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面相
共找到
86
筆 文章
-
-
2020-10-23 養生.樂活人生
悠遊卡前老董開啟田園退休生活: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
人生上半場征戰世界,到了下半場,舞台漸次讓位給年輕人,留給自己的時間終於變多。他們靠「自處力」開啟人生潛能,為行事曆裡的空白格重添色彩,過放膽熟齡新生活!從台北轉運站搭上往宜蘭的巴士,經過雪山隧道,約一小時車程到了宜蘭市中心轉運站,再換搭計程車到永美路三段路口,這裡是礁溪、壯圍與宜蘭市區三地的交界,往裡走約莫百公尺距離的路邊,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屋舍,這裡正是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林向愷下一個三十年的居所。 從台北溫州街台大教授住宿處到宜蘭壯圍自家農舍,林向愷夫妻倆為了退休居所整整準備了五年時間。 「我一定要在台灣買一塊地!」身為外省二代的他,有一股濃濃的落地生根思想,退休成了加速推力。夫妻倆在二○一四年時,一眼看中此三地交會處、約四百坪土地,找設計師設計藍圖、自己監工,終於在一九年一月「落地生根」,開啟田園退休生活。 坐在被CD、黑膠唱片與書籍包圍的客廳,前面是一組古董級的真空管音響,玻璃窗外則是他與太太徐光蓉從溫州街宿舍搬移過來或新種植的花草樹木,林向愷坐在客廳沙發上眺望遠處的雪山山脈,這位經濟學領域專家,也曾任職於公部門與各路人馬打交道,這時,宛如坐鎮在自己一方天地的國王,悠然自得。 「看得到高速公路表示交通便利,但恰好又遠離市區帶著一份安靜。位在宜蘭、壯圍與礁溪交界處,買東西也方便。」林向愷解釋當初選中此地的理由。 這裡住屋的格局與陳設,都與夫妻倆過去的興趣息息相關。年輕時,林向愷就喜歡園藝生活,種樹養花對他們來說,在過去是怡情養性,現在滿目林園成了每日勞動力來源,也是少了規律工作生活後,退休的日常生活重心。 職場繁華已落幕 卸下光環、轉換心境 樂觀迎向第二人生 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林向愷,客廳擺放CD的牆面上,從浪漫樂派、古典音樂、現代樂派到巴洛克樂派依次排列,且在每層樓都放有一台真空管音響;為了讓樂音原味真實地流瀉,窗戶還加厚兩層,不讓外面一絲嘈雜影響聽覺享受。更遑論,他還喜愛泡茶、抽菸斗與做菜的興趣了。走上二樓,滿面都是藏書與一套音響外,中間有一張泡茶桌,正是他與夫人品茗、聊天之處。愛好收藏菸斗的他,還想慢慢雕刻出自己專屬之物。 至於閱讀呢?「我只看我想看的書,最近讀的書是因為疫情,太太介紹的《鼠疫》。」林向愷說,迥異於一般人的習慣,自己看書很務實,因為寫專欄需要自我觀點,所以會找需要的主題閱讀,「腦筋不轉動,很容易加速衰老。」為了讓腦袋不閒置,林向愷還接了定期專欄,約束自己與社會不脫節。 相較於過去每天被事情填滿的生活,現在自己分配時間的彈性變大了,這也是一種學問。「充實,但要不一樣。」他解釋,自己與太太會有共同話題,像是早上在花園看到一隻鳥,在餐桌上與太太分享,太太就上網找相關資料,彼此有話題,便不會面面相覷。 從生活作息來看,林向愷的退休生活井然有序,興趣、勞動、工作⋯⋯一樣一樣服服貼貼地安置在他的時間表裡。但外人看不到的,是退休生活心境的轉變,這部分,林向愷認為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調整。 「退休那天,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他提醒。 林向愷以自己當年出任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到卸任為例,花了一年時間才調整心態。「太太當時說,(退職後)我只剩下一張嘴。」對許多曾有過豐功偉業的男性而言,要開始過著沒有名片的日子,還真是一件難事,但也因為有過去的經驗,對他來說,從搬到宜蘭之後,就決定放下。 他引用熟悉日文的母親曾說過的一句話:「退休的男人就像秋天掃不掉的落葉,又溼又髒。」不想成為那樣的景況,他除了調整心態外,也真正與未來三十年生活招手,積極行動著。 獨處不等於寂寞 懂得找樂子 學習安放情緒與心靈對話 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生活,不僅是住處的改變,還包括習慣與內心世界的調整。從林向愷居住處到宜蘭市中心車程約二十分鐘,僅有全聯與家樂福可逛;離住家最近的超商也要走二十分鐘,最近的鄰居遠在二百公尺外。 「外出交通要進行規畫」,這是過去生活在台北的他無法想像的。出門前先開好單子,把該領的郵件、該辦的事一次辦好,也許下次出門是幾天之後。他也「戒掉」逛百貨公司的習慣,「在台北最喜歡逛百貨公司、買東西紓壓,一星期至少要逛兩次。」但在鄉下哪來的百貨公司,所以改去往返要四十分鐘的便利商店。 即使夫妻倆一起過著退休生活,但自己獨處的時間仍然很長。林向愷說,「要懂得自己找樂子」、「時間多了,跟自己常對話也是一種樂趣」。就像許多退休專家所說,退休無非就是找回「自處力」,從原本四處征戰的喧譁世界,逐漸退出鎂光燈後,剩下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是名關注老後退休的專家,在她破百萬冊的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中,就開宗明義指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對多數人來說,出生、就學、工作,多數時間活在人群裡,直到退休,時間變多了,才赫然發現獨處的時間好長。 「若一個人一生重心僅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當這兩根大柱移開,老年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空虛與寂寞,慢慢對一名老人削骨蝕肉,終於墜入毫無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老年黑淵。」《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簡媜提醒。 然而「自處」,不是強迫自己進入個人獨處狀態就能慢慢習慣,如果沒有好好與自己對話,多數人反而是感到不安、恐懼的。 拿回人生發球權 視退休為禮物 別沉溺手機與日夜追劇中 諮商心理師莊博安表示,人們要面對的,從來都不只是自處的寂寞,而是無法找到與外界的連結,所以才會產生恐懼;當洞悉這層意思時,那麼自處就不再那麼困難,反而如前述所提,會在自處中抽絲剝繭得到一股清明。只是,如果能夠,可以怎麼準備呢?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吳佳璇給予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即使十分鐘也行。「靜下來寫一下今天的想法、日記或靜坐都好。」寫下來就是與自己對話,有時候負面情緒會透過一筆一畫慢慢梳理出源頭,慢慢整合紛亂的思緒。吳佳璇更建議,如果真的寫不出來,可從條列式寫出感恩的對象或事情做起,並保持正面思惟。 目前正在「練習退休」的富士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廖學茂也分享,工作四十年遇到的挫折不斷,創業時還曾面臨年虧兩千萬元的壓力,但就是靠著正面思考度過難關,「一直喊累,或覺得老年過不好,那只會愈來愈糟。」他提醒。 其次,即使退休也要讓作息正常。不論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盡量讓時間固定,如此一來,才可能將勞動力、體力或腦力,甚至自處時間安排妥當,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林向愷更提醒,要遠離手機與日夜追劇。他認為,退休是人生下半場的禮物,好不容易自己拿回時間的發球權,但若沉溺於片段、娛樂資訊裡,不僅影響睡眠也浪費時間。 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在其著作《孤獨,是一種能力》中,亦有相同見解。他指出,自處可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整合與潛能的發揮。 飲食生活作家韓良憶自剖,從自處閱讀與欣賞藝術中得到快樂,而這些事情多半是她獨處時完成的。「閱讀可以讓思緒愈來愈清晰,欣賞藝術也是一種思考。」這也成為她寫作的養分。 最後,則是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個人居住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嘗試做起,看自己是否能自在與自己相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 生活,是自己的,尤其是人生後半場,就算是加油聲,也可以來自自己的內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退休後,別讓另一半成了「濡濕落葉」!善用這招,找回往日戀愛時的親密感.昔生死與共,今相敬如「冰」變室友!夫妻避免走上外遇路,應該重溫如何好好愛.忍一忍就過了,中年後何必離婚?分手也是生命禮物,放生對方,才能放自己自由
-
2020-10-01 新聞.健康知識+
路邊「野菇」不要採 認明這2種植物別誤食
中秋連假烤肉菇類不可少,但「路邊的野菇不要採」,尤其中秋節天連續假期出外踏青,別看到「白色雨傘菇」及「芋頭」相似的植物就採來吃。衛福部食藥物署提醒,「這兩種植物」有毒,千萬要認清楚,以免誤食中毒。食藥署近三年協助鑑驗民眾因誤食野外有毒植物而引起中毒案例共6例,尤其今年就發生三例。其中最常見的是將有毒的「綠褶菇」及「姑婆芋」等野外植物,當成一般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芋頭」吃下肚的中毒事件。「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但綠褶菇誤食後1至3小時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姑婆芋」則長得像芋頭,但芋頭葉面具有絨毛,姑婆芋卻是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且芋頭葉柄與葉面相接處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姑婆芋距離則較近。姑婆芋植株全株有毒,因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會,誤食的話會發生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甚至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和腹痛。食藥署呼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物剩餘的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
2020-09-30 科別.骨科.復健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復健科醫師教你做這項自我檢測
台中市長安醫院免費為民眾檢測有無「肌少症」,兩周以來受檢的百餘民眾有逾3成有肌少症情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指出,肌少症與健康息息相關,尤其若老人罹有肌少症,死亡率會比沒有此症的更高,千萬不容忽視。陳音翰說,隨著年紀增加,肌肉的質與量都容易流失,肌少症指的就是肌肉量太少。根據統計,40歲以後大腿肌力每10年減少10~15%。這次的檢測,就有高達3成受檢民眾有異常;可見每個人都有肌少症的潛在風險。他說,肌少症所以不容忽視,是因為它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例如會導致下肢力量不足而影響活動能力;患者容易顯得無力、疲倦、步伐不穩,因此也容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甚至造成關節負擔增加,加速退化。此外,肌少症還會導致血糖、血壓等代謝惡化問題。因為肌肉與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等新陳代謝息息相關,若長者同時存在肌肉不足與肥胖問題,就稱為肌少型肥胖症;這種類型會比只有肥胖症或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率。對於要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陳音翰說,在家裡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檢測,如用雙手去圈自己的小腿圍,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懷疑罹有肌少症可能。建議此時可至醫院復健科做儀器檢測,即可得出更完整的身體肌肉量數據報告。他說,當檢測出有肌少症也無需恐慌,只要透過「能力回復訓練」治療,教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肌肉,讓肌肉量獲得提升。此外,平日營養補充也很重要,應多攝取蛋白質及維生素D;以50公斤的女性為例,建議每天要攝取50~75克蛋白質的量,將有助於維持肌肉力量。
-
2020-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配合防疫 六輕百桌普度縮小了、北港朝天宮水果山取消
台塑六輕每年在農曆7月15日中元節這天,皆會於廠區內舉辦大型中元普度法會,今年因新冠肺炎情影響取消法會,改由各廠區自行舉辦,減少群聚活動;以往北港朝天宮在法會後,開放青菓鋪準備的2000公斤「水果山」供民眾拿取,配合防疫也取消舉辦。台塑六輕大型中元普度,往年各廠區都集中辦理,廠區內擺近500桌供品,場面相當壯觀,今年配合防疫政策,主典禮會場擺設在福利大樓廣場,僅設40桌供品祭祀好兄弟,麥寮管理部副總經理陳文仰說,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起見,只好調整祭祀方式,但心意不減。北港朝天宮青菓鋪法會後所擺設的五湖四海宴,有超過2000公斤的各類水果供民眾拿取,年年秒殺被搶光,今年因為疫情關係而取消,不少人大嘆可惜,只能等待明年中元普度再現這般奇景了。中興村中山鎮安宮五年千歲今天駐駕六輕廠區,由陳文仰擔任典禮主祭,率各公司主管、10多位工會幹部及員工,循民俗「三拜」儀式祭祀;一拜地官大帝、二拜普度公、三拜境內眾神駕,祈求廠區運轉順利,員工及廠包商出入平安,雲林縣副議長蘇俊豪也一同與會,祈求國泰民安,疫情早日平息。每年供品除三牲四果外,六輕也準備愛心食物包,包含水果、麵條、餅乾及罐頭等日常食品,分送予一心育幼院、長愛家園育幼院,及雲林縣迦南地弱勢輔助協會、台西基督教會等單位,六輕包商也主動加入分享行列。
-
2020-08-27 新聞.生命智慧
中年後接連送走父母兄姐,終學會面對死亡...廖玉蕙:人生苦短,你還要花時間冷戰?
