年都獲得盛大迴響的「12大樂齡長照需求」導覽手冊,今年仍在現場免費限量贈送,透過12大日常生活問題統整,彙集參展廠商產品精華,幫助參觀者找尋最適合產品。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22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長照職能治療 改善遲緩兒
台中有名3歲男童發展遲緩接受長照職能治療,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小兒科醫師林釗尚指出,男童媽媽抱持正面態度,把詞彙融入音樂中幫助孩子記憶,半年後他到宅評估,男童進步神速,能與人有良好互動,顯見教育與引導重要。林釗尚說,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沒警覺性,直到就學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他指孩子發展有多項指標,包括大小肌肉張力、粗細動作的力量掌握,還有平衡、語言、人際互動與情緒表達等,每項發展都有時間點,若查覺孩子落後,要及早向兒科醫師或或早療門診尋求專業評估。男童媽媽表示,孩子1歲才會爬,且肢體動作不協調,2歲後四肢動作才慢慢跟上,語言發展遲緩,直到2歲才叫「爸爸」,就醫果然診斷為亞斯伯格症,接受職能治療並安排職能治療師到宅治療。林釗尚說,半年前到宅評,男童自我防備心很強,不與外界互動,評估過程在沙發上跳來跳去,不聽媽媽勸告。但男童母親是鋼琴老師,耐心對待,還以音樂治療,本月12日他二度到男童住家評估,發現男童有很大改變。男童媽媽指出,發現孩子有音樂、美術畫畫天分,彈奏一遍曲子馬上記住並哼唱出來,運用孩子天分,把詞彙融入樂譜,男童透過哼唱記下詞彙,改善語言問題。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延緩退化 音樂會也是藥方
高齡化社會引發的失智、孤獨憂鬱等疾病,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除了台博館加入「社會處方箋」,國家交響樂團NSO也在前年與醫院合作「音樂會處方箋」,透過醫師開立藥方,邀失智症、憂鬱症等患者及照顧家屬進入音樂廳聆賞音樂會。專家提醒,台灣需更多日照中心,幫助長輩白天有事做、晚上不失眠,家屬也能安心上班。NSO執行長郭玟岑說,醫院開立處方箋後,患者和照顧者、醫護人員憑處方箋購買音樂會票券,和一般聽眾一起欣賞音樂會,席位不會特別區隔。兩年來已收到上百張「音樂會處方箋」,患者聽完音樂會後填評量、回診,NSO也會做問卷。郭玟岑發現音樂治療效果絕佳,希望未來能夠跟更多醫療照護機構合作。紐約表演藝術殿堂林肯中心曾為失智者舉辦免費爵士音樂會,國父紀念館也舉辦過「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與台大醫院、憂鬱症防治協會合作。規畫該音樂會的梁永斐現為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說:「藝術治療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國美館正規畫與中國醫藥大學洽談藝術治療活動,審慎評估加入「博物館處方箋」行列。振興醫院銀光學院主任袁瑋說,「社會處方箋」目的是幫助長輩社會參與,有助延緩退化、改善情緒困擾、增加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帶他去參觀。」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社交處方箋 台博館將出參考書幫忙治失智
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是「參觀博物館」?你沒看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前年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辦「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醫院對失智患者開出的處方箋之一便是「上台博館」。台博館最近公告「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免費提供下載,預計半年後蒐集完各方建議修正後,將出版台灣首份「博物館處方箋」參考書。台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該手冊歸納「博物館處方箋」的實踐原則、國外案例討論;以及台博館推動的經驗,包括文物展示標準、活動範例與準則等,盼讓更多博物館成為治療失智、憂鬱等疾病的重要場所。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英、美、紐、加等國開始推動非醫療性的治療方式。英國衛生部二○一八年率先提出「社會處方箋」,醫生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開出藝術治療或音樂治療等處方。以台博館與北市聯醫合作的處方箋為例,醫師須先前往台博館完成參觀體驗,之後依個案需求開立處方箋,一人一張,處方內容包括參觀台博館或參加館內相關活動。患者與照顧者持處方箋至台博館服務窗口換門票、書面參觀指引,完成治療後必須回診,帶著博物館參觀紀錄與醫生討論。黃星達表示,台博館目前約有超過七十位志工與導覽人員受過失智症培訓課程,輪流在不同時段提供服務。黃星達說,「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也可譯為「社交處方箋」,因為社交、社會互動被認為是減少孤獨感、避免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原因。研究顯示,高齡者多參與藝文活動,能刺激認知功能、強化身心健康,減輕照顧者壓力。博物館非正式診療空間,可讓患者感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也能讓患者不會因疾病被隔離,是藝術治療的絕佳場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曾與華山基金會合作,邀長者運用博物館典藏的懷舊藏品重溫童年記憶,藉此活化腦力。王長華說,參觀博物館對獨居長者是珍貴的社交經驗;博物館成為社會處方箋,證明「博物館是為了社會而存在,不是為了典藏而存在」。