約定的採訪時間一到,穿著年輕牛仔褲的廖玉蕙現身,輕輕走來,笑容堆了滿臉,眼睛彎彎的,說起話來字字珠璣,又幽默得十足親切。她是獲獎無數的散文作家、大學教授,回到家庭,是妻子、母親、婆婆,也是2個小孫女的阿嬤。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她一樣沒有少,平凡中卻品嘗出不凡的滋味。走過69個年頭,一個女性人生中可能經歷的各種角色,她幾乎全部包辦。問起在多種不同身分之間切換,哪一個角色的扮演相對困難,廖玉蕙認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一定要選一個的話,我會選擇『母親』。」 兒子反骨叛逆,挑戰傳統教養觀念 回想帶孩子的歷程,雖然有家人幫忙,廖玉蕙依然和其他職業婦女一樣,在職場和家庭兩頭燒。約40年前,丈夫出國進修,她一手牽著1歲多的兒子,肚裡還懷著女兒,一大早匆忙趕上班的情景,仍舊歷歷在目。 孩子漸長,她開始操煩兒女的課業和教養,和所有母親一樣求好心切。「那時候也在工作中衝刺,你看到他們慢條斯理就不順眼,比他們還著急,哈哈!」 她的女兒溫柔貼心,兒子卻是天生反骨,叛逆、頂嘴一樣也沒少。「比如我說,欸,你房間不用整理一下嗎?他回我,誰會看?我說我會看啊!」兒子立刻回敬:「那你把門關起來啊!我房間又不是要做展示館。」 「他反應比較快,當你說不過他,你就氣急敗壞,他邏輯又很好,來訓練我們的耐力!」一晃眼,幾十年光景過去,談笑間仍不時透露著為人母的甜蜜。 成年後,兒子喜歡跑夜店,廖玉蕙擔心深夜容易出事,腦中小劇場不斷幻想各種情節,「他會不會在停車場跟人家起爭執?然後倒在地上正在滴血?」 某夜,憂心忡忡等到凌晨3點,才等到兒子回家,他卻彷彿沒事似的,「那次我氣得不得了!但他還是沒改變啊!」冷靜之後自忖,「我幹嘛那麼崩潰啊?畢竟他也沒闖什麼禍。」 「就是常常在開放和封建之間游移擺盪,時而覺得自己要開放,時而又會受制於傳統的概念。」廖玉蕙成長於台中潭子鄉間,從小受到母親嚴厲管教,加上知識分子的養成,她還是有一套自己的原則。 「我維持整潔這一點,也有被媽媽影響。」有趣的是,她這幾年當了阿嬤,「現在又完全失守!」小孫女來家裡,袋子一轉,嘩一聲就把玩具全都倒出來,散落一地。「後來我就跟她們講,只要玩完有收乾淨就好了。」 年紀漸長,加上2個小孫女的「訓練」,廖玉蕙笑著承認,她的規矩已經寬鬆許多,「年紀大了,妳也不想花太多時間計較小事情。人啊!就是要『自私自利』,多為自己想。」 夫妻吵架拌嘴,不再浪費時間冷戰 回憶二、三十歲,剛進入婚姻時,容易為了小事對丈夫生氣,但好脾氣的先生,總是不明白女人心思。「以前吵架我就冷戰,後來發現根本沒『處罰』到他嘛!處罰到愛講話的自己啊!有時候不小心開口,想說,欸不對,我不是在跟他吵架嗎?」 「其實雙方有不同觀點,脾氣難免,但你要讓自己趕快從這個局面中出來。所以,『自私自利』是對的。」廖玉蕙笑著說。後來,夫妻倆約法三章,吵架後一定要互相道歉,其他的就不必計較太多。 尤其,年過半百之後,「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凋零,開始覺得人生苦短。離終點愈來愈近,你還要花無謂的時間去冷戰嗎?」 50歲後照護家人,與死亡直面相照 廖玉蕙是家中老么,41歲就送走父親,50歲時,母親和兄姊也已年邁。「他們慢慢地一個、一個過世,我是送走一個又一個。到了現在60幾歲,已經走掉了媽媽、大哥、四姊夫、二姊、三姊…幾乎是排著隊來,你會覺得,開始要跟死亡直面相照了。」 曾經,廖玉蕙很害怕死亡,但經過一次次照顧生病家人的淬鍊,她已能勇敢面對。曾經身為照顧者的她,也不認為肩上扛的是重擔,相反地,亦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愛。 「以前媽媽住台中時,會打電話跟我抱怨,或是說她哪裡又不舒服,我乾脆把她接上來台北,和我們一起住,你就不用懸著心,可以讓自己安心。」 母親住在台北的那一年,也是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年。儘管年老的母親仍像年輕時一樣挑剔、不易相處,但「我跟她說,媽,妳跟我住的這一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光。」 送走母親之後,她開始擔負守護家族的責任,照顧兩個接連罹癌的姊姊。「我二姊喜歡旅行,她抗癌的3年之內,我就帶她去了10幾次旅行,去宜蘭、日本、香港…國內外都有。」 美好的旅遊,對癌症病人來說卻是一路顛簸,嘔吐、內急總是突如其來,病魔時刻相伴。某次,一輪紅色落日映照下,一行人在陌生的鄉間道路焦急穿梭,只為了趕緊替姊姊找到廁所。 事後,姊姊強調,「我只是暈車不舒服,你們不要因為這樣,以後就不帶我出來。」廖玉蕙看著姊姊,語氣異常堅定,「姊,只要妳喜歡,就算妳在半途不幸過世,我都不會有罪惡感,我也不會內疚,因為我達到了妳想要的旅行!」 走過半百人生,反而愈活愈聰明 如今,回想這一切,「半百」確實是個關鍵時間點。「50歲之前,姊姊還健康,父母也都安在, 50歲後那些事才陸續、陸續地來。」還好,隨著時間推移,長進的不只有年齡,還有智慧與圓融。 現在的廖玉蕙,已能正面迎接人生最冷冽的風雨。「你知道那是不可逆的事情,所以坦然接受。」「也知道怎麼做對別人是好的,年輕時沒想得那麼周全,所以50歲後,覺得自己變得愈來愈聰明。」 照顧自己的小家庭,也守護著大家族。對家庭經營很有心得的她,日前將夫妻、親子、祖孫的相處日常與省思,集結為《家人相互靠近的練習》一書,期待透過自己的書寫,讓每個家庭彼此更加親近。 面對成年子女,母親憂慮絲毫不減 家,不只是避風港,更是一輩子的學習場域。如今,兒子來到不惑之年,女兒也已38歲,但母親的擔心,仍無處不在。「我女兒還沒有結婚,我就擔心她以後會不會孤單,也跟她說,妳有氣喘妳要注意喔!」擔憂之餘,她試著調適心情,「後來想想,很多優秀的人都沒有結婚,也沒問題啊!」 「那我兒子,他結婚生了2個小孩,難道我就不擔心了嗎?他們夫妻創業開餐廳,弄了一間四層樓的房子那麼大,花了好幾百萬裝潢,現在不景氣,會不會倒閉?房租會不會調漲?以後房東還要租給你嗎?」 不過,她同時學會換個角度思考,「他也沒做什麼不法或讓你丟臉的事,反而因為我自己很膽小,特別欣賞『冒險性』。看著他們夫妻每天都很努力在打拼,我也很感動。」 日子平凡美好,人生已無所畏懼 從教職退休後,廖玉蕙將生活安排得相當充實,化解了不少對子女的憂慮。寫作、演講、照顧孫女和親友是她的日常;她也替來信的網友評論文稿,甚至變身諮商師,以自己豐厚的生命經驗,解答網友千奇百怪的人生難題。 年近七旬的日子,簡單而美好,身體還算健康,只有些腰痛、肩頸痠痛的小毛病。廖玉蕙珍惜眼前的幸運,依舊笑口常開。她說,老,並非將至,而是「老已至」,但是,她並不害怕。 即便未來發生些什麼,「來吧!人生,就是接受所有。」●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想離婚的人變多了?一場疫情,竟引發婚姻危機...心理師6招化解衝突,相看不再兩相厭.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孩子回家總跟爸媽吵架?5個溝通習慣,親子感情變超好!
-
2020-08-12 新聞.健康知識+
往死亡的路前進再回來的過程 全身麻醉之後還有意識嗎
【文、圖/選自臉譜《麻醉之後》,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在網路上搜尋「麻醉醒覺」(anaesthesia awareness)之時,看見在雪梨大學網站一篇入門的麻醉研究上寫著:「我們無法確知病人是否睡著,尤其是他們已麻痺,無法移動。」我上一次搜尋時,這篇研究已隨著近年來腦部監測的進步而稍有調整,但傳達訊息依然相同。一個人看起來無意識,並不代表真的無意識。設備可能失靈,例如監測儀器有瑕疵,插管漏氣。此外,某些手術(例如剖腹產、心臟與外傷手術)需要的麻醉劑量相對較低,而醒覺風險會是十倍之高。一九八○年代,曾有一項研究是對動過外傷手術的病患進行訪談,發現有將近半數的人記得部分的手術過程,雖然長期下來,藥物與監測方式有進步,但整體而言,高風險外科手術病人記得手術過程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一。某些種類的麻醉(打入血液,而不是吸入式)若單獨使用,風險會提高。某些類型的人也比較可能在手術中醒來:女性、肥胖者、紅髮人,以及藥物濫用者,尤其是未提過自己有這方面問題的人。孩子們醒來的情況遠比大人頻繁,但似乎不被特別在意(或許是因為小孩不太有能力談論)。有些人的遺傳體質就是比較容易醒來,人為失誤也占一部分。但即使扣除這些情況,麻醉依舊是不精準的科學。能讓某個強壯年輕人不省人事的劑量,應用到另一人,那人或許能照舊和外科醫師聊天。「從某種方式來說,」這篇入門報告的原版提到,「麻醉術可說是比較複雜的猜測,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我們希望能給予正確的藥物和劑量,希望病人能失去意識。」我去尋找這篇報告的作者—雪梨皇家阿弗列德王子醫院(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的麻醉醫師克里斯.湯普森(Chris Thompson)。那天他有手術要進行,因此我們這次見面相當短暫。我們在手術室外小小的等候室見面,他仍穿著刷手服,戴外科口罩,我的第一印象是,他那雙眼氣場強大,一時間讓我無法言語。湯普森拿下口罩之後,露出一張英俊、平易近人臉龐,而他的雙眼—我想是藍色的—比例也比較正常。他馬上向我保證,麻醉醫師懂得如何給予正確的藥物與劑量。現今的麻醉專科醫師都經過十二、三年的訓練,在幾秒鐘就能讓你沉睡,維持這狀態幾個小時,並在幾分鐘之內讓你醒來。他們能愈來愈精準地施予特定藥物,藥物組合更加細膩。他們擁有設備可偵測你的身體反應,而在訓練過程中,也會學著觀察跡象—例如流淚、流汗、心跳或血壓增加—這些跡象代表你可能比表面上還要清醒。他說,應用麻醉是集結技術能力、同理心與科學的技藝。「經驗比光講究知識重要多了。」湯普森散發出令人放心的氣息。他有知識,善於表達,又投入工作。不過,我兩次與他見面時都發生了怪事。我彷彿進入催眠狀態。我不認為那只因為他的眼神,或許是因為他聲音的抑揚頓挫,或說話的節奏,也可能是他說的有些內容相當技術性。他說話時,我盡量保持專注、投入、集中精神,卻發現自己被催眠。當我設法組織詞彙或句子時,它們聽起來卻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或者是其他人在說話。很奇怪。每當我想到湯普森,我就認為他是麻醉先生。無論如何,麻醉醫師受的訓練解釋了為什麼全身麻醉的死亡率在過去三十年來,從兩萬分之一降到二十萬分之一或二。不過,這並未改變麻醉在某些情況下和煉金術差距不大的情形,至少比與算術的差距還要大。「顯然,我們會給予麻醉藥,也很能控制,」另一名資深麻醉醫師在我剛開始研究時告訴我,「但從真正的哲學與生理層面來看,我們不知道麻醉如何運作。」從那之後,事情開始有了進展(如果不從哲學思考,而是從生理學來看),但是「混合麻醉劑」似乎是種異想天開的委婉之語,代替了可能致命的安眠藥水,雖然後者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接近事實。麻醉醫師掌握了能改變心智狀態的各種藥物,有的是吸入式,有的是注射式,有些短效,有些長效,有些會催眠,有些導致幻覺—這些藥物會在不同腦區,以無人確知的方式作用。諸如乙醚(這種揮發性液體會氣化成氣體)、笑氣(即氧化亞氮),以及更新近的氯胺酮(ketamine,又稱K他命),都被當作娛樂性用藥。(美國詩人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在裝假牙時吸入乙醚,於是寫道:「如果你喜歡旅遊,就用些乙醚吧!你會前往最遠的星球。」)不同的麻醉醫師會混合不同的藥劑,人人喜歡的做法不同。要加橄欖或擠檸檬,悉聽尊便,沒有標準的調劑做法。話雖如此,今天的麻醉混合藥劑有三大要素。首先,「安眠藥」是用來讓你失去意識,且維持在沒有意識的狀態,此外還有控制疼痛的「鎮痛劑」,許多時候還會加上「肌肉鬆弛劑」(神經肌肉阻斷劑),避免你在手術臺上移動。安眠藥如乙醚、笑氣,或是藥效雷同的現代藥物,都是威力很強的藥物,且差異不大。安眠藥在阻斷我們的意識時,抑制的不只是我們的感覺,還有心血管系統,包括心率與血壓,也就是身體的引擎。如果你送家中的老狗最後一程,獸醫就會用過量的安眠藥讓牠上天堂。每次你全身麻醉,就是往死亡的路前進,之後再回來。醫師用愈多安眠劑,你就需要愈長的時間恢復,出錯的機率也愈大。但醫師用得愈少,你愈可能醒來,也愈可能出岔子。要施打多少必須講究平衡,而麻醉醫師非常擅長拿捏。但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有些人在施打麻醉劑、睡著之後,卻在手術中醒來。
-
2020-07-01 癌症.抗癌新知
如被迫換藥癌友該如何確保用藥權益?名醫這麼說.
今年4月起,生物相似藥成為乳癌治療的選項之一,不少醫師擔心,原本使用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癌友,未來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絕大部分癌友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更換主治醫師,一旦被換藥,也只能祈求神佛,保佑治療順利。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指出,單株抗體是一種蛋白質,結構複雜且立體,製程嚴密,必須從細胞、酵母菌培養抗體,再經細胞內外的作用,尋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例如,乳癌的HER2基因,才能精準毒殺癌細胞。從研發至上市,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必須歷經三大人體臨床研究階段,從毒性、安全性,再測試固定劑量的優缺點,最後則是比較實驗組、對照組的治療差異。反觀生物相似藥物,在研發製程上,就難以如此嚴謹,通常只做一次人體試驗,莊捷翰說,既然被稱為「相似」藥,所以在免疫特性、生物特性,以及抗體結合癌細胞受體的位置、能力等方面相似。由於研究費用較低,藥價也相對便宜,莊捷翰說,從市場機制來看,生物相似藥最大優點就是讓原廠單株抗體藥物降價,一般來說,生物相似藥物售價僅約原廠藥的七八成,可以降低昂貴藥物對於健保財務的衝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持相同看法,他指出,生物相似藥研發成本較低,藥價相對便宜,依照市場機制,只要上市之後,原先生物製劑就會被迫降價,這對於大部分病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莊捷翰認為,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餘,未來可能會有不少醫院換購生物相似藥,逐漸替代較貴的原廠標靶藥物,但對於癌友來說,每次換藥都將面臨一定風險。「再相似的蛋白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抗原抗體反應」莊捷翰說,在治療乳癌時,常合併使用兩種單株抗體,例如,A加上A1,絕不可貿然換成B加上A1,因為目前仍缺乏有效性、安全性等臨床研究。陳育民則點出另一個疑慮,生物相似藥在研製上較不嚴謹,重點只放在治療效果與生物藥劑差不多,但適應症卻還可以外推,例如,原廠生物製劑可以用於哪些癌症,生物相似藥一旦核准上市,也能適用在相同癌症。莊捷翰強調,部分先進國家規定,不管癌友使用哪一種藥物,都應該「從一而終」。至於剛確診、首次接受藥物治療的癌友,則可以在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原廠藥物,或是生物相似藥物。相較之下,台灣則缺乏相關法規,原本使用A藥物的癌友,可能突然被換成B藥物,莊捷翰說,這就是病人的無奈之處,一直以來都是看固定醫師門診,不太可能因為被換藥,而換院、換醫師。陳育民表示,未來肺癌治療也可能面臨相同問題,癌友已經用了生物製劑一段時間,治療成效不錯,卻被迫換藥,屆時該怎麼辦?陳育民建議,如日後醫院換藥,醫師應該主動告知病友,換藥後的利弊得失,病人瞭解之後,做出選擇。另外,相關醫學會也應盡速擬定換藥規範,讓醫師有所依循。莊捷翰則提醒癌友,如果被告知換藥時,應該請醫師解釋兩個藥物的差異,在換藥後,應該清楚記錄身體變化,包括,治療效果、是否出現副作用,回診時主動提供資料,保障自身用藥權益。
-
2020-06-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實習醫師細心的陪伴並說服阿嬤治療 感動病人家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心得」,由三位剛走入醫院接觸病人與家屬不到半年的醫學生,由不同角度寫出他們的學習心得:一位關心病人而竭盡所能勸服病人與家屬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病因,但卻因為發現是無法治癒的病而引起了自己內心的不安;一位因為病人抱怨別的醫師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之後學到的應對之道;一位分享他如何透過自己的觀察,而找到與病人溝通的「鑰匙」,打開與病人溝通之門。希望這些赤子之心的描述,可以感動社會大眾願意讓學生參與照護,使他們早日成為良醫。阿嬤今年八十出頭,是我在一般內科照顧的病人,她雖然只念到小學、不太識字,卻辛苦拉拔三個子女長大,兒女們不僅事業有成,其中一位還在海外深造;她辛苦一生,腰板總是直挺挺,不管去何處都要擦上指甲油,把自己打理得整整齊齊。堅毅的她十分倔強,不太願意聽從別人的指示而改變自己生活的方式,幾年前心肌梗塞合併肺水腫,心臟科醫師好說歹說才把她請進導管室,在冠狀動脈裝上支架;這幾年雖然慢性腎臟病已經到了第三期,老伴早已不在身邊,還是不願勞煩事業成功的子女,堅持自己打理生活,每天上市場買菜、做飯給自己吃。長久以來,阿嬤還有黑便和貧血的問題,她的心臟科主治醫師建議她接受進一步的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她說,年紀一大把了,不用檢查那麼多啦!她總是固執地說,只不過是大便比較黑而已,一定是因為比較愛吃菠菜,不用擔心,而她的子女心疼阿嬤,從來沒有強迫她接受侵入性的檢查。兩週前,阿嬤因為一個月以來腳越來越腫、走路就會喘來醫院調整利尿劑。阿嬤住院的那天晚上,剛好是我值班,在我問完詳細的病史,正準備離開病房寫住院病歷時,阿嬤的大女兒叫住了我:「阿嬤可以不要給實習醫師看嗎?」她略顯尷尬地對我這麼說:「不是嫌棄你們的意思,以前阿嬤也給實習醫師照顧過,只是現在她年紀大了,怕實習醫師進來都要做很多次身體檢查,問很多問題,阿嬤身體吃不消,她需要更多休息。」在主治醫師解釋了教學內科的種種好處之後,大女兒才勉強接受院方的安排。後來,我們稍微調升了利尿劑的劑量,三天後症狀緩解便順利的出院。沒想到才過了一個禮拜,阿嬤腿又開始越來腫,連在家裡從客廳走到廚房都會喘不過氣,體重更以每天半公斤的速度往上升,這些跡象在在暗示阿嬤的心臟功能逐漸下滑,導致過多的體液積留在身體各處無法回流,漸漸累積而成上述的症狀。