-
2020-12-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七十歲先生走進神經內科診間,服裝一絲不苟,醫師卻從一處鈕扣扣錯位置的小細節,發現他很可能不只高血壓毛病。經檢測他失智了,所幸還在極早期階段。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很多民眾在早期失智症階段,生理檢測不見得有異常,但從小處觀察會發現警訊,若能及早介入治療,持續追蹤,有機會維持很長時間的穩定,翻轉病後生活品質。個性改變 最容易被家人忽略林冠宏指出,罹患失智症最常被家人忽略的警訊是個性改變,例如,突然和子女不和、生活上突然從獨立變得依賴,忘記帶鑰匙、頻繁打電話給孩子、鄰居抱怨長者近來怪怪的,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林冠宏是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曹汶龍正是他在失智症領域的前輩,這幾年他效法曹爸化身行走的白袍,積極走入社區發現失智症者,並且結合松山教會平安海樂活中心等社區據點資源,透過運動、社交、科技設備等及早介入,幫助失智症者在早期延緩病程。例如他最近透過一項認知訓練科技設備,持續激勵長者在家運動與腦動,職能治療師等可透過雷達圖了解長者的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等,並且記錄下來,讓病患「交功課」給醫師。林冠宏說,從數據的變化曲線可看出個人進展,自己跟自己比較,相較於照顧者家屬來陪診時,只能形容病患精神好像比較好的描述來得有根據。打造快速通道 鼓勵走進醫院林冠宏坦言,過去治療失智症多以用藥為主,現在多了非藥物治療,例如他在社區據點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運動訓練、長者與孩子共讀繪本等課程,還發揮創意邀請烘焙師教課,目的除了讓長者能動手做餐點,也讓照顧者學習防止嗆咳的吞嚥技巧及食材,甚至外籍看護也會陪同長者上課,一起照顧好失智症長者。為了鼓勵民眾願意走入醫院確診,林冠宏為失智症者打造快速通道,「我會跟社區的老人家說,阿北,我就是你的醫師,你來醫院就是當VIP」,讓病患能在同一天完成各項檢測。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型社區願意響應,讓失智症醫護團隊走進去篩檢,及早揪出失智症並且治療。根據他的經驗,若能在早期介入各項延緩課程和治療,有失智症者長達六年仍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至今還能搭公車、周末到戶外郊山走步道,繼續樂活人生。高齡社會時代,年齡愈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愈高,他奉勸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好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營養調整、運動練習,例如他便要求孩子每天定時睡眠,即便周末也不破例,而他則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身體力行遠離失智症。想了解更多認知訓練,請至https://bit.ly/3oD2xA1
-
2020-11-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音樂、舞蹈、社交處方箋 讓失智患者重拾往日歡顏
國內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成為醫界努力目標,臨床發現,醫療、長照、博物館、藝文、教育、科技等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有助於維持失智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博物館處方箋、失智友善博物館、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等社交處方箋,開啟失智患者記憶之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4日舉辦「2020台北市失智整合服務成果發表會-失智整合服務之跨域融合新視野」,凝聚各方專家及學者致力於失智症相關的醫療服務及照護,建立創新價值的失智症照護模式,期望分享最新穎的科技及服務,為失智症相關醫療服務進一份心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跨域融合的失智服務,逐漸被國際重視,從原來單一學科的跨專業合作,進展到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善用新興科技,失智症也逐漸朝向跨學門領域的合作,共同建構多元、便利及友善的無障礙環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速度,但研究發現,透過社交處方箋,也能達到類似效果,例如,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歌唱處方箋,建議家屬幫失智長者找出最佳的社交處方簽,陪同參與。