住院以後,在靜脈注射利尿劑之下,阿嬤的腿逐漸恢復原來的樣貌,走起路來也輕鬆許多。「終於要好了嗎?蹛院好煩。」阿嬤這麼說,醫療團隊囑咐再觀察一個週末,若無異狀便能快快出院。沒想到就在星期六,阿嬤突然多次的低血壓,排便不僅如髮色般黑,還帶有鮮血;到了禮拜一,不但面色蒼白、虛弱無力、體重再度回升,原本已恢復正常的雙腳,又變成兩根白白胖胖的大蘿蔔,血紅素從原本的8.4掉到7.6。很顯然,嚴重的消化道出血,讓原本已功能減損的心臟承擔了更大的負荷;而早已衰弱不堪的腎臟,因為血液灌流的不足,腎功能更是逐漸下滑,打進去的利尿劑再也沒辦法逼迫腎臟排出更多的水分,最後,阿嬤只會越來越腫、越來越喘,緊急的輸血也只能暫時改善症狀。主治醫師建議做胃鏡,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查清楚,好一勞永逸地解決阿嬤的問題。阿嬤一聽到胃鏡、吞管子,平常冷靜、堅毅的臉龐馬上皺成一團:「我毋愛做胃鏡,我會驚。」主治醫師正要開口,阿嬤就握住了主治的手:「你毋愛逼我,我真之會驚。」阿嬤的小女兒、我、還有整個醫療團隊面面相覷,主治無奈的拋下了一句:「好吧!我們明天再看看。」便離開了病房。那天以後,我每天都花半小時以上與阿嬤聊天,台語不輪轉的我,努力地用我屈指可數的台語詞彙跟阿嬤解釋要做胃鏡的來龍去脈,從腸胃道出血對整個身體的影響、不解決的話徒增的住院次數與天數以及頻繁的輸血、胃鏡的必要性,到無痛胃鏡的舒適性。當我流暢自信、滔滔不絕地講解腎臟與心臟為何因為失血會逐漸衰竭時,我忽然發現小女兒的眼眶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浸滿了淚水,我一時語塞,心想,我剛剛是否在為我對醫學知識的掌握而感到驕傲,我是不是在期待病人稱讚我學識淵博、病解明晰,是一位成熟的醫師?我居然沒有想到,我所謂邏輯嚴密的clinical reasoning,描繪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荊棘坎坷的末期之路,建構的不是漂亮的醫學論文,而是衰老、即將逝去的一家之主。那天,我只好草草結束查房,落下一句:「阿嬤,我明仔載閣來看你。」便落荒而逃。之後幾天阿嬤總是堅定的拒絕胃鏡,但學商的小女兒居然「久伴成良醫」,完全理解了複雜的醫學概念,開始用漂亮的台語加入說客的陣仗,做我的完美翻譯,我們一起坐在阿嬤的床邊,我用國語講一句,小女兒就用台語講一句。「阿嬤!你做完胃鏡,把出血的問題解決,就不用一直因為腫跟喘來住院喔!你要勇敢,我們都會陪你!」我信心滿滿的對阿嬤這麼說,阿嬤終於從毫無意願,軟化成一絲絲的搖擺不定,偶爾會說「好啦好啦」,小女兒對我使了個眼色,表示她會利用陪病的時間,盡量讓阿嬤做好心理準備。隔天,我向主治醫師報告,阿嬤態度轉變,或許有機會接受侵入性檢查,當我們來到病房,主治醫師跟阿嬤提起即將要安排的胃鏡,阿嬤卻依然一臉懼怕,她又緊緊握住主治的手說著:「我會驚……我會驚……」主治醫師快刀斬落麻,說別怕!就安排明天吧!第二天早上,當我要去阿嬤的病房,給阿嬤最後的加油打氣,正好碰見阿嬤躺在病床上,正要被傳送人員推去診療室。只見阿嬤哭喪著臉,嘴角低垂著好像把整張臉垮到了地板上,好幾天沒有輸血之後,又是一臉的蒼白。我湊近阿嬤對她說:「阿嬤,加油!你還好嗎?」阿嬤看都不看我,兩眼直勾勾的盯著天花板,說:「我攏予恁刣阿!」我正要開口,傳送就已推著床把阿嬤送入電梯,她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那時我才知道,什麼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我心想,我應該是三者兼備了吧。等阿嬤做完檢查,發現潰瘍,吃個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她就會感受到relief & comfort了,我這樣說服自己。胃鏡報告出來得很快,相片裡在胃與食道之間有一坨腫塊,是癌症,通常要開胸把腫瘤切掉,以阿嬤的年紀與身體狀況而言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定期回來追蹤血紅素、輸血,最後可能會吞嚥困難,加上前述所有的症狀。下午我去查房的時候,是之前的大女兒陪著她,她在門邊聽主治醫師宣布壞消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硬著頭皮先進去病房與阿嬤打招呼,她的心情居然輕鬆了許多,笑咪咪地問我檢查結果怎麼樣。我想,她好不容易跨過了心理障礙做了我跟她說會非常有用的檢查,想必是如釋重負,然而我給了她relief和comfort,卻不能cure。我大概是騙了阿嬤吧!我騙了阿嬤,也騙了幫我翻譯的小女兒。我一廂情願的認為一定是一個可以簡單解決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小問題,在廣大的鑑別診斷裡面,我把彩券簽在九成的診斷上,心裡隱隱約約的聲響,震動著、浮動著,會不會是癌症呢?不會是吧,未免也太倒楣了。阿嬤的髮型、穿著、表情,與我八十出頭的阿嬤出乎意料的相似,要是我治好了她的小問題,我的外婆一定會很驕傲,我也會很驕傲。我該不該跟阿嬤還有家屬道歉呢?我的導師曾對我說,成為一位名醫的路上,總是飄盪著許多冤魂,我們從來不會忘記那些成長的路上,作為我們老師的每一個病人。專科護理師告訴我,家屬不會想再回顧當初要不要讓阿嬤接受胃鏡的掙扎與痛苦,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消化這個壞消息,還有如何告訴阿嬤這個壞消息;我去向家屬道歉,或許只是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不是紓解他們的煩憂。月底團隊輪換之際,我去向阿嬤道別,依然是大女兒隨侍在側,阿嬤依然不知道身體裡有一個腫瘤。阿嬤聽到我下個月會轉移到其他病房不再照顧她,一臉疼惜的用台語說著「可惜呢……」,阿嬤為我祝福,祝我以後一切順利能當個好醫師,還說我跟她的孫子年紀差不多,當我準備離開的時候,大女兒問是不是我說服阿嬤去做胃鏡,我心頭一緊,說是阿,就是我。「我就知道是你!妹妹跟我說阿嬤要做胃鏡的時候,我就問是不是陳醫師說服阿嬤講的,你總是很有耐心、很溫柔,每天都來關心阿嬤……」我有點不好意思。「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你,」大女兒接著說,「之前還說你們實習醫生會打擾阿嬤,我覺得你真的對阿嬤很好……」起身離開之際,我彷彿看到大女兒眼眶泛著淚,然而,說不定那只是視線模糊的我的錯覺。
-
2020-05-31 新聞.健康知識+
徵收肥胖稅真能有效降低肥胖問題嗎?科學證據會說話
一位華視記者在2020-5-2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是華視新聞記者謝昀燐。我正在採訪關於肥胖稅的新聞,想問說能不能跟你在明天(5/28),約半小時時間作採訪,內容是有關於,肥胖問題對於哪些疾病有影響、肥胖稅的課徵會有哪些問題,包括課徵對象、品項等等,以及課徵肥胖稅真的能有效降低肥胖問題,這幾個面相嗎?《肥胖稅》是這幾天台灣的熱門新聞,例如這篇Yahoo!新聞的報導:健保財務惡化,衛福部長陳時中將調漲健保費率列為下階段施政重點。民進黨立委高嘉瑜昨(25)日在立法院質詢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時,建議課徵「肥胖稅」作為改善健保財務的方案之一,引發各界討論。高嘉瑜主張,政府應該從根本上照顧國人健康,健保署或衛福部應該針對會造成國人疾病的高熱量、高糖分食品課徵肥胖稅,挹注健保財務。從上面的報導就可看出,所謂的《肥胖稅》並不是要向肥胖的人課稅,而是針對容易造成肥胖的食品來課徵額外的稅。這種稅如果是用來做健康教育,那可就是一箭雙雕:既可降低肥胖率,又可促進健康。但是,如果它是為了彌補財政或健保赤字,那可能就不是一個健康的出發點。全世界第一個徵收《肥胖稅》的國家是丹麥,但是,該稅從2011年10月啟動,歷時僅13個月,就夭折了。至於為什麽,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的解釋:2012年:Denmark Cancels “Fat Tax" and Shelves “Sugar Tax" Because of Threat of Job Losses(丹麥因失業威脅取消“脂肪稅”並擱置“糖稅”)。這項有爭議的稅收旨在通過阻止食用高脂食品來改善丹麥人的健康,但遭到農民和食品公司的反對,也不受消費者的歡迎。 這項稅收導致行政成本增加,因而也導致裁員。而為了避開這項稅收,丹麥的消費者反而轉往德國和瑞典購物。2015年: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s First Fat Tax(世界上第一個脂肪稅的興衰)。該稅失敗的原因是(1)政客將它視為籌資來源而不是公共衛生計劃,(2)商業利益團體的影響力是遠遠大過於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投入,(3)民眾將它視為侵犯自主權。從上面這兩篇論文的分析就可看出,肥胖稅的施行是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考量,尤其是切忌將它視為稅收的來源。也就是說,只有真正的把它用來增進民眾健康,才有可能成功。那,肥胖稅真的能增進民眾健康嗎?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四篇論文的分析。2013年:Evidence that a tax on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reduces the obesity rate: a meta-analysis(對含糖甜飲料徵稅可以降低肥胖率的證據:一項薈萃分析)。對含糖飲料課稅是與果汁等替代飲料的需求增加有關,這有可能導致體重下降。2013年:Assessing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Food and Beverage Taxes and Subsidies for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ices, Demand and Body Weight Outcomes(評估食品和飲料稅及補貼對改善公眾健康的潛在有效性:對價格,需求和體重結果的系統評價)。將汽水稅與體重結果聯繫起來的研究表明,該稅對體重的影響極小。但是,這是基於相對較低的現有州級銷售稅。較高的快餐價格與較低的體重結果有相關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這表明提高價格可能會影響體重的結果。在低收入兒童和成年人中,普遍發現較低的水果和蔬菜價格與較低的體重結局有關,這表明降低水果和蔬菜的價格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也許能有效減少肥胖。2013年: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axes on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High-In-Fat Foods as a Means to Prevent Obesity Trends(對非酒精類飲料和高脂食品稅收有效性的系統評價,以此作為預防肥胖趨勢的手段)。課徵肥胖稅導致目標產品的消費減少,但對於熱量攝入的影響可能要小得多,也就是說,對於公眾健康的改善是微不足道。2019年:Insights on the Influence of Sugar Taxes on Obesity Prevention Efforts(食糖稅對預防肥胖影響的見解)。食糖稅政策對肥胖率直接影響的證據仍然有限。在墨西哥和加州伯克萊實施的食糖稅的自然實驗表明,這種干預措施會改變飲料的消費方式,也就是說是一種可行的反肥胖政策。但是,為最大程度提高食糖稅的影響,應對消費者進行替代性健康飲料的教育。從上面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肥胖稅的確可以降低不健康食品的消費,但這是否會降低肥胖率,則證據非常有限。也就是說,光是減少不健康食品的消費量是不足以減少肥胖率。我已經在這個網站說過很多次,吃是一回事,怎麼利用是另一回事。這句話可以延伸解讀為《減少攝取是一回事,減少肥胖是另一回事》。如果只是少吃一點糖或脂肪,但還是一樣討厭運動,是不可能會降低肥胖率的。最後,我希望有意立法課徵肥胖稅的官員或民意代表能從下面這篇論文學習一二:2017年:Policy Lessons From Health Tax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健康稅政策的教訓:對實證研究的系統回顧)。如果健康稅的主要政策目標是減少不健康產品的消費,那有證據支持實施將產品價格提高20%或更多的稅收。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確宣示健康稅的主要目標,並制定相應稅種,否則稅收就容易受到敵對遊說的影響。只要政策制定者遵守特定的支出承諾,那健康稅專用於健康支出就會得到公眾的支持。原文:肥胖稅,科學證據
-
2020-05-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妹,不要跟病人說謝謝!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習醫之路」。兩位剛踏入醫院開始接觸病人的醫學生寫出他們對病人與家屬之感受的敏感度:由病人的眼神看出他的焦慮,但卻因為經驗的不足而感到惶恐;由家屬出自對病人的愛所提出的要求,引發他對過去所學的醫學倫理更進一步的深思。最後是一位已經畢業,並完成臨床訓練的總醫師回顧自己如何從學生時代的習醫過程,摸索出讓自己能成為一個「易感、有溫度、讓人暖心的醫者」的心得。記得我當實習醫師的時候,第一位照顧的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少婦。剛結婚,短期內流產過兩次,因為婦產科抽血ANA等數值有異常,被轉介到醫學中心,診斷為全身性紅斑狼瘡,因合併急性腎炎及懷疑中樞神經紅斑狼瘡,住院接受洗腎及神經精神檢查。我跟另外兩位實習醫師,都是第一週被分到內科組的風濕免疫科,我們都十分戰戰兢兢。也因為是我臨床第一位照顧的病人,加上年紀相仿,床側的先生及家人也很注意她疾病的變化,我非常用心也很細心地為她做神經學檢查,詳問病史及每天疾病的進展。因為疾病的複雜性加上初診斷的個案,這位病人被選為當週床邊教學示範的對象。教學總醫師那天一大早,在例行病房巡診之前約略一小時,很唐突地、可以說是很不經意地,跟病人及她先生說明:「今天有床邊教學,請你們等一下當示範病人。」語畢,就離開了。我跟病人及她先生面面相覷,我看得出來他們對於教學總醫師的「醫囑」抑或是「指令」顯得有點不自在,但還是勉強接受了。教學總醫師臨時授意由我來報告她的整個病史。報告過程很順利,我流暢地做完神經學檢查,學生們、住院醫師和病房巡診的教授簡短地討論一下她的病情,一夥人就離開病房。我跟病人和她的先生,點了頭、眼神交會、說了聲謝謝,拉上床簾,也跟著大家快步離開。巡房結束,教學總醫師把我叫到護理站旁的走廊上,用不小的聲量告訴我:「學妹,不要跟病人說謝謝! 不然他們會以為我們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才要這麼客氣!」這段話對我的衝擊,在我心裡,濺起陣陣水花……如今,我也當了總醫師,雖然事過境遷,當帶學弟妹時,碰到一樣的場景,還是會吹起陣陣漣漪。我很感謝那位總醫師是離開了病房才跟我說,至少我不會在病人面前面紅耳赤。事後,病人跟我說,她知道在醫學中心,病人有義務要成為教學對象,但為什麼診療團隊裡的醫師,有些總是一副高高在上地問診檢查,她說了一句讓我難以忘懷的話:「我生病了,難道是我的錯嗎?是我做錯了什麼嗎?難道是我願意讓自己變得那麼慘嗎?我知道要醫師同理病人不是簡單的事,但也不希望醫師把病人的問題當作簡單的事,也不要以為每一個病人都是願意赤裸裸地站在別人(即使是醫師們)的檢視之下,被重複問一樣的問題、被反覆地做理學檢查。我只是希望有醫師願意花時間把我複雜的病情說給我聽,讓我聽懂,不然這麼多(見習、實習、住院、主治等)醫師的問診及理學、神經學檢查,只讓我覺得是種打擾!」經濟學家Colin Camerer在1989年提出一個概念稱為「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也可以叫做「專家盲點」、「認知偏差」。意思是說,已經學會一件事的人(比如醫師),無法想像不會的人(比如病人)是什麼感受。因此很容易用一些對方聽不懂的方式來解釋,溝通不良的時候又會下意識地去怪罪別人怎麼都聽不懂、怎麼都沒在聽!人與人的互動,要習慣換位思考,但其實不是那麼容易。不曾經歷過的經驗(比如生病),就難以想像。閱讀醫學書籍與學習臨床經驗雖然可以縮短這段差距,但是仍然有限。我自己也很常犯這樣的錯誤,所以每次解釋病情的時候,我會刻意緩慢步調,儘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疾病期別、治療選項及伴隨的合併症。隨時意識到「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到什麼程度」這件事雖然真的不容易,但值得刻意訓練、時時警惕。身為總醫師因為需要帶學弟妹看病人,我總是會先請示病人,是否介意實習醫學生的問診及檢查?是否願意讓多一點人來關心您?最後我會跟病人說:「我很欣賞你對疾病的態度,也很謝謝你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你的處境、你的疾病、你的選擇。我們希望我們能有機會知道你對你目前疾病的認知和期望,讓我們醫護團隊陪伴您及您的家人一起走過對抗疾病的過程。」醫師的培訓計畫中,專業上要求醫師「必須以理性凌駕感性」。因為唯有這樣近乎絕對理性訓練出的一致性,在面對緊急狀況的時候,才能讓自己可以即刻反應、精準判斷、立下適切的醫囑,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與同儕之間的交接。但我的個性易感,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醫師的養成不只是深厚醫學知識的累積,職稱、年資和臨床經驗會與日漸長,但醫者的心態卻常常掉入一個不輕易覺察到的陷阱:做得越久、愈資深就愈權威。病情解釋容易習慣性單向地以上對下教條式的說明,尊重病人的初衷會被身分地位的虛榮取代。我要求自己看病之前,先看病人,了解他的身家背景、教育程度,再看過去病史,再來評估目前的病況。問診的時候,我會問病人什麼事情、症狀是最困擾的,以及病人對疾病的了解。如果是生命末期的病人,我會組織一個家庭會議,探究病人和家人對生命的期望。花時間去思考,這個人的本體與疾病的關係,試著去同理眼前的病人,釐清病人真正需要什麼樣子的醫療。我期許自己心量更大,醫病關係的經營可以是溫情的流動。每一個決定,更是道德操守的考驗。我習慣在日暮之後、工作之餘,捫心自問:「有沒有什麼事可以做的更有效率?有沒有什麼事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有沒有什麼事是羞於讓別人知道的?」在往後行醫的日子裡,我希冀自己當個易感、有溫度、讓人暖心的醫者。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一下床腳刺痛可能足底筋膜炎 物治師教你拉筋復健
常常剛起床一下床,腳跟就有難以忍耐的刺痛感,走幾步路就舒緩了?久站或走太久之後,腳跟會很痛嗎?把大拇趾向上拉,腳跟也會疼痛?如果答案是有,可能要懷疑是不是得了「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為一網狀的組織,範圍從腳跟延伸至五根腳趾,有支撐的功能,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但因年老退化、運動過度、承重過多、穿不合適的鞋子等原因,都會造成足底筋膜發炎。當然,扁平足、高弓足等先天結構因素也都可能導致發炎。如果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除了吃消炎藥或打類固醇、增生療法之外,建議做以下的復健運動,來增強及放鬆足底筋膜,並改善反覆發炎的足底筋膜。拉筋:可以透過拉筋來降低足底筋膜緊繃造成的不適感。1.針對足底筋膜:坐姿,腳與地面相貼,以手握住五個腳趾,將腳趾向上扳,約5秒後放鬆,一日三回,一回十次。可增加足底筋膜柔軟度。(圖1)2.針對小腿後肌:(足底筋膜為小腿後肌之延伸,需拉筋放鬆)站姿採弓箭步,患側於後腳跟須貼地,將重心往前會感到後腳小腿有拉筋感。停留5至10秒,一日三回,一回五次。(圖2)運動:拉筋後要強化肌力,以保護足底筋膜。1.抓毛巾運動:坐姿,一毛巾放於地上並將患側放於毛巾上,以足底肌抓取毛巾並撐10至15秒,一日三回,一回十次。(圖3)2.腳踝穩定運動:站姿,面牆以弓箭步姿勢,動態方式將健側腳(移動腳)左右慢速來回移動。此運動除了可一併拉筋小腿後肌外,另一方面將訓練患側腳(固定腳)的足弓以及腳跟/踝在動態姿勢下的內外翻穩定度,進而幫助平時走路時所需的足弓支撐。(圖4及圖5)想有效緩解足底筋膜炎,除了復健運動外,平日生活中以下3事項必須注意。如於治療過程中有其他問題,可再找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詢問及協助。平日生活注意3件事1.避免長時間行走、跑步及站立。2.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底勿太薄或太軟,需於足弓有足夠支撐並完整包覆足部。3.體重控制。
-
2020-05-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重啟國際旅遊!史丹佛與台合作 找出最短最安全隔離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台灣政府與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共同合作一項國外旅客檢疫和檢測計畫,提供重啟國際旅遊新規章。儘管與中國旅遊關係緊密、地理位置相鄰,台灣在防疫方面相較於其他國家做得突出許多。台灣新冠肺炎案例累計至今總共440例、7人死亡,已經超過一周沒有新增案例、超過一個月沒有本土新增案例。台灣計畫在下個月實行與史丹佛醫學院合作的計畫,讓500人從舊金山飛往台北,這500人飛行前病毒檢測皆為陰性並在登機前就完成隔離。他們在入境台灣後會進行14天隔離,並且每兩天做一次病毒檢測。與台灣衛生官員共同計畫的史丹佛醫學院王智弘教授(Jason Wang)表示,「這項計畫的目標是要找出最短最安全的隔離時間,如此一來,短暫入境的商務人士便可以盡早解除兩周隔離時間」。台灣政府表示,在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之前,不會回歸到正常國際旅遊,但衛生官員同時也在尋找方法,允許重要的商業旅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考量到我們的感染率與其他國家相較起來相當低,我們當然只應對那些疫情得到完善控制的國家開放」。台灣政府近期正在檢視計畫,允許部分因重要經濟或政治因素造訪台灣的國外旅客入境。許多國家也正試圖尋找如何開放部分國際旅遊的方法。日本和香港規定旅客在入境時進行病毒檢測並在機場等待檢測結果才能離開;西班牙已經暫停非居民的旅遊;印度停止所有入境航班。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航空公司和機場,旅遊業也不斷呼籲各國政府協助重啟旅遊。英國倫敦希斯洛機場為全球最繁忙機場之一,其執行長17日呼籲英國政府鬆綁限制,讓「低風險」疫情國家能夠更簡易前往英國。
-
2020-05-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各國解封 歐洲旅遊安全嗎? 西班牙研究找到辦法!