下午則有三大場次,針對「防走失策略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分享」邀請到「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林夢蕙科長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暨研究所」洪論評教授擔任座長,主講關於防走失定位科技高齡計失智友善賣場等失智者生活相關便利服務;『智在台北 憶起幸福』-社區資源好康篇」則邀請到「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研究所」黃惠玲副教授擔任座長,由台北市衛生局長照科帶領八區失智中心教導如何發掘各區公、私協力在地的失智好康、照護資源。此外,邀請到設計參與〈109年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的策展人周妮萱、展場空間設計師周峻吉、攝影師沈暐翃、聲音藝術家鄭琬菁攜手分享策展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創意參與」和「藝術創齡」的設計規劃,從失智者的視角展現他們內心的覺察感知,同時也呈現陪伴失智的路上,展覽如何重新詮釋「我們都是人,沒有不一樣」的團隊氛圍。最後由成大附設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郭麗琳醫務長、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徐文俊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楊君宜主任分享創新失智服務方案。璩大成說,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提供失智症者照護,期許每位失智症者都應該享有尊嚴、被尊重、具自主能力、平等平權等權利。
-
2020-08-1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唱出爸爸回憶的歌,用陪伴開啟長者復健之路
85 歲的王伯伯坐著輪椅,女兒推他進到診間。 他的個子非常高挑但是瘦削,看起來之前應該就是個山東大漢。 女兒證實了我的想法: 「爸爸是軍人退休, 身體一直非常的好,也持續養生運動 。可是半年前開始有失智的症狀, 對人事物也越來越不清楚, 更糟的是,他都不愛動了! 整天坐著,肌肉萎縮,現在也沒辦法帶他起身走路了!」王伯伯雙眼微閉,看起來對於外界的回應也不佳。我告訴女兒,放任這樣下去, 只會越來越差,是沒有機會的! 要改變這一切,需要開始帶領父親做一些復健運動了。「但是如何讓他有動機呢?」 我問女兒,「你的印象中有沒有爸爸喜歡的歌?」女兒說: 「爸爸是軍人很嚴肅。他不會唱歌的! 」我看著王伯伯,突然靈光一閃,對他哼起「小小羊兒要回家」「 火紅的太陽下山啦…」 他有了回應,眼睛睜大了, 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用這首歌讓他手上拿著小球,開始做起上肢的運動及坐姿的平衡訓練。 女兒在一旁眼眶濕潤了,她說: 「我怎麼忘了! 小時候我睡覺前,爸爸都會唱這首歌給我聽。」我知道,當家人這樣溫馨的陪伴開始啟動之後,失智的長者透過運動,是有機會越來越好的。復健運動對於失智患者非常重要:1.維持活動度,防止肢體退化:許多失智患者主動活動大量減少,有時甚至坐著一整天都不動, 慢慢的不僅是腦部功能的退化 ,肢體也開始關節僵硬, 肌肉無力萎縮,骨質疏鬆,整體身體機能退化就更快了。 這些都會影響之後生活自理 能力,甚至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增加骨折的機會。2.改善情緒:初期的失智症患者,對於無法清楚表達以及自感認知功能退化,常深感懊惱, 易伴隨憂鬱情緒。 透過復健運動建立自我形象與自信,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3.改善睡眠:許多家人常抱怨失智的長者白天坐著就打瞌睡,卻整晚不睡吵家人。如同之前常用的「鋰電池」,白天適度的活動把電池耗盡後,晚上長者們才有機會好好入眠,「重新充電」。 對照顧者而言,也才有真正休息的機會!4.增進認知功能:許多的復健運動,可以適當加入認知功能訓練的元素,讓長者不過度受挫的情況下,透過好玩有趣的運動方式,來維持記憶能力及增進認知功能,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這樣的觀點。5.增進與人互動:失智者逐步喪失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也是最讓照顧者感到難過不捨的地方。透過復健運動來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減少孤獨感,也可以重拾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笑容。「 讓他自己來」(教學影音版) 這本書是示範清楚、容易遵循、預防長者失能的居家復健運動。家人或陪伴者可以評估長者的功能分級,依照適當的能力,做套餐復健運動。同時,其中許多涵蓋認知功能的訓練,透過陪伴者與長者輕鬆有趣的互動, 提昇長者功能、延緩退化、 維持自我照顧能力, 在「失智旅人」的路上依然擁有生命的尊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