許多國家開始放寬防疫管制,歐盟(EU)13日公布要在今夏分階段重啟境內旅行的計畫,許多民眾不禁好奇夏季是否能到歐洲旅遊,如果可以的話,又該去哪裡?西班牙最近的研究可能找到解決方法。研究指出,可以依照受疫情衝擊嚴重程度而劃分的紅色區域和綠色區域,開放民眾在綠色區域間旅遊。歐洲新聞(EuroNews)報導,馬德里Esade商學院希望能將綠色區域提高至歐盟等級,研究指出,「這個想法很簡單:允許民眾在經過歐盟機構認可、不同國家間的綠色區域移動」。舉例來說,這個系統將會允許義大利南部和法國南部間的旅遊、希臘和瑞士間的旅遊。只要民眾來自歐盟綠色區域,就允許在綠色區域間移動。該研究共同作者巴爾頓(Miquel Oliu Barton)表示,「各國的綠色區域是歐盟用來標籤綠色區域的很好選擇」。取得綠色區域標籤,這個地區必須證明病毒受到控制:當地的醫院非飽和狀態、新增感染率低、病毒檢驗普及。學者建議紅色區域的高速公路出口保持關閉。巴爾頓說,「同樣的規則也應該套用在鐵路上,來自綠色區域的列車不應該停留紅色車站。機場方面相對上更簡單能控制民眾從哪裡入境、出境」。該研究提出的另一個方法是,旅客必須出示居留證,證明他們來自綠色區域。研究指出,旅遊限制將會傷害歐洲南部國家像是西班牙、義大利原本已經衰弱的經濟,這些國家與歐洲北部國家相較,更依賴觀光產業。不過,歐洲部分國家逐漸開始開放邊境,「在完善溝通和足夠保證之下,這項提案可能挽救南歐觀光季,從而減輕封鎖帶來的損失」。旅遊業占歐盟區域內生產毛額的10%。世界旅遊組織(UNWTO)指出,今年旅遊業前景慘淡,預計損失20%至30%。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邊境解禁?指揮中心:參考防疫良好的國家措施
歐盟國家放寬歐盟國家之間的邊境限制,我專家表示,是時候逐步放寬邊境管制措施,對外可考慮仿照紐澳與疫情趨緩國家組成聯盟,有條件讓成員國旅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現階段優先參考其他防疫良好國家的邊境管理措施。歐盟至少到6月中旬仍維持邊界關閉、不准非必要旅行,不過為提振受到重創的旅遊觀光業,歐盟官員將告知27個成員國,逐步解除邊境限制並重啟部分旅行。不僅歐盟國家考慮放寬邊境管制,立法院厚生會近日召開防疫專家會議,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出席表示,近來紐西蘭、澳洲等七國疫情趨緩後籌組聯盟,採共同防疫標準,有條件讓成員國觀光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我國政府應積極回應紐澳政策,或自行制定相關策略、主動突破外交困境,以免持續對經濟造成傷害。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天,全球累計396萬9294例確診病例,分布於186個國家或地區。其中,病例數以美國130萬5944例、西班牙22萬2857例、義大利21萬7185例、英國21萬1364例及法國21萬969例為多,病例中有27萬3660例死亡,又以美國7萬8084例、英國3萬1241例、義大利3萬201例、西班牙2萬6299例及法國2萬6230例為多。台中校園下周六日開放【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台中市長盧秀燕上午宣布,因疫情在本土案例方面相對穩定,嘗試兩階段開放校園,扣除25間辦會考,其餘將在周六日開放,供民眾運動使用。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防疫禁止母嬰同室?婦產科醫學會澄清:絕無此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許多生活的面相,醫療院所各科別的人員管制措施明顯變得更嚴格,產科也不例外。最近有些產婦發現,部分醫院或診所的產科近期取消了母嬰同室和母嬰肌膚接觸的規定,卻並未說明清楚措施的目的,讓許多準媽媽倍感焦慮。婦產科醫學會澄清,指揮中心頒布的防疫隔離措施僅針對確診或疑似的產婦,絕對沒有建議要母嬰分離。最近有些產婦發現原訂生產的院所取消母嬰同室,臨時急急忙忙到處打聽,想知道還有哪些院所的維持原有規定。因為產後肌膚接觸和母嬰同室是母乳哺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如果被完全禁止,媽媽餵母奶的壓力會變得很大,成功哺乳的機率也會降低。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六版」,只有針對「疑似或確診產婦」的產婦,建議經與產婦溝通討論後,與新生兒暫時隔離至產婦達到解除隔離條件為止,是基於新冠病毒飛沫傳染的特性,考量新生兒感染風險的措施。黃閔照強調,至於一般產婦,不論是指揮中心的臨床指引或婦產科醫學會,都沒有建議要母嬰分離,「該餵母奶就餵母奶、該母嬰同室就母嬰同室」,僅針對訪客或陪病者,會比照一般病房去額外要求遵守人數限制、量體溫、戴口罩、消毒雙手等規定。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女兒」西班牙搶救患者染疫 康復推出病房獲一片掌聲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多國肆虐,目前以歐美疫情最為嚴峻,醫療人員面對龐大的確診病患疲於奔命,他們對防疫的幫助功不可沒。對此,立法委員溫玉霞昨日在臉書專頁分享西班牙媒體報導,表示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一對女兒目前在西班牙擔任醫護和麻醉師,但在救治病患過程中染疫,近期兩人逐漸康復,大女兒被推出病房外時,西班牙醫護列隊為她鼓掌加油,畫面相當感人,而溫玉霞也直呼她們是台灣女兒,全家都是台灣之光。溫玉霞在貼文中以「為在西班牙的台灣女兒喝采」為題,寫到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大女兒Diana在西班牙醫院擔任麻醉師,而小女兒也同樣為醫護人員,兩人為救治新冠肺炎病患不眠不休,但上個月卻不幸染疫,Diana在醫院救治戴上呼吸器15天,而小女兒則是在家隔離治療。根據「EL CORREO」報導,Diana在畢爾巴鄂(Bilbao)醫院工作將近5年,染疫後住進了重症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終於逐漸康復,已經可以轉離原本的病房,當她被推出病房時,一群西班牙醫護人員列隊為她鼓掌加油,感謝她在醫療前線的付出,而Diana也舉起手向他們示意。溫玉霞表示她看到這幕時相當感動,她說「台灣的女兒在異國發光發熱,為了救治病人勇敢和病毒奮戰,劉金枝的先生也是醫師,父母都全力支持女兒在僑居地犧牲奉獻,這一家人都是台灣之光。」
-
2020-04-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無預警宣布新冠肺炎宵禁 土耳其現麵包之亂
土耳其收緊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內政部10日深夜無預警宣布31個省實施宵禁48小時,許多地方出現恐慌性的麵包搶購潮,不但有人當街大打出手,甚至「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在台灣,有人會說,「沒吃到白飯,就好像沒有吃飯一樣」,土耳其人則是用餐時一定得吃麵包,不但天天吃,而且餐餐吃,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內政部長索魯(Suleyman Soylu)10日深夜10時許無預警宣布31個省將於兩小時後的子夜開始宵禁48小時,各地麵包店一直到跨夜時分都還大排長龍,許多地方得出動警察維持秩序。社群媒體上甚至出現民眾為了搶購麵包而火爆大打出手的畫面。立場傾民族主義的報紙「新時代報」(Yenicag)網站上傳的畫面可以看到,深夜搶購麵包的隊伍占據半條馬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並不誇張,看起來活脫擁擠夜巿中人氣攤位前可能出現的畫面。而這場景卻出現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的土耳其街頭。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要求至少保持3步的社交距離,這下只剩半步。土耳其於10日新增4747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98人不治,確診和死亡數都創下單日新高,使得累計通報病例來到4萬7029例,累計死亡數破千例,已有1006人不治。反對派報紙「發言人報」(Sozcu)網站上傳的畫面顯示,伊斯坦堡貝拉姆帕薩區(Bayrampasa)一家麵包店前方有7、8個人上演全武行,從人行道打到馬路上,繞過行經的汽車還繼續打。即使跌倒在地上,爬起來也要繼續戰,場面相當火爆。反對派報紙「共和報」(Cumhuriyet)網站則報導,南部阿達那省(Adana)塞伊漢縣(Seyhan)排隊買麵包的人龍中有人起了口角並且大打出手,結果一名23歲敘利亞人肚子挨了一刀,被送醫救治。這名傷患本來沒有生病,這下卻為了麵包而進了感染風險很高的醫院。索魯於深夜宣布即將實施宵禁後,不忘呼籲民眾保持冷靜,強調宵禁只實施兩天,將於12日子夜結束,敦促無需進行恐慌性採購。自3月11日通報新冠肺炎確診首例以來,安卡拉政府採取漸進趨嚴作法實施諸多禁制措施,依續祭出服務業停業、學校停課、65歲以上公民宵禁、公共場所戴口罩、20歲以下公民禁止出門、搭公車不可毗鄰而坐等措施,讓民眾有心理準備。這場「麵包之亂」原本應該可以避免。許多民眾對於當局為何沒有提早宣布即將實施宵禁,讓他們有充裕時間進行準備,感到不解。然而,隨措施上路,不管有沒有搶到麵包,民眾現在只能遵守政策,乖乖待在家中,以免吃罰單。
-
2020-04-10 新聞.長期照護
6面向防疫 長照機構如臨大敵
長照機構半數以上是年長的長輩,在過年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開始時,機構便如臨大敵的預防性因應,深怕在機構發生群聚感染,所以從上班日起,機構同仁先是提供住民疫情資訊、自我保護、洗手等衛教,在疫情不明期間,也請家屬及機構長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探視。必要外出就醫時,機構會提供口罩,請長輩自離開機構到返回機構前絕對不要拿下口罩,也提醒他們離開就診醫院後馬上洗手,返回機構時再提供新的口罩替換;所有外出返回機構的長輩,皆須預防性配戴口罩4天,每日監測健康及傳染病症狀。另一方面,機構同步從幾個面相介入:一、來院的家屬確認TOCC資料,也就是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並提供來訪家屬口罩作為防護。二、同仁們彼此身體健康關懷,上班前量體溫,並確認有無呼吸道症狀。三、阻絕外來傳染:工作人員洗手五時機(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能正確洗手,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並全日戴口罩,避免傳染疾病給長輩。四、減少環境的髒東西:每日以稀釋100倍的漂白水環境消毒一次,3至5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清潔。五、確認長輩們能確實以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完成洗手。六、增加免疫力:隨天氣調整長輩衣著,定時提醒喝水、綠拿鐵飲品、中藥養生茶、花草茶等增加液體攝取量,也增加蔬果量,參與日照團體、活血功、十巧手、五行健康操、溫水泡腳、潔牙活動、精油芳香理療等活動,皆可提升長輩的免疫力。其實在過程中,仍需重複提醒同仁、長輩、機會教育,醫療團隊人員還要努力安撫因無法外出、外宿而焦躁的長輩與家屬們,請他們配合政府政策。有一天接到諮詢藥師來電,電話那頭的藥師笑著說:「某天她要到機構服務時,阿嬤站在大門,隔著玻璃大聲提醒她要填訪客登記本及洗手…。」我笑著回應:「阿嬤防疫,六親不認就對了。」
-
2020-04-08 橘世代.愛玩橘
等疫情過去...揹起背包起步行!穿梭竹林賞雲海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地區坐擁豐富自然生態、獨特的地質景觀,有萬年峽谷、峭壁雄風等渾然天成景觀,走上雲嶺之丘可賞雲海、日出,還有木馬古道、石壁竹林步道適合健行,揹起簡便背包就能來趟山林微旅行。來到草嶺,可以先走10年前啟用的草嶺小天梯,其全長85公尺、落差70公尺,獨特造型相似竹山天梯,因而素有小天梯之稱,再往上行走來到草嶺十景之一的峭壁雄風。峭壁雄風是一處岩層順著層面往下滑動、斷裂而成的陡峭岩壁,長約140公尺、寬70公尺,呈45度傾斜,曾多次淹沒於草嶺潭之下,又因為草嶺潭潰決而重現,對愛好挑戰山林岩壁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接著是草嶺十景之一的蓬萊瀑布,瀑布是濁水溪上游清水溪支流的竹篙水溪源頭之一,海拔高760公尺,瀑布長100多公尺,若遇連續降雨瀑布寬幅可達5、6公尺,奔騰水流傾瀉而下十分壯觀。再來可到海拔1630公尺雲嶺之丘走走,此處位處雲林與南投交界,站上雲嶺之丘觀景台,可遠眺彰化、雲林、南投、嘉義及台南5縣市,早晨或下午還能欣賞雲海、夕陽餘暉,恍如置身仙境。還有位於草嶺石壁風景區的石壁木馬古道,早年是運送木材的棧道,在地方社區重建成為一條休閒步道,起點為「五元二角」遊憩綠廊道,終點是石壁東碧山莊咖啡莊園。海拔1200公尺的「五元二角」,搭配棧道、拱橋、人工湖形成綠色長廊,碧綠水色上竹亭矗立,沿途有孟宗竹林、杉林等原始林木,重現電影「臥虎藏⿓」主⾓在打⾾場景的⽵林,一片蓊鬱翠綠,景致相當優美。五元二角的由來,是因當地居民郭守發在此建造竹涼亭讓人躲雨,最早從三角形涼亭做起,接著又做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等,亭子頂部的角面相加起來總和剛好是五元二角,因此得名。更不能錯過的經年累月受水流湍急穿鑿沖刷的「萬年峽谷」,峽谷兩側裸露出層層岩石紋理,潺潺流水蜿蜒,綿延一公里的石床極具層次感、變化萬千,完全不輸給國外景色。不過雲林著名的秘境萬年峽谷,因為地形特殊、河床濕滑,曾發生過遊客不慎滑落溪谷死亡意外,雲林縣府2016年公告萬年峽谷涼亭以下區域禁止水域遊憩活動,遊客雖只能在觀景台欣賞,壯觀的峽谷。最後可前往堪稱雲林最美的山區學校-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校區座落在海拔800公尺山上,2009年歷經莫拉克颱風侵襲,校舍嚴重毀損,在教育部與張榮發基金會支助下重建校園。校方把每棟校舍漆上不同色彩,讓學校猶如彩色糖果屋,與四周樹林、茶園交錯,加上雲霧環繞,樟湖校舍宛如人間仙境。草嶺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山區視野極佳、自然景觀更是美不勝收,適合假日出遊。怎麼去:開車走國道1號,從斗南交流道下到斗南接158乙縣道再接台3線省道,抵梅山後再接149號縣道,之後轉樟湖、內寮接草嶺公路就可達草嶺,再依沿途指示牌,可抵達各景點。如果從國道3號,北上從古坑交流道下→荷苞→內寮接草嶺公路→草嶺;南下走斗六交流道下→竹山→桶頭→內寮接草嶺公路→草嶺。大眾運輸工具,可先到斗六市火車站搭701公車,每周星期三至星期日,每天有4班次往返,沿途行經水岸藝術公園、勞工育樂中心、環球科技大學、荷苞、南投桶頭、草嶺等站,單趟行駛時間約60分鐘。公車資訊可上https://www.taiwanbus.tw/information.aspx?Lang=Cht&Line=10875網站。【精選延伸|台灣「慢遊」限定↘↘↘】。來趟大自然深度遊 用熟齡品味,品味人生。探索苗栗山海秘境 百年隧道變身「自行車道」!。新北健行必去森林古道! 水路相伴享受滿滿芬多精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4-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控制疫情不靠專制 CNN:民主國家如台灣也做得到
1月26日,全世界才剛剛知道新冠肺炎正在席捲中國之際,人口差不多都是2400萬的台灣與澳洲同時通報確診新增至4例。過了10週後的現在,澳洲已近5000人確診,台灣則不到400。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報導指出,這並非澳洲做錯了什麼,而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疫情失控之際,台灣防疫得宜,辛苦地守了下來。有人宣稱只有中國這種專制政府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但從台灣的表現足可看出,無須像中國那樣祭出封城等嚴厲手段,民主國家不用嚴格封鎖,一樣能控制疫情。報導指出,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來襲時,台灣是受創最慘重的國家之一,超過15萬人隔離、181人病逝。雖然SARS疫情規模比現在俗稱「新冠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小得多,但對亞洲帶來極大衝擊,相對的,也為亞洲人因應未來疫情帶來長遠影響。因為有抗SARS經驗,亞洲許多地區面對新冠肺炎才能更快速因應,無論是政府層面或社會層級。早從1月起,亞洲許多地區就已實施邊界管控,許多人也戴上了口罩。CNN援引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近期報告說,台灣有世界等級的健保制度,而且是全民納保,農曆過年期間武漢傳出疫情時,SARS後成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很快就做出因應。美國醫學會期刊這篇報告的共同作者、美國史丹佛大學副教授王智弘(Jason Wang)表示:「台灣過去5週迅速訂定並落實了至少124條行動要項來保護公共衛生。」「他們認為邊界管控不夠,因此訂了這些政策與行動。」王智弘和共同作者表示:「有鑑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世界各地持續擴散,他國搞清楚台灣迅速落實的行動要項,以及相關行動避免大規模傳染的成效,或許可從中學到一課。」「台灣政府從2003年SARS得到經驗,建立公衛機制得以在下次危機來襲時快速因應。訓練有素且經驗豐富的官員團隊迅速辨識危機並啟動緊急管理架構,來應對新竄起的疫情。」1月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研究指出,台灣是中國以外最高風險的地區之一,因為兩者地理位置與關係近,也有交通往來;而在那時,在其他國家還忙著辯論該不該做什麼的同時,台灣早就動了起來。CNN指出,台灣在遏阻疫情方面相對成功,但因歐美現在疫情惡化而較少被提及,學習台灣抗疫經驗的最好時機或許也已過去。報導還說,不清楚西方為何不在1、2月還有機會阻擋疫情蔓延時跟進台灣腳步,但許多觀察家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正是台灣並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成員。文章指出,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或許正因不是世衛一員,台灣才可以走自己的路,無須遵循世衛以及國際共識,而可提早做出抗疫決策。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人間
陸媒報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昨天說,武漢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環球網報導,王辰19日接受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連線專訪時,作以上表示。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提問:「最近幾天,也有人在關心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仿佛是突然來了,突然又走了,好像就徹底消失了。這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否希望它走,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可能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怎麼共存?有這種可能嗎?」王辰表示,有這種可能性。因為SARS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它的病毒也是這樣的特點。對於這樣兼具很強傳播性和很強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間持續傳播的。要麼把宿主殺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他說,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也就是說,從流行病學上對它的流行規律、從病毒學上對它的生物學規律、從臨床上防診治方面相對的措施、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措施,我們都要針對這個疾病、這個病原的特點,做出相應的安排。王辰說,要真正地防控新冠病毒,最強有力的生產力一定來自科學研究、對於科學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方法的發明發現。2002年爆發的SARS疫情,隔年在全球奪走774條人命後宣告消失,當時人類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今年1月爆發迄今,仍未找到病毒起源與宿主,也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
-
2020-02-06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台日防疫差很大?神人列「政策時間軸」揭5關鍵 網淚:給台灣讚
中國大陸武漢肺炎爆發,疫情迅速擴展全球,鄰近區域如日本、韓國、泰國、台灣等都遭受波及,相繼傳出多起確診案例。儘管政府已努力掌控疫情、制訂口罩政策,仍被一些民眾與藝人狠酸,對此,就有網友於ptt針對台灣與日本在防疫上的作為去作分析,分類曝光兩國政策的時間軸,引發熱烈討論。「在日本旅居10多年,這次看到日本政府的對應簡直瞠目結舌,對照台灣一個神一個宛若屎,還請大家對台灣防疫人員和官員少點責備多點鼓勵啦!」日前有名網友於ptt八卦板上發文,表示自己是名旅日10多年的人,對於這次日本政府針對武漢肺炎爆發的處理相當震驚。目前台灣確診武漢肺炎病例有11例,但日本已激增至35例。原po把台灣與日本的防疫政策分成「5面相」做出整理。第一,首先光是「成立中央防疫中心」時間就有差,台灣早於1月20日就成立,而日本則是2月1日。第二,「武漢包機回國」台灣以全機隔離管理14天;日本則認為「隔離會侵害人權,於法無據」為由,若有症狀才送至醫院,沒症狀者直接送回家,或派巴士送回家或旅館自主管理。第三,「武漢班機禁航」,由於湖北為疫區最為嚴重之處,台灣早在1月22日就禁止飛機航行於此;而日本則在2月1日才意識到嚴重性,宣布禁行。第四,至於「口罩荒」的應對,由於疫情爆發也讓大家瘋搶口罩自保,台灣對此就宣布「禁止口罩出口」,再來更推出限購政策,6日開始的「實名制」鞏固口罩供應量;日本中央方面,至今仍未禁止出口、寄送國外,也無限制購買。第五,「口罩價錢」,台灣方面為了防囤貨、哄抬價格都會重罰,且從春節開始就規定價格,釋出價為8元>6元>5元(實名制);日本方面,人民都有發現口罩被人10倍高價轉賣的情形,但日本經產省對此僅回應「價格是市場機制」。強大總整理一出,立刻吸引網友討論,激動直呼「與其看日本做得多糟,不如了解台灣在這次的應對是如何迅速有彈性」、「慢半拍的湖北禁航最傷,湖北病例數在這幾天都增加了80倍以上」、「台灣做的這樣還要被台灣鯛罵」、「台灣這次的防疫能力之後應該會成為國際典範」、「所有台灣防疫相關人員讚讚」、「日本佛系防疫」。
-
2020-01-21 科別.皮膚
身上好壞痣和健康有關 皮膚科醫師教你4個簡易檢查法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不少人認為臉上或身上的痣關乎運勢好壞,因此想除去臉上的痣以求開運。但其實痣有好壞之分,除了帶來好運或壞運,最關鍵的是健康問題,不好的痣很有可能潛在罹癌風險,不可輕忽。每個人臉上或身上或多或少有顏色深淺、大小不一的痣,到底哪些有必要立即「除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需不需要除痣,應先考量是否有異常變化,會不會有皮膚癌等風險,目前有所謂的簡易ABCD自我檢查法,可初步篩檢,如果發現痣長得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痣大於0.6公分等,都要特別小心,而在四個標準檢查外,也有人提出E,也就是痣如果快速隆起,也應立即就醫檢查。A對稱性(asymmetry)從痣的中間線分隔來看,若兩邊大小對稱、形狀差不多,多屬良性痣;若偏向惡性痣通常會較不對稱、形狀長得較為奇形怪狀。B邊緣(border)若痣的邊緣較為平滑、圓滑,多屬良性;但若邊緣呈不規則生長,就要當心。C顏色(color)良性痣通常顏色較為均勻,例如純黑、棕色或藍黑色,此外膚色的痣、長毛的痣,通常也是良性居多;如果痣的顏色過度不均勻的話,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D大小(diameter)一般而言,良性的痣大多小於0.6公分,如果長得太大就要小心一點。有些民眾痣特別多,擔心罹患皮膚癌機率高,痣多雖然代表體質易有黑色素細胞增生等狀況,但不一定痣多者罹癌機率就高,仍應觀察痣的變化。除了自我檢測外,還有兩項輔助判斷好壞痣的方法,包括痣是否快速生長、以及痣的位置,來作為辨別的標準之一。如果痣在短時間內範圍擴大、長得快,應提高警覺;通常身體上的痣多屬良性,若長在手掌或腳掌且有異常變化,應檢查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而常曬太陽的臉頰、鼻子上的痣也應注意是否為基底細胞癌。除了醫學分辨痣的好壞,民眾也很關心痣的位置在面相學上的意義,一般而言,如果痣又大又黑,屬於大吉;痣長在眉上則多是非;而有些藝人的痣長在顴骨下方,例如國際知名的瑪麗蓮夢露就屬於魅力痣;而下唇的痣則屬愛吃痣,狀況五花八門,要點痣的民眾可得好好研究。而不少人會為了省錢,跑到夜市、美容院等地點痣,要小心的是,有些業者以強酸或強鹼等化學藥水點痣,腐蝕性相當強,不但無法讓臉部看起來更清爽、好看,還可能造成皮膚凹洞、留疤,因此,點痣時還是要找專業合格皮膚科醫師比較安全。延伸閱讀: 不是每顆痣都能除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
2020-01-15 科別.耳鼻喉
女子用山泉水嗽口 媽呀!一隻10公分水蛭卡喉嚨
一名60歲的沈姓女子疑因工作時以儲存的山泉水漱口,不久感覺喉嚨「卡卡」,似有異物,還有血痰情形,症狀長達3周,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在聲門的附近有黑色物體蠕動,仔細一看原來是隻肥胖胖的水蛭,緊急以內視鏡夾取,才解除她「喉頭大患」。收治沈姓女子的義大醫院胸腔科醫師陳靜宜表示,在內視鏡下,寄生在沈女聲門的水蛭長約10公分,寬約1公分,肥肥胖胖,移除的畫面相當驚悚。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主任王誌群說,沈姓女子是頭頸部癌症病人,曾經開刀並接受放射線治療,她住山區,平常有用溪水漱口的習慣,可能因疾病關係,神經敏感度較常人差,才無法馬上察覺。沈女就醫後,由耳鼻喉科醫師先使用內視鏡檢視,發現水蛭在聲門附近的深處,故緊急照會胸腔內科醫師陳鍾岳以支氣管內視鏡將異物取出 。陳鍾岳說,水蛭通常生長在郊外的溪谷、潮濕的草地,民眾到郊外或溪邊踏青時,若在石頭邊、樹枝上或葉子背面看到一大堆會動的黑色絲狀蟲,那可能就是水蛭。一般水蛭會藉由皮膚接觸附著在宿主身上後,口器刺入皮膚吸血後,釋放麻醉成分使得宿主不易察覺。 王誌群提醒,近年來露營及郊外健行活動盛行,民眾常有機會在戲水時或使用溪水洗漱的過程中,讓水蛭進入口鼻內附生。通常水蛭會因為不同的寄生部位而有呼吸困難、口鼻流血、喉嚨異物感或失聰。水蛭寄生體內也可能會貧血,民眾要特別小心。
-
2019-12-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無常,不要再跟老朋友說「改天」了
就算第三人生交不到任何一個新朋友,但老朋友總該有吧? 最大宗的老朋友,當然非同學莫屬了。大家從小學,甚至幼稚園起,一直到大學或研究所,同學一定多達百人以上,而至交摯友少說也有幾個吧?所以真的要孤苦伶仃過完一生,應該也是少數的。不過,老朋友總是會陸續離開,有時是因為去世,有時是因為想法完全不同,不必勉強再來往了。我有個同學在LINE 群組上,直接了當說我是一個「投機分子」,還因此讓其他同學挺身為我辯護一番。我當然不喜歡他對我下的「評語」,但我喜歡他的「態度」。在第三人生,勇敢和一些理念已經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同學絕交吧! 在第三人生,時間只會愈來愈少,別浪費精力去和你不喜歡的人互動,也別希望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這位同學肯定不喜歡我,但我謝謝他讓我明白這一點,免得我還要和他打交道。人生無常,說不定改天之後,就再也沒得改了我最不喜歡很多人常常把「做自己」三個字掛在嘴邊,因為只要你還有牽掛的人,就很難做自己。唯一可以做自己的機會,就是選擇和你喜歡的人做朋友,然後再也不用和你討厭的人來往。新朋友一定是喜歡才會結交,但老朋友真的就需要「斷捨離」了。如果是你認定值得繼續交往的老朋友,就別再說「改天」了,因為這是對友誼和生命的一種敬畏。人生無常,說不定改天之後,就再也沒得改了。幾年前,我有個女同學因為罹癌而自知時日無多,就託閨密幫她找初戀男友,想在最後見他一面。在那個臉書還沒有非常普及的年代,閨密們花了一番工夫才找到初戀男友的下落,沒想到他已經過世多年。她們在這位女同學彌留之際,告訴了她這個不幸的消息,讓她徒留遺憾而離世。初戀情人在各自嫁娶之後,或許不宜再頻繁聯絡,但終究無法再見一面,也是讓人不勝唏噓。類似遺憾的事情,我也有一親身經歷。我在當兵期間,曾結交了一個男筆友,因為我們都愛看電影,也都在當時最有名的《世界電影》月刊投稿。他是一個國小老師,任教的學校與我服役的部隊不遠,我還曾在休假日去找過他一次。退伍後,我們還繼續通信了一陣子,但因為工作性質差異太大,也就漸漸失去聯絡了。二○一四年,我出版了與電影相關的書《一張全票,靠走道》,書中有提到這段友誼,因此希望能親自把書送給他。當時唯一的線索是他寫信給我時,在信封上留下的地址,但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前的資料了。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居然真的在這個地址附近找到他了。你會想去找一個失聯已久的朋友嗎? 如果真的有心,就不該放棄任何機會。第三人生真的不該讓自己一直處於遺憾的心情中,想做就去做吧! 真的找不到,才不會真的遺憾。當時見面相談甚歡,立刻加了臉書,還說改天一定要找時間專程聚聚。這一「改天」,就可能真的沒有這一天了。兩年前,突然發現他在臉書上已經很久沒有發任何動態,我還曾發私訊問他是否無恙? 他一直到兩年後才回我說:「我現在不太好,中風快兩年了,持續復健中。」我看到他終於回信,很開心,而且事隔已兩年,心想他應該是康復得不錯吧? 然後就又傳了封私訊,想說要去看他。他不只答應,還回我說:「到的時候,可以聯絡我,我來幫你開門。」連開門都能做,想必可以算是痊癒了吧? 當下內心非常歡喜。依約來到他家樓下,正要打電話給他,手機正好傳來他的私訊:「到了嗎? 我是他的太太,我會下來接你。」見到他太太之後,我才知道所有的私訊回覆都是她代勞的,這時一陣酸楚湧上心頭。見到他本人,原來行動已經不便,話也講不清楚了。我們迄今只見過三次,但卻非常投緣。到了人生下半場,永遠不要說「改天再一起吃飯」,因為或許再見面時已經遲了。甚至不要一直以為還有「下一次」,而要常常心想,或許只有「這一次」了。讓親朋好友知道你現在過得很好很多人認為臉書占據了現代人太多的時間,但我認為臉書有一個很難被取代的功能,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要註冊一個帳號,而且要不吝發文。什麼功能呢? 就是讓你的親朋好友知道你現在過得很好,最起碼也知道你現在仍健在。如果當初沒有和他加臉書,我可能連他中風了都不知道。就算當初留了電話,也不可能常常主動聯絡。加臉書的好處,就是不必一一告訴每個朋友你的近況。大家透過你的發文,就會知道你目前的生活。不需要每天發文,偶爾貼個你和別人聚餐,或是國內外旅遊的照片,也就能夠很輕鬆地向大家報平安。我有個旅居國外的表哥,是我的超級粉絲,我只要發文,他都會按讚或留言。二○一五年底,我沒注意到他有幾天沒按讚,之後就傳來他在美國心肌梗塞猝逝的消息。從此之後,只要發現有些朋友很久沒發文,或沒有按讚,我都會私訊問他是否一切安好?要和住在國內的朋友見面,隨時都可以,但如果有旅居國外的朋友回到台灣,請務必要把握機會見面,因為錯過這一次,恐怕真的很難有下一次。不要說非要等大家都有空才一起吃飯,有時單獨喝咖啡,或是單獨去家中、下榻的旅館大廳拜訪,可能還聊得更盡興。有時看到明明同齡的朋友,居然已經罹患不可能好轉的疾病,雖然難過,但比起將來連見面都不可能時,多少還是會比較欣慰。進入第三人生之後,盡可能參加同學會此外,進入第三人生之後,一定要盡可能參加同學會。很多人在衝刺事業、照顧家庭的第二人生,因為同學成就各自不同,而不太願意參加同學會,但到了第三人生已經沒有太多較勁的意味了。在人生這個階段,要有錢也不會更有錢了,要有地位也不會爬得更高了,所以就把得失心放下吧!畢業三十週年同學會,一般都是參加人數的分水嶺,之前通常門可羅雀,之後就門庭若市了。因為以前談的都是工作和家庭,大家狀況不同,甚至還有高下之分,現在談的都是健康和生活,比較容易起共鳴。同學會最怕的是有人當爐主,由一個人全部買單。雖然大家可能會說好輪流當爐主,但後面主辦的同學肯定是輸人不輸陣,因此到頭來一定是愈辦愈高檔,花費當然也愈來愈多。經濟狀況好的同學當然不會計較這些錢,但有些沒被要求主辦的同學到最後恐怕也不好意思常常參加了。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輪流決定聚餐的地點,然後由所有參加的同學平均分攤,這種同學會才能辦得長長久久。同學會如此,好朋友的聚餐也該這樣做。千萬不要妄言「享受孤獨」。我們都只是凡夫俗子,要盡可能讓孤獨愈晚發生愈好。第三人生如果沒有朋友相伴,將會非常寂寞。交朋友只有一招,那就是走出家門─不走出去,終將孤老一生。本文摘自《第三人生任逍遙:50之後,比理財更重要的事!》,有鹿文化出版施昇輝一九六○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大商學系工商管理組。二○一二年出版第一本理財書之後,晉身暢銷作家,後陸續又出版了九本書,其中與投資理財有關共有六本,其他書寫的領域還包括電影、旅遊、勵志等三大類,可謂既多產又多元的斜槓作家。他喜歡大家稱他「樂活大叔」,因為他之所以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不完全是他的投資技巧,而是他正向、樂活的人生態度。在少子化、高齡化、年金瀕臨破產、退休年齡提高的狀況下,理財達人、樂活大叔施昇輝盤整自己的人生,回顧四十四歲時「被離職」的失意,他是如何打通人生的奇經八脈?在五十歲往後,立志過一種「任逍遙」卻「不任性」的第三人生!